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论语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3

论语读后感实用15篇。

经过整理,中学范文网小编为你呈上“论语读后感”,作品是作者写的,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写读后感切忌面面俱到,最近是否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烦恼?为了便于您日后的访问请将本页加入浏览器收藏夹!

论语读后感【篇1】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论语通译》读后感。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读后感《《论语通译》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读后感【篇2】

“吾日三省吾身”放在现代的视角来看,是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思辨和立场》提到,如果一个人缺乏批判性思维,每天生活在惯性中,他就会用就习惯去延续生活。回想一个星期,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和活动上,是非常悲哀的,你就像一颗螺丝,被得按在了机器上机械地运转,直到生锈。而一旦你能跳脱出来,在学业,环境,心灵三个层面,不断问自己,你将会收获一个洒脱的自我。王阳明有一本著作叫《传习录》,书名就出自于“传不习乎”,一个人教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不断地使用?是否做到知行合一?老师教给我们的,自己总结出来的,有没有去实践?其实就在于自我行为的反思。——《论语学而》

学会自主思考,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叫做“回也不愚”。相传颜回是孔子特别喜欢的一个学生。可他和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会对孔子的言论提出质疑和反驳,孔子在想是不是多少有点缺乏思考,起初还觉得可能有点傻。然而,他又能“退而省其私”,孔子再去观察他的表现看看他是如何反馈的,结果他做到了“亦足以发”。原来,他是真的理解了,并用到了生活中,还做出了改变。所以说“回也不愚”,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欣慰之情。实际上,当我们反观,那些表面是非常活跃的学生,很可能没有深入地思考,只依赖于和老师讨论切磋。如果问了一个问题,被老师纠正了,他可能会为了维护“问的价值”,再进行反驳,越反驳,越坚持自己的想法。客观来讲,很多时候,在于我们有没有听懂别人的话,是我们先对问题出现了理解的偏差,所以狭隘地认为结论不合理,根本不知道是自己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倾听,去思考。

有一位修心的人跑去向大师抱怨,说老师水平不行。大师一边聊天,一边拿起一把糖,扔在地上。大师对学生说:你看真有意思,蚂蚁为什么只搬糖不搬沙子?学生说:蚂蚁不傻,搬沙子没用,它要吃的是糖。大师说:为什么你要搬沙子呢?为什么总去观察老师不好的地方呢?你应该从老师身上学习有用的东西。

颜会正是如此,他总是能够非常快速地找到最有价值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这就是不违如愚背后的逻辑。——《论语为政》

论语读后感【篇3】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此刻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明白?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仅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我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当感到无比欢乐与荣幸,我们能够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当坚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明白了怎样学习,我明白了该怎样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论语读后感【篇4】

论语是一本古典名著,深受各代名人喜爱,学者朱光潜说:“《论语》是一本绝妙的书,可以终生咀嚼,学用不尽的。”这个暑假我也有幸拜读了《论语》这部著作。

《论语》共有二十卷,四百九十二章。这本著作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子都很受人尊敬。

读了这本著作,我颇有收获。

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做人,在诸多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其中《述而》这一卷让我感触颇深。这一卷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止我想到早上刚刚完成的一篇阅读,里面提到“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上万物皆为我师的道理。它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出一辙,对我有同样的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改进自身。我就有此亲身体会,我的四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教会我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一个告诉我才艺广泛是件好事,另一个告诉我如何宽容待人,还有一个告诉我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得不说孔老先生是真厉害,直到现在,他的这句话都引领着众多有志求学之人走向博学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让我体会颇深,的确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学习也会感到迷惑。如果只学习不思考那就四个字:囫囵吞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是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是如果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是空想,那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我觉得平时我的学习就是只光顾着听,不会曲主动思考,造成同样的知识我可能要学好几遍才能吸收,一直挺郁闷的。看了这句话我是“秒懂”:原来我上课的时候总是老师边讲,我边抄笔记,好像很专心。实际下了课笔记也不会再看,课程内容也不会在回顾了,以后要多在学后思考上下功夫。

商业大亨马云也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确实是这样。《论语》中是中国古代人民哲学智慧的结晶,是一本值得多读的著作。

论语读后感【篇5】

岁月悠悠,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飞逝而过的五千年中,这龙的故土上出现了多少杰出的人物。如酒仙诗人李白;地动仪的发明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伟大的设计师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学术精湛的学者,他的许多有见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们无法忘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据他的言行举止写出了响誉世界的《论语》。下面是我读孔子《论语》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孔子这些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要被学习中的困难吓倒,搞好学习,报效祖国。

孔子一身以仁德为道,一生安贫乐道。而我们现在呢?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让我们来见证一下吧,国庆期间,全国各主要旅游景点游人散去后留下的是可观的垃圾,神圣的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九吨垃圾:香口胶,零食袋,纸屑等遍布广场。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三公里海滩遍布五十吨生活垃圾;长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像香港这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国家,人们无论在大街还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纸屑。作为深受儒家学派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我们的传统美德到哪去了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就不要推给他人去做。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想想别人,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小悦悦事件的发生,震撼人心,全国上下议论纷纷。她被车撞倒后,有十八个路人陆续经过,竟然都视而不见。他们本来可以挽救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可他们都选择了放弃。然后,小悦悦又被一辆车二次碾压之后,才被在路边捡垃圾的陈阿婆发现,并把她送进医院抢救。几天后,小悦悦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夏洛能编织出爱的大网,孔子为了见患了严重感染病的弟子回最后一面,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微。这不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怕被人说而不管小悦悦的人,就可以把死亡和痛苦留给小悦悦来承受?孔子教导我们要心善如水,我想请问:对奄奄一息的小悦悦熟视无睹就是善吗?

