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案精选: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近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l 、2题。
[总结实: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f215.com编辑推荐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精选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对于教师,写教案是很有意义的,教案可以为教师做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最为详实具体的资料,关于写教案你有哪些心得?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3.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明确: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量,绕圆周一圈,然后看看对齐哪个刻度。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生:不能,很不方便)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圆周率。
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书上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
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公式
1.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池)一个圆形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篇2)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a
重难点: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日记导入:关于唐老鸭和米老鼠赛跑
速度一样。
猜一猜谁先跑到终点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
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解决开始的问题,给出一定条件
3、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我们是怎么学的
你学得怎么样
你还想研究哪个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并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最近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对圆又有了哪些认识?
(二)创设情境:龟兔赛跑
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新授教学
(一)定义
1.小乌龟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小白兔呢?
2.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摸一摸你手中圆的周长.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学生讨论
(1)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
2.猜测
看图后讨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3倍,那到底是多少倍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实践操作
(1)目的: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圆的周长约是直径的几倍.
(2)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量之前考虑好怎样分工更合理.
(3)填写表格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篇4)
《圆的周长》编排在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是继圆的认识之后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圆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探究学习曲线图形知识的开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分四个层次来编排的:1、是圆周长的意义2、圆周长的测量方法3、圆周率的探究和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4、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圆周长计算公式正确的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及公式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主要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2)运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认识圆周长的意义。
(3)运用猜测实验发现的教学方法探究圆周率。
主要学法:
(1)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动手操作。
(2)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转化。
教具和学具:
圆规、圆形硬纸板、直尺、细绳、数据统计表、多媒体电脑课件等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下面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我预设了五个教学环节:
1、认识圆的周长。(分两步进行教学)
①创设情景,演示周长的意义:首先用课件演示两只小蚂蚁跑步动画的情景。引导学生从甲蚂蚁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类比推理出乙蚂蚁跑的路线就是圆的周长了。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曲线的长。
②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意义: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请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几个不同圆形的周长给同学看,让同学判断。
经过上述的教学,把概念形象化了,把思维外部语言化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圆周长概念,为下面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2、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分两步进行)
①、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吗?请从准备好的学具中挑选所需要的工具,分小组测量圆的周长,教师参与其中,注意观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必要的引导。
②、分组展示,汇报测量的方法:测量完毕后每个小组推荐两名代表,拿上自己的学具,一个人解说的同时,两个人合作展示测量的方法,并组织同学展开评价。(相同的测量方法只展示一次),最后总结归纳常用的绳绕法和滚动法,并用课件演示规范测量的方法。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周长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既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为下一步研究圆周率做好了铺垫。
3、探究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分四步进行:
①、创设探究情境。大家已经会几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那我在黑板上画的这个圆,你能测量出它的周长吗?此时学生肯定感到束手无策。告诉学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圆,没有办法直接去测量它的周长,那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②、要求圆的周长,就要弄清楚周长和什么有关?于是教学第二步:类比猜想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回顾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类比猜想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观察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圆,并让他们猜一猜。
③、我们猜得对吗?于是进行第三步:实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各圆片周长,并将数据填入下表(除不尽时保留两为小数)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大圆
中圆
小圆
当学生测量和计算完毕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和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经过充分的交流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并告诉学生其实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并介绍圆祖冲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测量和计算的活动中,要力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学生因为事先知道圆周率的值放弃探究,或为了迎合老师,得到表扬而汇报的是虚假数据,缺乏真实性。要让学生明白出现误差是必然的,关键是怎样减少误差,比如:几个人同时测量同一个圆,求出平均值,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出现误差的原因,如何减少误差的办法等,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和实事求是研究问题的态度。
④、总结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在学生已经认识圆周率后,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就很简单了,如何求圆的周长?应该知道什么条件呢?讨论交流后,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C=dC=2r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用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猜测和实验探究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圆周率,总结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概念,会使学生终生难忘,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4、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础题,目的是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突出重点
(1)、那你现在可以计算刚才乙蚂蚁所跑的路程吗?那只蚂蚁走的远?
(2)一个圆的直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1)=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第三层次:发展题,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求黑板上画的圆的周长,你打算怎样做?
(2)想知道一棵树的横截面的直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哪种方法最好?
5、全课小结,归纳提升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
①、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②、你是怎么学到的?(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
通过以上的练习,达到了感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这个教学环节是归纳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以上五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我想能够完全达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六:板书设计
课题: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圆周长公式:C=d或C=2r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板书目的:
能反映出全课内容的重、难点,形成知识网络,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以上是我对如何上好本节课做的一个整体构思和设想,请批评指正。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通过绕一绕、滚一滚等活动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合作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初步体会转换思想,学到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己动手找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教师:课件(U盘)、表格、卷尺。
学生:线或卷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1、根据“8里面有几个2,8就是2的几倍。8里面有4个2,
8就是2的4倍,要求8是2的几倍,用8÷2。”填空。
6是3的( )倍。 20是5的( )倍。
22是7的( )倍。
2、把倍数关系句改写成等式。
①6是3的2倍 ( )
②20是5的4倍。 ( )
③22是7的22/7 倍。( )
④C是d的a倍。( )
3、 数学是一门关系学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
C=4a
正方形的周长 是 边长的4倍
(2)新授过程。
自学课本第62页,思考
1、什么是圆的周长?
