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课件(实用九篇)。
土壤学课件 篇1
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老师的认真耐心的带领和教导。
土壤学课件 篇2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出示新鲜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是湿润(有水分)的,有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活体。]
师:实验员把新鲜的土壤倒回到盒子里,我们再来观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再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
师在黑板上写着“直径大于2毫顶米,直径小于2毫米,直径小于十六分之一,直径小于二百五十六分之一”。
师问:你们看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一样吗?地质学家,为了分清颗粒特根据你没它们的大小都有自己的专用名字,请同学们看书本52页的介绍(或投影出示着段文字,让学生阅读)。这是地质学家区分岩石微粒的方法,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颗粒?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它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你有更好的办法来区分它们吗?
[出示干燥的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并知道各种颗粒的区分标准和名称。]
学生想到用筛子筛,用水的方法。师演示,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土壤的量约瓶子的三分之一),用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
[沉积实验,主要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的现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条件让每一小组学生都来做一做这个试验。]
师: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燃烧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石棉网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板书:“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夹子夹着放酒精灯中上燃烧,待水分蒸发后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片上留有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板书:“盐分”。指板书,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请看书本54页方框中的文字或投影、小黑板显示,学生阅读加深理解。
[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腐殖质”和“盐份”的这两个概念。]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师把实验的圆柱形玻璃瓶子拿到各小组让学生看,并作好记录。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汇报:土壤中有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记录。
师总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猜测、探究、验证,到此,学生通过自身经历的两个实验以及观看教师演示的两个实验,对土壤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已经是水到渠成,非常清晰!]
三、土壤和生命
你知道土壤中有那些生命吗?学生举例子。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课文54页的插图(投影显示)或让学生看书。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样解释这一观点?学生讨论后,读课文提供的资料或直接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师稍作解释。
[这一活动通过阅读资料、看图、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二是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的必需养料,三是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四是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四、总结引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土壤学课件 篇3
实习第一周,巩固所学知识,了解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缺点: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土壤学课件 篇4
一、实验目的
土壤容重指的是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包括土壤孔隙在内,通常以(克/立方厘米)表示。通过土壤容重测定可以大致估计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质地状况以及土壤结构好坏。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内固体干土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不包括土壤孔隙在内,决定土壤比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矿物组成。
1.本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
2.把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纵步骤,
3.把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直径为5cm,高为5cm的钢制环刀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天平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三、实验内容
