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推荐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
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点难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4、课件出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5、简介贾岛
6、揭题: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二、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课件出示要求: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学生展示导学案第三题。
2、认读生字词或新词(出示课件):
3、指导读好下列长句:(出示课件)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见课件8)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2、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4、理解重点句:(出示课件)
5、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6、小结,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并交流。
2、重点理解“妥帖”
3、比较分析:(出示课件,学生交流)
4、小结,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并交流: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3、小结,板书:xx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3、出示韩愈说的话,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4、小结,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学生自学第八自然段:理解什么叫“推敲”。
三、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略)。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xx
xxx,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xxx,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四、作业。
1、造句。
2、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3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XX,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弋、翱”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了解机器人的几大功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机器人的神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3、学习课文总分写法,能用总分方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机器人的几大功能。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机器人的神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总分写法,能用总分方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机器人吗?你知道有哪些机器人?
2.它们有什么作用?
3、出示课题:神奇的机器人(出示机器人图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功能
1、出示自学建议: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机器人的功能的.?请你用简练的话来概括一下。
2、交流、反馈。
1)出示词语:
先驱游弋大显身手迹象灌溉披星戴月
广阔浩瀚能歌善舞翱翔驰骋才华横溢
2)指名读
3)初步了解词义,可查字典,可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
4)齐读词语
5)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机器人的功能的?
出示板书:
茫茫宇宙浩瀚的海洋工矿农村社会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轻声朗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哪些机器人,分别神奇在什么地方?
交流。
指名5人分别读2、3、4、5、6节,其他同学齐读1、7节
2、机器人有好几方面的功能,怪不得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结合课文来进一步体会机器人的神奇
1)学生从太空组、海洋组、工矿组、农村组、社会组中任选一组,自由读文2—6中任一节。
2)说一说或填一填(根据课文内容)
a机器人是人类航天活动的先驱:
b在浩瀚的海洋,机器人()宝藏、()油龙、()黑匣,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生力军。(说说所填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c机器人在工矿有着极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d在农村,机器人()树木、()田地、()水果、()庄稼……成为第一代“铁农民”。(说说所填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e机器人走向社会,加入人群:
四、知识能力的迁移
机器人的功能可真多,假如机器人走进我们的校园,它会做什么事呢?请你想象一下。
板书设计:
宇宙
海洋
12神奇的机器人工矿
农村
社会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F215.cOm
铁牛被捞出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6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