2025浣溪沙苏轼的教案(集合10篇)。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由此流传下来一个词牌——浣溪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参考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作者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寻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交流)
生自读、指名说
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生慢读
师:假如让你们闻,你会闻到什么呢?(生说)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师:好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再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生说)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呈现资料
课件补充: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他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种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苦。心里承受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状况下,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师:这种情况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说)
师:是的,你能读出哀愁吗?(男女拼读)
师: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光,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的,珍惜光阴,你能说说珍惜时间的句子吗?(生说)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下阕)
引读: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生朗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会微笑地说:生三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可能会想到被奸臣所害,再有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定而感慨的说: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能说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吗?(生说)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我们今天的词牌名其他词人也写过,比如:课件呈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大学生范文网 1467.CoM.cN)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生自由读
师:还有将近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面对“离别”,你会留恋什么呢?(生说)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张老师,还是想让大家多一些乐观,时间过的总是很快,4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下面就是展现自己的时候了。
师:试背诵
四、作业
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兰芽短浸、松间沙路、潇潇暮雨、子规啼鸣}借景抒情
下阕——抒情:乐观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五、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4
一、导入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由此流传下来一个词牌——浣溪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晏殊的词——《浣溪沙》
二、词人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一生显贵,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三、朗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参考:
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写景,着重抒写对不变景象中所包含的变化的感慨。
下阕:抒情,抒写消逝中的再现,及其中的变化,富有哲理,引起词人思考。
五、语句赏析
小组合作研讨,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赏析词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赏析: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夕阳西下几时回?
赏析: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将逝的感慨之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4、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结句写诗人感情的伤感惆怅、孤寂冷落。
六、体悟情感: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工具:1.课文录音带.2.>古曲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全班齐背>后提问:1.作者是谁?2.指名一个同学介绍作者?课文体裁3.作者游承天寺的时间?此时作者的人生正处在什么阶段?(被贬到黄州)
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另一篇游记.这是一首词,词牌名叫浣溪沙(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师板书:蕲 听完一遍后指名一个同学读师板书注音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记游的?点明小序的作用
2.再听录音范读,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并且可以轻声跟读
3.指名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同学齐声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
1.同桌为一组根据书上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片,一个同学译下片)
2.学生合作时教师副板书如下词语:子规_杜鹃 白发_指年老 黄鸡_指光阴易逝
3.指名一个同学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4.师说全词意思
三.悟意境,体感悟
1.提问:词的上下片各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2.词的意境往往由画面构成,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来体会词的意境,从而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或思想感情,下面请咱们班的丹青妙手蒋立夫同学到黑板前来作画为我们形象展示诗中所写画面,再请写作才女魏小娟同学为画面作解说,让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作画时轻放古曲伴奏,营造气氛
3.学生回答所感受到的画面意境.师总结:清淡幽静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勤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教师用简单问题引导:作者游赏的景点"兰溪"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西流;作者由此生了怎么样的人生感悟?人生可再少!;诗云:花有重开日,人生无再少!请问苏轼的人再少指的是返老还童吗?指的又是什么呢?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
7.师述:人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能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白居易在>里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叹惜朱颜易逝.而作者一反其意用之,他认为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悲叹自哀,认为自己老而无用,他认为只要自己永远奋发进取,有一颗乐观向阳上的心,即心不老,那你的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而你反而老当益壮.苏轼这种"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失意受挫之人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8.请学生谈谈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给自己的启发
四.教师结语
这首词是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是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老的宣言书.他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越挫越勇.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你们说对吗?
五.小结全词
.全词景情理交融,充分体现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其实,古诗词中给我们人生启示的句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赏析几条
六.拓展练习
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并讲出它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七.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5条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板书设计:
浣溪沙
苏轼
小序:点明记游
景:淡雅幽静
情:宁静平和
理:旷达乐观
八、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诚实稳重的“太平宰相”
(1)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2)真宗立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召见晏殊要他入宫陪伴太子,并说其所以选择晏殊是因为他生活检点谨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声色之场。晏殊说不然,自己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才没有和他们一样去听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诚实,之后不断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与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经历是平坦富足,令人羡慕的。晏殊虽然居高位、食厚禄,但不改赤子之心,凭着对生活的细心体悟,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词作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都成为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语言风格
1、自读此词,解决字面理解上的障碍
2、朗读这首词,说说你觉得这首词在语言风格、用字用词上与柳永的《蝶恋花》有什么不同?
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3、背诵这首词
三、领会情感哲理
1、反复朗读上片,说说上片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怀?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怀?
表面的不变:去年天气、旧亭台
深层的变:夕阳西下几时回
2、诗人感怀的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吗?“夕阳西下几时回”流露出的是诗人哪些更为深层的所思所感?
在“新曲”与“酒”的助力下,触景伤怀,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追问
年华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义何在?
3、上片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诗人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怅之中,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在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4、朗读这首词,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诗人对于生活的体悟。
四、对比迁移
1、对比之前所学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说说这两首作品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2、开放讨论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7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课文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
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3、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 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幻灯片出示图片)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出
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 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习: (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词。
2.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教学反思:
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
1、朗读词
注意停顿和节奏
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4、作业:
根据你对词作的理解,画出你心中的画面。
浣溪沙苏轼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
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
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2. 如果我们嗅一下呢?你闻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兰芽,松脂等)
3. 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1. 引入背景: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拓展,课件补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2.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感受苏轼的老当益壮,奋发进取。
3.苏轼由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能用坚定的语气读出他的抱负吗?(想象苏轼
遭遇的各种艰难情境,反复吟诵)
4.补充苏轼被贬黄州的其他类似诗句
5.再读品味。并补充其他体现乐观豁达人生态度的相关诗句。
6、出示其他诗人的`豪迈之作,朗读感悟,学习乐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胸怀及心志,理解古诗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中心意思,并进行情感教育。)
六、板书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清新淡雅
下阕:抒怀 乐观豁达
七、作业
理解默写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积累并学会灵活运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