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恐惧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4

恐惧读后感热门十篇。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恐惧读后感热门十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恐惧读后感 篇1

标题来自《肖申克的救赎》,我想把它送给安迪,奇妙的是电影的主角也同样叫作安迪,不知阿耐大大起这个名字用意是否真的就在这里。孤独的安迪用恐惧给自己铸造了一座牢笼,她甚至以为自己不配得到拯救。但我想告诉她不是,能够救赎你的人正是你自己,而在你挣脱牢笼前往光明的路上,一定会有一群姑娘陪伴着你,让你再也不孤独。

11集开篇,就听到小邱在抱怨关关“胳膊肘往外拐”,在最近的几集里邱莹莹身上一个让我隐隐担忧的问题更加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就是她自己虽然不会出于恶意去伤人,但却不停的以恶意来推测他人。

我写过邱莹莹和曲筱绡,邱莹莹好心总办坏事,曲筱绡出发点有点小邪恶但给了一个好的结果,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好的出发点还是好的落脚点,只要占上一样,就都是值得原谅的。

我曾以为邱莹莹是单纯善良的笨小孩,但今天我却仿佛看到她“恶”的一面。无论是推断安迪“看不起她”,还是觉得关关“被安迪收买”,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揣测,所谓看到的善恶大概就是她内心深处的善恶。

我想我会多带一分审视的目光来看以后的邱莹莹,可我也真心希望她能用她的改变来挽回我的心。

奇点和安迪的进展是我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在接到奇点的来电时,安迪最初拿起电话是用的右手,后来说着话用左手接过电话右手继续做手头上的工作,这是她习惯性的一心二用。

然而奇点提出见面时,安迪迅速地放下手里的笔,开始专心应对这个见面的请求,看得出与奇点见面这件事还是令她十分紧绷,从填字游戏的约会,到试探她的车,奇点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暗藏一些小小的诡计,她不得不全神应对。不过就算是永远对不太熟悉的人要保持一点警惕的安迪,若时不时能跟奇点这样的人斗一斗,也会其乐无穷吧。

奇点的话术之精妙在于,永远顺着安迪说,不论安迪说他害怕了,还是说他算计,他都照单全收,先给安迪一个被肯定的满足感,接下来再巧妙地四两拨千斤,化解她推断中的误解,每次还都不仅仅做到能为自己开脱而已,顺便表扬下自己换来姑娘的展颜一笑。

“自有高谈雄辩,何须问、急管繁弦。”真是无比羡慕安迪,如果我能有幸跟如此一位妙人切磋一番,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都是乐意的。

妙语连珠的魏先生或许该出本书了,书名就叫《奇点的说话之道》。

挂了奇点电话,安迪轻舒了口气放松下来,但随即眼神灵动地转了两下,全无平日里铁娘子的严肃。从第一次向樊小美提起奇点时的花痴,再到如今挂掉电话雀跃的眼神,她在与奇点的交往中一直像个懵懂怀春的少女,满心的情怀都是诗。

既然是少女,当然要有少年来相配。科技馆里的奇点先生就像个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使劲浑身解数与安迪拉近距离,然而收效甚微,电影院里看似水到渠成的skinship对于安迪来说却如同洪水猛兽。

这样的两个人,这样的一段揪心的关系,看在眼里怎样都是满满的心疼。没有回音的微信让一向从容的安迪也心有微澜,自责的痛感大于一切可以挽回的失去,我却也不知安迪还能否整理心情,重新振作。

在安迪重建希望的旅程中,还有安迪至上主义者谭宗明在旁温柔地鼓励。老谭那句话说的太好,因惧怕玫瑰的刺而拒绝玫瑰的不是真正的爱花人。爱情这条路上不可能每天都是巴黎、伦敦、丽江,也有乌克兰、利比亚和非洲,能同甘的人太多太多,能共苦的就不知会有几个。

在安迪更多的身世之谜被彻底揭开之前,我实在不愿意再去回味安迪的恐惧和奇点的尴尬了。唯盼安迪早日重拾希望,恐惧让你沦为囚犯,而希望能让你重获自由。

还想给再编剧姐姐点个赞,天知道我一直多么强烈地梦想有一场科技馆里的约会啊。另外谭总,你的红酒就这么托着,口感可要被体温破坏了。

之间穿插的樊小美签下租房合同的场景里,我才蓦然发现樊美女发根的黑色部分也已经不短了,看来许久没去染过,相亲时也是用卷发棒做个一次性的卷发了事,导演总是坏心眼地暗示我们樊小美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我猜这些都是关于她的家境和那个败家哥哥的伏笔。头发都做不起了的樊小美站在宽敞的办公室窗前俯瞰这个浮华的城市,沐浴着霞光,做着她的“老板娘”的春秋大梦。可是这镜头里的樊小美实在太美了,我都不禁希望她这个梦能做得久一点。

