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白鹿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3

白鹿原读后感7篇。

一本书就如一张旅行的车票,能够承载着我们阅览无数美好的风景,阅读作品后,我们可能会对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您知道怎么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读后感吗?根据您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篇1

中学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作文,特别是读后感一类的文章。本来就不喜欢读书,还非要憋着写出几千字的读后感。往往是码出几个字就要从头把字数一遍,最得意的不是写出佳句,而是又想出一个可以拼凑更多字数的废话。

后来才发现,有些书的读后感,并不需要老师强迫,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写出来的东西。白鹿原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书籍网站分类推荐上,看了些简评觉得还有点热度。同学说他看过该书,很好看。再问具体内容,大概是讲述一个称作白鹿原的地方,住着白家和鹿家两户大户人家。白家儿子接连死了6房媳妇。故事确实是以白嘉轩接连死了老婆的故事开头的,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牢牢的抓住了我的注意。随着这个荒诞的故事展开的却是一幅关中平原农村鲜活的画卷。画卷中可以看到一个个朴实勤劳的农民,他们充满对祖宗和土地的崇敬,恪守祖先流传下来的种种封建礼教。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这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繁衍,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勤劳的人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并且用节约积攒下来钱去购置更多的土地。而那些不守道德,偷懒耍滑,吃喝嫖赌的行为,则会受到全族人严厉的惩罚。你可以嘲笑他们的种种看似愚昧无知的规矩、行为,但是无权蔑视他们坚守的这份信仰。

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他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

然而20世纪的中国,要坚守这份信仰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接一个的革命让这些农民们无所适从。他们听不懂那些稀奇古怪的标语,却逃不掉无情战火和猛于虎的苛捐杂税。每个革命家都说要解救劳苦大众,而每个革命家都在破坏着劳苦大众平淡的生活。在革命的热潮中,你可以看到父子反目,妻离子散,兄弟相残。曾经无比神圣的族约和祠堂在革命者的钢枪下就像一个破旧的茅厕一样被摧毁。没有人再需要那些男尊女卑,三从四德,革命者需要的就是打到一切,而不管这打倒的是精华还是糟粕。于是,圣人朱先生无奈的离去了,他读了一辈子书,他以深厚的学问和德行影响了无数人,他被神化到能算出自己死亡甚至死亡之后的遭遇。但是他仍然算不出这篇土地的希望在何处。没有人能够算出来。

小的时候,我常常从电视上看到贫农们在赶走土豪劣绅,获得解放之后的欢天喜地和幸福生活,对此我深信不疑。今天,当我亲眼看见京城地铁上的行乞者,看到寒冷的冬天,清晨5点在工地旁边喝着清汤,啃着馒头,准备开工的农民工。我彻底的茫然了。

白嘉轩一辈子不想当官发财,不想飞黄腾达。他只想好好的把地种好,把娃教好,挺直腰板做人。他惟一做过的亏心事就是瞒着白鹿的事情,从鹿家换来了那埋葬祖先的坡地。他以为白鹿能保佑他们白家。但是没有。白鹿注定只能是农民的一个梦。

白鹿原读后感 篇2

读完这本书已有数日,然而一直没有下笔,直到在电脑前敲字时还在纠结。原因有这么两点:一来是自己最近还在写连载中的小说,未来得及执笔;二来是自己确实心里没底,主要原因还是后一点。其实自己是个很喜欢写读后感的人,尤其是在看完好的著作时必定会敲上几行文字。然而这次真心的不敢下笔,像《白鹿原》这样的一部巨作,很害怕自己的文墨还不够写不好,于身边的朋友观后,对于这样的一部巨作,都不愿意再去观看,错失与这样的精神食粮思想交融的机会,那我就是罪人了。

不过心里总有这样的声音在涌动、回响,那索性就随心吧,听之任之。

首先从故事本身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一些儿时从爷爷奶奶记忆中听来的片段揉碎之后再拼上《白鹿原》整片整片整片的海量历史信息灌输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再一次有机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试着去体会那种时日的生活,那种时日人们面对生活的举措,面对生活时日的那种态度,面对世代变迁、历史更替、思潮变化的时候做出的选择,面对曾经与自己最亲的人在革命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命运的时候的心境。

仿佛自己就是故事里的某个平凡的角色,是这个角色是那个人物,却怎么都觉得自己作不好。

毕竟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也确实不曾亲身经历,虽曾听我爷爷奶奶说起,那也是点滴片段,并不见得有多少体会,更何况那时年纪尚小,又怎知岁月酸甜苦辣、千姿百态!