答: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2、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演示动画。
3、你认为 圆的周长与正方形的周长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4、课本里介绍了几种度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围绳法 滚动法
5、动画演示滚动法
6、哪个圆大?哪个圆的周长大?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圆周长
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猜想、判断。周长与直径比哪个长?周长是直径几倍?
8、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其实,很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 表示。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π=3.141592653……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π≈3.14。
9、投影展示π的前900位,体会π的小数数位的庞大。
10、圆周率前6位谐音记忆
π=3.14159…… 山 巅一寺一壶酒 巅 diān
11、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π倍。写成等式是:c=πd
c=2πr。
12、对比 : c=4 a c=πd
(三)知识应用。求下面圆的周长
(四)课堂作业。《课本》P65 练习十四 1题、2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探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一课时
一、摆长方形,导入新课
1、引导: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长方形吗?找一找,我们教室里的物体哪些是长方形?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根9厘米的小棒和两根6厘米的小棒,同时提问:大家想用这4根小棒如何摆动出一个长方形?哪两根摆长边,哪两根摆短边?
3、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
二、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你们知道怎样计算吗?
2、肯定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并让学生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3、对这个算法表示肯定,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4、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继续思考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5、肯定学生的思路,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并告诉学生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引导学生列出带小括号的式子。
6、让学生观察江比较先后列出的4个式子,指出哪个最简便
7、让学生根据最简便的算式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8、请学生汇报讨论出来的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三、探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1、让学生动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长和宽都是6厘米的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图形特征,计算出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3、在黑板上列出算式64=24(厘米),并让学生对比上边的算式(6+6)2=24(厘米)
4、让学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一般计算公式。
四、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给学生有针对地指导。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题在学生计算完成后答案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回顾周长计算公式
1、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在黑板上板书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给出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对学生算出的结果进行评议。
3、给出一个正方形的连长。让学生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找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及,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集体评议。
二、周长计算公式的现实应用。
1、教学例2,让学生看图后说出内容
2、请学生来说出题意,让学生讨论该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思路予以肯定。并让学生继续思考该如何算出这个养殖场需要篱笆的数量
4、表扬学生很聪明,让其它同学也理解这个想法。
5、让学生计算养殖场的周长。
6、让学生先互相检查过程和结果,然后再判断篱笆够不够?
7、大家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提示学生可以靠着养殖场外边数一数篱笆数。
三、进行课堂活动,完成课堂练习和思考题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的内容,给学生经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的2、3、4、题,在学生完成韪后,讲评答案。
3、指导学生解决思考题。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同步教学知识内容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到过程。
教学过程:
一、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的大小与半径的长短有关。
3.面积=3.14乘半径的平方字母表示为()
二、圆面积的应用
1.应用一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分析:因为圆的面积公式是面积=3.14乘半径的平方,所以我们要先求出圆的半径,半径=直径/2
2.应用二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分析:通过圆周长的公式可以求出圆的直径,直径=周长/半径=直径/2,再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3.应用三圆的半径与圆的直径,周长,面积的关系。
分析;当圆的半径扩大2倍,那么
圆的直径扩大2倍
圆的周长扩大2倍
圆的面积扩大22倍
当圆的半径扩大3倍,那么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例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解:这是最基本的方法:1/4圆面积减去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例2.正方形面积是7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解: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1/4圆的面积。
设圆的半径为r,因为正方形的面积为7平方厘米,所以=7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七篇
教师们都需要为每一堂课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地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工作的必要工具之一。中学范文网向您推荐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它能给您带来新的视野,并帮助您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50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600元,少数超过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I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欺骗。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
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
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70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生:600元
师:600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二、探究新知。
板书: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1.41,1.41,1.44,1.45,1.4,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
甲:9.5109.49.59.79.59.49.39.49.3
乙:109108.39.89.5109.88.79.9
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
生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
生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10环的多。
生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
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
生:老师,平均数一样,都是9.5。
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9.5。
生2:9.4也出现三次,9.4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
师:当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
生:乙的众数是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
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四、学生畅谈收获。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案例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一般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3.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中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我国从1997年至今。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提速,高速列车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列车提速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时事中提取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读活书、用活书,培养关注时事的兴趣。】
二、过程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情境图)
生:从图中知道,原来的列车每时行驶180千米,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我想知道,现在的高速列车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师:“现在的高速列车每时行驶多少千米”,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1: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快多了。
生2:我们首先要明白“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们可以画图表示现在的速度和原来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
师:好,那就自己画图,试试看,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很容易从图中看出,“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意思是指提高的部分相当于原来的50%,是把原来的速度看作单位“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计算速度提高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然后计算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
生2:从图中我们能看出,提高的部分是原来的50%,也就是说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是原来列车速度的(1+50%),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
师:说的都对。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决问题吧!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先求比原来每时多行驶了多少千米,180×50%+180=270(千米)。
先求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180×(1+50%)=270(千米)。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从下面的信息中,选择两个信息,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决。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中的4条信息)
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不同情况的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经过练习之后,淘气发现无论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烘干前后的关系,你同意淘气的看法吗?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线段图)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明确:烘干前的质量多,烘干后的质量少。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寻找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画线段图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有效的方法。】
三、总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先求原来每时多行驶了多少千米
180×50%+180
先求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180×(1+50%)
教学反思:
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思考,后尝试解答,再合作研讨。提倡、发现学生的多种思维和不同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练习四第6——8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2分米,把它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积与原来正方体的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与不等底等高的圆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1/3Sh
拿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实验。为什么倒3次不能刚好倒,和刚才不一样呢?
