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24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古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

古诗《乌衣巷》

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和诗意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凄凉心情。

3、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语言表达书、PPT课件

一、常规部分:

1、儿歌律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师生问好

二、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它是怎样来展现春天的。(出示PPT课件)

三、新授部分:

1、请幼儿翻开课本第7页,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

2、师泛读《乌衣巷》(请幼儿注意听老师泛读的语气及诗句如何停顿)。

3、师讲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出示朱雀桥繁荣和凄凉景象图片的对比。

提问:你觉得朱雀桥繁华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凄凉时,又是什么样子的?

4、分句教读古诗。

5、师根据诗句,讲解古诗全文大意,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意。

6、古诗游戏:“填一填”。

7、引导幼儿带着感情和诗意齐读古诗。

8、分形式朗读古诗。

9、幼儿准确背诵古诗。

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的《乌衣巷》,

是一首怀古诗。全诗通过对

眼前荒凉景物的描写,暗示

了乌衣巷旧日繁荣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怀旧的感慨,读

起来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作业设计

回家把古诗《乌衣巷》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知道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诗,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诗意。课堂中用各种形式带领幼儿认读古诗,在认读古诗和背诵古诗时,重在引导幼儿在读和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结合诗意和作者创作古诗时的凄凉心情来读。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2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设计

说明:《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

教学难点 :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

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 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五、学科拓展 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 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三、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3、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手指点画。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欣赏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结束环节让幼儿尝试手指点画,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