故事主要以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为中心,到白鹿村白鹿两姓人,以及白鹿村周边的村落也就是整个兹水县的村落的人,历代争夺在白鹿原的地位,在清末朝代更替历史文化变迁影响的下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白家是白鹿村大家族,白嘉轩、白嘉轩的父亲、爷爷等一直都是白鹿村的族长,在白鹿村德高望重,在白鹿原也是如此。

鹿家是白鹿村除了白家最大的家族,鹿子霖、鹿子霖父亲、鹿子霖爷爷等,在白鹿原村一直都是非常有地位,在白鹿原也是一样。

然而清的灭亡,民国的兴起,革命必然会给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里的人们带去影响,尤其是在革命盛行的兹水县,白鹿原作为共产党革命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影响怎么可能会小。

国共合作时期到抗日时期到解放前期,白嘉轩鹿子霖的儿女都纷纷投身革命,在政治对立中,面对儿女情长、手足情谊,真想不出会是怎样的情形。当他们每次在某个熟悉或不熟悉的场合相遇,彼此会以怎样的心情开口说出第一句话。

例一:鹿兆鹏(共产党员)与鹿兆海(鹿兆鹏的亲弟弟)私定终身的人灵灵(白稼轩的女儿)最后走在一起,刚刚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还有灵灵怎样去面对鹿兆海,而鹿兆海又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自己的亲哥,自己私定终身的人灵灵。原本美好的一切只是因为鹿兆海退出产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与加入共产党的灵灵政治立场不同,固执的两个彼此都无法做出退步,最后都为革命献出生命。

例二:白孝文(白嘉轩的长子)与小额(黑娃的老婆)在黑娃被迫逃离白鹿原的时候,度过了最开心潇洒的一段光景,后来自甘堕落几乎走到生命的尽头,在饥馑年狗已经在等待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吃他的肉。最后加入国民党,解放后成为了兹水县的县长,而与白孝文一起光着屁股长大情同手足的黑娃,在被逼逃离后辗转当了土匪之后又加入国民党,学为好人,解放后成了副县长,最后却被白孝文谋害。

他们只是小说中几个突出的角色,只是白鹿原上几个不平凡的人物,只是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文化教条脱枷的几位先行者,然而这样这样的角色人物先行者在当时是面对着风云变幻重重困难,思想在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那种火药味,现在的我们却是无法体会!

第二个从写这部小说的作者陈忠实前辈而言,陈前辈为文学的付出精神,对文学的坚强的毅力,在文学方面的素养,是小生我万万不能及。唯有敬仰学习之。当然这部小说文学底蕴史料信息以及写作方法,于我这等小生也是大有益处,如获至宝。尤其是于我这脑海似沙漠的人来说,陈前辈这部小说就是一股渊源深厚的清泉。

《白鹿原》是一部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先不提小说的质量如何,从草拟1988。41989。1年,成稿1989。41992。3年,历经总共4年时间。摸着脚趾头想想,那是陈前辈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在看书的过程中脑海里多次有浮现这样的画面:陈前辈挑灯执笔端坐于案前,带着老花镜,微弱的灯光下,两鬓已爬有缕缕银丝,正在翻阅着历史资料典籍,一本接一本,翻过书桌上的书堆,又去翻找书架,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才欣喜若狂的在纸上写下。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陈前辈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心中万千思想在笔尖游走,每次都是写到鸡鸣三更,还意犹未尽。

陈前辈这样的人,那是一个为了文学付出光岁的文者,心中只有一个念想为了民族的文化发展付出自己的热血在所不惜的文学界的伟人。

在此先说声抱歉,我其实不懂写作方面的知识,在这里评头论足,如有不对处,还望各位文友、前辈指正。

从整部小说的写作功力而言,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整个故事结构的驾驭能力,都是不可多得学习资料典籍。

