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3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7篇。

我们所谓的读后感,是指通过阅读一本书后,我们能够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表达出来。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在讨论各种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读后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上帝也疯狂读后感”是中学范文网为您准备和分享的内容。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篇1

借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安排,我观看了《上帝也疯狂》的ⅰ,颇有感触,就着此文来抒发下对这部影片的感想。

影片所要展现的是文明与野蛮,让人们重新审视现代文明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部影片开头描述的是,仍处在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的布希人,他们没有所有意识、没有争斗,过着自足自给的快乐生活。凯是其中的一份子,他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圣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赐,神圣而高贵。如此之多以至于西方文明人留下的垃圾——破碎的瓶子,作为爱的上帝给他们的礼物。

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处可见这样的垃圾,人们为名誉、利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勾心斗角的无烟战争。反动分子也公然袭击总统发动武装斗争。

凯从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而来,喜剧就这样诞生了,就像卓别林的哑剧一样,充满了了趣和欢乐。当凯被判杀羊罪时,他不知道什么是犯罪;当他不小心卷入英美士兵的战争时,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枪;当他救出村民时,他不明白射杀猎物的工具是如何变成杀敌救民的工具的。

凯的旅程让两个文明相交,两条平行的线彼此分离,彼此相交,给我强烈的不安和羞愧感。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文明”所带来的是权力的争斗,是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对于“现代文明”我们该如何反思?

与那些纯正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车、劫,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和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初衷,是为了更舒适地享受生活,使现代文明得以发展和进步。

可是先进的文明却使得大家过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以至于一些不堪重负的人,就更向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反复的投胎,让自己只过小时候的快乐日子;还有些人选择到处去流浪,随遇而安,饿了就讨口饭吃,烟瘾犯了就去借个火,困了就找个汽车轧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个超脱。

相比之下,凯居住的卡拉哈里可能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净土。可爱的布希族人,纯洁、单纯、善良、执着,没有嫉妒、仇恨、权利斗争,非常纯洁的种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为生存而生存。

没有烦恼、负担、幸福的生活。我真的很感叹,地球上有这么一个简单而干净的种族。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话: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

整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惨绝人寰的血腥,在这里,对手终于握手言和;在这里,人类和动物也和谐相处;在这里,外界的坏人最终会终得惩罚;在这里,战争即使有枪,也没有那么的血腥;在这里,也成全了滑稽幽默的爱情故事。生活、情感、道德、文明相互渗透,都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渴望和追求。在这里跨越了文明,跨越种族,跨越语言,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文明,也跨越不了赏善罚恶,跨越不了对生存的渴求。

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是伟大的,但同时,我们也忽略了许多精神方面。这部影片很值得我们反思。影片中的风景很美,就像那些朴素的丛林人一样,他们互相帮助,彼此相爱,乐于助人。

而这种品质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这部电影表现得很好。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堪称现代优秀文明的两个代表。男女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在陌生的环境中互相帮助,到后来逐渐相识相识的镜头折射出安逸、幸福,甚至在困难面前坦然自若,凸显了主人公的英雄主义,男人保护女人的本能自然而然。

这些都体现了布什人民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原始部族中人的纯朴、善良,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我们也看到影片中凯因与外界的人无法沟通,带来了诸多的“麻烦”。这里面有个问题同样要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该如何既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又能融入到日新月异的世界中?

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文明的步伐需要继续前进;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不能成为埋葬人类的利器,所以在人类越来越文明的同时,必须保持人性。

文明是什么,是上帝。纵观现代文明,我们芜杂的心中还有上帝吗?当我们的眼睛被越来越多的物质、技术和尘埃蒙蔽时,现代文明的背后是对资源的疯狂掠夺,硝烟弥漫的战争,追逐名利的阴谋,历史的篡改,权力霸权主义的盛行。

上帝没有发疯,而是在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道路上种下了一些带刺的玫瑰,在国家权力的宽阔道路上安排了一个强盗,但最终,一切都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继续前进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篇2

事先声明,这篇观后感是基于“设计美学”课的一份学科作业,所以一下所有围绕这部电影的**将只从设计美学这个角度出发。虽然,这部给我带来的启示绝不仅仅设计美学上的。并且,造成电影中种种的笑点,绝不仅仅是设计美学一方面的“贡献”,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它身上,未免以偏概全了。

当然,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设计美学是绝对不可分割的。

在我们说明设计美学的诞生和定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设计美学一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近现代的;在远古社会或是说像电影里的布希族那样的原始部落里,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设计美学的。如前所述,设计美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是一门研究产品与人、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客观与主关的学科。它的出现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工业革命与人们的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因为那时人们需要解决如何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的问题。“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

”随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而“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因此,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技术革命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设计美学的诞生可以说是解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他们不仅立足于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何为美,又或是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美的?