强调:“等底等高”。
问: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练习: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说明: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第七课时教学反思
课件演示
俗话说“眼见为实”,所以相对于课件演示而言,教师在全班演示会更直观,结论也更具信服性。
俗话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相对于看教师演示与自己亲自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印象会更深刻。
课堂如果以4——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全班至少得有9套以上教具。可我校现有教具数量不够。如果要求学生课前自制教具,他们暂时无法制作出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所以只好改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仅用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严谨的,所以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历经多次不同实验后才能得到正确结论。根据学校现有教具,今天我准备了两套不同大小的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作为器材。在实验中,我不仅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将圆锥内的水倒3次可以注满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同时,还让他们看到圆柱内的水再反倒回等底等高的圆锥时要倒3次。不仅自己示范演示,也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最后,我还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做实验,强调实验结果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因为实验环节落实较好,全班作业正确率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
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为什么?
2.练习二第1题。
结合图形指出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二第1题。
“连一连”。学生自主连线,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频道小编推荐: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教材附页制作圆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新课
出示圆锥实物图,并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师:像这样的形状叫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着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圆锥有多少条高?为什么?(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数时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直角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第六课时教学反思
借助圆柱特征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快就迁移类推到圆锥的认识上。大家从底面、侧面和高三个角度有序地进行了特征的探究。只是没想到今年调整了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用附页2制作圆锥后,今天居然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处出现了以往未出现的现象,许多学生认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圆。原来,附页2的扇形与半圆大小很接近,所以造成了负迁移。再教建议:如果教材附页中的图仍旧不变,那么下次再教时,我会请班级部分优秀的同学尝试自己画图制作与教材大小不同的圆锥。
教材对圆锥的高是这样定义的——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袁文杰同学对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这句话去掉“圆心”表述更简洁。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距离要求线段最短,所以一定是从顶点到底面圆心。”对于这段话,我给予了肯定,只是解释为了大家更明确高的起点和终点,所以才这样表述。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
拓展:
1、介绍了圆锥的母线,并且要求学生对母线和高进行了对比。
2、对于新增内容加大教学力度,提问:
将直角三角形硬纸板贴在木棒上有几种贴法?哪几种旋转后能成为圆锥?(小结:以任意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后可成为圆锥形)。
旋转后形成的圆锥体与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教案参考]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最新模板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案参考]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最新模板”,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交流预习情况,确定学习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二、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三、复述课文
①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给大家介绍一个朋友:这种体态玲珑的鸟叫夜莺。夜莺又名黄鸟,它模样漂亮,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听,(播放夜莺的叫声)这清脆、宛转的叫声就是夜莺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的夜莺是指鸟吗?
(不是鸟,而是一个小男孩。)
课文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请同学们把《词语手册》翻到50页,读一读,了解了解苏联卫国战争。(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三)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1.故事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却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真是了不起啊!让我们聚焦第一部分引诱敌人,课文的字里行间,你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也可动笔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 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什么含义?真的很快活吗?)
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可见小孩的胆量非常大。
(德国军难道一点儿也不可怕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四)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夜莺的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于夜莺歌声的句子,理解夜莺歌声的不同作用。
英语六年级教案通用
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深入了解“英语六年级教案”有所帮助。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在上课之前早早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花费老师一些时间来撰写。教案和课件是新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而需要做的工作。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在团队协作中更高效地工作!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1
一. Teaching Time:
Date:
Lesson Time: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 Four skills: May, June, July, August, year.
2. Three skills: May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
3. Let's draw and talk.
分组绘画。要求用以下句式进行交流: When is it? It’s in March. The children are performing.
4. Let's read and chant.
(二)Teaching Affection
1. To promote Ss’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2. To teach the Ss how to say the fifth month to eighth month of the year.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Words: May, June, July, August, year.
2. Sentence: May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
四.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drawing.
4. TPR.
五.Teaching aids:
1. 准备硬纸片;数量相等的5~8月的小纸条,按照学生人数准备每人一套。
2. 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 学生准备几张照片,是有5~8月日期的或是能反映出时间的。
4. 准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六.Lesson type: New Lesson
七.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 Revision (7’)
伴着Months of the Year这首歌曲,分小组作采访汇报: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月份。
2. Presentation (15 ’)
1)Ask and answer.
T: How many month names have we learnt? Yes, we have learnt four.They are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four new month names.Do you want to know them? Look!
2)T show the card:This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It's May.领学生读单词,然后读句子:May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6月至8月。
4)Play a game:出示5—8月的第一个英语字母,让学生猜是哪一个月份;老师说中文时,让学生说出英语,老师说英语时,让学生说中文,反复练习几次。
5)教师准备放录音:Don't worry.Let's listen to the tape.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names of the months.
6)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7)Just write.
3. Practice (20 ’)
1)绘画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课本第53页的活动。可以分成May Group, June Group等。小组讨论自己月份的常见活动,然后用图画表现出来。最后小组成员一起编对话,展示给大家。
2)Let's read and chant.