这部小说是以一种凝重的气氛贯穿始终,写得深沉而严谨,词句酣畅凝练。从手法看故事,是以一个冷静理性镇定思维活跃的局外人去述说一个个情节,超出白嘉轩的那种干练冷静镇定,娓娓道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层层韵意,看一遍怎么都不觉过瘾。再从真个小说的结构上以及对小说的情节的发展来讲,每个章节说什么人说什么事,每个短故事发展起伏次序,每个人物之间的前因后条理都非常的清晰,轻重拿捏得当,松弛把握有度。不得不令人钦佩、自叹不如。

最后说说自己的一点感慨,对于评论这样的巨作,感觉甚是惭愧。在现今社会,经济物质迅猛发展、人心躁动轻浮、精神文明开始缺乏的时代,文化已经被当成一种产品,许多人被文化产品后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活在一个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城市的一个角落,每当黑夜降临心灵对那种宁静的渴望、那种孤独寂寞,让自己觉得可怜!

白鹿原读后感 篇3

《白鹿原》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个人认为,我等平庸之辈是无法给予评价的,仅仅只能谈谈个人观后感,无关其他好坏。

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从文学功底来看,陈忠实先生对小说里每个人物形象的设定,及刻画是有他独特的风格的。在没看电视剧之前,看他的描写几乎可以在脑子里脑补出一个人的基本模样,后来电视剧出来后,几个主要演员的精彩演绎让小说里的人物更加鲜活起来。

另一方面从故事的意义来看,小说整个围绕的白鹿原以及原上的人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以白家为代表的中国典型的大众,注重家庭,为生计奔波,实在无路时铤而走险,而在关键事情上有自己坚持一生的价值观和信仰。白嘉轩并不是完美的人,他俗气的时候很接地气,大义的时候腰板硬得可以。以鹿家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大众,看重家庭,尊重孩子,嫉妒同辈中比自己讨喜的人,耍点小动作,使点坏心,为保命出卖别人,会因为自己害了人小窃喜,过后而又忐忑不眠,但他也不会坏的无恶不作,他会知道别人的好,内心深处的人性,会让他在关键时候和原上的人一条心。而原上其他的人,给我们看到的便是那个时代产生的下人性喜恶的特性。书中最后黑娃的想学好,就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漫漫长夜,我们可能都有过错。不管是为势所迫,还是无心之过,亦或是有意为之,只要你心里抱有想好的念头,什么时候都不晚。

陈忠实先生用一个白鹿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好,但也不太坏。真正的君子,如朱先生,一生圣贤的人还是有的。

白鹿原读后感 篇4

《白鹿原》是一部内容丰富、扎实而且有着历史深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白、鹿两家的矛盾为线索,反映了从国民革命到解放初期关中平原农村面貌的发展变化。其中的主要人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但是作者通过形象的艺术塑造和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历史观和革命观。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丰满,很具典型性。作者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与展示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加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揭示了传统文化中某些落后思想的弊端,如“窝里斗”等;同时也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严厉地抨击,起到了唤醒读者树立民族危机感的警示作用。

初读《白鹿原》时,每当碰到那些描写人们封建迷信行为和事件的语句时,我会觉得好笑。可对于他们的愚昧,却发现自己怎么也笑不出来。然而主人公白嘉轩的仁义之心,又会让我感到一丝安慰……相比之下,我想到了时下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在我们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也有需要我们摈弃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中华文明的精华发扬光大。

在小说语言风格上,陈忠实对富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方言进行了独特地运用。这对长期生活在关中平原上的人们来说,不由得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其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部《白鹿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品和学习的东西,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尽道不完。然而,岁月的风尘不仅不会使其减色,反而会更加光彩夺目。

白鹿原读后感 篇5

这段时间睡觉前都窝在被子里面看白鹿原,在网上下的TXT格式的文本,然后再蓝牙到我的手机上。

我一向不太喜欢去看文学性很强的书籍,因为那种顾全多方面因素而写成的文章总是读起来让人惆怅,我喜欢看杂文,不仅是因为这种文体喜欢用隐喻,也是因为通过这种文章能了解作者对于社会和生活的一种态度,简单点说就是现实,我喜欢看现实的东西,纵然它现在很是肮脏。杂文篇幅短小,花去的时间短,文学性的书籍需要耐着性子去慢慢看,我没有那么多闲杂的时间去看那种厚厚的如同砖块的书,下电子书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厚度,也没去检索它有多少字,反正能看到哪就在哪留一个标记就可以了。