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愉悦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我们对美的认是更多的是出于本能,或者说我们的思维被某种理论所模仿。当我们看到客观事物时,愉悦感是一种自然本能还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条件反射?

而我们又如何确定这个模式一定是正确的。亦或是说,人类走进自己建立的迷宫,并沉浸在其中不知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不过,如果有个神,哦不,当然也可以是人站在这个迷宫的上空往下看,那展现在他眼前一定是很可笑的景象。

而在电影里这个人就是“凯”!

由于一个被“众神”丢弃的玻璃瓶突然降临在“凯”的村落里,给村子带了全所未有的“灾难”,于是“凯”踏上了“还瓶”的旅程。整部电影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间切换,布希族人“凯”和“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人类最质朴的本能感受与接受过设计美学“良好熏陶”的现代人类审美观。

在双方眼中,对方是丑陋的、不可理解的、可笑的。正如电影中“凯”描述我们眼中的金发大美人是世界上最丑的“神”一样。但双方都有共同点。他们期待着更美好和谐的生活。

不同的是,布希族认为他们已经处在这种美好生活之中并安于这种现状;而另一边则认为他们比原始人生活的更好,当然现在还不是最好,他们还在通往未来“最好”的道路上“艰苦奋斗”着。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过得比原始人好,比原始人美?因为“他们”有“漂亮的衣服”,原始人没有;因为“他们”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水瓶”,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代步的汽车”,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维持秩序的法律规定”,原始人没有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必要的吗?!

它们真的是美的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还在通往“美好幸福”的道路上,而“什么”都没有的布希族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美好幸福”了。反而是我们的一个用来通往“美好幸福”的工具——玻璃品,打乱了布希族的“美好幸福”。

这些东西,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美好幸福”,还是带来更多麻烦?正如,电影一开场说的那样,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学会了不断改造身边的环境,但是有趣的是,不断被改造的环境反而越来越复杂,以致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学***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复杂环境想想电影里那位倒霉的生物学家的破车吧。它是如此的复杂和脆弱,甚至它的主人都很难持有它。

这样的工业产品真的是“美好的”吗?

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好的”呢?也许iphone5的广告能给我们一个提示。刚开始看这部广告的时候,我真想上去揍那帮家伙。

我见过狗屁,从没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狗屁,但看完之后,我意识到苹果希望他们的iphone5不仅是一款产品,也是一种理论和思想。一种引领世界设计的的思想。正如我的一位老师所说,iphone 5是互动设计的终极。

也许一个好产品应该是这样的。它不会突然出现或强加给你。它是如此自然,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它是如此和谐,你找不到它。但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自然会出现在你身边,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当你不需要它的时候,它会回到环境中。正如布希族身边的那些树木,动物,水,天空拥有和运用这些,布希族就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电影的题目《上帝也疯狂》。在布希族人眼里,我们就是神;而相对于“我们”,布希族所处的位置就是“神的视角”。再次借用一下那个经典句式,到底是布希族疯了,还是“我们”疯了;到底是“神”疯了,还是“人”疯了?

恩,没错,也许现在“神”正坐在我们头顶上,吃着爆米花,看我们笑话呢。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篇3

我认为这部电影用纪实片的形式以原始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两者间的不间断相互切换对比的手段来揭示现代科技在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为人类社会生产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却磨灭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情感和最原始的平等!对比于现代文明,原始文明的无知,原始社会物质上的贫乏让我们这些居住在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的现代人看了不禁发笑甚至因感受到无知的可怕而心中突现出一丝凉意并在之后庆幸自己能成长在身处中的环境里。但是,当自己的思想随着影片的剧情发展而不断深入的时候,我才愕然醒悟!原始的极致原来就是真实!他们原始的部落之中没有现代人之间的复杂之极的人际关系,没有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没有商圈中的唯利是图,更没有各国内外政治中的惊天骗局战火弥漫!他们的物质贫乏使他们无欲无求,毫无贪念。