4. Assessment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5. Additional activities/Homework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2)收集有关5—8月份的节日等等的信息,并能用简单的几句英语说出来。
八. Blackboard design: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2
一、 学生分析 :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同时也具备一些运用的语言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一来学习这样一个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未来职业爱好的内容应会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而教师更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并鼓励他们每个人只要脚跳实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他们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 知识目标:
①能听、说、读、写本课的单词:singer, writer, actor,
②能理解、认读句子: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 He’s/She’s a/an…
2. 能力目标:
②能运用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进行询问,并给出相应回答。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别人的职业。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掌握以上五种职业的英文表达,并能简单问答、介绍自己的理想。
2.难点:①正确区分运用冠词an, a 例如:an actor, a singer ②actor, actress, artist这三个单词比较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四、课前准备:
播放56页Let’s chant一遍,然后师生一起跟录音唱一遍。可以根据歌谣的内容,边唱边做动作。
通过听力练习,复习以前四年级学习的几个关于职业的单词: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具体的听力练习如下:
① My father works on the farm, he is a _________.
② My mother works in a hospital, she’s a _________.
③ My sister works in a school, she’s a ________.
④ I study here, I am a _________.
①导入:
利用游戏,复习旧单词,从而引出本课的新单词,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把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等单词卡片朝下放在桌上。一名学生抽一张卡片,用动作扮演卡片上的职业,让其他学生猜职业名称。
教师先来一句开场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梦想过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今日我们很荣幸请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 There’re 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Welcome our guests! (拍手掌欢迎) Now the first one is…“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听,说,认读单词countryside,lower,shadow,smarter,become
能够了解read and write课文的部分大意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新语言的意义
情感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学会选择低碳生活。
教学重点:
能听懂、会说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
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 .并能在情景中运用。read and write的对话
教学难点:
read and write的对话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
有关卡片,磁带等。
探索流程个性添加(教学反思)
1、warm-up(热身)
(1)日常口语练习
(2)let’s sing:my small cat
2、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Look and tick
播放录音,学生完成练习
(2)用PPT出示日出与日落人影的长短的照片引出课文
(3)生个别读,分段读,
(4)听录音跟读。全班读,并要求学生帮助Wu Yifan回答小鸭子的问题。
3、practice(练习)
完成p9的练习
4、homework(家庭拓展)
(1)听录音朗读read and write
(2)配套练习
(3)预习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Countryside---乡村
Lower---更低地
Shadow---影子
Smarter---更聪明的
Become---变成
(1)听录音朗读read and write
(2)配套练习
(3)预习
课题:Unit 1 (第6课时)备课人:上课人:
知识与能力:
能够完成p9 think and discuss的练习。
能够完成let’s check,let’s wrap it up的练习。
了解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在任务合作过程中体会新语言的意义
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概括与总结的能力。
2.让学生对长度、重量、大小的单位能够加以区分以及表达
教学重点:
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教学难点:
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
有关卡片,磁带等。第几课时:6
探索流程个性添加(教学反思)
1、warm-up(热身)
(1)日常口语练习
(2)复习
2、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let’s check,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let’s wrap it up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practice(练习)
小结:⒈单音节形容词和部分双音节词,一般在词尾加-er。
2.以字母e结尾的词,在词尾加-r。
3.重读闭音节词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先双写该辅音字母,再加er。
4.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双音节词,先把”y“改为”i“,再加-er。
5.多音节词和部分双音节词,在词前加”more“。
6.部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是不规则的,如:good/well-better,bad/badly-worse。
4、homework(家庭拓展)
(1)做配套的练习
(2)听录音,仿读
(3)预习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1.length 2.weight 3.teeth 4.tail 5.food 6.skill 7.seals 8.lobsters9.squid
(1)做本单元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表示问候、介绍的用语。
(2)复习祈使句的否定式。
2.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运用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____? My favourite ____ is …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Note: For this lesson bring at least a basketball and a ping-pong ball. If you plan on doing Part 2 which is optional, you may also want to bring a volleyball and a tennis ball. For Part 2, you will also need pictures of someone swimming, skiing, ice-skating, roller-skating and playing chess.
Step 1 Revision
1 Revise greetings:
T: Hello! My names…. Whats your name?
S: My names….
T: How are you today?
S: Im fine, thanks. And you?
T: Im fine, too.
2 Practise this as an action chain.
3 Check homework.
Step 2 Presentation
1 Draw a picture of a person being hit by a football. As you draw, talk to the students and get them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This is David. Whats this? Its a football. Is it light? No, its heavy, etc.
2 Present this dialogue (you play both parts):
A: Oh, sorry! Are you OK?
David: Yes, Im fine. Please dont worry.
Repeat the dialogue. Get the students to repeat after you.
Step 3 Read and act
1 SB Page16, Part 1, Speech Cassette Lesson 77. Teach ouch and catch. Have the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 Ask What are the boys playing? (Let the students guess. Some may already know the word basketball. However, if the students are having a difficult time guessing, teach basketball.) Ask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tudents can answer, Yes, I can or No, I cant.
2 Say Please listen. Play the tape. Ask Can Ling Feng play basketball? Check the answer (No).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Step 4 Presentation
1 With books closed, show the basketball. Ask Whats this? Repeat using the ping-pong ball. Say My favourite sport is basketball. I think it is easy and Im good at it. Bring a student who is good at playing sports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 to help with this demonstration. Say I like to pass the ball. OK? Catch! Pass the ball to the student. Say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Write the words easy, sport, be good at and pass on the Bb. Teach these words.
2 Ask and write on the Bb Whats Ling Fengs favourite sport? Say Please listen. Play the tape. Check the answer (ping-pong).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Step 5 Practice
1 In groups of three, have the students practise and act out the dialogues in Part 1. As they are practising, walk around and give help in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2 Choose three groups to come before the class and act out their dialogue.
