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7

地理教案9篇。

这是栏目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份关于“地理教案”的资料集合。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提升教师教学实力的有效途径。欢迎品味这篇令人赞叹的文章!

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典型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了解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认识亚马孙河丰富的水利资源。

3.了解亚马孙平原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丰富的热带资源,认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了解巴西高原的特点和巴西高原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认识巴西工业的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5.了解巴西经济结构的变化,知道巴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6.了解巴西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了解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的主要城市职能。

教学重点:巴西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巴西工农业结构变化和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巴西利亚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巴西的地形、工农业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播放《天才的造就》配巴西足球运动场景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答出关键词:里约热内卢、贫民窟、足球、巴西、贝利,并说出巴西现在足球巨星:罗纳尔多,引出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二、走近巴西

让学生带着探索、学习指南和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

1.位置及地形(播放巴西地形图)

学习小组交流,尝试说出巴西位置及地形特点。

分析其特点: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大,河流落差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说明亚马孙河及其大小支流构成庞大的内河航运网。

练习填空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和“绿色心脏”之称,像吞吐机,吞进大量二氧化碳,吐出大量氧气;像抽水机,吸进大量水分,蒸发大量水分到空气中;此外,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让学生了解森林资源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环境作用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世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目的:对巴西的环境和雨林景观形成表象,知道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优势。播放热带雨林修路、建房、开荒图片。

分析上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你能为其保护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可引进一些课外资料,如在亚马孙平原开发中外国公司的掠夺式开采和当地居民的迁移式农业等,介绍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

三、巴西经济(播放工农业分布图)

读图回答课本86页问题,并梳理知识点:

1.服务业、工业、农牧业是巴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天然橡胶。

3.巴西铁矿石储量丰富;

4.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区,工农业发达,资源丰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是重要的经济区。

5.巴西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汽车、钢板、电子、军工产品等。

6.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教师强调巴西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国家政策和措施对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

思考:影响巴西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四、城市和人口

学生阅读: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沿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是巴西最为著名的三大城市。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巴西成为“世界人种博物馆”的过程,并点出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港口和最大旅游中心;圣保罗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南美第一大城市。

结合“巴西人口分布图”,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巴西发展工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方面:地势地平,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港优良。

人文方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

(播放巴西利亚图)

讨论:为什么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而巴西利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城市?

引导学生读图总结:⑴使内陆和沿海经济得以均衡发展;⑵市内没有大型的、有污染的企业,以政治职能为主;⑶居民区、政府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均有绿地分布,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突出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化工程在环境改造中的作用(人工湖泊)。

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由二位学生分别饰演导游员、游客)作为旅行社导游员向游客宣传巴西旅游特点。目的:学会抓事物特别之处,更加明确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位置优势。

五、巴西明天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宛如一架翱翔天宇的大型飞机,这个造型寓意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你知道巴西除了足球,还有什么闻名世界了吧?

此外,巴西经济的高速腾飞依靠什么?(激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六、作业:复习题

地理教案【篇2】


地图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特征和地理现象。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地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本教案将以地图为主题,为地理教学提供一系列具体而生动的活动和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一、课堂活动1:地图阅读与理解


目标:通过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符号,掌握简单的地图阅读技能。


活动步骤:


1. 教师给学生发放一份简单的地图,并解释地图上的各种元素和符号的含义。


2. 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指示回答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地图上的信息。


3.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地图指示,探究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比如地形、气候等。


4. 学生展示各自的发现,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二、课堂活动2:地图绘制


目标:通过自己绘制地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


活动步骤:


1. 学生选择一个地方,比如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者一个旅游景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和了解,绘制一个简单的地图。


2.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比较不同地图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3. 教师介绍一种简单的地图制作软件或网站,帮助学生使用电脑绘制更精确的地图。


4. 学生使用地图制作软件或网站,绘制一个更精确的地图,并用于其他的地理项目和研究。


三、课堂活动3:地理推理和地图分析


目标:通过地图的分析和推理,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活动步骤: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含多个地图的数据包,每个地图都表示不同的地理现象或变化。


2. 学生根据给定的地图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回答一系列问题,比如气候变化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


3. 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汇报和讨论,比较不同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地图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和技巧,并应用到其他地理研究中。


通过以上地图地理教案的活动和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关系,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地图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扇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奇异和多样性。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将地图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探索和发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知道该地自然景观是热带雨林景观,能运用图表分析出该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能说出该地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分析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可持续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说明该区位置;利用图片认识其自然景观;利用气温降水统计图,分析气候特点;结合位置图,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利用地图了解该地现在的旅游线路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看统计图表,了解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角色扮演,分析从不同角度怎样看待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结合实际资料,讨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可持续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护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学与学习方法:

1、读图、分析图、图片介绍、讨论、交流

2、小组合作

问题预设:

1、到西双版纳去,怎样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2、西双版纳各景点有哪些特色旅游资源?

