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2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本五篇)。

古人传承至今的智慧被记载到图书中,通过阅读让自己感触颇多的作者写的作品后。你会选择怎么去写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涉及“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一)

励铮自从升级当了妈妈之后,可供阅读的涉略面又多了另一种选择。在同龄人中,如何科学地养育和教育孩子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恰巧前不久我院成立了妇女之家,作为妇女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希望自己在参与读书活动的同时也能为女同胞们服务,于是想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

一把了解儿童心智成长的金钥匙

你是帮助了他,还是遏制了他

在儿子上幼儿园之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向家长们介绍了班级里孩子身上的种种现象,并分门别类地告诉我们这些表象的背后是由于他们正处于某些敏感期,由此我开始接触到此书。正如书中所写,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出生时喜欢看到黑白相间的交汇点,而不是人们通常想到的色球?他为什么爱吃手?

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为什么他总是把手里的东西扔掉,即使你把它们捡起来交给他,他还是会把它们扔掉?让他听cd,他的兴趣为何不在于听,而是在来回装卸cd上……此书的作者,把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引入了中国的孙瑞雪老师告诉我们,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作为80后一代的家长,我和其他年轻妈妈一样,在传统和现代的育儿教育理念之间挣扎。并非期望每个孩子能成龙成凤,只是想要下一代能比我们优秀就好。因此,儿童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此过程中我也曾懵懂的接触过蒙特梭利的一些教育理念,但系统地了解她的理论还是源于这本兼具故事与点评于一体的书。与我自己的孩子相比,我总能在书中一些小英雄的故事中找到他的缩影,所以我理解他当时有这种表现的缘因。因此,我很遗憾自己被忽略了,忘记了帮助或停止他的活动,但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毁了他。

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也自此改变了许多中国家长的育儿观和许多孩子的人生。

身为法律工作者,我们一直自诩自己的规则意识强,却殊不知自己往往破坏了孩子自出生不久就自发形成的秩序感。年轻的父母可能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午睡时不在家里用小花盖住毯子,他们就会哭;当你起床时,你必须先穿袜子,然后穿裤子。如果秩序混乱,他会说不;看巧虎时必须自己动手**,如若中间有家长帮忙了,则执拗地要求重新来一次……对于儿子的执拗,我有时会感到十分无奈甚至恼怒万分,我们只是简单的认为孩子不听话需要做规矩,但不一定认识到此时他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

对他而言,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内化于心成为其最初的内在逻辑,便形成了儿童直线式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内在秩序感需要外在秩序的匹配。我们迫切需要和保护一个准确有序的环境。

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形成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和契约意识,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遵守并创造秩序……这仿佛就是学习法律的人所期盼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详见本书94页。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一旦**人不能力解和破坏有序的环境,他就用哭闹和固执来求婚**。所以当秩序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理解、尊重并协助孩子,为他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外在环境,帮助他构建自己的内在秩序。因此,秩序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自然达到了诚实、规则、友好等基本特征。

读完此书,脑海中浮现出书中的一句话。“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渐渐地,在验证科学育儿理论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宽容、理解、尊重生命的初始,由此而衍生的益处又何止于此呢……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4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因为他们虽然是幼儿园的孩子,但也是一个个体。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他们是平等的人。他们是需要你帮助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些灵感和亮点。

我对这些有着深刻的理解,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怀就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老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

所以智慧型的老师在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要会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儿童的发展存在客观差异。我们应该用智慧对待他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比如,对待顽皮的孩子,恰当地接受他们独特的言行;对心理负担过重的孩子给予更多的亲昵;对焦虑的孩子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等。

其实,每一种治疗方法的背后,都隐藏着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第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予孩子进行艺术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老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也许听了他们的解释后,老师的怨恨会立刻消失,而不是你的笑声。幼儿园教师只有触动孩子柔软温暖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神圣与伟大。他能不遗余力地用智慧保护纯洁的心,塑造纯洁的心,美化纯洁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在幼儿园里,孩子除了与同伴的交流就是与老师的交流,孩子们每每有高兴或伤心的事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向老师倾诉,作为老师,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艺术。

