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6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观影能和读书一样促进人们的成长,观后感的文化价值在于通过对作品思想的探究和挖掘,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重温那些影片中特别经典美好的瞬间,你有没有考虑过借鉴优质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大国崛起的观后感”是根据您的需求准备的,如果你需求是以下信息请不妨参考一下!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1

美国和唐朝崛起的共同之处

——读《大国崛起》后感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国崛起》图书,共40多万字,浓缩了世界大国崛起道路历史经验教训,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着力寻找中国和平发展的未来战略,读后感触颇深。

在世界上,竞选者总是喜欢把自己比作北美独立战争后的13个州。13州从大英帝国下独立确是事实,但它们实现的理念,尤其是后来联邦宪法中体现出的理念,却是平等契约基础上的更强大、更具韧性的联合。

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国,其制度建设的经验影响了整个现代世界。美国宪法中没有排除性条款,虽然禁止动物奴役和种族平等的规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实现,但它们史遗种历史遗产,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永恒的自我反省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后,终于选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的非洲裔**。

许多其他国家或地区所着迷的,不过是一个利用山势、排斥他人的封闭社会。***的**下狱已足以暴露出他那帮人马的狭小心胸。个方面,针对内地的歧视条例,只能说明政策推手的态度是多么保守和危险。

以此等阴暗心理与独立战争时13州人民的胸襟相比岂非搞笑?

中国古代所谓“五胡乱华”的时期,各路英豪率部族进入中原,也都是通过近乎疯狂的宗教上、文化上和生活***的学习,才得以立脚。而每一次却又都是因为器量还不够大,甚至运气不够好而垮台,唯独到了唐朝,才在军政统

1、 在文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唐太宗口口声声不搞华夷之辨,吸收各民族、各国精英做宰相、做将军,才把华夏文明推至顶峰。金庸说,有唐一代不满300年,就任用了23位“外国”宰相——且不说为数更多的非中原籍的文官武将。

大凡那些开创历史的势力,有些一开始从物质上看很弱小,但它们的领导者的视野和志向,却必定是很远大、很宽广的。而另外一些小团伙、小宗派,尽管逢人自夸前程无限,却永远也发展不起来,因为他们的心态太狭窄、太逼仄,容不下稍有不同的人们。

可以说,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和强国,都必须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批判、吸收和整合才能建立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一部伟大的历史往往同时沿着不同的线索展开;在历史学家的回顾中,可以总结出许多层面的意义。而无论曾经多么成功的国家或个人,一旦切断交往,甚至转而闭关锁国或埋头单干,也就很难再继续往日的辉煌了。

相比唐朝**的开放,宋朝体制一向保守,甚至一度连**籍贯都要有严格控制。这种管理似乎是当时国际关系紧张造成的,但结果是外国人才和服务日益短缺。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2

喜欢看纪录片,尤其是历史的纪录片,而看《大国崛起》如此之好的**却缘之公司的任务布置,真是惭愧之极。后观同事写的读后感洋洋几千字,而至今却只字未写,又是惭愧。马上就要到交读后感的日子了,为了公司的任务,为了对得起这么好的**,不得不重新整理思绪....

回到那个大国纷争的年代。。。。

正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历史画卷为主线,以“和”为主旨,突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儒家文化。如果我们把历史卷轴的轨迹定在公元1500年左右,那时候中国是在明朝统治之下的。永乐年间,郑和先后七次收留明朝皇帝施恩布,宣传皇帝的西行使命。几乎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岛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在积极寻找东西方的新航线。不同的是,他们的任务是摆脱土耳其的控制,在东西方寻找新的路线,从而摆脱国内的困难。

或许正是这一不同使命的开始,揭开了未来500年全球新格局的帷幕。

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各国间的航海运动、侵略和**,全球的文化和经济一体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和美国这9个大国,因势利导,相互领导,表现出大国风范。之后的500年,世界为他们所左右,列强们站在地图前,喝着香槟,用鹅毛笔瓜分着整个地球板块,影响至今。

而大国之谜一直在被后人所思考,怎样的国家才能被称之为大国?而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大国?怎样才能让大国延续下去?