3、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4、该区与东南亚相邻,是否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相似。

教学流程:

(一)阅读教材57-64页内容。

(二)分组合作:(5分钟)

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评价其位置有哪些优势?

2、该地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典型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世界上还有地区和该地相似?

3、请根据图7.13气温、降水统计图,确定其气候类型。并结合位置因素分析其气候成因。

4、西双版纳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归类分析。

5、举例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展示提升:(10分钟)

一组:利用地图,指图分析其地理位置。(在什么省,纬度位置等)

二组:展示图片,说明该地是热带雨林景观,举例:典型的动植物,与东南亚相似。

三组: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各月变化,确定其热带季风气候,在板图上示范画出夏季风的来向,分析气候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四组:举例归纳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图7.14学会分析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四)穿插巩固:(3分钟)通过小组的相互交流,进行思维拓展。

例题:假如你是一位西双版纳导游员,你怎样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的旅游优势?

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五)分组合作2:结合第二框题,围绕目标,完成以下问题:(5分钟)

1、读图7.16分析当地从1991-2001年旅游收入的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2、读图7.15说出西双版纳的景区和旅游路线。(引申:可通过此图,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按照什么路线去哪些景点,参观什么?)

3、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会有何影响呢?

(创设情景,利用角色扮演,说明此问题,如扮演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从不同角度看待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4、旅游业有下滑趋势,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结合63页活动题2分析。

5、角色扮演,不同行业的人给西双版纳旅游局出谋划策,谈谈你的高招。

(六)展示提升:(8分钟)

一组:指导分析统计图曲线上升趋势,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二组:创设情境,导游员向游客介绍旅游景点及行走路线。

三组:角色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四组:近年旅游业下滑,举例分析其原因。

五祖:角色扮演,不同行业人给旅游局出主意,献高招。

(七)总结收获:(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

(八)达标测试:(3分钟)

简单题:练习册50页选择题1、3、4、5、7.

中等:填空1-6,选择6、8.

难题:读图拓展51页。

地理教案【篇4】

从容说课

本研究课是在本章学习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后以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为例,让学生初步学会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搜集相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按照教材上建议的探究步骤即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崇明岛是自然原因形成的,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进而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子。从而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因也是多样性的。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学会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演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技巧和能力。

2.了解崇明岛的过去、现在,进而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发展。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4.培养动手能力,用实验的方法模拟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1.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实验模拟,观察分析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3.用所搜集到的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

2.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3.认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教学难点

崇明岛未来的预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到的关于崇明岛发展演化的资料

1.盖房子的钢模板(水槽)一片

2.泥土、砂石、细沙若干

3.砖块三块

4.细的塑料水管、喷水头

5.实验室水龙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三节中了解了河流地貌的发育类型及其对人类聚落分布的影响,特别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尤为明显。世界的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冲积平原上,我们今天就来以崇明岛为例,进一步认识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教师精讲]

师:崇明岛是一个长江口的冲积岛,课前我们大家都分别搜集了一些资料,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资料现在分析整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的。

(生展示资料)

(师总结)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组成物质主要为泥沙,也称沙岛。冲积岛主要分布在河口地区。

(资料1分析)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模拟试验)在准备好的水槽中,用沙土堆成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然后将水管接在水龙头上让一定量的`水从喷嘴喷出,模仿下雨,让水流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直到有冲积岛形成。

师: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冲积岛的成因不尽相同。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缓流区,使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由河心滩发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有岩岛阻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发育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还有一种是由波浪侵蚀沙泥海岸,从海岸分离出小块陆地,也成了沙岛,这种沙岛较为少见。

