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三国演义》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0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品9篇)。

为了更好地为您服务我们编辑了“《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洞察和方向。读后感使人进步,读后感使人开心,读后感使人满足,如果你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你肯定也会被其文采征服。 把现实的所思所想明确写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这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述、动作描述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读后感想颇多,不能一一尽述,独对曹操印象深刻,特别是对曹操的几次败仗的描写,“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潼关割须断袍……”很是让人回味。

那回在濮阳,曹操被烧得焦头烂额,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谁知他仰天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足见其镇定自若,豪情万丈,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急急如丧家之犬”了,笑过之后,妙计速发—“今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救……”如此这般,果然大破吕布,由此可见曹操临危不乱的顽强和诡谲。

初战马超时,曹操输得割须断袍,夺船避箭,可以说狼狈不堪,才勉强捡回一条命。当时的曹操不但面不改色,又是一阵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一面笑,一面又已布下疑兵陷阱,观察到马超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弱点从中吸取教训,变硬拼为智取,遂大败马超。曹操在败军之际,仍然成竹在胸,不为胜负所乱,同时他乐观态度又安定了军心,实为难得的将才。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曹操败得最凄凉的时候,火烧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倾盆,寒风刺骨,人困马乏,死伤无数。八十三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曹操却出人意料地连连大笑,笑敌人乏谋少智。狭路相逢关羽时,合当命休,可他也并不坐以待毙,料定关羽是重情重义之人,竟“死皮赖脸”地向关羽哀告旧时恩义,终得逃出虎口。若是项王穷途末路时必会很有骨气地叱道:“吾闻汉将购吾头千金,邑万户,吾今德若。”

小说戏剧性的一次次安排笑声未停,计谋已成。将曹操一代枭雄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是非成败转头空”,昔日的得失已烟消云散了,但曹操在逆境中顽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三国演义》塑造的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读三国演义有感500字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人物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但最令我折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对国家忠贞不二。

诸葛亮的忠诚是众所周知的.,他自出草庐,决心献身国家,为光复汉室,扶翼正统而奋斗,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事例都表示了诸葛亮的忠诚,一是白帝城托孤。当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取之。但诸葛亮却涕泪齐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更是体现了这样的忠诚。《出师表》最能感动人,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刘婵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而这种诚恳的情致,是发自诸葛亮的一片忠诚。《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婵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二是,东吴请诸葛亮去和他哥哥同朝为官,他也没有去。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倾尽一生为其效力。

三是,刘备死后,蜀中无人,诸葛亮没有想到自己去当老大,而去辅佐无能的阿斗,诸葛亮将毕生的事业付诸蜀国,最终病死在北伐途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足以表明他是一心为国的烈士。

由诸葛亮我想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忠贞的爱国热情换来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的独立和美好河山,先出了宝贵的生命。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他为了革命事业,没有结婚,他说:“不驱逐日寇就不成家!1942年,赵尚志被日本特务诱捕。赵尚志英勇不屈,坚强就义,时年34岁。类似于这样的有英雄事迹数不胜数。

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有着无数的戍边战士忠诚地守卫着国土,不让敌人进犯一丝一毫,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安定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以这些忠贞的英雄们为榜样,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奋发图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自己一份力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战官渡本初败绩、怯乌巢孟德烧粮。袁绍将七十万,敌操七万兵。绍不听田丰,沮授不宜速战的交战的意见。第一次交锋,操军大败。两家在官渡对峙,各施攻术。袁绍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屯粮之所;不听许攸分军击许昌的建议,反疑责许攸。许攸弃绍曹操,献计曹操领兵烧乌巢,操从之。沮授急谏袁绍派重兵守乌巢,绍不听。操领张颌,高览败而投操。从许攸计,作速战起兵,大破绍军。获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而尽烧之,不予追究。沮授不降;操杀而厚葬之。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不当事倍功半;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曾经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

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著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曹操对“英雄”的见解实为精辟,有独到之处。何人能称“英雄”二字?依我拙见,曹操与孔明可为英雄。

先论曹操,曹操历来被骂为“奸雄”也就是说,曹操既是“奸贼”,同时又是了不起的“英雄”。曹操之“奸”我不否认,但同时,曹操之雄才大略令我敬佩。曹操较一般之人有先见之明,他识得种菜的刘备必成大气,他识得无官的云长必胜华雄。充分地体现了曹操的帝王之才能。面对赤壁的重挫,居然能开怀大笑,并迅速恢复实力,东山再起。明确地显示出他的乐观精神。不少人说曹操爱民是伪装的,其实不然。不管他爱民是真情还是假意,只要对人民好就行了。曹操在一生中杀过不少人,但古代哪个人为巩固霸业没杀过很多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就连被称为的仁君的刘备,霸业也是由万骨堆成的。为何唯独曹操受人唾骂?而且曹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修养,有大将的风度,实为不可多得的一位英雄。

再谈谈孔明,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罗贯中的笔下更是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明正是如此,在未出山前便对于下局势分析得入木三分。对付周瑜更是如此,他深知周瑜气量狭小,便有意去气周瑜,使得除掉周瑜胜之不武。“空城计”也是因对司马懿非常了解才能够不战而胜。并且,诸葛亮的忠心也是可昭日月的。面对一个无才无能的傻瓜皇帝——刘禅居然还是忠心不二,毫无夺位之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形容诸葛亮的智谋过人、忠心不二,他岂非英雄?

