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中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15

中学数学教案通用。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忽略重要内容,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中学范文网小编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中学数学教案,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中学数学教案 篇1

小朋友你有几只脚?穿几只鞋?蜘蛛有几只脚?穿几鞋?

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屏幕,念儿歌《蜘蛛买鞋》念过一遍后,请幼儿再次念儿歌。同时拿出与鞋子等值的硬币、念到最后一句:总共花了10元钱时,请幼儿算算桌面上总共有多少钱,再作出答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加减概念。

2、感受儿歌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

3、学习改变儿歌的数字并仿编新的诗句。

4、聆听音乐并用仿编的内容歌唱和表演

活动准备:各种鞋及图卡数张、每人10枚硬币、每人一个小盒子。

活动重点:学习10以内简单加减概念。

活动难点:改变儿歌数字、并仿编新的诗句。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问幼儿:小朋友你有几只脚?穿几只鞋?蜘蛛有几只脚?穿几鞋?

基本部分:

1、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屏幕,念儿歌《蜘蛛买鞋》念过一遍后,请幼儿再次念儿歌。同时拿出与鞋子等值的硬币、念到最后一句:总共花了10元钱时,请幼儿算算桌面上总共有多少钱,再作出答案。

2、请幼儿看屏幕做练习,老师点击屏幕上改变位置的鞋子与变值的钱币,请幼儿拿出相应的硬币。

3、将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分成两种色,几个人扮演卖鞋商,另外几人扮演顾客。拿钱买鞋,然后请幼儿将买卖后的鞋子种类及价钱相应的画上。最后选出几人来根据自己画的图画进行改编儿歌,并唱出来(如幼儿不能顺利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唱编后的儿歌并做动作。

附儿歌:蜘蛛买鞋

蜘蛛先生要买鞋,

8只脚穿4双鞋。

1双凉鞋1块钱,

1双雨鞋2块钱,

1双布鞋3块钱,

1双皮鞋4块钱,

总共花了10块钱。

中学数学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整式(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中,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式》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 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 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

(2) 是二次二项式( )

(3) 是二次三项式( )

(4) 是一次三项式( )

(5) 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 , ,0, , ,

; ;

; ;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 × √ ×

2.(1)单项式 ,多项式 ;

整式 ;

二项式 ;

三次三项式 ;

(2) , .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 (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 (4)四次三项式

中学数学教案 篇3

4.1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辨别一个方程是不是

二元一次方程;

2、通过探索交流,会辨别一个解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写出给定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了解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进一步培养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F215.COm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

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

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2、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

思考: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

如果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时,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推陈出新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5x?2y?22,2a?3b?20,这两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板书:二元一次方程)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小试牛刀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x2?y?0(2)12a?b?2b?0(3)y?x(4)x??123y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x,y,记做x?,若未知数设为a,b,记做

?y?

4、再试牛刀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a?3b?20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3x?2y?10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6、动动笔头巩固新知

独立完成课本第81页课内练习2

三、你说我说清点收获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何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四、知识巩固

1、必答题

(1)填空题:若mxy?9x?3yn?1?7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n?x?2y?5变形正确的有2

10?__?10①x?5?4y②x?10?4y③y?④y?44

(3x?7是方程2x?y?15的解。()(2)多选题:方程

y?1

x?7

(4)判断题:方程2x?y?15的解是。()y?1

2、抢答题

是方程2x?3y?5的一个解,求a的值。(1)已知x??2

y?a

(2)写出一个解为x?3的二元一次方程。

y?1

3、个人魅力题

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根据题意列方程:5x?2y?22你能完成这道题目吗?

五、布置作业

中学数学教案 篇4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四边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的应用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夹在两条平行线间;

一个是平行线段,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平行线段相等,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不成立,这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要反复强调.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为了能熟练的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哪几个条件,决定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3.教法建议

(1)教科书一开始就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感觉这样引入新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设计了一个动画,建议老师们用它作为本节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2)在生产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图形之一,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最后做总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判断两点:首先是四边形,然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3)对于教师来说讲课固然重要,但讲完课后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做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反思回顾,总结深化.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

3.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导、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渗透几何方法美和几何语言美及图形内在美和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阅读、思考、讲解、分析、转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运用性质定理2的推论;在计算或证明中综合应用本节前一章的知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关于性质定理2的推论;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直线中间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注重对概念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上述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关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投影仪,投影胶片,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提问,学习思考口答;教师设疑引思,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共同总结结论,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达标练习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四边形?什么叫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2.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在位置上有几种可能?

(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画出图1)

图1

【引入新课】

在四边形中,我们常见的实用价值最大的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汽车的防护链,无轨电车的击电杆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形象,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呢?这是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注意:一个四边形必须具备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才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平行四边形就一定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因此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定义判定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表示,如图1就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align=middle>

图1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从属于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又是特殊的四边形,当然还有其特性(个性),下面介绍的性质就是其特性,这是一般四边形所不具有的.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教具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此得到证明以上两个定理的方法.如图2)

图2如图3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由此得到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图3

要注意:必须有两个平行,即夹两条平行线段的两条直线平行,被夹的两条线段平行,缺一不可,如图4中的几种情况都不可以推出图4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从推论可以知道,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从一条直线上所有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如图5.

