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动物中班教案(合集九篇)。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喜爱,知道要保护动物。
2、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及作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的图片、标本、玩具摆成的活动区“动物园”。
2、音乐磁带《走路》、故事磁带《尾巴》、音乐游戏磁带。
3、几种没有尾巴的动物图片若干、动物尾巴的图片、胶水、棉棒。
4、用彩纸做成的长条尾巴。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呀?(猴子、小鹿、熊猫、狮子)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放音乐,幼儿模仿小动物走路去“动物园”。
2、幼儿在动物园内参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个小动物的身体后面都有什么(尾巴),那你知道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吗?教师拿起几种动物标本或图片,向幼儿讲解它们的尾巴的作用。
3、小朋友,你还想知道其他的小动物的尾巴用什么用途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尾巴〉的故事。幼儿边看图片边听故事。
4、大家听了故事,了解了动物的尾巴作用大不大?(大)老师这里有几种动物的尾巴找不到了,我们帮它找回来好吗?教师示范粘贴尾巴。
5、小朋友想给动物找尾巴吗?(想)放音乐,发给幼儿没有尾巴的动物图片,幼儿找尾巴,粘贴尾巴。
6、讲评作业。让幼儿看看粘的好的图片,再看一下,粘的不好的,哪里不好。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区分几种动物外形的不同特征,学习用简单的方位词表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喜欢观察和表达,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激发了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
4.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①幼儿操作板;②多媒体设备及课件;③礼物筐;
2.情境准备:“动物园情境”、适宜玩捉迷藏游戏的场地。
3.经验准备:幼儿已具备认识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寻找动物。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和你们一起来玩捉迷藏的游戏,是谁藏起来了?
2.寻找辨别,大胆猜测。
问题:①你猜一猜有哪个小动物藏起来了?
②你怎么知道是这个小动物呢?
③它藏在了什么地方?
3.确认方位,模仿动物。
问题:①请小朋友把发现的小动物找出来,看看你猜的对不对。
②你们找到了哪个小动物?(如:小兔子),兔子的耳朵长在兔子身体的什么位置?
二、巩固认识。
1.课件再现、核对方位。
问题:①刚才有哪些小动物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②它们都藏在哪里了?让我们看看小朋友说得对不对。
2.材料操作、探究学习。
幼儿利用操作材料“调皮的小猫”,与课件进行互动,找出相同的方位图案。
三、快乐游戏。
1.游戏表达、巩固认识。
(1)全体幼儿躲藏起来,说出自己隐藏的方位,请老师来寻找。
(2)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躲藏起来,一组进行寻找。
2.活动延伸、赠送礼物。
问题:
①我们还有一件东西没有找到,那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②你们在哪里找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面是什么?这些礼物应该怎样用?(如发夹戴在头上,椅垫坐在臀部下等。)
③请小朋友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礼物,送给会场里的老师,还要把它送到正确的位置上。
3.幼儿带礼物,走出会场,活动结束。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蜗牛图片
2、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蜗牛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1)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
让幼儿知道,蜗牛的头上有两根细细的脚,叫触角。
(3)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告诉幼儿蜗牛的眼睛就长在触角上。
(4)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2、让幼儿自由讨论:蜗牛有没有脚
教师讲解,蜗牛有脚的,你知道为什么看不到蜗牛的脚吗?
二、观察蜗牛的脚
教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
三、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爬行。
你们知道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教师: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2、交流蜗牛的生活习性
(1)在什么季节我们可以看到蜗牛?
(2)最近你看到过蜗牛吗?为什么?
交流后让幼儿知道,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
四、探索知识
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及习性,知道蜗牛是一只脚的动物。
2、知道蜗牛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放有蜗牛的昆虫盒,蜗牛视频,嵌板蜗牛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与习性。
(顺序观察法: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整体到局部等观察法)
1、请仔细观察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有没有脚?
(1)幼儿自由回答,给幼儿充分的表达时间。
(2)小结:头上有两对触角,第二对触角上有眼睛,有一只脚粘叫腹脚,是用来爬行的等等。
2、还有哪些是一只脚的动物?
田螺、河蚌
3、蜗牛喜欢吃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幼儿回答:菜、树叶、小草、苹果、香蕉。
(2)小结:喜欢吃蔬菜、绿色植物。
4、你知道蜗牛是怎样过冬的吗?