以上为我的一番拙论,最后还是引用毛主席的那句话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滚滚长江东近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没错,这就是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英雄曾也如这浪淘般消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长篇白话章回体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用三国时期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的社会情况。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小说内容多描写战争,讲述了自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魏、蜀、吴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正所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后让傲视群雄的曹操吃了一顿大亏,可蜀军已经带着十万余支箭驾船二十余里了,追不上了。曹操对这件事懊悔不已。连气量狭隘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认孔明(诸葛亮)比自己更加机智,非常佩服他。后人也写了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三国演义》用各种故事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许你们身边就有像三国英雄的人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又淘尽了多少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我第一遍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后,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兄弟,也不是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既不是遍观天下群雄如草芥的曹孟德,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更不是威震江东的孙氏父子,而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道法无边的两位仙道,他们分别是——身披鹤氅,手执藜仗的于吉和眇一目、跛一足、头戴白藤冠、身穿青懒衣的左慈。

于吉是琅琊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上,学的都是治人疾病的方术。孙策坚持认为于吉妖言惑众、煽惑人心,要把他给杀掉。手下谋士说:“现在天旱,让他求雨赎罪。”结果限定时间一到,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街市成河、溪涧皆满。随着他大喝一声,云收雨住,复见太阳。读到这里,我想要是我早生一千八百六十一年,就可以当他的徒弟了,把这个呼风唤雨的本领学到,这样也就不要超级计算机和雷达来预报天气了。

左慈的本领有过之而无不及。左慈在西川嘉陵峨眉山中,学道三十年,得到了三卷“遁甲天书”,能腾云驾雾、穿山透石、云游四海、藏形变身、飞剑掷刀、取人首级。如果能学到这种本领,那更加了不得!跟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古代的道士本领真是大,下次旅游我要去峨眉山玩一玩,看看能不能拿到三卷天书。

其实我也知道,这些神仙道士全是作者虚构的,世界上哪有妖魔鬼怪啊!这种写文章的手法让读者读起来更生动而已,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两个道士,他们救助百姓、不害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徜徉在暑假的惬意中,我在氤氲着书香的图书馆里重温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使我再次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书中以三国时代魏蜀吴三个国家争霸为主线,描写刻画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周瑜等近200多个耳熟能详,性格分明的人物。

俗话说得好“能文能武,天下我手”关羽——武圣也,关羽字云长,他威风凛凛,“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跃然纸上的武圣,耍一把青龙偃月刀——冷艳锯,重达八十二斤,骑一匹赤兔马。刮骨疗伤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天下无敌,但就是这样一位武艺高超的虎将也有陨落的一天。在充斥着腥风血雨的“败走麦城”中,关羽因为轻敌被孙权团团包围了,孙权曾多次让英雄般的武圣投降,关羽却誓死也不从,最终被杀害了。关羽一生的英雄事迹使我们受到了许多启示,如:要勤修本领,这样才能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忠勇无敌。所以当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才能拥有更大更好的成就,才能对祖国做出能记入史册的成就。

既然提到了“武”那就不得不提提与“武”相对的“文”了“文”亦指那些武功或许不怎么样但计谋如泉涌之人,在《三国演义》中的“文”者非聪敏的诸葛亮莫属。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本以为他应该相貌堂堂,但书上只有寥寥几字: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名计也有很多——借东风,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简直数不胜数。身为《三国演义》中的“智多星”,他可谓是才富五车、才华横溢……,既生瑜,何生亮?何以诸葛孔明能“谋”冠三国?独善其身,结草庐而居,心无旁骛。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不为外部杂事所打扰的时候,才能静心去思考问题,才能把很多问题考虑清楚,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纷繁复杂的群雄逐鹿时代提出“三分天下”的良计。

看三国,英雄辈出,然而能青史留名的无一不是能先修自身,而后才能齐家、平天下的人,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在新时代下,各种信息错综复杂,我们更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充实了自身的本领,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才有可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点评:《三国演义》中精彩故事纷呈,人物形象众多。小作者从武将关羽和文臣诸葛亮说起,从他们的经历和成就中谈自己的体会: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身的本领,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才有可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文章思路清晰,见解独到。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用杨慎的一首诗开头,意境深远,我细细的品来,赞不绝口。“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告诉我们,名利对于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喜相逢,珍惜相聚的时光,享受那青山和夕阳、秋月与春风。

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小时候应该读完而没读完的三国演义。大三时候看过新版《三国》电视剧,每一集都像大片,看过之后直呼过瘾。读完原著之后,发现是一部瑰宝,一部英雄的史诗,读来受益匪浅。

我发现,毛泽东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策略来源于三国,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的战术也都来自三国,天时、地利、人和都有考虑。可以说,读懂了三国,打仗打输都不容易。

古往今来,能成就帝王之业的,识人很重要。保持开明的心态也很重要,不然袁绍、吕布也不会失败,他们都是刚愎自用、不听谏言、自以为是的结果。

三国后期,人才凋敝,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说明蜀国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诸如魏国和吴国也是,能人慢慢减少。多年的战乱,百姓无暇学习,造成三国后期人才整体匮乏。

从诸葛亮身上,我学到了他是智慧的化身,但是识人方面与刘备、曹操有差距,所以只能当个谋士,不能当主公。任用马谡,失掉街亭,可能是诸葛亮一生唯一的败笔,但是却对蜀汉命运产生了致命打击。诸葛亮用人方面也不行,事必亲躬造成精力消耗太大,造成“英年早逝”,所以作为领导要懂得放权抓重点。

从司马懿身上,我学到要适时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低调处事,该放手就放手,韬光养晦,不断修炼自己。

从周瑜身上,我学到虽然智勇双全,才智过人,但是也要修心养性,扩大自己的胸怀,多向厉害的人学习而不是嫉妒。

此外,我悟到了一种佛家的思想,曹魏篡汉,司马篡魏,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所以,做个好人,与人为善,别人也与你为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每个朝代的'开创者都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休养生息,但是继承家业的子孙们慢慢开始享受,直至朝代灭亡。所以天下的管理者,要能者居之,保护好良好的晋升渠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