世界人类文明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长廊里留下过很多的烙迹,四大古国的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还有曾经雄霸一方的古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以及成吉思汗帝国等等,都留给了后人很多的传奇,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却是能在世界的角度上能对全球局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一个国家,不一定是一种纯粹的军事强权所圈起来的版图大的帝国而已,是真正的是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探索,如荷兰就不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是他所建立起的商业体系,以及当时对世界**的控制权却是意义深远。也如最初的葡、西大国,他们的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殖民地的领土有多大,而在于在航海是事业上,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上、对个区域之间文化的交融有更大的促进。一个大国的崛起将对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纵观各国列强的发展史,都会在某个时刻,有一些人,用一些事件来迅速推动着该国发展的历史车轮,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航扩张,荷兰的海上**,英国的文艺复兴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的拿破仑和戴高乐时代,德国的统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苏联在特殊时期的计划经济,美国的西进运动和信息产业革命。正是这些国家在自身的文化底蕴之上,在寻求适合自己国家国情强国之路的同时,涌现出来一大批的优秀人物,如伊莎贝尔女王、恩里克王子、哥伦布、麦哲伦、巴伦支船长、莎士比亚、牛顿等等等。正是这些人让人们有无限的遐想,点燃他们的梦想。

时势造英雄,英雄涨时势。一个国家要成为大国,就必须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只有在丰富的人类文化基础上,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人类的新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之前,特别是在近代史之前,帝国的形成主要依靠军事力量的扩张。它占领别国领土,掠夺别国财产,奴役别国人民,实现了自己的大国梦。

在近现代,世界已成为一个统一体,不封闭新闻,不被信息封锁,不文明,已走向大同,是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环境。要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大国,必须的以人为本,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构建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世界局势发生变幻时机,能够站住先机,占主导地位,从而脱颖而出成为世界性大国。

就像中国朝代更迭一样,大国沉沦比崛起更容易,而且沉寂。葡、西海上霸权的土崩瓦解,英国日不落帝国神话的破灭,荷兰海上马车的沉沦,苏联的解体等等,至今也就剩下个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辉煌让人荣耀,衰落让人寞落。如何让荣耀和荣誉继续下去,似乎是无数统治者和政治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人是社会的组织,人是社会和谐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人才。一个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人心。只有健全的国家制度、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为国家注入新的血液,保持国家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当中国成吉思汗大炮横扫欧亚大陆时,欧洲列强仍生活在原始封建社会,陷入各部落内战。中国古代开辟丝绸之路时,欧洲列强都穿着野生动物的皮毛。但是就是在中国清朝享受着康乾盛世,披着长长的辫子接受各国朝拜,闭关守国的同时,欧洲列强已经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工业革命。

100多年后,中国的领图被列强瓜分,中国的国宝被列强陈列在巴黎博物馆。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也拉大了中国与其他大国的距离。又是200多过去了,世界不在是战火硝烟的时代,处处充满科技的智慧光芒,奋起的中国人在各个方面崭露头角,开始向世人展示了作为一个文化古国的底蕴,二战后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研发成功了两弹,改革开放高速发展被世界称为“金砖四国之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再一次将中国的人文和科技向世人展示,神七的成功升-天,成为了第三个走向太空的国家等等,无一标志着中国想重回大国行列的迫切愿望,以及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

《大国的崛起》是一部近代全球大国的一部发展史,读史读人,历史长卷缓缓展开:金戈铁马,战火硝烟,冲锋的战士,冷静的指挥家,睿智的领导者,钻研的科学家,激-情的演说家,忙碌的工人等等,仿佛是我们穿越时空,置身其地,聆听历史长河的变迁和前进。历史的长河还在缓缓流淌,路边的风景也在不断变化。

风景的好坏我们无法**,只有时间来欲与证实了。。。。。。。。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3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

通过制度和制度创新、科学和文化发展,这些欧洲大国将商业和自由视为其崛起的基本要素。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血统的美国在另一个大陆的崛起,日俄后剥削者除了自觉地追赶和超越意识之外,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九个大国的光辉也沾染了军国主义残酷战争、侵略别国、甚至消灭异族文化的原罪。

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而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4

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教授的讲座,我了解了我们这个海洋大国的昨日、今时与未来――从造船、航海、海洋研究、环保低碳,应对全球变暖以及未来海洋的发展……一组组图片与数据的呈现,让我不禁感叹海洋的无所不能和国家海洋研究的迅速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海洋的未来与我们的明天是息息相关的。海洋虽是脚步的终点,却也是无穷视野的起点,所以从现在、从此刻、从我自身做起:保护海洋环境、低碳出行、积极学习海洋知识,誓做保护海洋的小卫士!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5