孔子的一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礼、乐修身成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德、智、仁、美样样精通的孔子!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并让之发扬光大。

论语读后感【篇6】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有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是对自己的三观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们参考:

1.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去学习它、实践它,捍卫它。在深入研究和对比之前,不要别人说哪个好,就信哪个,要自己去选择和验证。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于一个地方。

3.在清明之国,不努力以致贫贱,是个人的耻辱;在黑暗之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也是耻辱。

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有一个让我们坚定相信的道吗?我们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贫贱和富贵是如何得来的?

论语读后感【篇7】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论语读后感【篇8】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行编写的。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现在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尘和米。孔子看见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老师。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习。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现在这句话用于表扬。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听信,一定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读后感【篇9】

我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现在正学《论语》。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后,你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在我没学《论语》之前,我对学过的课文,很少去温习它,我把许多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叫我去读书,而我却找各种借口出去玩,还时常惹妈妈生气。自从诵读《论语》之后,对照书中的内容,我羞愧万分。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说的话去做。于是,我试着去做了两周。每天放学后都温习功课,并做简单的笔记。两周之后,我的学习果然有了些变化。就拿这件事来说吧!

那天,老师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今天考试。”虽然同学们复习过了,可还是非常紧张。只有我感到浑身轻松。因为我将那部分内容已熟记在心。结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终于尝到了温习功课的甜头。

还有一次,下课之后,同学们在玩游戏,我也加入了进去,原来同学们再一起玩抢答题这个游戏。一个同学负责翻书找题,我们其他人抢答。我连续答对了好几道题。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温习功课真好!

孔子写的《论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今后,我还要深入地去学习。按照那上面的要求努力去做。

论语读后感【篇10】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当然,他是肯定人的现实利益的,此话只是强调了人还应该超越这种狭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耾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这种单纯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响了历代知识分子,使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清贫而高贵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国人的人格,坚持了国人的气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其一生的感叹,可这可谓是千年一叹,此后千年,这被历代国人奉为自己的人生参照标准,每个人都将这一标准用来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总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独特的,但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却漫延了两千年,渗入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除此之外,《论语》的精彩之处还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还有孔子那种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认为人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而开创一番事业,进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观念,至今都是熠熠闪光。总之,《论语》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经典就应常读,常读常新。

论语读后感【篇11】

在龙舒净土文第九卷助修上品中有一篇说到这一句,全文如下: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而首以学而时习之一句。则此一句之义,岂不为急先务哉。盖学者,学其为君子,为圣人。习者,如习射习仪之习。学君子圣人者,不可骤尔而至。故必以时而渐习之。若学宽大,则于褊隘时习之。若学温和,则于忿怒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若学辞让,则于忿争时习之。若学勤敏,则于懈怠时习之。然则所谓时习者,当其事之时而习,则不虚习矣。其习必成,成则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悦乎。能悟此理,则尽论语中所言之善,皆可以进。是知以此一句,冠于一书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进乎道者,尤贵乎习。故此不可不知。

这一篇说的很好,我认为合乎情理的讲出了夫子的原意:学到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不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

在这里我不讨论此句“时”具体作何意讲,不管它作是“时时”、“处处”,还是作“随时”、“某时”,我认为都能讲通。我重点说“学”、“习”。何谓“学习”。

有人说:学习之道,犹如游泳潜水,要不断练习实践。什么时候下潜入水,什么时候上升换气,我们要在听教练讲授之后去练习,只听不练,肯定是学不会的。如果某人在学游泳时仅仅只听不练就说自己会了,他不过在说大话、假话而已,如若真的去游只怕一下水就会闷个半死。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就是在学习时被闷死的,老师、家长盲目跟风布置海量的学业让孩子去学,他家的孩子会三门外语,我家孩子就得会四门,不管你能不能用得着,先学了再说,艺不压身、有备无患嘛。唔、此话很是有理,旁人听后想再去辩,也不得不仔细思量下会否让他人误会别有用心了。社会、家庭的大环境如此,就让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念了十几年的书,闷的多,“说"的少。做某件事情做的不痛快,自然就不想做了,学习亦是如此。