我们把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平行线的距离.

图5

注意:(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2)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一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叫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一定要注意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1 已知:如图1,

中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数学学业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业评价方法和命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搜集整理,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对我国数学教学评价的现状与不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正确理解评价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数学教学评价的现状与不足的反思,认识到现有的评价理念的不足,必要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数学学业评价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解相结合教学时数:10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概论

一、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数学教学评价就是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的数学教学评价观认为,数学教学评价应该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个人和团体的数学学习情况,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还要关注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明天的发展空间;不仅要描述学生表现出的水平,更要关注所有参与学习过程的个体行动,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谋求进步,并能根据已知信息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制定和改进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多元信息的反馈,使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总之,评价是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然而,传统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本质特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与行为准则,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甚至家长和社会也以分数作为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仅以学生的平均分、总成绩为标准,甚至以学生的分数作为教师评优、评模的主要指标,而忽略了教师其它方面的综

合评价。这种评价从根本上忽视了被评价者作为人的存在,过分夸大分数的作用,其后果是:考分成了刺伤学生的利器,学生怕学、厌学的根源。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主要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语言——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别。数学教学中单纯的书面测试,仅仅考察了逻辑——数理智能的极少部分——书面作业能力,忽视了人的其它方面的智能。如果书面作业能力刚好是某个学生的弱项,这种考试就把他的短处揭露了出来,而其它的优势则被埋没了,这样的“分数”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而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评价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个体差异,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推迟测评。在《标准》的范围内,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多一把尺子,多一个人才”。教学评价在于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求,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评价要以人为本,并不是说分数就可以取消。《标准》抛弃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观,是隐藏在分数背后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分数不是一切,它不能代表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感情的、有各种才能的完整的人。事实上,在学校“高分”者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不一定就是优秀者,而“分数平平”者在社会上却干出一番事业的也大有人在。

评价要以人为本,体现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允许教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扬长避短,发挥某一方面的才能,而不是强迫教师接受某一教学模式。

(三)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从过去过分注重甄别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将数学学习评价也视作一个过程,伴随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注重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而不是简单地将考试成绩进行分等排序,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是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深度如何;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明确自己的优势,反省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这些不足。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反省自己的教学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评价要体现多元性

评价的多元性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样化等。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的评价观认为,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教师是主要的评价者,但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要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勾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同时增进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使评价者在评价过程能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够为了“体现”评价理念而刻意追求评价主休的多样化,在评价中,首先,评价者(老师、同学、家长等)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多主体评价,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最后,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还要防止学生之间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的偏见。

2.评价内容多维度

《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评价也要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形成多维度的评价内容

体系,同时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多元化是指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而且更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包括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每一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段目标不是学习某一部分内容之后每一个学生都应立即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如对一些运算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多数学生可能在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时达到规定程度,有些学生可能要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同时,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知识的实际背景进行;对技能的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包括对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与空间感、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包括对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方法等的评价。这实际上就是对策略性知识,也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评价,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对情感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3.评价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方法单一,只运用纸笔测验进行总结性的定量评价。新的数学学习评价方式不仅限于用纸笔测验的定量评价,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座谈、调查与实验、作业分析、成长记录袋、数学日记等,并将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和考核,全面收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

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全面、公正和准确。

4.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样化

从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来看,呈现的内容不仅要有数量化的分数信息,还要有描述性的过程分析与改进建议。呈现的形式上要体现对评价对象的尊重与关怀,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要以鼓励为主,要关注被评价者的情绪与需要,构建一种有利于沟通和发展的心理氛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被评价者认同评价结果。

对于可以量化的部分,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但要因人而异,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其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掌握的内容和具备的能力,不应简单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对于不可以量化的部分,则应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质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并给出改进建议。

5.评价过程动态化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是要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而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对日常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给与评价和反馈。根据“短、小、勤、快”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学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与多次评价的机会,在《标准》的范围内,对于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准则,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只要学生能够说明自己进步的事例,甚至可以更改已经做出的评价。在评价结果呈现方式中,学期成绩应将日常表现、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各占一定比例综合,同时还要有质性的描述性评价与改进性建议,尤其要注重及

时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这些导向可以使学生、家长、社会不再只关注考试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六)重视以学论教

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情绪饱满,对所学知识和探究的问题是否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长时间地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快,学习愿望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探究和讨论的数学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和发言,在讨论中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是否有充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4.交往状态: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能友好、平等地交流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是否善于质疑,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方法与策略。

5.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数学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能用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能用数学语言、符号等表达数学问题,学生讨论的结论或见解是否都经过独立的思考且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6.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智能、情感得到了某种程度或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价的关注点转向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案例1]质性评价案例

你是一个知识积累很丰富的孩子,在自然科学和数理学科方面尤为突出,每个老师和同学都为你这方面的才能而赞叹不已。这种积累对于你学习数学很有帮助。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都很强。你还是一个待人宽厚的孩子,有次同学不小心碰坏了你的眼镜,你都原谅了他,从不计较。你又是一个爱锻炼、会锻炼,又带动全班同学参加锻炼的孩子。希望你像带动全班同学锻炼那样,做一个班集体的带头人,在数学学习上,再细心一点,书写认真一些。

