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湘江血战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2-15

湘江血战观后感(推荐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1

在短短的七天之内,中央红军在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下强渡湘江。中国红军只有八万多人,而李德指引的错误路线使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短短几天就牺牲了五万多名战士。中国红军虽然武器比敌人的弱,可他们比敌人勇敢,个个都是敢于牺牲的英勇战士。为了保护大部队顺利过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看到一位位英勇的战士倒在水中,江水渐渐都染成了血水,我不禁黯然泪下。将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革命的最终成功,粉碎了蒋介石想要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意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用历史验证的结论。我们现在富裕的`生活是牺牲的革命战士们用他们一滴滴血创造出来的,我感激他们。而我能给他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让我们的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军事顾问李德自恃才高,却只是纸上谈兵。而同样拥有最高指挥权的天才博古也一味地,盲目地相信,支持李德的决策。在这时,毛泽东清晰地判断出己方决策的失误,敢于质疑高层,却遭到怒斥。但他并没有利用人际关系夺权,而是忍气吞声,用实际行动尽量将红军的伤亡降到最低。

我看到这里,仿佛身临其境,抑制不住的愤怒,狠狠地拍了一下椅子的扶手。但当看到毛泽东忍气吞声时,我也随之冷静了下来,是啊,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遇事要镇定,学会冷静思考。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2

电影暑期档一向是各类商业大片的“兵家必争之地”,今年的暑期档,院线迎来了一部让人震撼激荡的电影——集结一众当红硬汉明星,让他们流血流汗硝烟中嘶吼激战;全新视角的英雄史诗商业巨制,拥有胜过《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般真实残酷的不可思议的火爆场景;是一部战争巨制,在整部影片中,音乐赋予了电影更为激荡的艺术气质,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柔情,用豪迈而富有生命的音律谱写了湘江战役的英雄主义情怀。这样史诗级的音乐,出自外表优雅美丽、温柔似水的居文沛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用音乐震摄心魂……6月29日,英雄史诗级巨制电影《血战湘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新闻发布会,主演保剑锋、王霙、董勇、王大治等,作曲及音乐总监居文沛出席了“高品质 硬口碑”的“强悍”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分享台前幕后的创作心得。

赞美、荣誉、大奖……让居文沛同时也深深思考着一个深刻的艺术命题:如何用音乐、用表演,去传递自己对于战争与生命的理解?“人的生命短暂,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无限的。杰出的战争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战争场景的残烈,更呈现深刻的人性,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的智慧、精神和力量都是一种极致的爆发,艺术家要以不同的哲学思考来呈现。”无论是早已被奉为经典的《辛德勒名单》,还是情怀与视觉双重震撼的.《拯救大兵瑞恩》,抑或是在2016年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都注入了艺术家对生命与人性的思索。居文沛表示,自己未来会将内心的哲思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在不同形态的作品中。

有人说,颜值可以以一敌十,集作曲、演戏等多领域才能于一身的美女作曲家居文沛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也有人说,这样优雅柔美的外表下,竟然有一颗不输男儿志的心!或许这就是居文沛多变迷一般的艺术魅力所在。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3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50多万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战斗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各级指战员就不会对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

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官兵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wwW.F215.COM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4

“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血战湘江》最打动我的,就是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时,就不会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战士们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的小儿子在知道父亲和哥哥都已经牺牲后,不会坚定跟党走,并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骄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苦难可以摧残人的躯体,战争可以让人丧失生命,但没有任何磨难可以打垮革命战士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念。几经挫折再度奋起,历经磨难淬火成钢。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感谢那些为了促成今日的和平而奋斗的战士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或许做不出什么伟大贡献,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可以接过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旗帜,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5

看得出来,电影血战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厂过去的战争电影风格区别不大,战争场面一丝不苟,相当认真。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战役中的不断抗争,最终湘江战役的惨败导致了领导层思想的改变,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时转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围。

这部电影中我感觉耿乐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张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实际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觉张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得很凶狠,但是实际上的何健还应该更加杀气腾腾,的确,正如电影里所说,他不仅杀了很多的革命者,还有他们的家属,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白崇禧的篇幅虽然不少,但是并没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战役中,白崇禧还是很好的.把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避免了与红军鹬蚌相争,让蒋介石渔翁得利。

周恩来演得相对来说很拘谨,与伟人风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员不是很放得开。蒋介石、杨开泰都塑造得比较表面化,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蒋介石会有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感觉。电影虽然给的戏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才能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和我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会导致整部电影内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摄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应该会更加合适。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6

