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0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实用十三篇。

透过持续的阅读,我们能够获得智慧的增长,拓展我们的视野,改正我们的行为。当我们阅读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敏捷思维和流畅的写作能力。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评析。中学范文网小编特别为您准备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的相关信息,欢迎查阅。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将它收藏并与您的朋友们分享!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1】

近期,随着基地教师休整,我有幸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依旧让后来者传诵。

孔子是真的有学问肚子里有满满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书中说道:“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须遮掩,是一件多么体面、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戏”。孔子虽未有过章太炎:“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如此大气的开场白,不过他同样潇洒自如,从未发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他同样不会辱没“斯文”之威严。

作为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更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偶然一次犯错我们能谅解,这不算什么,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也能谅解,并作出相应的耐心教育,这才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今天的学生,受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已不再那么单纯,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学习孔子教育学生时因循诱导,跟人商榷的儒家态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爱好学习。《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跟孔子学当老师,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2】

读周勇老师《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刚开始看时感觉得离自己的教学实际有点远。但是看进去以后,自己对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解决了自己原来感到很困惑的一些问题。

使自己心里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今年接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小朋友叫小文,从第一天入学我就发现他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一个男孩子留着一条长长的小辫子,同学们都在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充满好奇的左顾右看时,他却低着头在本子上一直在画画。在后来的学习中发现,他不仅字认的很多,识的数也不少,刚学1--10的数认识时,他就会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了,看着他没听课提个问题问他它也能给你说出来,这个孩子智商挺高的,就是不会和同学们一块玩。一天课间我在教室里等着上课,这时一位老师喊我:

“你过来看看您这几个学生。”我说:“怎么了”他说:

“刚才四、五个人朝这个孩子头上打,这个孩子也不躲着居然站着不动。”我一看小文的眉头上一片片红印。当我问:

“你们几个为什么打他?”几个孩子却都说:“我们玩呢?

”旁边一个小女孩过来说道:“老师,他们几个男生下课经常打着小文玩。”这些小孩居然能对自己的同学像对玩具一样打着玩,我感到很震惊。

本班还有一个孩子,正好和他向反,常常欺负别人,打其他小朋友,总有家长来我这里告他的状。当我和这位家长谈孩子的这种情况时,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时,经常被别人打,后来我就教他,谁打你你就打他,谁知现在收不住了,不仅经常无缘无故打别人,还经常破坏别人的东西,踩坏同桌的笔盒呀,把别人的铅笔扔掉啊搞些破坏性的恶作剧。

老师你帮我教育教育他吧。真后悔当初不应该那样教育孩子。”家长的教育方法固然不对,但是如果他的孩子不受欺负,当家长肯定不会教孩子打人的。

这两件事使我常常想,我们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应该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不去善待自己身边的人,而去欺负一些弱势群体呢?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

我们的教育中到底缺少什么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我们的文化缺乏博爱精神。 我们经常在报纸和电视上也看到这样的报道,说:

现在的孩子对一些事情的麻木、冷漠的态度。是的在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们知道的只是别人给自己的爱,而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只知道索取,而不知奉献。但这不全是我们孩子的错,因为这种现象不是我们孩子造成的。

既然社会现实已经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宽广的胸怀和博爱的精神?那就是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精髓在于对爱的播种。“爱”是什么?是爱自己?

还是爱他人?是接受爱?还是付出爱、奉献爱?

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某种意义上说,爱即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只有释放出狭隘意义上的个人的爱,在博爱与奉献中,人生才能得到更加开阔的诠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的,博爱是为了成就未来,博爱也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一种追求;博爱是真挚的期望,是人性的光辉,是无私的奉献。

愿我们的孩子们的生活因爱而丰富,因有爱而精彩。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3】

【篇一: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灵魂不死,他们所做的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许多人忽视的教学,并通过教学找到了让他感到感动的家。

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的无限热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本身,使许多志愿者紧紧围绕着他,努力学习。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自学,并随时与学生交流学习和经验。

“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

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篇二: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求实地学***,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一生,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口头交流,通过学习文件和技能,而越来越深刻的是通过个人教学。他的勤奋、对真理的追求、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正直、善良、谦逊和礼貌、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心,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和后代。

孔子以勤奋著称。他对各种知识都很感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但他并不以服务人才为荣,而是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

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

宋**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淡水滋润,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阅读和学习。

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真正向孔子学习,认真学习他的思想,一定会有所收获。

【篇三: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为提高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