他们在没有丝毫抵御自然界风吹雨打的手段和工具的同时却可以真诚的相互搀扶着走出风雨带来的阴暗。片中对比最为强烈的是:当一支现代社会的可乐瓶意外的掉落在他们的村子中时,他们原本平静的原始生活彻底的被这个小小的玻璃瓶所改变了!我认为导演在此处运用的拍摄手法非常高明!就像是涟漪效应一样把一件本不属于这一环境的东西生生投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其所产生的多米诺推动作用就会把这一环境中原本静止的一切都推倒向另一个方向!小小的可乐瓶在激发出人类天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同样刺激了人类丑恶贪婪的神经,大家都开始想将瓶子据为己有甚至不惜相互攻击。而主人公在为了让自己的部落恢复平静毅然离开自己的土地盲目的四处寻找着世界的尽头去丢到这个可乐瓶的过程中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更是让人思潮澎湃!影片其实在追溯原始的美好的同时也在向观众揭示着人性的弱点,不论是原始还是现代,无知或是文明,智慧和贪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天性,正如同追求美好是人类的本性一样。生活在原始文明的人类也可以变的贪婪,也可以用智慧来提高生活生产水平;而生活在现代文明的人类也会渴望同他人真诚相待。

然而这一切假设的发生都需要一颗像影片中的可乐瓶一样的可激起涟漪的石子。人类为了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把自己的天性包藏起来,但这些原始的动物感有一天还是会暴露出来,而暴露本性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环境的改变!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篇4

故事发生在非洲一个未经开发的地方:卡拉哈里。虽然距离都市只有六百英里,但居民对于现代化事物一无所知。他们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犯罪,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海鲜鱼翅,生活悠然自在,群居在一起,生活宁静而安详。他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和上帝存在。直到一天,一架直升飞机在他们部落上空飞过时,驾驶员扔下了一个空的可口可乐的瓶子,瓶子落在了主人公凯的面前,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因而他十分兴奋,把礼物带回了部落,现代文明第一次冲击了这个小部落。人们将这个“上帝的礼物”当做劳动工具用来做各种事情,因为是“上帝的礼物”,大家开始抢夺这个劳动工具,姐姐残忍地拿瓶子敲着弟弟的头,满是鲜血,宁静的生活被现代文明打破了。人们之间开始出现纷争。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是否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纷争?我还不敢用“进步”一词。因为,进步是一个褒义词,是表示赞许和积极肯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说今天的文明就一定比封建社会,比原始社会好。现代人只是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今对比,厚今薄古。与布希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的现代人都在忙碌,人不忍屈服于自然,反而要自然适应人类,他们建立都市,发明各种交通工具,机器,为设法节省体力而绞尽脑汁,越想法改进生活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儿童必须花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这些文明人必须时刻想着如何去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花费大量精力,为家庭、工作奔波。而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便你打发,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

不同的现代文明之间之所以冲突不断,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原本很简单,是我们把它想的复杂了。幸福生活原本很简单,像布希族人一样,渴了就去觅水,饿了就去猎杀动物,吃饱就行,绝不库存;闲了,大家就围着篝火讲故事。他们熟悉自然,熟悉土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那些脚印代表不同的信息。借由这些从小锻炼的生存本领,布希族人生活的自由自在。骄傲物质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我们现今被文明糟蹋的海洋和天地,肆意的向大地索取,污染和破坏了一个地球还不够,还将自己肮脏的手伸向了茫茫宇宙。人类无尽的欲望,何处才是尽头?

打开了欲望这个潘多拉魔盒,也就打开了人类文明血腥前行的历史画卷。画卷里处处都是在血与火的对抗,处处都彰显着“利益”、与“欲望”,二者形影不离。100多年前,恩格斯写过一篇经典文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摩尔根指出,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影片很好的阐释了恩格斯和摩尔根的观点。在影片中,处于原始社会的布希族没有财富观念,没有利益冲突。因为上帝的礼物――一个玻璃瓶子――因为都想据为己有而引发纷争。

本来是一部喜剧片,却处处流露出导演对现代文明的反思。鲁迅先生曾说喜剧就是把丑陋的东西剥光了给人看。影片中,与世隔绝的原始布希族人在现代文明前表现的如此滑稽可笑:现代人的天赋人权,法律,犯罪,房子,汽车在布希人眼中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其生活如《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情形一样,“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简直是世外桃源。恰恰是看似笨拙可笑的布希族人让现代人思考:人类文明究竟应该向何处去?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共存?