关于白鹿原这本书,老早就听有人提起过,一直没去看,那天不经意看到这本书被改作电影了,还是张丰毅、段奕宏去参演的就饶有兴致的去下来看看,不曾想看完后让人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这部小说跨越的时间很长,涵盖了清末,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后几个阶段,不过重点描述的是解放前这一段时间。作者陈忠实用细腻的笔触揭开了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个年代的百姓面貌,那是一种骨子里面含有精神力量的扎实老百姓,当然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有着最原始思想的那代人永远都保留有道德这种最有价值的观念,当那种推翻旧制度的思想风潮冲击白鹿原上那种最古老原始的思想的时候,很不难的看出那种新旧思想在一起碰撞所带来的人性与制度的变化,一种有着被世俗认为是最落后的思想完全被新的一种思想强压着,被糟蹋着,可笑的是到了最后能够维持着原上那片净土的依旧是那老祖辈留下来的道德,那种由底层人民带来的冲破头脑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散发的只能是毁灭原有的那份道义。

整本书里面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地主阶级这个被我们从下所唾弃的阶级的真实的面貌,我看到的不是那种欺压百姓胡作非为的恶霸,而是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单独的人,为了道义而存活的人,这正是现在社会上所缺失的东西。盲目的追随者造成了动乱,而这种动乱是埋没人性的,当我读到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对于黑娃这个角色我是不耻的,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长,他的所作所为完全都是不道义的,哪怕是他被利用到所谓的宣扬共产主义思想上面,一个底层的人民被误导为只要造反就是革命的话,那他带来的灾难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这种新的思潮割断了人们对于平静生活的追求。整本书是围绕着白嘉轩来发展的,作为一个村子的族长,他肩负的不仅仅是整个家族的安宁,还有对于整个封建底层道义的一种维持,他过的并不平静,他用他的活法告诉了很多人,祖宗的精髓不能丢,纵观整本书,封建残余思想是不可避免的,它所讲述的那个时代是离不开这种环境衬托。

一个时代有它存在的客观因素,白鹿原上每个人都有时代的烙印,它无不例外的映射了我们周边的人,可以说通过这本书我改变了以前的一些看法,也改变了我对旧思想的一种认识。反过来看看时下的社会,我们还留有祖辈的什么,中国的文化如同既要熄灭的烟火一般,我们看不到它的真正作用,我们也感受不到那种古老的思想对于上层社会的影响。

就如同现在的我,没有灵魂的寄托,也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有的只是一副皮囊

白鹿原读后感 篇6

今夜下了点滴小雨,看完《白鹿原》已经夜晚十一点半了,但我依然觉得很精神。

我觉得它是继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耐人深思的优秀华语电影,展现了王全安导演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这个故事如果硬要抽出一个模式的话,那就是情欲与道德,或者说人性与教条。白嘉轩代表道德,田小娥代表合理欲望,又是一个法海一个妖孽的模式。法海虽然可敬但也着实让人讨厌,如果白嘉轩当初不恪守白鹿原的规矩成全黑娃和小娥的婚事,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纠结。妖孽虽然是妖,但让人怜悯,她只有最朴实的愿望,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田小娥就像白鹿原上一颗美丽的炸弹,又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一群人的丑恶、自私。换一个角度,是不是男人天性爱美女?亦或美女无敌?除了法海白嘉轩,几乎人人都在她面前溃败现形。而白嘉轩的不成全,被鹿子霖解读成嫉妒,在鹿子霖的挑唆下,引发了她邪恶的复仇行动,也直接导致她死亡,她成了白鹿原邪恶私欲的牺牲品。

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演员,分别是白嘉轩、黑娃和田小娥的扮演者。尤其是白嘉轩的扮演者张丰毅,演得水乳不分,似乎他就是白嘉轩本人。段奕宏把黑娃的刚烈和血性演得很充分。田小娥的扮演者张雨绮很年轻,刚开始感觉有些在演,但拿捏得很到位,好在她死死抓住了人物的核心,那就是一个朴实的愿望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她把自己个性中对爱的坚定和人物对爱的坚定融在了一起。