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

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文体很容易阅读。它本身不是一种考证。它是非常自由和个性化的解释。它也自然地融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

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这本书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巨人,他们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人格,崇尚真理,摒弃世俗的骄傲。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但教育家朱子常说。我们知道,孔子一向尊崇仁义之道,不仅为子民,也为那些古代帝王。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4】

学习孔子如何当老师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虽然谈不上读精,却也受益颇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词语,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孔子没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即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没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连一段唯一的爱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只知道扞卫”男女授受不亲“,认为老师不该有一份”丢人“的爱情而就此葬送了。

正如作者所问,近乎”光杆司令“的孔子缘何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孔子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孔子有修养。孔子有的,我们没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教师的”根“。

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使没有学校的孔子不愁没有学生?是什么让没有专业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

是什么使颜渊、子路等学生从孔子那里勤奋、全心全意地学习?我想了想,终于明白这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和人文修养。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

那么,欲诲学生者,先修其身。孔子所说的修身,就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要教育,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我们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得深刻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虽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学、不断地在提高自己。除了日常教学,我总是愿意接受其他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我想,只要我努力,努力工作,一定会有收获的!

毕竟,一个人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也算是一种所谓”为人的乐趣“吧!要是时时刻刻都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在斤斤计较中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既不能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找得精神上的支撑点,学无所成、一无所获,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大部分同行,也像我一样,还没有办法得到像孔子与教学那样柏拉图式的爱情,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自己学得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学生取得新进步,从而令自己活得饱满、活得充实、活得实在!

这种当老师的快乐,有时能使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中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坚定信念。

许多现代人会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努力学习十几年,努力工作几十年,然后等老了,要死了,人,就是生命的机器。但也许我们真的需要从孔子那里理解这一点:

学习是一盏明灯。没有它,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摆正了这样的心态,教书的哪怕还是一辈子的穷教书匠,也可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师者,永怀”教学之恋“,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它让我深深的眷恋和无垠的自我期许,它会伴我快乐的前行着!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5】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一)

刚读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洋溢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更接近孔子,走近他的生活和思想,我们应该真正跟随孔子为师。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

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反观教学现状,中国的家长历来责任心奇强,今天不愿意丢失落榜的脸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物色名师家教,充分发掘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决不允许孩子蹉跎光阴,虚掷年华。这样虔诚的近乎愚昧的爱,让孩子埋藏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熄灭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气,甚至不时演绎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十年寒窗,学生们牺牲了自己应有的自由连同自己的花样年华。

一些表面上看似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也会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恐惧。曾经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么说:“同学们都羡慕我:

作为班长,成绩好,其实会弹钢琴,我也有烦恼。每天,爸爸妈妈轮流负责我的学习:是时候做奥数了,是时候练钢琴了,是时候读名著了,不是一刻得闲暇。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们传达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

献身事业,用纯己的良心完成自己的责任,用艰苦的跋涉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温馨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现出生命的润泽。在老师真诚的微笑中,在教育的阳光下,让我们蹲下来,弯腰,静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二)

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 论语 》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

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孔子说:之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改成:

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之者“,以学为乐,终身学习。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

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格言不就是让我们在乐教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

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学生的态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

”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想在过去,教室里的玻璃是碎的。我们进教室是通常先问吗

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

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爱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

”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

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6】

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论语》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改成: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之者“,以学为乐,终身学习。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格言不就是让我们在乐教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啊。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联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们进教室是不是一般先问: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爱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我看过这样一则趣闻,人们发现马在冰上跑不会摔倒的秘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时永远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一条腿。孔子在告诫我们,君子应多才多艺,否则当我们只能以某种技能谋生时,那就会摔得鼻青脸肿,就像小说中的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老师自身的一专多能,我们教师应该”不器“,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不怕教师严厉,就怕教师偏心、不公平。

尽管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但我承认我还远远没有读懂孔子。孔子就是一座丰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我想:学习,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合上这本书,我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旅程便开始了……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7】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例子。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它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肁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独树一帜,令人敬仰。他不仅能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更神奇的是,他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状态的特点而施教。孔子承认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不同专业的人才。

他能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深入细致地了解,“柴也愚,彦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并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发展各人之长,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授与不同程度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就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如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性格、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回答。

三是启发式教育——教育的灵活性

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7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重视学生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学”、“思”并举、缺一不可。他主张将学习与思想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以期获得越来越多的收获。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莁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这就打破了我先前的认识,教学的任务并不是把讲义教给学生,因为讲义是我们教师的,是教育者的,把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来学讲义,背讲义,原来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施舍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格格不入。