海是灿烂斑斓的景观沧海,坐视万船飞渡,畅怀千古潮汐,默视旭日涌现,明月照临,且看海的那番心景;有默然无语的宁静,亦有旭日初升的火热;有潮汐澎湃的激情,亦有明月照临的淡泊恬静;自自然然畅怀天地,自自然然大道似水。

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上午十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周慧老师开启了环绕“海洋大国的崛起”的科普直播课程,课程会分为“海洋大国的昨天”“海洋大国的今天”以及“海洋强国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海洋大国的昨天,航海史悠久。从大航海时代角度看,在明代时,我们中国的造船、航海及科技实力都是世界第一。大航海时代的影响重大,它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使欧洲诸国获得了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其随后几百年的强国地位;它改变了东、西方文明的格局;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大航海时代是血腥的,在当时,如果我们能够挺起身来、瞪起眼来,说不定就有可能成为当时大航海时代世界第一的强国了,海洋大国的昨天是一种落败,所以我们要以过去为经验,继续努力。

海洋大国的今天,是一个科学调查时代。《挑战者》号正式开启了我们的海洋科学考察之门。英国爱丁堡大学博物学家汤姆孙载《挑战者》号调查了除北冰洋以外的世界各大洋;采集到了大量的海洋底栖生物、海洋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标本等资料,为我们中国调查海洋奠定了较多的基础。随着新的调查手段出现推动海洋科学向纵深发展。如今,卫星遥感出现,能够大面积同步测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多时相、多平台的组合观测。

通过本次科普课程直播,我了解了许多关于海洋的知识,了解了“大航海时代”,了解了我们中国过去的航海史,体会到了我们海洋大国的崛起过程是多么艰辛。知道了“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了解了《挑战者》号、了解了西太平洋的重要性;基本了解了厄尔尼诺现象对气象的影响。了解了中国近期要实现的目标;了解了“碳中和”与“碳达峰;”知道了海洋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贡献;知道了21世纪是一个海洋世纪的小知识;深度了解了“全球变暖”的现状、“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展望及挑战;原来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倍努力,认真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争取在遥远的未来,我也可以为中国对海洋的研究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海洋虽是脚步的终点,却是无穷视野的起点。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6

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地振兴自己,那么正在重新地走上国际的舞台,正在开始发挥一个重要国家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能够从别人经历过的那些个风风雨雨当中能够体会到一些个历史的启示,历史的这种训诫,也就是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从历史中来汲取经验和教训,别人是做出过哪些成功的事情,而又犯过哪些错误,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具有自力更生的精神,才有自立更生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民的尊重。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坚强,但缺乏思考和自我反省;我们有力量,但缺乏动力和勇气。

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这样的**,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对付苏联,美国**对中国的领导人物明确暗示只要中国肯“配合”,美国会满足中国提出的任何要求,中国领导人却没有接受,而错过了这样好一个机会,若是刚经受过*****和内乱的中国答应的话,中国就会从美国那里得到很多的支持,不管是金钱还是物质,对于迫切需要发展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接受美国的邀请,中国也许会比现在强大更多,而不是现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说抓住机遇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中国打开了大门,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国的崛起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一个民族要成为一个大国,则要有自强的精神,这样才能够自立,才能够称的上是一个国家才能够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不久前,中国举办了弘扬孔子精神的活动,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弘扬了儒家文化,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世界人民了解和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孔子的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尽管受时代局限,他的有些思想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在今天已不再适用,但这无法遮挡他思想智慧的光芒,也不妨碍他的思想继续为当代人所广泛运用。

乍一看,把孔子的思想与席卷全球的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似乎有些牵强。但事实上,任何经济模式都离不开人们的思想活动、民族性格、社会风尚和文化。同时,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与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全球事务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概括,而是包括文化和法律等软实力在内的实力的汇聚。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共赢的局面不断拓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丰富国际交往语汇、丰富国际交流智慧,是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扩大共同利益,增加共同关切,才能在全球发展中注入更多和平和谐的因素,减少对抗、冲突和共赢。孔子倡导的“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合之境”、“和而不合”,可以说是我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

金融外交已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领域。在以人为本外交和以人为本外交的指导下,孔子思想的传播可以帮助外国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中国市场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同时,它将中华文明的因素注入到国际交往中,用古典哲学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对世界的责任。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7