我是只情路略坎坷的单身狗,很害怕写感情线。可王柏川的情话连击和眼神攻势连樊小美这个久经情场的资深人士都有点猝不及防,打动我就更容易了。

在同事怂恿樊胜美“收了”王柏川时,樊胜美却还是不能满足,王柏川就是个“小老板”,够不上她心目中“金龟婿”的标准。

若有天樊胜美真的失去了王柏川的这份痴迷,不知她那颗身经百战的心会不会痛。很多人爱说,别急,时光会让你遇见最好的,但其实,时光也会带走那些最好的。

相比小美的闪烁其词,关关却给了林师兄一个令人惋惜的答案。

关关的谨小慎微简直让我崩溃,联想到关关和安迪早上关于童年的谈话,却不难理解她的谨慎源于何处。安迪的童年虽然不幸,但塑造了她的独立;关关一定有个标准的美好童年,可却让她形成了现在这样循规蹈矩缺少主见的性格。

关关是我觉得最难下手去评论的一个人,因为像我这样不屑做“对”的事情,认为胡闹是成长必由之路的人,实在难以对她感同身受。总想劝一劝关关凡事放胆去试试,人生啊,看过一回淋漓尽致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同行一段,也可以很值得。

关关太乖,小曲又太野,安迪说,如果她们两个能中和一下就好了。但若真的中和了,她们也就不是她们了,不过是这世界上又多了两个平凡中庸的女子,也不会再有这诸多的故事。

闺蜜生日会结束我回家深夜补剧,曲筱绡大嚼油条的场景简直是对我最残忍的折磨,何以解忧,唯有小赵医生的证件照,外加他的禁欲系低音炮。曲筱绡对于恋爱七年的那套论调我实在不喜欢,避谈,就任性怎么着。

恐惧读后感 篇2

摆脱恐惧观后感


恐惧,是一个深深植根于人类内心的情感。它可以是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被拒绝的恐惧,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在面对恐惧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回避或者对抗。我深信,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恐惧观,勇敢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我们才能够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一度被自己的恐惧所束缚。我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我害怕面对他人的评判,始终为自己的外貌、才华或者能力而感到不满足;我害怕面对失败,担心失败会给我带来巨大的伤害。这些恐惧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意识到,只有当我敢于面对恐惧时,我才能够真正成长、实现自己的潜力。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公开演讲比赛。当我站在舞台上,面对着满满的观众,我感到内心的恐惧无以复加。我的手开始颤抖,声音也变得颤抖。在那一刻,我几乎想要逃离舞台,逃离这个让我感到恐惧的场景。我深深意识到,如果我一直逃避这种恐惧,我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于是,我深呼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不要害怕,你可以做到。”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放下内心的恐惧,全身心地投入到演讲中。尽管表现并不完美,但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成功地战胜了自己的恐惧,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除了面对自身的恐惧,摆脱恐惧观还需要我们积极与他人沟通,经历与他人的碰撞和交流。我曾经担任一个团队领导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有时候,我会害怕承担责任,害怕他人的不满和指责;有时候,我会害怕做出错误的决策,害怕自己的辜负;有时候,我会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自己的不够完美。我懂得了,只有当我敢于面对他人的评判和批评,我才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领导能力;只有当我敢于面对失败和挑战,我才能够成长为一个自信、坚韧的人。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开放沟通和交流,我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建立起了牢固的团队合作关系。


摆脱恐惧观,并不是说我们要轻率地去面对所有的恐惧,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它们。通过正面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行动,我们可以逐渐减少甚至消除恐惧对我们的影响。当我们敢于直面恐惧时,我们会发现,事实上,大部分的恐惧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们只是因为害怕去面对它们而让它们无限放大。而一旦我们踏出了第一步,我们会发现自己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勇气。


从今以后,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摆脱恐惧观,勇敢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有被发现和发展的潜力。只有当我们敢于迎接恐惧,勇往直前,我们才能够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摆脱恐惧观,勇敢面对挑战,成为真正的自己!