历史题材的电影,最大的特点与魅力,就在于它将过往的事塑造的有血有肉,让我们感觉向当年的情景迈进了一大步,风烟狼藉亦或歌舞升平,都变得亲切了些。

而《血战湘江》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将历史课本上寥寥几笔带过的渡江”放大,再放大,揉开了一草一木,揉开了每一个人物的眉眼,将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拥有更真切的.动容,更深刻的思悟。

在我的印象中,毛主席一直被安上历史书上的那张脸,慈爱,冷静,睿智,坚定,是一个手握大权的沉着中年形象。而在影片中,却展现了另一种模样,似乎还是青涩的青年,在李德、博古频频犯下左”的错误还一意孤行时,他几次三番劝阻,未果。此时才能感觉到,毛主席一步步走得更远更深实属不易。即使屡次碰钉子,他也不气馁,不抱怨,而是立即策马飞奔,去尽自己最的努力挽回。

课本中留下的只是关键人物的姓名,可除去他们,还有千千万万以身殉国的战士,他们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书写辉煌的历史贡献了一份力量。而他们最令我动容的,是他们心中因信仰而牢牢筑起的一份军人的尊严”。该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画面,便是奄奄一息的战士气若游丝地嘱咐战友将自己的帽子扶正,然后安然阖目。即使是死,党的意志也永远在那发光发热,而我们战士将不负这份意志。他们也应该被尊敬,也应该被记住。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7

湘海战役,是我们新中国的军队史上,一次惨痛的战役。看完电影《血战湘海》后,我的心始终无法平静,因李德对红军的巨大伤亡视而不见,依仗着,他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这一身份,拒绝接受他人意见,继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致使红军伤亡过半的愤怒;因红军战士不顾自己生命,誓死阻击敌人,保护了中央纵队过海而感到壮心不已;因为,三军团司令彭德怀的果断炸桥,不惜留下第三十四师,让他们自行过海而致使的复杂心绪

面对不可理喻的`李德时,我的感情是愤怒的。因为一个李德,红军上下多战死了多少战士?因为他,中央纵队一路上多背了多少物品?多耗了多长时间?走大路被飞机炸死多少同志?因为一套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红军元气大伤。这,也让我知晓,为大事者,不去求无坚实基础的奇险。我们的军队,也因此,终归走向胜利。

面对出生入死只为保护中央纵队过海的各军团战士们,我的感情是敬佩,敬仰的。是什么力量使红一军团死守住了觉山,又使红三军团死守住了界首?就连被困的三十四师,也死死地拖住了敌方数万军队聚集在枫树脚。为了让党生存下去,战士们毫不犹豫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不为其他,只为党能继续传播。这,也让我知晓,成事者,均有一颗坚定的心。红军战士们有这一颗心,红军,才屡战屡胜;

面对果断炸桥的彭司令时,我的感情,是异常复杂的。作为一个军人,他在这个时候,为了保全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他必须如此,即便他与被抛弃的友军之间有极其深厚的情谊,即便全军上下非常不舍友军,他也只能炸桥,毫不犹豫地炸桥,因为,大局势容不得他顾念情谊,他只能,为了大部队,毫不犹豫地抛弃被落下的友军三十四师。这,更让我认识到,成事者,须有胸怀全局的大局观。就像彭司令一般,为了大局,炸了桥,避免了红军更大的伤亡。

湘海战役虽是红军的一次巨大失误,但却使红军,变得成熟,记载它的《血战湘海》,也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8

4月21日至23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在我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展映,剧组主创人员亲赴现场与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这部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情怀的电影精品得到了我省观众的一致赞誉。

4月23日上午,《血战湘江》在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展映,官兵们看得格外认真。片中惨烈的战争场面、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让年轻的官兵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强烈震撼。学员王世伟表示:“这部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让我很受教育,并且时时叩问自己,要想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军人,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学员唐嘉良则激动地说:“这部国产影片真正拍出了革命先烈的血性和气魄,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吸引年轻人走进影院,让他们不再一味迷恋国外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不同于所谓的‘抗日神剧’,它的细节真实感人,也最打动人。”

河北传媒学院是本次河北展映的最后一站,放映现场座无虚席,没有座位的同学甚至直接坐在了过道上。电影是属于年轻人的,我特别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去走一段长征路,去感受一下革命先烈当年洒下鲜血和汗水的地方,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铭记历史。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9

继成功执导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树碑立传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后,导演陈力马不停蹄,迎难而上,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电影血战湘江中出任导演。夜以继日,奋战数月,用长征精神拍摄长征,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众所周知,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创作,表现“湘江之战”是一大难题。此役因博古、李德拒听毛主席的正确建议,顽固执行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战略,导致红军伤亡人数惨重。如何忠于史实,用一部电影的有限容量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场悲壮的失败之战中所彰显的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记得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曾言:“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勇于为自己设置难点,并善于用政治智慧与审美智慧征服并翻越难点,令难点转化为作品的亮点,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血战湘江正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审美创造。