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纵览九个国家崛起的因素,科技无疑是重中之重。西班牙和葡萄牙较早的掌握了航海技术,成为第一批殖民强国;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一流的造船技术,并且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造船业十分发达,其领先的航运船舶,使其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因为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美国因为领先电气革命,而成为世界一强。当然,强国未必是技术革命最早领先的国家,例如以善于模仿、创新著称的日本,就是通过重视对先进文化、技术等的学习引进,并最终走上了科技强国的道路。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国家把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如:美国的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的“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的“数字日本”计划、俄罗斯组建了由总统亲自负责的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并将节能技术、航天通信、生物医疗战略信息技术作为发展新经济的五大支柱。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确立为战略新兴产业。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和动力,在能源转型的时代,科技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神舟飞船的航空探索、水稻、人类基因探索等领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很多前沿的技术受限于发达国家,因此只有发挥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为国家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德意志民族在历经世界大战后的败北后,并遭受不公正待遇后,能再次崛起的原因正是其团结的民族精神,正如文中所评说的:德意志民族之所以经历了如此多的历史曲折和灾难之后,仍能像不死鸟一样获得重生,并奇迹般的再度崛起,所依靠的也正是由其民族心理而衍生出的这样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勇于进取的、不屈不挠的并且勇于争先的民族再生力。我想这种民族精神内涵里所包含的正是一种争取民族统一和强大的民族亲和力。

正如自由胜利女神之于美国民众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化身,孔子像之于中国人则是“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外化,儒家文化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的一部分,对于所有的华夏儿女而言: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的梦。只有把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深入到民族的精神内涵里,我们才能在民族的大旗下不断前行。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担当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崛起绝不会采用殖民统治和暴力扩张的形式。孔子曰: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时代发展到今天,平天下的含义可以概述为:引导、推动和帮助所有的国家都抛弃霸权主义,实现国际民主、构建和谐世界。我相信祖国的崛起走的必然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但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和平是乞求不来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没有那个霸权强国的实力强大到可以呀知道所有的真理和正义,要推动中国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并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不仅要依赖或者越来越依赖强化相互信任和合作,而且也需要必备的战略威慑力,甚至具备打赢合法性战争的能力。

外国人曾惊叹:中国这个国度是一个敢于并善于创造人间奇迹的地区。是的,

那时因为我们有博大深邃的五千年文化的滋养、有古老文明的智慧、又有现代的超前的思维发展,只要我们努力:下一个轮回必是我中华强盛的时代。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8

在大一的时候看过了《大国崛起》,并不完整的看了一下。当时只是觉得很有意思,了解很多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可是,那个时候毕竟太小了太幼稚了,还没有能够去想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或者说,如果非要想出些什么东西来,是超越我的那个时期的。

这个学期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老师为我们放了《大国崛起》系列的一些**,于是又回想起来了这部**。课余时间自己又抽空看了一下。

从我们这个星球的历史来看,没有一个物种能够永远占据统治地位。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种族、民族和国家。一个文明和文化可以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占据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盛极而衰的法则可谓屡试不爽。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这是《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开场白。同时也很好的概述了美国在我们面前的崛起。

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独立的主权、人才、法律、教育、创新和民族精神。

美国独立战争是脱离英国统治的独立运动。这场强大的独立运动的爆发,与英国高压统一和北美13个殖民地发展的内因密切相关。那么,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的内在基础是什么?

首先,北美洲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北美社会的独立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各殖民地自治权不断增大。第三,1763年后,北美居民对自己的防御能力充满信心。

北美独立运动成功后,又发起了从东向西、横跨北美大陆的拓殖运动,史称“西进运动”。“西进运动”并不仅仅是领土扩张,也包含着经济开发,包括农业扩张、交通革命、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北美独立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

无疑美国是一个有着各方面人才的国度,它拥有四个非常了不起的**,分别是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克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以及带给美国稳定的西奥多·罗斯福。这些杰出的政治家为美国的独立、解放、稳定与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种族歧视在今天的美国仍然存在,但第一届黑人**的诞生似乎再次证明,美国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正在向世界表明:

世界第一的位置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美国同样拥有出色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欧洲掀起工业革命的时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它日后走进千家万户,开创了一个时代;福特发明了流水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塞缪尔·施莱特引进的纺织机拉开了美国早期工业革命的序幕。