恐惧读后感 篇3

【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人的一性一格气质是讨论时的一个要素,我也把重点放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上。

本书以一精一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骤下断语的方式,而是从人的特质或一性一情着手;一性一情与生俱来,难以扭转,只有安之若素。

因此,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为身一体构造使然,而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与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为举止,而这源于我的生命历程;人格由此铸成,并且拥有特质。其中不可逆的是我天生的一性一情、童年环境、父母亲与老师的个一性一、社会与社会规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我这个人。书中阐述的人格,若先天因教养者忽视和缺乏良好的示范,致使人格受影响、被压抑,都可以借由后来的发展来补缀,使我们的人格趋于完整或成熟,磨光磨亮我们的生命。

恐惧与畏惧这两个词在本书中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其词义,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而且我也认为一定要做区分的话,恐怕并不容易。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一性一,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因此,恐惧、害怕、畏惧、忧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别人,同时要告诉读者童年这个阶段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重新唤一起大家重视感觉机能,我想,我们可以从感觉中学到很多东西。

恐惧读后感 篇4

《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人的性格气质是讨论时的一个要素,我也把重点放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上。

本书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骤下断语的方式,而是从人的特质或性情着手;性情与生俱来,难以扭转,只有安之若素。

因此,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为身体构造使然,而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与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为举止,而这源于我的生命历程;人格由此铸成,并且拥有特质。其中不可逆的是我天生的性情、童年环境、父母亲与老师的个性、社会与社会规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我这个人。书中阐述的人格,若先天因教养者忽视和缺乏良好的示范,致使人格受影响、被压抑,都可以借由后来的发展来补缀,使我们的人格趋于完整或成熟,磨光磨亮我们的生命。

恐惧与畏惧这两个词在本书中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其词义,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而且我也认为一定要做区分的话,恐怕并不容易。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性,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因此,恐惧、害怕、畏惧、忧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别人,同时要告诉读者童年这个阶段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重新唤起大家重视感觉机能,我想,我们可以从感觉中学到很多东西。

恐惧读后感 篇5

《恐惧》读后感

在翻阅《恐惧》这本小说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阴暗、压抑的世界。斯蒂芬·茨威格以非凡的写作技巧、深刻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书中的女主人公伊蕾娜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从写作手法来看,茨威格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段,深入挖掘了伊蕾娜内心的恐惧。这不仅是对社会虚浮和糜烂生活的控诉,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在伊蕾娜的内心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恐惧所支配,但又试图寻找出路的女性形象。茨威格细腻地描述了她对于婚外情的恐惧、对于失去地位的恐惧,以及对于命运无法掌控的恐惧。这种深入人心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伊蕾娜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呼吸。

而在人物塑造上,茨威格赋予了伊蕾娜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性格。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情感的人物。她既是一个身处上流社会的贵妇,又有着对真爱和自由的渴望。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思考,对她的行为和选择产生了共鸣。

在叙事方式上,茨威格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伊蕾娜的内心世界。同时,茨威格也巧妙地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来展现其他角色和外部环境。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个故事。

《恐惧》还引发了我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在伊蕾娜的恐惧中,我看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软弱和不安。我们都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不被理解。但正是这些恐惧,推动我们不断地成长和前进。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权保有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感受。无论好坏、对错,它们都是自己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恐惧,勇敢地去面对它、克服它。

我想说,《恐惧》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内心的恐惧,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希望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恐惧读后感 篇6

通常,我们会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的人,感受到一个持续统一的自我,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却无法体验到这种自我的连续性。

可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就像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一样,也只有短期记忆。他们一会儿觉得自己很漂亮,一会儿觉得自己很丑;一会觉得自己有价值,一会又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活着没有意义。

他们缺乏对自己基本的认知,也缺乏对他人的统一认知。所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边缘性人格障碍者都很难设置与恪守个人边界。

他们认为,完美的亲密关系不应该有任何边界,要么完全融为一体,要么就完全孤独一人。一个没有边界的人生是很恐怖的,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谁,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种内心空虚的恐惧感时刻浸蚀着他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带来的结果是疯狂反击。

对内,他们可能做出自残行为;对外,他们可能失控而冲动的愤怒、批评与指责别人。几乎所有的非边缘性人格者都表示,他们在生活中总能感受到边缘性人格者的情感勒索。

恐惧读后感 篇7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读后感3000字!