Step 6 Ask and answer
1 SB Page16, Part 2 . This part is optional. Look at the pictures. Point to the picture of someone swimming. Ask What is this person doing? Say swimming. Students repeat swimming. Write swimming on the Bb. Continue in this way for the rest of the pictures. Ask several students,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Get them to answer, My favourite sport is….
2 In pairs, have the students ask each other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and answer, My favourite sport is….
3 Do questions and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Encourage students to ask you about your favourite sport.
Step 7 Workbook
SB Page 89, Wb Lesson 77, Exx. 1-2. After finding the right pictures for the sentences, get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following the example in Ex. 1.Ex. 2 may be done in class as a contest.
Homework
Learn the new words in SB Lesson 77 and act out the dialogues.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sports.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5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 I'm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能在Group work部分合理安排周末的旅游项目。 3.能够完成Let's try部分听录音判断对错的练习。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二、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的重点是学生能准确、自如地运用(并会书写)be going to do句型描述自己的活动计划与他人进行交流。
2.本课时的难点是听、说、读、写四会掌握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on the weekend ?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三、教学步骤 1.热身(Warm-up) (1)教师课前放歌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2)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表格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如:Today is 'm going to have some claes this 'm going to read somebooks this afternoon and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m going to have a goodday! 2.预习\Preview Let' try 教师说:“The National Day is have a friendin is shegoingto do?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out.”教师可分三次放录音,并根据
1 / 3
学生的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并完成判断正误的练习。
可供考的问题如下(!)Where ihegoing②How ihe going there?③Who ihegoing with? Is she happy?⑤What is she going to buy?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Let's sing 教师接着Let's try部分说:The girl is going to Be doing on the 's very let's listen to a song and find out what the children aregoing to do on ? 教师放C部分的歌曲,学生跟唱两遍后分师生、男女生或在小组间展开对唱。
Let's talk (1)对唱结束后,教师出示标有动物园、电影院等地点的简明地图,并圈出动园所在位置,说:“The boy/girl(根据歌曲录音中的声音)is going to /her home is here.(教师指着地图中离动物园较远的某一地点)Is it far fromthe zoo?”学生回答:“Yes,it is far from the zoo.'教师再问:“How can he/she getto the zoo?”引导学生回答:“By bike/bus/taxi.”等。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如下对话: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tomorrow morning/this Sunday?s:I'm going to the :Is it far ? S:Yes,it is.(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说:So I'm going by bus/car/subway.)T:Have a nice day/morning! 师生间可调换角色进行会话,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熟悉句型。
2 / 3
(2)教师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并分角色朗读。学生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朗读比赛,教师鼓励学生对对话中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替换。
(3)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单词卡片,如:what ,do,going,are, the,to,you,weekend.又如:I,going,visit,to,am,my,this,grandparents,weekend。要求学生在最快时间内组合成句。师生一起拼读其中较难的单词如:weekend,grandparents,visit。
(4)教师引导学生书写四会句型。 Group work 教师出示当地旅游图,师生可先就旅游景点自由会话,如:“Where is it ?How do you go there?”等。然后教师布置任务Now you are a tour write a schedule for who can design the best schedule for us.学生先在课文表格中写出自己的活动设计,并在小组内进行表述。 4.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朗读本课时的对话。 (2)学生抄写四会句子。
(3)学生对自己的周末活动做出详细安排,并以表格形式写出。
3 / 3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PEP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六年级英语下教学计划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学会重点单词和句式,单词有always ,usually,rice,early等,学会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和特殊疑问句形式。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老知识的同时引出新的知识点。通过对重点句式的学习,为今后的英语中一般和特殊疑问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根据平时作业和观察发现,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同年级相比较,不论是学生的反应能力还是成绩都比较居中,因此,我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较普通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进行教学。重难点应设在助动词do的用法上。
教学目标
1. 复习字母组合ay的读音/ei/,能读出符合此规则的单词。
2. 学会单词:always ,usually,rice,early,wake等。
3. 掌握重点句型:-1.——Do you always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Yes,I do.
2.——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Rice.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Do you always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Yes,I do.