1.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布满环刀容积。环刀进进土层时勿左右摇摆,以免破坏土壤自然状态,影响容重。
2.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移进铝盒中,带回室内称重。
3.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四、实验步骤
(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
(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往除环刀两真个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进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四周土壤,取出布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往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垫上
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往环刀外的土壤,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3)将大铝盒打开盖放进105℃烘箱中烘8小时,或取其中的土壤15—20克,放进小铝盒中,用酒精烧失法,求出土壤含水百分数。
五、实验结果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
环刀内干土重(g/cm3)=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
环刀内干土重量=烘干后环刀加土壤重量—环刀净重=256.6—100.9=155.7g
环刀容积=πr2h=3.14*5*5*5=392.5 g/cm3土壤容重=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155.7/392.5=0.397g/cm3
一般耕作层土壤容重1~1.3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4~1.6克/厘米3。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土壤学课件 篇5
专业 学号姓名日期
实习心得和体会
一、 实习准备
实习工具:
1.土铲:挖掘土壤剖面
2.小锄头:清理碎石
3.经纬仪:确定经纬位置
4.罗盘:确定方向和坡度
5.卷尺:测量长度
6.实习小本:对比土壤颜色
7.比色卡:确定PH的值
8.pH混合指示剂:测定土壤PH值
9.环刀:取土样
10.小锤头:用于取土样
11.实习记录本:记录数据
二、 野外实习
20xx.12.16,周三,今天是土壤学实习周的第三天,按照一周的安排行程,
今天我们要和15班一起坐车去我们学校的土壤学实习基地去进行野外实地实习。周三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因为今天要去野外实习,这可不能迟到了。我们与老
师约定的时间是八点二十,地点在我们学校的北一门,因为在那边比较容易坐车去实习基地。起床后进行照常的洗漱后,我望了望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才到约定的时间,那这样子我就可以去食堂吃个丰盛的早餐了,说到早餐我就觉得还是新食堂 三楼的早餐好吃,不过可惜的是新食堂三楼的早餐真是太贵了,吃一顿饱的竟然需要七八块钱,对于我来说也只能偶尔去吃吃,我大部分都是在新食堂一楼吃,不过相对于三楼,一楼的味道可就差远了。吃完早餐后我又去我们学校的超市去买了一些在野外需要的东西,比如:饮料,一些吃的,毕竟在野外是需要消耗的,及时的补充能量是有必要的。等这一切都搞定好了后,我和其他的同学一起走向约定的地点北一门。当我们到那时已经有许多同学在哪等候着了,而我也已经看到了两辆车,那就是我们今天到实习基地去所要坐的车了。由于不是一个班级,所以人来的也不齐,我们只好在北一门等着其他没来的同学。等了一会终于来齐了,在八点多时的天气还是有点冷的,在外面等着也是有点受罪的,还好等的时间不久。 人到齐了,我们就分坐在两辆车上,然后车驶向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在车上伴随着车子的摇晃我带起了耳机,这样听着歌也是一种不错的感受,车子行驶了十来分钟进入了郊区,这时
的视野格外的宽阔,看着两边的树木,感受着太阳照射在脸上的温暖,这种感觉棒极了。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好,暖暖的阳光罩在身上,驱散了等人时的寒冷。车子大约行驶大约有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我们学校的专门用于学生实习所用的下蜀林场。从车子上下来后,就感觉到了一股寒意,这就是高处不胜寒嘛!林场的风挺大的,吹的我们不自觉地紧紧了身上的衣服。下车后老师把我们集合在一起,交代了我们上山的要注意的地方,并告诉了我们今天上午的任务。听完老师的讲话后,我们开始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跟着老师登山了,我们每组人带着自己组的工具跟着老师向上走去。我们走着走着,不时掏出手机记录下路边的美景,我们一起嘻嘻哈哈的打发着走在路上的时间,这也是我们加强同学友谊的好机会。在一个空地时,老师听了下来为我们介绍了我们接下来要登上的山的名字和大概。然后我们又接着走,我们从整齐的水泥地走到了由一块块石板垫成的青石小路,接着我们又从青石小路走到了一片竹林中,然后我们走进竹林中,走着由前人践踏出来的一条崎岖陡峭的不能称之为路的路,这条路真的是危险啊,走在上面有一种心颤颤的感觉,我们小心的望着脚下,手紧紧的抓着青色的竹子,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不会从
这条路上跌倒,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就这样子走了有四十多分钟吧,我们终于走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空青山山顶。接下来就是我们要进行野外实习了,我们每个组都各自分好地方拿出工具开始行动了。首先选好地方后,我们用土铲将地上挖一个大坑,然后我们进行修饰,选定一个土壤观察剖面,有土铲将这个面进行整修,使其呈现一个垂着于地面的样子,而与之对面的要整修成一个梯形,再然后我们用卷尺从上到下测量着,从剖面来确定土壤分层,测量各层的宽度并记录下来,在观察剖面上有着些什么东西并都记下来作为数据,接着进行拍照作为记录,接着我们又用了所带的工具经纬仪测量此地的经纬度,罗盘测定方向和坡度,环托、环刀、小锤子进行取土样,接着取了一点点的土样进行了土壤PH的测定,当这一切都完成后,我们今天上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于是我们以小组的形式一组组的从山顶向下走去,下山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尤其在这样一个崎岖陡峭的路上。当我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山下的人已经准备好了饭菜,我们洗了洗手就去吃饭了。因为时间的关系,吃完饭后的我们都没来的及休息一会就拿着各自的工具再次踏上了上山的路,这次去的是另一座山,武岐山。这次我们不用到达山顶了,只需要在