要他们很好地理解讲义的内容,必须把教师的求学经验与心得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来获得求学的体验。由此可见,孔子要授的“渔”,首先是教师的求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授之以渔”和“教学相长”联系在一起,做了辩证的分析,学生学习了才知道学习的困难,教书了人后才知道教书的不足。

知道了不足和困难,才能去反省,发奋去学读书,努力去学教书,这样才是“教学相长”。

第四是不停地教别人-爱教育和学习

荿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不能学也。” (734)孔子说:

“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

“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薅孔子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慈和不仁道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学习不容易学习,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侧重于能力。

因此,学而不倦与行而不倦是相互联系、基本一致的。可见孔子像世人“追逐”金钱名利一样去“追逐”知识,他还活到老学到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以及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要学习他看到、听到、学到之后在心里反复琢磨、品味、消化、乃至吸收的毫不懈怠的学习精神。我们要象孔子那样,大胆质疑、合理**,多读书又不惟书。

孔子的学习态度是值得学习的。他的态度“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还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限制。这种不厌其烦的学习精神,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具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

尽管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对此,我们提出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调要加强学习反思。我们应该具有一颗进取的心。

我们给学生的除了知识,还应有“求学和探索”的精神。

在书中,还有几句话印象颇深:教学也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迷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是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这样的状态我们很难达到,但我们至少可以体验到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跟孔子学当老师,不但学习他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学习他执著的探索和学习,学习他的全情投入。只有充实自己,老师才能教好学生!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merciales.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8】

浙江省瑞安市玉海实验中学林晓春(330325)

抽空读了几个晚上《跟孔子学当老师》佳著,。无可讳言,的确受益匪浅。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

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做教师若不学孔子的精神乃是一种缺憾。这不单是因为他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可贺的他可成为中国教师的“根”。

如我们都能积极借鉴他的精神,日常学会“做人做事” 便都有一个中心,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会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上的熏陶,使他们更明瞭中国文化的“根”,而不只是让他们通过中考和高考的招生考试,然后就不知路在何方。

一、提倡’’ 以人为本,大教教心’’

大教教心,即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千姿百态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是徒劳。

因此。我们教育学生,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学术教育,更要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

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以人为本,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

”----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

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伟大的教学精神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学者所持有的优秀的沟通统一体。

二、不懈追求 “学第一,教第

二、’’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就是教别人的书——不认识的人写的课本。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

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

“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

“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

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

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赢得学生的钦佩和追随,哪怕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

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

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所谓的“艺高人胆大”一点不假。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3、 更新教学方法构建生命课堂

由孔子缔造,并付诸实施的大自然中的“从游之乐”这一古典的教学形式其最基本的行动与观念乃是:置身于大自然中,这有利于师生美好的生命情怀得到释放与交融,进而又在天地之气的感染下,激发、巩固生命已有的美好情怀,或者养成更加美好的生命情怀。甚至连龌龊环境中污染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净化-----此即张载所说的“变化气质”。

孔子之所以喜欢在自然中教书,最根本的考虑是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来达到教书的目的。孔子总觉得,仁者、知者是那些爱山水的人,且能依靠对山水的审美来安端、加固自己的清澈仁心。在这一点上他就是榜样。

他看见天体运行不止,就能体贴出其中的“健”美,看到大地的广袤无垠,就能感觉出大地具有滋养生灵、承载万物的至上仁德,所以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经常像他这样体贴天地之美。此即《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实,天地之所以美,是孔子的心性美。

长期来是带领学生做程式化的教学,实在难以将师生的生命情怀尽情展现,并达成交融。特别是现代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渴望更高。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

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造高效的生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生活化教学必将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当然,对今天 “新式学堂”( 即生命化教学),有的人会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教师与学生都在渴望乃至已在实践。

他们都热衷于到大自然去培养他们压抑已久的心灵。师生的美好生命情怀备受压抑的现代教学世界中创造大自然中的“从游之乐”, 曾经成为中国教师自19世纪末期就开始遭遇的一大难题。今天的教师同样无法回避它,因此它堪称教学领域的“世纪难题”。

当代教师在面对上述“世纪难题”时,首先需要解决的依然是自己的心灵,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大自然之美的心灵,这才是首要的功课,而不是将希望首先寄托于以技术的方式将大自然搬到教室来。我们能否上自然课并不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而是要尝到一种更好的教学形式。真正致命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不知疲倦地教人们如何钓鱼。