2.——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Rice.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利用教学资源导入本课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初学单词并检查单词预习情况,如有不正确的地方加以纠正。再次,结合教学资源学习重点句型,并进行师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活动,以巩固学习的效果,然后,进行练习活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有不足加以讲解练习。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7
Unit 5 What does he do?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s try Le’s talk)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主要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he do? He/She is a/an…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熟练运用。
2.能够掌握二会单词country, head teacher,理解三会句子:Do you want to be a head teacher, too? 并能在情景中正确运用。 3.能够独立完成Let’s try部分的练习。 (二)能力目标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进行问答。 (三)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积极与他人合作,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掌握四会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he do? He/She is a/an...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情景对话,突破重点。 (二)难点
能够听、说、认读拓展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 am going to be a/an...突破方法:小组对话、学生搭档对话、游戏等方式,突破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点拨法,引导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情景动画或音频MP3另外有单词卡片,照片,相关道具和服饰等。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教师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有关职业的单词,引入本课职业的主题。教师把粉笔、白大褂、棒球等一些与职业相关的道具放在桌上,让学生轮流猜或者讨论与之相关的职业名称。教师给出答案,让学生跟读。
2.教师通过“自己说命令,学生做动作”的形式复习旧单词。如:
Act like a teacher.(学生扮演老师) Act like a doctor.(学生扮演医生) Act like a nurse.(学生扮演护士) Act like a farmer.(学生扮演农民) Act like a driver.(学生扮演司机) …
Step 2: Presentation Let’s try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Let’s try部分的内容,播放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选择正确案。①Sarah’s mother can/can’t come today.②Her father is a doctor/teacher/taxi driver.教师核对答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从录音中找出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点,尽量让学生听出录音原文或复述对话。
Let’s talk
1.教师拿出比尔?盖茨的照片说:Who is he? 引导其中的一位学生试着回答:He is Bill Gates.然后教师继续说:I’m a does he do? 学生说出商人时,教师板书并教读单词 busineman,可用拆分法教读并理解:busine-man。教师继续问那位学生:What does he do? 引导学生回答:He is a busineman.教师板书并教读句型:What does he do? He is a busineman.可采取替换重点单词或接龙法进行操练,如:
T: What does he do? S1: He is a does he do? S2: He is a does he do? S3: He is a does he do? S4: He is a taxi does he do? S5: He is a does he do? …
2.教师拿出一张迈克尔?杰克逊的照片说:What does he do? 引导学生回答:He is a singer.并继续问:Which country is he from? 引导学生对问句的思考,引出country这个单词,可采用拼音法教读:coun-try,并提醒学生注意发音,也可拿出不同国家歌手的照片展示。 3.教师询问学生Am I your teacher or head teacher? 板书并领读短语head teacher,通过拆分法解释其含义。教师问学生:Do you want to be a head teacher, too? 学生回答:Yes, I do./No, I don’t.教师拓展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What do you want to do/be?引导学生回答:I am going to be a/an…教师板书并教读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What do you want to do/be? I am going to be a/an…以小组为单位,一问一答操练此句型,如:
Gl: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G2: 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也可以学生间相互询问对方未来的职业理想。
4.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学生带着问题静听,画出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问题如下:What does Oliver’s father/mother do?
教师核对答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把不懂的地画出来。学生—边听一边跟读读,教师讲解。全班跟读熟练后,再分组分角色朗读。
Step 3: Practice 1.教师带读单词taxi driver, cleaner, writer, singer, dancer, football player,并把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贴在黑板上。教师打乱顺序读卡片上的单词,请一位学生上台,让学生按教师读的顺序摆放卡片并读出卡片上的单词。然后教师可以句子描述卡片上的职业,如:I’m driving a car. 2.教师将全班分成两大组,让两大组交替朗读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at do you want to do/be? 把I’m going to be a/an…这句话写在纸条上,让学生在组内互传纸条,一大组大声询问:Who is going to be a/an...? 等另一大组回答后,再问: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 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让学生把Let’s talk部分的内容读给家长或朋友听。 2.教师示范书写四会句子,学生仿写。
3.学生与家长练习重点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he do? He/She is a/an... 4.做活动手册上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Unit 5 What does he do? What does he do? He is a does your mother do? She is a head are you going to be? I am going to be a/an ...coun-try---country head+teacher---head teacher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重点在于学会如何询问对方的职业,同时教师拓展介绍了如何询问他人未来的 职业理想,这点做得很好,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思考,在情感上给学生带来了正能量。虽然增加知识点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适当的拓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用表演做动作的形式在预热阶段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复习旧知识的机会,趣味性的练习使学生学英语不再单调,更利于学生接受。
本课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充分引入一些当代歌手信息,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适当加以拓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堂以外的信息。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充分练习本单元的重点句型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家与家长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句型,同时加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8
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检测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
A. Listen and match.
开始复习检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本单元的主要词汇和句型。然后学生观察A项的图片,熟悉画面,预测听力内容。之后教师就图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What are these places? Where are they? How can you get there? What can you do there?
第一遍,让学生整体输入,理解录音内容。第二遍,学生边听边标号。第三遍,学生自查答案。接下来,教师请学生扮演Tony, Lily, Sue, Alan,复述听力内容,如:I‘m Tony. My family went to a city this summer vacation. It’s in the east of China. It‘s famous for West Lake. We went boating and drank Longjing tea.