当孩子们心情愉快地与我们交流生活中的琐事时,老师往往很容易接受,但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时,老师往往以劝说等形式强迫孩子接受。如当孩子摔倒了而大哭时,老师经常都会以“xx真勇敢”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孩子,孩子不得不因为要表现勇敢而强忍住疼痛。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法,如果这时老师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并用简单的语言回应孩子,表示理解孩子内心的伤痛,并给予机会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较快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们交流,学会理解他们的感受,学会接受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与教师的艺术交流中成长。

四是学会行动后的思考。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会让自己的收获事半功倍。因为经过一次次地行动,一次次地思考后,就逐渐地收获到了“智慧”。

所以行动后的思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技能,它能使你对每次的行动的优劣做出反馈,并形成经验,当你在下一次遇到此类事件时将会以智慧的行为去解决问题。显然,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首先要学会思考,用思考挖掘自己的智慧之井;而行动可以让智慧之井流淌。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行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对于教育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仅仅思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但作为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处理很多实己的事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尝试。

只有面对真实,才能让思考所得“流动”起来,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智慧。在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孩子们的各种行为。我们必须每天帮助处理儿童之间的各种争端。如何使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圆满结束,如何使每一笔交易都能让孩子有收入?这显示了老师的教育智慧。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我们将体验艰辛,展现智慧,收获惊喜!

教师智慧的捕捉,将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创新和改革,也使我们的教育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扎根他们的心中。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又让我们的教育生机勃勃。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做一名聪明的教师。让我们用教育智慧唤醒孩子们的灵魂,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常青。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5

让人混淆的幼儿“敏感期”

(2016年2月)

海区九幼高柳

作为一名从业不到两年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地感到,在学前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积累。这些所谓的职业技能,不只是一种完成某项工作的方式、方法或者途径,它更是一种心情,那种“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理解了,我们一起来吧”的心情。

我喜欢面对困难,我也喜欢问问题,但有时我不善于移情。我发现,这一点在孩子面前真的成了我的短板,这让我有时很难真正发现孩子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内心。但是《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将会帮助我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之旅。

一、执拗:《我就要掉在地上的那个》

曾经我身边也有一个小男孩,傻傻的说过类似的话“我就要坐在我的座位上”。当时我们正在玩换座位的游戏,但小男孩很固执,不接受其他座位,也不允许其他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惭愧地想,当时,我并没有把这和敏感期联系起来,只是不停地对孩子们说实话。

其实,看到这里,你也会笑着问我“讲道理合适吗”。这个时候怎样做会好些,现在必须认真思考了。首先,我要发现这个男孩正处于一个固执而敏感的时期,然后从心底里解他的表现是很自然的。

接下来,根据当时的情况,迅速灵活地选择一种方式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敏感时期。当然,这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理想化的理论知识。如果我真的想在实践中完美地运用它,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尝试。但不管怎么说,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我想,下次我会从理解开始。正如书中所写,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交流甚至**都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理解就足够了。

二、语言:《妙用成语》

虽然我的班级是一个小班,但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带来的一些变化可能很难表现出来,但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发现,有些变化并没有发生,也许是另有原因。我想带孩子们多学点知识,比如能描述生活、表达感情的字句等等,但一个学期下来,效果似乎不太好。我想是我的错。那时,我总想机械地让孩子们明白我想通过一些视频或ppt、音乐告诉他们什么,并能在生活中使用。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接受”不如“感受”。也许我应该在生活中的细节里,“生活的”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这些。

当然,能准确的抓住这些细小的机会来帮助孩子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我们一同感受。正如书中所写,孩子们对单词的使用和解释来自**,来自同龄人,来自生活,特别释来自父母和老师。

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敏感”过来的,不是吗?

三、诅咒:《诅咒的敏感期》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我周围的孩子里并不多见,所以我想说的并不是仅仅关于“诅咒”敏感期。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自己也笑了。因为我发现,我也很多次上过孩子们的“当”,陷入一种情境,完全没了自己的情绪。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没用太长时间,我也就明了了,那就是我还是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最后影响到对他们的理解。我想,即使下次我还是上了他们的“当”,也一定要上的明明白白,心甘情愿。

做到既安慰了孩子,也不会自寻烦恼。从书中读到:*反应越强烈,孩子们越喜欢骂人。

其实,感触还有很多,但是想说的话却好像只有从书中读到的那一句:不仅彼此平等,更是真诚对待。我想,只有这句话,理解才会多,伤害才会少。就是这句话,孩子们和你自己都会受到温柔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