美国同样拥有开创世纪先河的法律,联邦宪法制定者不惜笔墨,对立法权的组织、分配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大书特书,甚至将在后来其他国家宪法制度中的似乎属于议会内部议事规则的规范,也不厌其烦加以精心构筑费城制宪者对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作程序的设计,真正是精雕细刻,用心良苦。表现在宪法文本上,与其说它用词简约,毋宁说它在实体规则上适可而止,而在程序规则上字斟句酌,绸缪唯恐不周。因此,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的精细而复杂的国会会议规则体系。

在华盛顿的组织下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共和国首开先例,并且让美国拥有了自己的宪法,界定了个人州**以及联邦在经济运行之间的分工,使得各种分工都明晰化,且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签署的《宅地法》让更多的人拥有土地,让更多的人拥有解决生计的机会。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

据统计,从1870年到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两倍,而中学生的人口增长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

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有赖于科学技术,有赖于高等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它垄断了约70%的专利发明,超过70%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在奥运奖牌总数中排名第一。

美国的成立比我们要晚几千年,而且一开始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他们向往自由,并懂得去为之争取,为之奋斗,有句话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他们最终成功了。

他们的崛起之路看似短暂,但也暴露出其艰辛和艰辛。今天,回顾美国的崛起,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自觉地向他们学习。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9

xx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国庆庆典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一流的组织领导,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精神风貌,在这60周年国庆阅兵盛典上,全面展现了中国新时代的风采.

虽人北京,但因训练繁忙,没能亲眼目睹这样盛世空前的国庆阅兵仪式,有遗憾,却满怀欣慰与自豪.当礼炮的声响撕开寂静的大地,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自主研发的歼11战斗机飞过京城上空,巨大的轰鸣声让每个中国人热血沸腾.我们在电视机前,依然可以切身体会到首都北京喜迎国庆的浓烈气氛.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力量,这种震撼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强大. 观礼台上成千上万的各界精英和国际友人一同见证了整个阅兵仪式. 是的,一个占据世界人口1/5的国家,无论衰败和强大,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宏观发展.

记得在国庆晚会上,成龙大哥说了一句话,他说"在香港回归前,我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但我现在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是一名中国人!" 这种情感差落,民族情节,是多少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因为他们心里都怀揣着一颗中国心~

放眼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直背负着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从脆弱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安康,经历了无数英雄革命先者的生命为代价,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 国庆60周年了,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新起点,在这伟大的日子里,我们为祖国干杯,为祖国继续繁荣昌盛加油~~~ 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挺拔身姿,屹立在世界舞台的**...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篇10

导语:《大国崛起》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崛起》 观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得已,才又看了一遍央视十年前的大手笔——《大国崛起》。以前看这部**,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纯粹为了找点乐子。现在看这部电影,我希望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解读,也希望能对大国崛起有一个更好的总结。

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在整部**的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从第一集开始到第十二集结束,每一集都有无数的问题贯穿其中。例如,在《海洋时代》第一集中,他在描述葡萄牙对海洋时界的遐想时写道:

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绘的那样吗?大西洋真的可以通航吗?巨大的问号折磨着欧洲大陆,烧伤了沉迷于地理和航海战略的恩里克王子。

这种描述方式或者说阐述方法,我们在每一集里都可以看到,正是通过这样层层设扣哦方式,观众的胃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故事的推进也显得更有逻辑性。事实上,它是纪录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叙事方式。它不仅在纪录片中使用,而且在电影中也很常见。原因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渴望,这似乎是人类的本能。

“层层设扣”帮助纪录片更好的推进节奏,但严密的逻辑只能保证一部**不出现硬伤,并不能确保它一定会好看。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首先要好看,其次要注意其逻辑性等方面。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叙事方法,使观众有同样的感受就显得尤为重要。

“油画上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皱领、宽大衣袖、绣金披纱来装饰的女性,就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在重叠繁复的服装下,妇女的形体不见了,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的王权偶像。”这是大国崛起第三集:

走向现代的一个段落篇章。这里,**以伊丽莎白女王,这个英国走向现代的关键性人物为核心来展开故事。通过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传奇一系列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我们姑且可以称作“以小见大”,实际上,对观众而言,历史无论多么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它终究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或者说终究算是一个故事。

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很难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的困难、生存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已经很容易地解决了。因此,人,只有人的故事,才能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