(1)幼儿回答:一直睡觉、钻到土里、藏到草丛里。
(2)小结:冬夏长眠躲进壳里并用粘液封住壳口,十分耐饥。
二、引导幼儿讨论蜗牛的用处。
现在人都养蜗牛了因为蜗牛的肉可以吃,还能治疗喉痛、耳聋、哮喘等疾病。还可以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观察。
三、总结。
蜗牛真有趣,它只有一只脚,它吃蔬菜和绿色植物。可是它的肉又能给人吃,所以人们要消灭它又要饲养它。
活动延伸:
1、画蜗牛
2、雨天后带领幼儿捉蜗牛。保护幼儿园花草。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互相交流有关昆虫的资料,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2、 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我们的关系。
3、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 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材料与工具:
幼儿收集到的有关昆虫的资料
过程设计:
一、 师提问,引出讨论的主题:你们收集到哪些有关昆虫的资料?它们的名字叫什么?
二、 请幼儿自由发表各自所了解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作适当的记录。
三、 展示资料,幼儿互相参观并交流有关昆虫的话题。
小结:幼儿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昆虫的奥秘。
活动反思:
幼儿第一天开展有关于昆虫的知识讨论,兴趣非常浓厚,个别幼儿带来的书籍中介绍的昆虫的知识也较为丰富详尽,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截取有针对性的昆虫开展探索与讨论!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他们会在户外小心翼翼地观察蚂蚁和小蜗牛,会细心地照顾植物角中的小乌龟和金鱼。借此契机,开展了以动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科学《认识昆虫》中,从动物世界的角度导入,在教师自编故事的情景中提高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萌发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认识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分辨出昆虫,提高观察能力。
3、对昆虫知识以及对自然和科学产生兴趣和爱好。
三、活动重点
认识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
四、活动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昆虫和非昆虫。
五、活动准备
PPT、小动物音频。
六、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在森林王国中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有上蹿下跳的小松鼠,轻盈跳跃的小鹿,有天上飞的小鸟、大雁、老鹰,还有水里游的小鱼小虾。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森林中。“叮”,这时森林广播站传来了小蜜蜂的声音。
播放小蜜蜂音频:“大家好,我是小蜜蜂,明天是我的生日,邀请我的昆虫朋友们来参加生日派对,聚会地点在森林之家,欢迎昆虫朋友们的到来哦。”
(二)基本部分
1、听故事、辨昆虫。
(1)师:第二天早上,第一个到森林之家的小动物是小蚯蚓。
播放小蜜蜂和小蚯蚓的音频:
小蜜蜂:“小蚯蚓,对不起,你不能参加我的生日派对。”
小蚯蚓:“小蜜蜂,为什么我不能参加呢?”
小蜜蜂:“小蚯蚓,你是我的好朋友,但你不是我的昆虫朋友,因为你没有腿,所以你不能参加我的昆虫生日派对。”
(2)师:紧接着来到森林之家的是小蜘蛛和小蜗牛。
播放小蜘蛛、小蜗牛、小蜜蜂的音频:
小蜘蛛听到了高兴极了,说:“小蜜蜂,我可以参加你的生日派对吗?”
小蜜蜂:“对不起,你也不能参加,因为你的头上没有触角。”
小蜗牛:“小蜜蜂,我有触角,我可以参加吗?”
小蜜蜂:“小蜗牛,对不起,你也不能参加,因为你的身体没有头、胸、腹三部分。”
(3)师:这时,小蝴蝶和小蜻蜓飞来了,小蜜蜂开心地迎接着它们的到来。
播放小蝴蝶、小蜻蜓、小蜜蜂的音频:
小蜜蜂:“小蝴蝶,我的昆虫朋友你好,欢迎你来参加我的生日派对,快请进吧。”
小蝴蝶:“谢谢你,因为我的身体有头、胸、腹三个部分,而且我还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所以我是昆虫。”
小蜻蜓:“我也有头、胸、腹三个部分,也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所以我也是昆虫。”
小蜜蜂:“小蜻蜓,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
2、两两对比,认识昆虫的特征。
(1)分别对比蚯蚓、蜘蛛、蜗牛和小蜜蜂,小结它们被拒之门外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请问你们发现小蜜蜂昆虫朋友的秘密了吗?
请观察图片上蚯蚓和蜜蜂,它们俩有什么不同?
请观察蜘蛛和蜜蜂,它们俩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蜗牛也会被拒之门外呢?请认真观察蜗牛和蜜蜂,它们俩有什么不同?