在影片的结尾,凯扔掉了上帝的礼物――瓶子,扔掉了这个引发部落冲突的“不详之物”。然而,他还能恢复到以往的“世外桃源”式的平静生活中吗?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屏幕上大片的空白留给现代人去遐想,去思索……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篇5

静止之乌托邦

什么是“乌托邦”?一个“乌”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们纵抱着种种希冀看这词,却到底还是要承认,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而言,“乌托邦”在实践上仍止于虚幻。

那么,我们基于这样的现实,来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无数人为影片中土著的社会冠以“伊甸”美名时,我却要质疑,布须曼人,我们要对他们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节由一只玻璃瓶展开。玻璃瓶作为一件土著人眼里前所未有的“好东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私欲,随即被视为恶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尽头”。我很难忽视这一点,即布须曼人并非没有私欲,而是缺乏激发私欲的媒介,当占有欲突降时,他们无能为力,只有逃避引发占有欲的珍稀品——布须曼人的“乌托邦”,建立在物质落后的强制条件下。

不是说布须曼人高贵朴素,能忍受贫瘠的生活,而是布须曼人只有在贫瘠的生活中才是高贵的。

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布须曼的处境不持消极态度?因为他们处于一个智慧相对原始、简单的部落形态。如果我们把它放进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想到上个世纪流行的“越穷越好”的说法——这在今天几乎被普遍认为是荒谬的,不能与人类发展的阶段相匹配。

私有制出现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转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与“乌托邦”空想理论是不同的,前者是滞后,后者是超前。我以为,拒绝物质,意识的发展所维持的无私社会,实质上不咎是一种无力的逃避,所以,布须曼永远只会是极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个例。与布须曼故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社会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的描写,当物质环境满足一定条件时,私有产生且不平等伴随私有出现,而原有的形态受到外来冲击后,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权——当然,伦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着意描写了这其中私有制与私欲的丑陋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过程在普遍外在环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绝无意客观或主观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认为,实在不能将布须曼土著与“乌托邦”画个等号。回到开头,我们应当直视,从柏拉图到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设想目前还无法实现,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这种对希望的追求是人类智慧的独特产物,我对此深表敬意。www.F215.CoM

与目前人类认识的社会最高境界“乌托邦”相类似的,让我想到人类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后者更空无,历史却也更长久,从未止步。现在,我私将对社会理论“乌托邦”的追求,纳入对真理追求的范畴内,妄谈一点感受。

“乌托邦”的设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认为这绝不是对原始的回归的呼吁,而是人类在回视自身发展后,通过对私有制和社会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设想。而反思、认识自己,从来都是各大宗教、学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

也就是说,且不论“乌托邦”思想的科学性、可能性,我们也应当对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为众多学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辈绝无实现可能,却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没有永生,真理却不曾死亡。”在这等意识下,旁观者若纠结于“乌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气了。

正因如此,我以为布须曼人遇上“乌托邦”理论,是无法比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却很不相同——前者是极特殊的物质贫乏封闭环境下,静止滞后状态的和谐公有,不能经受发展;而后者则是在普遍资源环境下,人类主动追求发展的理想理论产物,二者产生的条件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们面对布须曼土著超乎寻常的简单快乐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们有人类朴素宇宙观,敬重自然生命,我们亦有如佛教哲学包罗万象,普济众生;而且,当观影者对布须曼人的质朴美得表示敬慕时,也正说明,这些品质没有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悲哀。

存在是合理的。不同的文明,由不同的条件决定,在相遇时没有自卑。

不是贬低,我只是质疑对布须曼人的盲目敬佩与赞扬。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而言,相对于布须曼社会的静止、脆弱,我更爱“乌托邦”思想下的认识的主动追求与探索,无关制度,无关阶级,无关年代,这只是一条望不尽的长路。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篇6

初见金发碧眼的女老师汤小姐,生物学家安德鲁认为她美得惊为天人,为她魂牵梦绕,而基的感受则是:从没见过这么丑的人。它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但除了笑声之外,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无法避免的,源于本能,甚至在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布什人的心目中也是如此。

对审美已是如此,大到经济政策的制定,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更是如此。正如我们不能说白人天生比其他种族更漂亮一样,我们也应该接受和尊重这种差异,理解其他方面的个性。强行推行自己价值观的行为就像试图说服布希人,白人汤小姐才应当是大美女一样可笑,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阶层和而不同,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大矛盾,但也不是完全趋同,在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并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进步。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对基的各种技巧感到惊讶。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神枪手,一个制药专家,精通各种动植物的习性,善于跟踪,并且能够立即学会汽车。但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善良勇敢的性格。影片结尾,他徒手解救了被匪徒挟持的孩子们。如果你仔细想想,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分子打着什么旗号进行恐怖袭击,但不能伤害儿童。这应该是没有种族或党派的共识。