首先,血战湘江以气势宏大、鲜明生动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红军指战员为实现北上抗日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而血战湘江的动人故事,形象揭示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无论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还是林大哥和他的.三个儿子等普通战士,抑或是陈树湘率领的为保证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而牺牲的几千名红34师将士,哪一个不是为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血战湘江是一曲红军将士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

其次,血战湘江以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情节构思,讲述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路线,与以李德、博古为代表的脱离中国实际、僵化执行国际共运指示的教条主义路线之间的较量与斗争,形象揭示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没有湘江之战惨重教训的实践检验,就不可能有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越来越多的红军将领发现真理在毛主席一边,进而通过遵义会议实现了伟大的转折,开始在斗争中形成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再次,血战湘江把宏大叙事与底层叙事水乳交融般结合,既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林彪和博古、李德等红军将领形象,又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有血有肉地虚构刻画出以林大哥和他的儿子们为代表的底层红军战士及老百姓的形象,从而形象地揭示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林大哥原本是一个民间裁缝,他义无反顾地带领三个儿子参加红军。通过长征,接受革命洗礼,全家人都成为坚定的革命英雄,连仅留家乡、负责传宗接代的老四,在父亲与三个哥哥都为革命捐躯后也找到毛主席,成为了一名红军英雄。影片精心设计了毛主席与林家父子之间充满真情挚感的动人故事,尤其是关于“军帽”“军装”等托物言志的细节表现和意象营造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忘。影片的史诗品格,也由此奠定。

观看血战湘江,我深感正是伟大的长征和永恒的长征精神,孕育了血战湘江这样“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血战湘江的成功问世,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

湘江血战观后感 篇10

硬派电影是市场刚需!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每年都需要产出自己的硬派电影。去年一部《血战钢锯岭》让美国人硬气了一整年。今年,咱们中国影迷终于也可以硬气一把了。因为咱有了一部叫血战湘江的战争片。其硬派程度比《血战钢锯岭》有过之而无不及。两者皆成功诠释了“血战”主题,让那些不够硬的战争片都沦落成了动作片。不出意外的话,你们的年度最硬电影殊荣八成八得归这部血战湘江所有。没错,它是国产战争片的又一座高峰。

于艺术手法上有经验、于创作态度上有执着,血战湘江不仅燃,而且硬。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被主创提炼出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血战钢锯岭》那种带着光环的主人公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不是奇迹的摇篮,而是湮灭了数万条生命的战场。整部戏有7000多人参与、用了2吨TNT炸药、80吨汽油。在这种硬派大环境下,就连王大治这种时不常演喜剧片的丑角,都能淬炼成钢,变身英勇无畏的硬汉。

在血战湘江中,囤儿依稀看到了几位熟悉的演员。为什么说“依稀”,是因为囤儿熟悉的那几位演员在片中已经被改造成了另一番模样。张一山、保剑锋、耿乐出演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师长团长等角色,挖掘出了实力硬汉的一面。尤其是耿乐和张一山,在前沿阵地打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了。之前听说有小鲜肉接演战争片,一听说要去军营体验生活便立刻拒绝。哎~~ 这种弱货真该组团去看血战湘江,看看什么叫硬,什么叫战争片,什么叫男人。

最近故事十分牵强的《变形金刚5》再次凭借一番狂轰乱炸豪取票房。其实,这种绿幕加CG的场面戏,看多了很容易疲劳。还是实拍的'真枪真炮对视觉的刺激最直接。血战湘江的战争戏无疑是国产片里的顶级水准。影片从一而终贯彻了片名中的“血战”二字。影片拉开帷幕的时候,前沿战场就已经是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程度了。几个重要的阻击战场更是统统从头打到尾。重武器、轻武器,战壕防御、冲锋肉搏,炮击、轰炸均一轮轮上演。白热化程度竟然随着剧情的推进,还能再上三个台阶。这就好比已经73胜的勇士队,还能通过得到杜兰特来进一步提升实力一样,必然会让观者瞠目结舌啊。

虽然外国战争片囤儿也没少看,但始终觉得八一厂在拍摄战争场面上是最懂得渲染惨烈感滴。片中战壕里的积水一点点变成红色,坚挺的牌楼最后终于禁受不住连日的摧残而轰然倒下,这些带有鲜明意象的画面,比单纯的高科技装备更让人感到震撼。硬,不靠说;战,我最强!

更多精彩湘江血战观后感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湘江血战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