小结:蚯蚓没有腿,蜘蛛没有触角,蜗牛没有头、胸、腹三个部分。所以,它们都不是昆虫。
(2)对比蜜蜂和蜻蜓,总结昆虫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蜜蜂和蜻蜓,它们俩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结:蜜蜂和蜻蜓都有头、胸、腹三个部分,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所以它们俩都是昆虫。
3、寻找更多昆虫,加入生日派对。
(1)师:现在来参加小蜜蜂生日派对的昆虫朋友只有小蝴蝶和小蜻蜓,它们想请小朋友们帮助它们寻找更多的昆虫一起参加,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些是昆虫宝宝吧。
(2)寻找昆虫
出示寻找昆虫记录表,幼儿根据昆虫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昆虫贴上绿色圆点,非昆虫贴上红色圆点。
小结:
①蝴蝶和螳螂是昆虫,标记为绿色圆点。
②蜘蛛、蜈蚣和蜗牛不是昆虫,标记为红色圆点。
③蚂蚁有头、胸、腹三个部分,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是昆虫,标记为绿色圆点。
(三)结束部分
小蜜蜂邀请小朋友们化身为昆虫一起参加生日派对,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昆虫头饰,随着音乐一起开心地玩耍。
七、活动延伸
师:小蚂蚁的生日派对快结束时,毛毛虫一扭一扭地来了,小朋友猜猜看毛毛虫是昆虫吗?能参加生日派对吗?我们在下次活动中一起揭秘答案吧。
本次活动以小蜜蜂举办生日宴会为线索,运用分角色拟人化的方式把昆虫的特征娓娓道来,充满童真的音频吸引了幼儿的关注,激发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在小蜜蜂迎接客人的过程中,拒绝了三位非昆虫的朋友,说出了拒绝它们的理由,从反面讲述了昆虫有一对触角,六条腿,有头、胸、腹三部分的身体结构特征,同时,接受了两位昆虫朋友的到访,再次强化了幼儿对昆虫特征的理解,通过认识昆虫记录表,再让幼儿进行区分,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又让幼儿知道如何去对比事物的不同。
这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求:让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具备初步的探索能力,能用多种感官去探索。
在活动的后,引出毛毛虫这一昆虫的幼虫,可以在下的课程中学习化蝶的过程,在课程上遵循了发展性的原则,让幼儿能够有进一步的学习目标。在活动设计上通过小蜜蜂想要邀请更多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宴会这一方式巩固已知经验,幼儿在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点的深化。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要求: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构思巧妙,活动环节流畅连贯。选取了小朋友们常见的几种昆虫,以此为契机,让幼儿大自然中的昆虫产生探索兴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继续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多采用多媒体手段,选择幼儿所喜爱的生活事物和现象,采用情境化、游戏化的方式,直观具体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认识动物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乌龟的外形特征,简单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
2.愿意饲养小动物。
3.培养幼儿的爱心。
【活动准备】
1.小乌龟四只分别养在四个鱼缸里。
2.适合学小乌龟爬的慢节奏的音乐。
3.喂小乌龟的食物:小鱼、小虾、碎肉等。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
教师说:身穿硬甲壳,四角慢慢爬,别人欺负它,快快躲回家。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乌龟)
2.观察小乌龟。
(1)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观察鱼缸中的小乌龟,讲一讲:小乌龟的头、脚、壳分别是什么样的?(重点观察乌龟壳的花纹)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乌龟在水里是怎样游的?启发幼儿学学小乌龟游。
3. 探索活动
(1)将小乌龟放在地上,看一看小乌龟在地上是怎样爬行的?(四肢很短,爬行很慢)
(2)用手碰碰小乌龟,看它会有什么反应?(会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周围没有危险后再伸出来。)学学小乌龟缩头缩脑的样子。给乌龟翻个身,看它怎样用头顶地面使自己翻过来。
(3)喂喂小乌龟: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食物,鼓励幼儿喂小乌龟,看小乌龟是怎样吞食的。
4.游戏:学习小乌龟爬。
( 1 )师幼共同模仿小乌龟爬行的姿势,一起学学乌龟爬。
(2)放音乐,幼儿听音乐在活动室中自由模仿乌龟,两手两膝着地向前爬。教师用手触摸小乌龟,被点到的幼儿要把手脚都藏到缩起的身体下。
-
想了解更多认识动物中班教案的资讯,请访问:认识动物中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