而影片中的政治风云变换和《霸王别姬》《活着》类似,但侧重点各不一样。白鹿原的变迁是政治风云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残酷反映。政治风云变来变去,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人们只想过简单有吃有喝的生活,管他城头变幻大王旗,哪方唱罢哪方登台。

如果略有不满,就是它的结局,在日本人的轰炸声中结束,被释放的鹿子霖回来了,他似乎期望着日本人的飞机炸掉白鹿原的一切,这个愿望充满了他个人的私愤。也许一切还会重复上演。

《白鹿原》真是这几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白鹿原读后感 篇7

由于《白鹿原》这部电影,我才去看《白鹿原》这本书,因而知道了作者是陈忠实老先生,就如同因为看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我便知道了有严歌岑这位文学巨匠。

一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由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在关中平原的“白鹿村”,一个白鹿两姓祖孙三代的恩恩怨怨,纷纷扰扰。其中几次大的事件无不摧残在着关中大地,考验着原上人民对生的强烈欲望,对活的莫大追求。传说的二伏天降流火,闹交农,饥馑,瘟疫,似狂风暴雨,似豺狼虎豹,冲刷着,啃食着关中每一寸土地,每一口人,接着又恢复了,还是回归到以前怎么过,现在就怎么过的光景。但人们多了忧愁,多了汗水,多了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50年后,新中国成立了,但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小说前面大致的说了文中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这极大引起了我接着往下读的欲望,我想这就是作为一本成功、可读性高的小说应该具备的条件,先不谈文中内容,结构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因为没看之前,这些都是屁话。就谈开头,没引人入胜这个功底,对小说而言,真不能勾起读者的续读欲望。

白嘉轩是一个勇于正大光明的做事,几乎不暗地里做事。针对田小娥被杀,批评了鹿三不应该暗地把田小娥给杀死了,要像我一样正大光明。自己也承认暗地做的事就是那一次,因为鹿子霖的那块劣地白鹿显灵,用自己的好地换了鹿子霖的劣地,迁了祖坟,祈祷六娶六丧的悲情不在上演。田小娥,就是一悲剧人物,生错了时代,其实她一点也不浪荡,没法为了生活,和几个男人周旋,结果悲惨收场。鹿子霖一个急功近利之人,脸面薄,在官场也是此起彼伏,最后也是悲惨收场。白孝文也一脸面薄,为了挽回脸面,翻身之后买回了之前被子霖买去的宅子,拾回面子。由于田小娥,他吸食白面,最终穷困潦倒,逐出白家,在三叔鹿三的劝诫下,重获新生,获得白父的原谅。黑娃鹿兆谦,个人感觉,变化最大,从一胆小怕事到彪悍勇猛,从一农民到土匪,最后成为一知书达礼的好人,但最后还是因为认定为反革命份子被枪毙而悲剧收场。白灵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一个人,不为其父思想而所动,典型的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在抓内奸抓特务运动中被误认特务处以活埋而悲剧收场。鹿兆海一对爱情执着的人,非灵不娶,但由于国党身份,草草收场,却没如愿以偿,最后在围剿红军中战死。鹿兆鹏一趁火打劫,用武汉话说:“就是他捡了篓子。”夺走了兄弟的喜爱之人,因为他的共党身份而成就了他的爱情。相对于白嘉轩的第七个妻子吴仙草而言,这些人的死,作者的描写极具震撼力,惊心动魄,而吴仙草死的那么普通,那么镇静。前段时间网上还把《活着》跟《白鹿原》对比起来了,的确大致上都是悲惨收场,物是人非。

白鹿两家,恩怨纷争不时上演,你让我下不了台,我也要让你下不了台。国共两党,那时共党还未正名,是一个还未被百姓所拥戴的地下党。国党却屡次剥削老百姓,失人心,慢慢地共党就得到了人心,队伍壮大起来。

一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画卷,一副白鹿村兴衰的历史长卷跃然纸上,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众多无奈,感受着那段两党纷争的“窝里斗”历史,让人意味深长。

读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写下这篇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后感。模仿高晓松写的《如丧》,我们终于读得可以写写读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