英语六年级教案 篇9
课题:Unit 1 (第6课时)备课人:上课人:
知识与能力:
能够完成p9 think and discuss的练习。
能够完成let’s check,let’s wrap it up的练习。
了解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在任务合作过程中体会新语言的意义
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概括与总结的能力。
2.让学生对长度、重量、大小的单位能够加以区分以及表达
教学重点:
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教学难点:
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
有关卡片,磁带等。第几课时:6
探索流程个性添加(教学反思)
1、warm-up(热身)
(1)日常口语练习
(2)复习
2、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let’s check,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let’s wrap it up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practice(练习)
小结:
(⒈)、单音节形容词和部分双音节词,一般在词尾加-er。
(2)、以字母e结尾的词,在词尾加-r。
(3)、重读闭音节词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先双写该辅音字母,再加er。
(4)、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双音节词,先把”y“改为”i“,再加-er。
(5)、多音节词和部分双音节词,在词前加”more“。
(6)部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是不规则的,如:good/well-better,bad/badly-worse。
4、homework(家庭拓展)
(1)做配套的练习
(2)听录音,仿读
(3)预习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1.length 2.weight 3.teeth 4.tail 5.food 6.skill 7.seals 8.lobsters 9.squid
(1)做本单元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模板12篇
作为一名教育引导学生的教师,一般会被要求有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以下是中学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 (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 )、 ( ,)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 (3,0)——(1,1)——(0,3)——(3,5)——(6,4)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 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 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经历做圆、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的圆,有向日葵的花盘、荷花池中的莲蓬、平静水面的圆形涟漪
谈话:从我们欣赏的这些美景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举例:这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圆,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为制造的圆,请你举出实例,好吗(学生举例)
质疑:(出示圆形喷泉水池图片)看了这个圆形喷泉水池,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关圆的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合作探究
1.做圆。,
谈话: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然后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材料有:图钉一枚、绳子一根、铅笔一枝、吹塑纸一张、剪刀一把。)
(1)展示学生做出的圆;
(2)让学生汇报做圆的方法;
(3)交流做圆的关键。
小结:做圆的方法是先在绳子的两端各拴上图钉和铅笔,然后把图钉固定在吹塑纸的中央,拉紧绳子用铅笔围绕图钉画一圈,把它剪下来,就做出了一个圆。其中关键的步骤就在于不仅固定的图钉不能移动,而且转动时一定要拉紧绳子。
【评析:利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圆,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同时明确了图钉固定点到铅笔画出的圆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画圆。
提问:画圆的工具是什么你会使用圆规画圆吗
请大家用圆规随意在纸上画出两个圆,并说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思考:如果要求画出的圆是同样的大小,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
小结:只要把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保持一样长,那么画出的圆一定同样大小。
【评析:让学生用圆规试着画圆,形成实践的体验后,再交流画圆的方法和感受,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认识特征。
谈话:请大家把画在纸上的圆剪下来,然后把这个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提问:把对折的圆展开后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必要时引导:几条折痕在圆中心会怎样几条折痕的长度怎样
翻开课本第116页,看书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2)一般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组织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圆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并且这些半径的长度相等,直径的长度也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则是直径的;一个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所在的位置决定。
【评析:学生探究圆的特征,首先通过动手折纸的实践活动,发现折痕同样长,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观感知了圆心和直径;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弄清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及特征的探究经历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
1.在折纸的圆上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把它们标出来。
2.指出下面各圆中的半径和直径。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时,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应是4厘米。
4.从下面的图中,你能够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评析: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四、总结延伸(略)
总评
圆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一种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课的设计,教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还独特地安排了做圆、画圆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做圆的操作中感知了圆是曲线图形,在画圆的实践中体验了圆的特征。在对圆的特征形成直观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自学,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注意创设情境、点拨诱导,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在互动交流中不断释放出潜能,完善自我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已知总棵树和每班的人数,要求各班栽的棵数,应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应先求出各班的人数比,人数比等于棵数比,然后根据按比分配求出各班栽的棵数。
教师提示:两个数的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适用于三个及以上的数的比。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2)师:西红柿的面积可直接用乘法求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得?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①先求出种黄瓜和茄子的总面积。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②先求出黄瓜和茄子占总面积的比,然后用乘法直接根据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黄瓜和茄子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我和爸爸的年龄比:12∶38=6∶19;爸爸与妈妈的年工资比:36000∶(20xx×12)=3∶2。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x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50 t∶60 t∶15 t=10∶4∶1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x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水泥:20×2/(2+3+5)=4(t)
沙子:20×3/(2+3+5)=6(t)
石子:20×5/(2+3+5)=10(t)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x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
120÷4=30(cm)
长:30×3/(3+2+1)=15(cm)
宽:30×2/(3+2+1)=10(cm)
高:30×1/(3+2+1)=5(cm)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
第7题: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答: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320 m2,黄瓜的种植面积是320 m2,茄子的种植面积是160 m2。
教学反思
1.本次练习,总的来说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但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解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一些学生的惰性思维有关。一些学生总认为只要会做就行,没有必要去深究为什么,以至于当新型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理解,让其熟练掌握一般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解题。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两个仓库有很多货物,先从甲仓库运走80 t货物,甲仓库的剩余货物与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比为3∶2;再从乙仓库运走55t货物,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的1/4。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不变量:从甲仓库运走80吨货物,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不变。
前后变化的分率:
(1)原来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2/3;
(2)从乙仓库运走55 t后,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1/4。
对应量:甲、乙两个仓库货物质量变化的分率差的对应量是55 t。
解答:甲仓库剩余的货物:55÷2/3-1/4=132(t)
甲、乙原来共有货物:132+80+132×2/3=300(t)
答: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300 t。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比与分率前后变化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不变量,找出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从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阅读
公侯伯子男,五四三二一。
假有金五秤*,依率要分讫。
【注释】:1秤=15斤,5秤=75斤。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想要根据官位高低来分75斤金子,按5∶4∶3∶2∶1的比分完。可以通过按比分配问题的知识求出每种官位分得金子的质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的整除概念。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
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
①106=1.6 ②382=19 ③156=2.5
(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
(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
(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 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
(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
(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
(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
(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
(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
(板书:最小公倍数)
(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
(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
(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
(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
(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
(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
(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3.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1)观察38,2,19的约数的个数,并以此为标准,给这三个数分类,可以分几类?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板书:质数、合数)
(3)如果把382=19改写成38=219,2和19叫38的什么?为什么?(板书:质因数)
(4)说2和19是质因数对吗?为什么?
(5)质因数能单独存在吗?它必须依存于什么概念?还有什么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6)把38这个合数写成2和19,这两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板书:分解质因数)
4.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在计算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的整除特征?(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38,2,19中哪个数能被2整除。为什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能被2整除的数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板书:奇数、偶数)
(4)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依据是什么?
(5)能被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6)改38中的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改?
(7)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分别举几个数吗?