所以,“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多的“心”与教。在此情况下,学生们也一定会谅解我们不能带他们投入真实的可以触摸到的大自然,而我们自己也不会为无法置身于大自然的审美熏陶而遗憾不止。

四、 “授之以渔” 和“心灵的共鸣”

!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来自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经验。这至关重要。

缺乏知识,然后自我反省,了解困难,然后自我完善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此外,仅仅对学生的爱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就越多。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以达到最高的教育效率。

五、教师“教学之恋”的终极命运

孔子对待教学的态度比喻成“孔子式的爱情”。 “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认为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孔子对教学的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把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在没有职称、没有工资,甚至连固定的教学场所也没有的情况下,孔子还是全身的投入和

付出,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就是将灵魂中的爱,献给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是世间其他任何可能变动、难以把握的存在。孔子曾有堪于柏拉图媲美的坚定执着、不畏孤军作战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

孔子“终身坚持一种信念”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因为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柏拉图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尽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即使我们将爱情寄托于求知、教学以外的人与事,也同样可能是失意而回。就内涵而言,孔子的教学之恋除了是以自己的爱学习、爱仁心和爱人生等等大爱作为基础,更表现为他对颜渊、子路、子贡等学生的无私忘我的大爱。

孔子以其一生的经历证明,教学,绝对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让深爱着它的教师体验到人间的极致情感。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包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

除了我们的心灵需要坚定明晰的信仰,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不能没有孔子或柏拉图式的理想来维系着,否则只有分数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话,也绝非真正文明、真正值得爱的教育和国家。而这种文明、可爱的教育和乡村,正是每一位以教学文化为职业的教师所需要的。

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情怀

孔子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同时有懂得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而使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美,此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 “理”他们彼此的关爱、尊重、理解与体贴正是这些人性力量构成了可以升华的“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

倘若我们教了一辈子的书,连这样一点情怀都不曾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又有何底气可以让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更不要说去感受教学之恋的幸福与快乐。人们除了吃饭和工作以外,还为爱情而生活。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灵魂不死去,他们所做的就是解决他们的爱。

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而且倘若真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那么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孔子倾尽了自己的“深情”与“真气”,再倾下去,生命便要消失了,孔子的教学之恋即可以和人间任何一种之情媲美。

七.“科学的思维”“理性的思考”

能听使唤的。折腾了半天也没能前进一步。过了一会儿,青蛙哲学家碰巧转过身来,看见蜈蚣伸出胳膊,踢腿,这很奇怪:

“蜈蚣先生,你在锻炼身体吗?”蜈蚣急了:“那里呀,我在思考你的问题,可是我越想越复杂,如今怎么也迈不出步子来了。

”乍一听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但是仔细体味起来,就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老师的角色就像故事里的青蛙。蜈蚣被青蛙教得很差。如果你联系我们的工作,你有没有用类似的方法教过一个简单的问题?

可曾有过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可曾有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呢?如今,教师的角色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常常难免不知所措。

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又给我们这样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人们曾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的教师不再有真正值得尊敬的荣誉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回归教师和教育最真实的面貌,是每个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教师的一生就像一句长句,难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也有人说,一个老师的一生就像一个根号,一摞作业本为他青春无数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恰如其分的说: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的服务。

只有这样,作为老师,他才有一种服务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也正体现了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与学。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9】

刚读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流淌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走近了孔子,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们确实应该跟随孔子学当老师。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反观教学现状,中国的家长历来责任心奇强,今天不愿意丢失落榜的脸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物色名师家教,充分发掘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决不允许孩子蹉跎光阴,虚掷年华。这样虔诚的近乎愚昧的爱,让孩子埋藏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熄灭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气,甚至不时演绎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十年寒窗,学生们牺牲了自己应有的自由连同自己的花样年华。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心中也会充塞着对学习的焦虑、填满对生活的恐惧。曾经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么说:“同学们都羡慕我:当班长、成绩好、会弹钢琴……其实我也有烦恼。每天爸爸妈妈轮流管我学习:该做奥数了,该去练琴了,该读名着了……一刻也不得闲。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现出生命的润泽。在我们教师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阳光,让我们一起蹲下身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10】

肆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薇这几天认真的翻阅了下《跟孔子学当老师》,感觉这篇文章有点天马行空,很多地方不是很理解,既然领导推荐这本书,应该自有他的道理,或者说书中肯定有作为老师的我学***思的地方,依着这一想法,努力的将其看完。