论语读后感【篇12】

本人一介学生,在家受父母教育,在学校受正统的国民教育,上班后,懵懂踏入社会,从事工作,交友,而今已近40,虽然生活安定,工作稳定,但工作之余,还是对老祖先的东西感到好奇,生活中对本国许多文化也有很多疑问,偶然得知南怀瑾先生深通儒、道、佛,于是欣欣然购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环瑾选集》,才读了第一卷《论语别裁》,感到颇有收获。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的解说不愧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旁征博引为《论语》的误读做了很多纠偏,与我们这些远离祖先文化的人而言,真是专家级的解说。这本书将近800页,我也是用了将近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才看完,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书,贴近我们的生活,现代人非常需要看看。我们70后这一代,对于西方的文化了解一些,我也能弹一些古典的和流行的如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对于现今的时尚物事如ipad、汽车等等也能紧紧跟上,但是在正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对于老祖先的东西讲的很少,以至于到现在对母亲如何做人的训导还有疑问,妈妈说的这些东西书本上怎么没有,因为之前没有接触到任何一本这样的书,看了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了一些理解。比如我们说儒家讲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著《孝经》,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还有我们在与人日常交往中,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得人心,做到大家和谐。对于做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于比自己意见更好的意见要及时变通采纳。对于年近40的我,也有有益的人生导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暗地里,我也在笑,猪八戒真不容易,孔子才三戒,他要八戒,还管不住自己,呵呵。《论语》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非常生动,建议有学者什么时候把它做成动画或漫画故事,大家应该会喜欢看的。

二、《论语》对学习的要求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对于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我们说孔子的弟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孔子都能够识人,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纠正他们的短处,让他们不断学习。这对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特点既可以是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作用。同时,孔子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贡献出来,同时在工作取得成绩之后还要总结提高,再去学习,平常我们只知道前面一句话,而不知道后面一句话,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有益的。同时,学习必须勤奋,但是要悟道,学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简单,才能返回来指导实践。这个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终归到“一以贯之”。

总之,仅仅是惊鸿一瞥,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也使我犹如掉入传统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使我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的人生和交友有了详尽的指导,收益匪浅,可以做为一部经典,时常翻看,总会找到人生难题的答案,难怪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也是有他的道理,做为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自己的骄傲啊。

论语读后感【篇13】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举止的综合,可谓是儒家的精华,儒家育人的必备品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时期,如果三字经是家喻户晓,那么论语就是代代相传举一个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经典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可谓是论语的经典,我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长篇大论解释一番,然后加个结尾就结束了。其实,第一段话告诉我们的其实很简单,要苦中作乐,学完之后要温习,不苦吗(老师别打我,这是我们的心声,不信你去问)有朋友自远方来了,自己又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不苦吗(爸妈,我没别的意思,饶了我吧),朋友来了还不理解你的话,更苦吧(我不是说大家文盲,说这一段话我得罪了多少人啊)但我们还是要“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是吗。下一段简直就是瞎扯,有谁每天都反省自己啊,想着怎么气死老师还来不及呢。是不是我则么一解释,我是不是又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新的世界观。

其实啊,论语远比我说得要高深,我相信我们的前辈说的话是没错的,相信大家也是吧。

论语读后感【篇14】

《论语》是前年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绝学。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提问后的记录;有的是回答诸侯国君、清医生和各方的问题;有些没有问题,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其中许多思想对我们的言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成为一名教师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而不思考,思考而不学习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阅读而不思考会不知所措,只是幻想而不阅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怀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我们会找到一些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除了那些我们都熟悉的古老名句。

例如:我没有教过自己。这意味着:学生们主动带一束肉干来看我,我不会教他的。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照顾学生,这些不需要物质来衡量,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学生必须送礼物才能得到老师的建议,这足以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比如例子:朝,于下大夫言侃如也;与上大夫言,绯如也;君在,与和如也。意思是孔子上朝的.时候,和下一个医生说话,侃侃说话,从容不迫;和上一个医生说话,态度和谐;君子在场,说话局促不安。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明显不同于不同层次的人。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一致,充分说明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的礼物,虽然车和马,不是肉,不崇拜。(这意味着如果只有车和马,没有肉,孔子就不会崇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更多的东西,如果没有肉,主人也不会高兴。

当然,虽然我们在《论语》中看到了一些具有明显时代色彩和封建社会腐败氛围的言论,但总的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原则和治理国家的真理,这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然是一本好书,孔子无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论语读后感【篇15】

众所周知《论语》乃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传承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彰显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讲究的是一个“仁”字。对于如何去做才为“仁”呢?孔圣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简言之就是,能够自己去主动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了,天下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历史的风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那像阳光播散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论语》一部能够发人深思的经典,一部能启迪人心的绝唱,一部能荡涤灵魂的盛宴。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也是讲究孝道的,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退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也,”还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改,这样的人可谓尽孝了。这里讲了孝是什么,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只给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吧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在复习一篇才能学习更多新的东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于每个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他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谛,可能你文化课不行,但体育方面却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可能你体育方面不行,但音乐方面却有着独特的灵感。可能你音乐方面不感冒,但书法上却有着惊人的造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同时更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加以学习利用。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告吧!君子喜欢钱财无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从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同时也要崇尚节约吧!敏于事而慎于言,当然也是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敏感,但却要慎言之,教导我们要为人谨慎,俗话说:“祸从口出”嘛,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许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明智之举。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语句为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贤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永远不可能平天下。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论语的真谛,传承中华文化。《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