(三)复习概念间的关系
(1)在刚才复习的这些概念中,有哪些概念不能单独存在,请你列举出来。(板书:倍数、约数、质因数)
(2)倍数、约数、质因数分别依存于什么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板书:依存关系)
(3)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4)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板书:包含关系)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382=19这个等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整理出了数的整除有关概念的网络图,还通过分析了解了概念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填空。
①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一个数是( )。
②所有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③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④小于10的所有质数的和是( )。
⑤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自然数,但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这个四位数是(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②最小的质数是自然数中全部偶数的最大公约数。 ( )
③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
(3)思考题。
有14,30,33,35,39,75,143,169八个数。①把这八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②把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使它们的乘积相等。应该怎样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教学。
1.通过一题多问,从具体到抽象,把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即:
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学生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2.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明确概念间的不同关系。从而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约数和倍数与整除的依存关系等。
3.应用概念综合练习。
练习充分,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选择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集体交流,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合作交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中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注重渗透德育于教学当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地渗透德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搜集24~28届奥运会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夺取金牌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看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1)你知道是哪一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吗?
(xxxx年)
(2)在北京举办的是第几届奥运会?(第29届)
(3)我国是从第几届奥运会开始获得奖牌的?(第23届)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看一看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的情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画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了解数据。
(课件出示统计表)
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届数
24
25
26
27
28
29
30
金牌/枚
5
16
16
28
32
51
38
师:看了这个统计表,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统计表能呈现出大量的数据信息,有时为了更直观、具体地表示数据的特点,我们往往会把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我们已经学过三种统计图,分别是什么统计图?
师小结:这三种统计图都有各自的特点,使用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理解统计图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
要把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绘制成统计图,你们觉得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选择?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每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情况)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说一说它的特点是什么。
(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选择吗?
(我觉得也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样可以看出这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变化情况)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9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六年级人教版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位置(2课时)
2、分数乘法(12课时)
3、分数除法(13课时)
4、圆(8课时)
5、百分数(15课时)
6、统计(2课时)
7、数学广角(2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单元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1、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
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
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
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
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
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
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10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共安排10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材一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一是数的认识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主要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二是数的运算安排了三个单元,包括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第四单元分数除法,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中,第三、四单元主要教学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其相应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同时在分数乘法单元中还安排了倒数的认识。第六单元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此外,还安排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假设(置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式与方程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方程,主要教学解形如和的方程,以及相应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认识比,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以及应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主要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体积、容积单位以及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八单元可能性,主要教学怎样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十单元安排了本册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分别是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表面积的变化是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拼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活动,研究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大树有多高是结合认识比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测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竿高与影长,发现竿高与影长的比的比值相等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是结合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调查和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这些活动,都具有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了5个你知道吗,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以及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社会常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编排了11道思考,进一步加大教材的弹性空间,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11
20xx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姓名:沈金鹏
学号:134080303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
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
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10篇
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可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那么,写教案真的较难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2)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把这个除法算式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2.35==15:()=():15
3.3吨是8吨的(),()米的是20米,()是20米的
。
4.2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是(),盐和盐水的比是()。
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比乙数多的数与乙数的比是()。
6.一台碾米机小时可以碾米吨,这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吨,碾1吨米需要()小时。
7.米=()厘米时=()分350千克=()吨450平方米=()公顷。
8.实际产量比计划增长。那么()=(),()(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xx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x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5)
复习内容:课本第22页练习六。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使学生明确:5×12或12×5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使学生明确:24×3/8就是求24个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的9/14是多少,是对整数乘法的的扩展。
练习:练习七的第3题。
板书: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使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应用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结合律应用乘法分配律
练习:练习七的第4、5题。
5、口算
练习七1、10题。
6、分数应用题。
(1)把谁看作单位“1”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2)练习。
①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天完成,5天完成这部书稿的几分之几?
×5
②立新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55人,其中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155×
④党校食堂九月份用煤560千克。十月份计划用煤是九月份的,而十月份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十月份比原计划节约用煤多少千克?
560× ×
7、倒数:整理和复习第7题。
堂上练习:
1、练习七第2题,抢答,小组练习。
2、练习七的第3、11题。
3、练习七的第16、17题。
作业:
练习七的第12—1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计算更准确。
(2)练习:29×6=12×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与包办,而是充分的在情境图的`基础上,通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7)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或求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表示;式子为:。
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公顷怎样表示?
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观察图
(2)问:在图中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xx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x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x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x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x第x、x、x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9)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把这个除法算式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2.35==15:()=():15
3.3吨是8吨的(),()米的是20米,()是20米的
。
4.2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是(),盐和盐水的比是()。
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比乙数多的数与乙数的比是()。
6.一台碾米机小时可以碾米吨,这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吨,碾1吨米需要()小时。
7.米=()厘米时=()分350千克=()吨450平方米=()公顷。
8.实际产量比计划增长。那么()=(),()(1-)=()
9.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如果排球45个,篮球()个;如果篮球45个,排球()个。
10.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如果甲数是60,乙数是();如果乙数是60,甲数的是()。
11.一根铁丝米,把它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根铁丝的(),3份长()米。
12.甲、乙两个数的比是2:5,甲数比乙数少21,甲数是()乙数是()。
1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14.一个三角形,它的面积是平方米,底是米,高是()米。
15.甲、乙两数的比是3:4,乙、丙两数的比是5:6,甲、丙两数的比是()。
16.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圆(篇10)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① 徒手画圆。
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④游戏趣味题。
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给同学们做游戏。老师说,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会派上用场。你喜欢站在什么位置呢?请你点出来。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案参考]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