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有过恐惧。明明渴望一份爱情,可当爱情降临时,又会去抗拒它、怀疑它;明明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却处处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份让人无所适从、孤立无援的恐惧来自何方呢?直到我遇到了《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以下简称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这本书,才知道了答案。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是由美国著名边缘性人格障碍专家兰迪·克莱格和心理治疗师保罗·梅森两人合著的。兰迪·克莱格还著有《与内心的恐惧对话:实战攻略》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家庭实用指南》。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是一本写给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亲人、朋友及其他受到影响的人疗愈之书。让我们了解恐惧的根源,从而找出治愈创伤的方法。(WWw.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恐惧读后感 篇8

正如译者所说:《与内心的恐惧对话》不是一本心灵鸡汤,也不是情绪发泄和控诉,而是一步一步、切切实实地教给你很多切实可行的、实用的、专业又科学的方法,让你能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局限和困境来自何处。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来处——“你从哪里来”,自然知道“将往何处去”。

每个人都有权保有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感受。无论好坏、对错,它们都是自己的组成部分。

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看法,别人也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的目的,不是控制他人的行为,而是坚定地做自己,从内心开始改变。

当一个人的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赋予,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时,那它就会是最强大、最无法动摇的能量。

可以说,《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达到了它的目的,这本书将帮助非边缘性人格者建立起内在能量,以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从而获得重生。

恐惧读后感 篇9

由于对眼前、对当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过去,不怀忧未来,才能在每一个过程当中努力承担,以最大的心意来生活。

可能是人至而立,面对的离别越来越多,越发能够体会林清玄的这句话,感受得到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深意。林清玄在《人生有味是清欢》这本书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如何才能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找到自己的路,如何才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清欢,过得从容与自在。其中,最令我喜爱的内容便是文章开头那一句透露出来的深切含义。

佛说人生有八苦,其中爱别离最为摧人心肝。情人间的离别,朋友间的离别,亲人间的离别,都是人间不可直视的痛苦。我们与有些人的缘分,不够深,纵然情深义重,仍需一别,一别便可能永不再见。更何论生死离别了,一旦离别,纵使使出千万般手段,也不可会面。

二十出头时,读林清玄的书,很多句子我都不能理解,很多观念也不能苟同。例如,林清玄曾说:“我看见了长在清水里的山葵花是美丽的,长在污泥里的白莲花也是美丽的,与爱人分离的心情也是美丽的。”与爱人分离时,心情怎么会是美丽的呢?难道不应该是痛苦吗?

此外,林清玄又说:“珍惜今生的每一次会面,珍惜今生的每一次爱情,甚至珍惜每一次因缘的散灭。”珍惜每一次会面,珍惜每一次爱情,是很好理解的,但为什么要珍惜因缘的散灭呢?等到我年龄渐长,亲身经历人世里的诸多离别,乃至生死离别,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爱别离也是应当要好好珍惜的。

离别,本来是伤心的事,但这一别,就再也永不会面了,就觉得一定要好好珍惜才行,毕竟这是最后一面了,此生不再有。面对最后的离别,面对现在,唯有以最大的心意来珍惜。

年轻时,往往不懂得珍惜,经年流转,再想起来,只有很深的遗憾,当时为什么不好好珍惜与他会面的时光呢?为什么在离别的时候,还说伤人的话呢?为什么要让他带着伤心离开?

仔细想想,真的很难说清谁对谁错,感情里没有赢家。过去的时光,即使是快乐的,也不能停留,而遗憾和烦恼的事,只会越想越痛苦。不如学一学林清玄,以“慧心”观生活,把万事万物都看作是因缘偶然的聚合,万事都如流水般顺着时光流走,作文以最大的心意面对现在,深刻的珍惜现在。

因为珍惜,离别也变得珍重了起来,因为珍重,才克制自己,不随意说出伤人的话,不做将来后悔的事。珍惜离别,因为这一别,可能就是有关于他的最后回忆。唯有珍惜眼前,不在现在可贵的时光里,企图停留在过去的快乐中,或沉浸在过去的烦恼中,这样,时光走到了将来,才能不为现在所遗憾。每一个现在都将成为过去,每一个将来也都因为现在的珍惜,而变得更美好。

恐惧读后感 篇10

莹莹是一位很优秀的姑娘,香港大学毕业后,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深得领导赏识。

可是,这样优秀的人,却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她和男友是高中同学,相识相恋多年。这份感情,让她有一种行走在蛋壳上的感觉。相恋之初,两人的感情很好。男友称她才华横溢,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可是后来,男友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声音轻了他说像蚊子声音,声音大了他又说莹莹在发脾气,声音不高不低,他会说敷衍,质问她是不是想分手。

前一刻还表现得柔情蜜意,下一刻恨不得撕成碎片;刚刚赞美她优秀,转眼大吼大叫,说她卑鄙,是祸根。

男友一面说着很爱很爱她,一面用自杀来胁迫她。她不明白,一个聪明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怎会表现得如此不可理喻。可怕的是,她逐渐接受了他眼中的现实,不能信任自己,成为一个低自尊者。后来,心理医生告诉她,并不是她有问题,而是她男友有问题,她男友的行为是典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