如果说当今世界战争无法避免,那么如何为处于战火之中的孩子一点庇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在拯救孩子的过程中,布什族人使用的**也很有趣。麻药小针头能迅速**一个人不必担心生命。与电影开头拍摄**袭击**时的血腥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确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杀人的**也越来越先进,能瞬间取人性命的杀伤性**比比皆是,威力之大甚至能直接幻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仍在积极发展军事。弹药储备越来越多,饥饿的穷人越来越多。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是人类的喜讯还是悲哀。

影片最后男主角基终于到达了他心目中的世界尽头,丢弃了那个不祥的可乐瓶,然后回到自己的部落,影片最后定格在他的儿子投入他怀抱的瞬间,令人动容。是的,每个文明之下的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所谓先进文明未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文化多样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巨大财富。这里不禁想到《狼图腾》书中所写的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输血的观念。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孕育了发达的农耕文明,随着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次次对中原地区的侵扰甚至对其政权的颠覆,中华文明并没有因此停滞断裂消亡,反而不断加速发展。我们不能否认游牧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即为游牧文明注入狼血,让我们的祖先敢于开拓创新。文化的多样性到底会不会在世界文明面临下一个危机时发挥作用,我们不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一元化的世界并不是我们需要的。

上帝也疯狂读后感 篇7

故事发生在非洲一个未经开发的地方:卡拉哈里。虽然距离都市只有六百英里,但居民对于现代化事物一无所知。他们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犯罪,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海鲜鱼翅,生活悠然自在,群居在一齐,生活宁静而安详。他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和上帝存在。直到一天,一架直升飞机在他们部落上空飞过时,驾驶员扔下了一个空的可口可乐的瓶子,瓶子落在了主人公凯的面前,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因而他十分兴奋,把礼物带回了部落,现代礼貌第一次冲击了这个小部落。人们将这个“上帝的礼物”当做劳动工具用来做各种事情,正因是“上帝的礼物”,大家开始抢夺这个劳动工具,姐姐残忍地拿瓶子敲着弟弟的头,满是鲜血,宁静的生活被现代礼貌打破了。人们之间开始出现纷争。

看到那里,我不禁在想,是否礼貌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纷争?我还不敢用“进步”一词。正因,进步是一个褒义词,是表示赞许和用心肯定。礼貌发展到这天,我们已经很难说这天的礼貌就必须比封建社会,比原始社会好。现代人只是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今比较,厚今薄古。与布希族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影片中的现代人都在忙碌,人不忍屈服于自然,反而要自然适应人类,他们建立都市,发明各种交通工具,机器,为设法节省体力而绞尽脑汁,越想法改善生活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儿童务必花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刻在学校里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这些礼貌人务必时刻想着如何去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花费超多精力,为家庭、工作奔波。而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便你打发,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

不一样的现代礼貌之间之因此冲突不断,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原本很简单,是我们把它想的复杂了。幸福生活原本很简单,像布希族人一样,渴了就去觅水,饿了就去猎杀动物,吃饱就行,绝不库存;闲了,大家就围着篝火讲故事。他们熟悉自然,熟悉土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那些脚印代表不一样的信息。借由这些从小锻炼的生存本领,布希族人生活的自由自在。骄傲物质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我们现今被礼貌糟蹋的海洋和天地,肆意的向大地索取,污染和破坏了一个地球还不够,还将自己肮脏的手伸向了茫茫宇宙。人类无尽的欲望,何处才是尽头?

打开了欲望这个潘多拉魔盒,也就打开了人类礼貌血腥前行的历史画卷。画卷里处处都是在血与火的对抗,处处都彰显着“利益”、与“欲望”,二者形影不离。100多年前,恩格斯写过一篇经典文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必须阶段上产生的。摩尔根指出,自从进入礼貌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影片很好的阐释了恩格斯和摩尔根的观点。在影片中,处于原始社会的布希族没有财富观念,没有利益冲突。正因上帝的礼物——一个玻璃瓶子——正因都想据为己有而引发纷争。

本来是一部喜剧片,却处处流露出导演对现代礼貌的反思。鲁迅先生曾说喜剧就是把丑陋的东西剥光了给人看。影片中,与世隔绝的原始布希族人在现代礼貌前表现的如此滑稽可笑:现代人的天赋人权,法律,犯罪,房子,汽车在布希人眼中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其生活如《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情形一样,“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简直是世外桃源。恰恰是看似笨拙可笑的布希族人让现代人思考:人类礼貌究竟就应向何处去?不一样礼貌之间该如何共存?

在影片的结尾,凯扔掉了上帝的礼物——瓶子,扔掉了这个引发部落冲突的“不详之物”。然而,他还能恢复到以往的“世外桃源”式的平静生活中吗?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屏幕上大片的空白留给现代人去遐想,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