螁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有的,孔子没有”我们有一份工作和薪水以及保卫这份工作于薪水的国家法律,我们靠这份工作于薪水养活了一家人,并因此能与家人一起享受朝夕相处的天伦之乐,而这些都是孔子没有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要整天怨这怨那,事情多,应尽心的去做好本职工作。

虿再如,“学第一,教第二”,一直以来教育界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做是针对学生学***的,其实,对于教师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要长期反思自己和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螈还有孔子一生能“诲人不倦”,用心于他的教育事业,其主要因为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作为一名新教师,只有认识到职业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参于这一职业,积极应对各种事情,做好本职工作。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直备受关注。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顺利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 2、 袁备课

开学时,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写出教学计划,提前两三天备课,写出教学计划。力求吃透教材、克服重难点。比如在备教材:

做到多琢磨教材,多参考相应书籍分析教材,使得自己对教材的编排、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课学生:分析每各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针对不同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备教法:上网查找优秀教案,进行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3、 4、 葿上课

膄做好课前准备,比如1、检查电脑的状态,及时进行维修;2、将本课中的素材以文件夹形式发到学生机上;3、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语言生动活泼,点评新颖;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知识点能更好的落实。由于我校的外来学生占的比例很重,而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比本地学生“弱”,再加上我校硬件设备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形成了二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甚至是三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的局面。及大的影响了信息技术完整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了,将有的一课时内容分为两课时,尽量从学生的实情水平出发来设计整课的教学,在同时我还采用了分小组,形成班级互帮互助的好习惯,遇到问题尽量自己来解决,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有时也会采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5、 6、 羁课后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听课,评课中我都非常认真的在做听课笔记,经常在反思:“他的这个环节用的真好,我可否用到我的教学中,为什么我在上课时,没有这样的效果,信息技术相对来说课堂记录不是很好把握,我能用怎样的方法来应对呢,作为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我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的习惯,作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我又能用怎样的语调,方法来有效控制整个课堂-----。”期间加上开学的检查课,各为领导的精细点评下,我坚持每天做简短的教学反思,每月教育反思一篇;一年内完成新教材、新课标的研读,对三到五年级教材的知识体系有完整、系统的把握;两学期开校级公开课一节,争取1到2年内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以下无正文

仅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不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merciales.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11】

这一段时间看了周勇博士的著作《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写作很容易阅读,并且自然地融入了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可以说一直是做为老师的我思考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知道当老师把教书看作时一种爱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谋生知道时,你离一个好老师并不遥远。

把你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你学生的老师。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要践行孔子的教育观,而且要把他当作一名普通的教师来学习。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这些理念是如今提倡的“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

我们应该真正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让他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总之,这本书真正唤醒了我,把教书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爱。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真的很享受这份工作,这样我才能真正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12】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承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净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现在,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老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合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篇13】

我们有的,孔子没有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一)

“我们拥有孔子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其实已经很有价值,至少它们可以支撑我们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教学生涯。”

孔子是中国优秀史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散文的奠基人,是中国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是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充满道德氛围和艺术趣味。他是我喜欢的“教学之王”。

孔子要自己去找学生,不像我们,一到九月,就自然会有学生坐到教室里来。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更不要说“月薪”、“职称”和各种“荣誉称号”了。而这些东西,我们要么已经到手,要么不久的将来即可得到,不止如此,我们还有《教师法》作为法律的保障。

与孔子相比,我们简直是幸福极了。

孔子连一块真正意义的“黑板”也没有,不像我们,一参加工作,就自然会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教室,冬暖夏凉;前后两块黑板,教育教学两不误;投影仪、多**、打印机、复印机、手机、电脑、互联网……应有尽有的高科技。我们所运用的工具,他没有一样。

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像孔子一样,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地付出?为教育事业真真切切的奉献?当然,我并不主张一定把自己奉献出去,但最起码应对得起那份工资,对得起我们的良心。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但据我所了解,十有**埋怨自己走错了路,好像一当上孩子王,地位就低人一等似的,哪还有心思教书?

想想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竟有勇气办私学,心甘情愿当起了孩子王,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在两千年后向他学习。我们不能做他能做的!

是啊,就是这样近乎“光杆司令”的他,缘何成为万人景仰,世界称颂的先生?作为“先生”继承者的我们真得应该认真地去思考:孔子究竟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