冲积岛由泥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在外形轮廓上很不稳定。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冲积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与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两岸的长条形岛屿;而垂直于河流的两端,上游不断缩减,下游又逐渐增加。但是,有时整个岛屿被冲蚀消失;有时岛屿与大陆接近,最后连成一体。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而位居第三位,亦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综上所述,河口冲积岛的形成是在侵蚀、搬运、沉积等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资料2分析)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对该资料的分析有一定难度。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可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年代和崇明岛的位置来加以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xx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料3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形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上,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周围港口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对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活动探究)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引发赤潮。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趋于恶化,加之围海造陆的陆地多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污染物较多,尤其是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机会增加,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2)引发洪灾。围海造陆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同时,围海造陆也会导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广州、深圳近年来发现不少楼房基础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导致楼房开裂、地下室进水等现象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3)破坏海岸生态。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被改变,严重损害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使原有生物群落结构遭破坏,物种减少。

(分析预测)崇明岛在不久的将来会和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原理,在北半球流水向右偏,所以崇明岛右(南)侧水道通过了主要的长江水量,北侧水道水流变小变缓,泥沙沉积,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对于崇明岛的未来,可引导学生结合崇明岛的变迁历史和发展现状来分析。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变动通常都是比较缓慢的,超出人类历史的范畴,而这个问题研究所选择的崇明岛,其发生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记载的,这就为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供了方便。在研究过程中要大量应用到本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有关流水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培养进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最后对地理事物的发展作出预测,这是问题研究的较高层次。

地理教案【篇5】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xx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

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地理教案【篇6】

对流层

特征: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气温、湿度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3)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混合(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大气运动以平流为主

含水汽和杂质极少,云雨现象几乎绝迹

航行层

理想层次: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内

第三章PPT 第26张,高 中 低云

禁止在浓积云中飞行

禁止在积雨云中或积雨云区飞行。

能见度

一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还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一是指一定距离内观察目标物的清晰程度。

有地面能见度,有效能见度,最小能见度,跑道能见度,空中能见度,着陆能见度与跑道视程

着陆能见度与跑道视程

着陆能见距离是指飞机在下滑着陆过程中,飞行员能看清跑道近端的最远距离。也是一种空中能见度。

跑道视程(Runway Visual Range)简称RVR。在国际民航组织公约的附件三中有定义:在跑道中线,航空器上的飞行员能看到跑道面上的标志或跑道边界灯或中线灯的距离。

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

雾形成的三个条件

1.空气湿度

2.空气中有一定数量的微粒成为核心

3.温度下降

风切变是指近距离内空间两点间的平均风矢量的差值称为风切变,即在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段距离内风向和(或)风速的变化。航空气象学中,低空风切变是指在高度600米以下的风切变。

顺风切变:沿航迹(顺飞机飞行方向)顺风增大或逆风减小,以及飞机从逆风进入无风或顺风区。

逆风切变:沿航迹逆风增大或顺风减小,以及飞机从顺风进入无风或逆风区。

低空风切变的事故特征

①风切变事故都发生在飞行高度低于300米的起飞和着陆飞行阶段,其中尤以着陆 为最多。

②现代大、中型喷气运输机的风切变飞行事故比重较大。

③风切变事故与雷暴天气条件关系密切。

④风切变飞行事故的出现时间和季节无一定的规律。

地理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我国的民族是中国地理的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学好分区地理知识的打下基础。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主要少数民族特征以及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等知识。读图分析归纳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将地理空间分布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中国的民族风俗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表演民族舞蹈,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如浏览网页,复制和粘贴。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同时也顾及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绘制中国的民族构成扇形图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读民族分布图、贴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结合热点新闻,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5、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3、通过收集、分析民族资料与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播放碟片:欣赏民族舞蹈,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和舞蹈

二、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及各民族人口统计表。

读图提问:1、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2、计算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3、根据这些数据画出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所占比重的扇形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民族的分布。

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东部和中部)

2、读图在表中填出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四、独特的民族风情。

阅读:那达慕大会、泼水节、赛龙舟。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最后从中选出最佳小组。

五、提问:你知道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吗?例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各民族政治上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

六、归纳总结(结合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知识),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作业供学生选择

板书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56个民族,汉族占91%,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2.中国民族分布 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分布: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3.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团结,相互尊重,共同繁荣

4.中国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地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地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方便,如交通旅游、行军打仗、资源调查、天气预报等,往往都离不开地图,这就要求人们会读地图、用地图,那么,识辨地图上的方向,是读图、用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板书

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启发引导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指出在地球仪上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同样在地图上适用。然后让学生说说地平面上有哪八个方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逐个点击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确认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①金丝猴馆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东南)

②虎山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西北)

③孔雀馆在金丝猴馆的什么方向?(正西)

④在这幅无经纬线、也无其他指示方向的地图上,你是如何来确定方向的?