[案例2]

“让惩罚充满爱”

两个学生在河边捉青蛙,学生们在向老师告状。回到教室,学生等待严厉批评,但老师一改往日急风暴雨、带刺伤人的“严教”微笑着对他俩说:“捉青蛙很快乐是吗?两个学生没敢吭声。”“为了这快乐,你们要付出代价。我要罚你们拿着青蛙向大家介绍它的样子,再说说你们是怎样捉住它的。”两个学生见老师的宽容大度,立即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竟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争着绘声绘色地介绍起来,其它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来一些精彩补充。俩同学讲完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仿佛忘了他俩是“被告”。老师又说“俩同学给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我感谢他们。但青蛙是益虫不能捉,况且你们到小河边去捉多危险!我还要加倍惩罚他们。”“啊”学生们个个脸上打着问号。老师说“罚他们俩把青蛙放回小河,并向青蛙道歉,放学后还要收集有关青蛙生长过程以及青蛙捉害虫的资料并画下来,明天介绍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加这项“惩罚”。

二、数学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按评价的作用分类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不同,一般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或是对学生的基础、条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作出的测定。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使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有效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而收集必要的资料。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常在教学前如某课程或某单元开始前进行测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程

度和发展水平。(2)确定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用来确定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其成因的。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称为“过程性评价”,它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的过程,为改进和完善活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利用评价的结果来改进和调控教学活动过程,以缩小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同时,教师通过形成性

评价,反思教学进程,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

形成性评价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与掌握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三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合作交流等能力的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应注意把评价引向提供信息,而不要把它简单地作为鼓励学生学习或评定成绩等级的手段,把形成性评价与日常观察结合起来,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和观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作出判断和改进。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结果性评价”。一般是指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或在数学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学生学习结果作出的评价。这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如,半期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都属于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考查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评价方式,三种评价各有其作用与价值,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评定,具有事后检查的性质。其优点是简便易行,也较为客观,易于服人,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无能为力,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在评价的效果上存在局限性。而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和实施的,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使教学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形成性评价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侧重于数学教与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较之教学结束后再去评价更有价值。因此,三种评价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成评价的目的。

(二)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按数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1.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又称定量评价,就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教学活动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育测量、统计等方法和手段,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处理,找到集中趋势的量化指标和离散度,给出综合性量化描述与判断。例如,某次考试,通过对全班数学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及格率、各分数段学生人数或比率以及方差等量化指标的分析,便可以对全班同学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业情况等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量化评价的其优点是:精确、简洁,而且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但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很多,所建立的量化课程指标体系只能考虑有限的几个变量,容易忽略数学教学中那些不可测量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评价的信度。

2.质性评价

所谓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和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质性评价不追求数量化,而是关注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它重视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质”上的鉴定而不是“量”上的描述。质性评价可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质性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是主体的人,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所以,只有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个科学、全面、真实的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评价方式。

中学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春天背景图一张,图片1个春姑娘,2朵花,3只小鸟,4只小白兔,1-4的数卡,三只礼品盒;幼儿人手一份1-4的点卡。

活动过程

1、看一看师:春天到了,春姑娘来了(出示背景图),我们来看一看有几个春姑娘(1个)(师出示点卡1)。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朵),,(师出示点卡2),小鸟也飞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3只)。(师出示点卡3),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4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4只)。(师出示点卡4)。

小动物们玩得很开心,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玩。小动物们给小朋友准备了几份礼物,小朋友们想不想要礼物啊?小动物说要和小朋友做个游戏,只有小朋友完成了游戏才能得到礼物。

2、动一动游戏:听音找点卡。

师:老师为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份点子卡片,请小朋友竖起耳朵听仔细,老师拍了几下桌子,你们就找出几的'点子卡片。

3、摸一摸师出示三只礼品盒:"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三只礼品盒,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盒子里是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4、结束活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师:小动物们玩得正高兴,突然啊,老狼来了。老狼要把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抓起来。老狼说:"你们陪我玩个游戏,玩的好我就不抓你们了。"现在请小朋友们到前面来,小朋友们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师回答几点,小朋友就找几个好朋友抱在一起,装成石头的样子,这样老狼就不会抓到小朋友们了。

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其实啊,老狼也只是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并没有恶意。我们原谅老狼了好不好?

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教室内、家中4以内的物品,巩固按物数数的方法,并说出总数。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中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中学数学教案 篇8

一、说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传统集体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针对本班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特确定以下活动目标:复习1—10数字的认识,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能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的习惯。此次活动也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友爱、互助的快乐,在一个有和谐的环境中,使幼儿能够主动学习,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认识数字1—10,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

三、说活动分析:

重点: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的物体的数量。

难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清楚数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操作法等

教学方法,特别是游戏法,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五、说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层层递进,,幼儿将运用操作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设计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导入活动。②.基本活动。③.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

在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启发幼儿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也用数字来表示呢。然后根据数字拍手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数,然后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给实物找朋友,小圆点找朋友的连线活动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