动物园导游图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在这种一般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

读图讨论

电脑展示“某村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该图与刚才的“动物导游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以学习小组讨论、分析“想一想”提出的问题和归纳公路方向的变化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某村平面图

想一想

看右图中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归纳

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指出: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箭头指示的北方,再确定其他方向。并以辨别图中公路方向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例,点击鼠标,在原图上加上虚线,指导学生学会用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快辨别出公路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从左向右公路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然后转向正东方向延伸。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读图回答:

①A在D的什么方向?

②D在C的什么方向?

③B在D的什么方向?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有经纬的地图,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并具体说明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图上确定方向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根据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辨别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北纬还是南纬。即经度数值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东大东经),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西大西经);纬度数值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北大北纬),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南大南纬)。

第二步,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①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之分,没有东西方向之别。如图中:A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南正北方向,即A在D的北方,D在A的南方。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向北极方向为北——A,向南极方向为南——D。

②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之别,没有南北方向之分。如图中:C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东正西方向,即C在D的'东方,D在C的西方。地球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地球一周360°,要选择两点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前方的在东——C,后方的在西——D。

③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了。如图中:D在B的西南方,B在D的东北方。可采用下列方法分析确定:

一是假设组合法

a.先看B、D的东西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B——东,D——西;

b.再看B、D的南北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B——北,D——南;

c.各点的方向组合起来,B——东北,D——西南;

d.二者的相对位置:B在D的东北方,D在B的西南方。

二是定位组合法,如B在D的什么方向?

a.确定定向点——B,参照点——D;

b.以D确定B在D的右上方;

c.D点向右——东,向上——北;

d.组合右上——东北,所以,B在D的东北方向。

提出问题

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上,经纬线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方向?

引导分析

电脑展示下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启发、边分析。

1.经纬线特点: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或圆弧形)。

2.辨别南北极: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北极(如甲图);呈顺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南极(如乙图)。反之,根据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也可以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

3.辨别方向:无论经纬线怎样变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永远不变。

对于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甲图),中心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点,它周围的各个方向均为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北(D)外南(C),顺西(A)逆东(B)。

对于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乙图),中心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点,它的外围各个方向均为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南(D)外北(C),顺东(A)逆西(B)。

[课堂]

根据板书提纲进行简单,强调重点在于运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下图中为某村路标:

已知该村正西为火车站;(F)

向东有影剧院、农机站;(E、D)

向南为百货商场及乡政府;(B、A)

向北通往县城并经过学校;(G、H)

向西北经过农产品加工厂去林场;(C、I)

该村东南有海滨浴场。(J)

请将下列指路标牌字母代号分别注在路标上,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出该村的路标(高度为10厘米)。

地理教案【篇9】

——“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

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设想: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集中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实用性很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地理知识,如气象、水文、建筑等。方位的辨别也是地理知识的范畴、同时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当迷失野外该如何来辨别方向呢?

活动目的:通过“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对地理这门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会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的习惯。三、活动时间及地点(待定)

四、活动形式:以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的形式五、参与人员:全体同学六、活动流程:

1、活动的前一节地理课,向学生提出“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等各类方式收集有关方法。

2.把学生分成4组,以小组的形式派代表发言。

3、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指导并作最后的课堂总结附:野外辨别方向常用的几种方法: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2、利用太阳

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3、利用星星

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地球仪的制作,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知道赤道的位置,与极点的关系;

2、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动手小制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意小孔(极点)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要相等;

3、倾斜的铁丝(即地轴)要于垂线成23.5°角;

4、制作的小地球仪要较为准确且美观,底座要比较稳固。

三、活动准备:

活动前一周布置同学们准备活动材料,如乒乓球、细铁丝、胶布、橡皮泥、大头针等。同学们预习地球的基本知识。

我镇历年干旱,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用水来源;2、植被覆盖情况;3、环境污染情况。

活动准备:1)收集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

2)考察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