山腰那进行实习,我们又是从整齐的水泥路走到了泥石小路,走着走着我们到了一块空地上,这里空旷旷的只有一颗高大的树木,我们觉得很有意味便在这里一起合了影,当然我们的老师也在咯。虽然有点傻兮兮的,不过感觉真好。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又进行了和上午一样的行动,完成后我们再次以小组形式下山了,不过我们在下山后没有就这样结束,因为我们还要在山下进行实习,在选定好地方后我们接着开始,这次因为土壤的松软,我们只好扩大我们的坑的长宽高,完成这个任务。终于一天的野外实习将要结束了,我们带好自己的东西在车旁集合着,等待着老师带领我们回校。坐在车上我们各自都有着各自的感受,伴随着夕阳的余晖我们驶向了学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学校,此时的我们真的是又累又饿了,可是我们还不能解散,我们需要把工具还到老师那里。随着所有的东西都搞定后我们也都各自回到了各自的寝室。就这样一天的野外实习结束了。
三、 实习心得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 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土壤学课件 篇6
序言:在林业生产中,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在选择母树林、成立种子园和区划苗圃地时,一定土壤的宜林性质。促进林木种子丰收和培养壮苗,也一定采纳土壤培肥举措。在造林过程中,应当正确掌握造林地土壤的宜林特征,将苗木栽种在适合的土壤上。在天然林中,土壤与丛林的关系相同十分亲密。丛林的生长、丛林的种类、丛林的散布和自然更替都受土壤因子的限制。 银杏是珍稀名贵树种,又是特种经济果树,最近几年来白果收买价钱不停提升,激发了广大民众种植银杏的踊跃性。但银杏生长迟缓,一般要20多年才能开花结实,并且产量低。经过嫁接、选择优秀品种、合理密植及增强经营管理,可使银杏早实丰收。
银杏丰收种植应鼎力发展优秀品种,当前江苏的大佛指、家佛手、洞庭皇;浙江及广西的园底佛手、山东的大金坠、大园铃等均属名优品种。在选择品种时,必定要按照地区化原则,将天气因子和立地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不可以盲目引种。
对于银杏一些详尽状况请参照:
重点字:土壤 理化性质 银杏
1.土样基本状况
采样时间:20xx-09-02
地址:林业楼前的'一片小树林
人员:鲁燕,胡曼,曲娜,杜桂娟,于龙,张家铭,刘通,陈布凡
层次:A0层
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上种了一片草地,还种了一些乔木和灌木
2.实验概略
本实验在20xx-09-02~20xx-11-04于林业楼3进行,实验目的主假如认识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在这段时间的实验中,我不单学到了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的着手能力,实验剖析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为我的后续学习确立了基础。
3.实验项目
(1)样品收集与保留:表层混淆法,环刀采样法。
(2)土壤密度测定:烘干称重法
(3)土壤样品的办理:研磨与过筛的方法
(4)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
(5)土壤有机物含量的测定:Twrin法
(6)土壤速效K的测定:醋酸铵浸提法,原子汲取光度计法
4.总结
经过这学期的实验课学习,我感觉我们的实验课程安排有点少,一次实验连续的时间也较少。
土壤学课件 篇7
这周学习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混合样品。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土壤学课件 篇8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
土壤学课件 篇9
一,分析不同土壤相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差异的原因。
1,分析不同土壤相同土层有机质产生差异的原因。
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机质的含量分别是6.04g/kg和11.07g/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一般分为化学转化过程,生物转化过程等三个局部。
①化学转化过程
主要包括生物学以及物理转化过程。生物学转化过程又分为腐殖化过程和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和矿质化过程都发生在土壤之中,它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富集,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菜园土是人为改造的,其中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明显高于同层红壤土层,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富集转化过程,菜园土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土。
②生物转化过程
这个转化过程主要包括土壤中的一些细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日常活动对土壤有机物的含量的影响。由于菜园土人为管理因素很大,使得菜园土壤的孔隙大,通气状况良好,氧气含量高,这就使得一些好痒的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能力加强,分解能力土壤的能力加强,那么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会升高,而红壤土是天然形成的,人为干预很少,比起菜园土,其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明显偏少。
2,分析不同土壤相同土层有效磷差异的原因
土壤有效磷,也称为速效磷,是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组分,包括全部水溶性磷、局部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有的土壤中还包括x些沉淀态。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效磷的含量分别是1.02g/kg和31.11g/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菜园土和红壤土都是地面土层,在相同的土地中,自然状态下,它们固有的有效磷的含量是相同的,但是,经过试验的测定,知道菜园土中的'有效磷的含量是高于南方红壤土的。一方面菜园土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土壤,在农作物在其上生长的时候,人工会对其增施一定数量的磷肥,这使得菜园土壤的有效磷的含量高于红壤土。另一方面,菜园土经过人工处理使得菜园土壤的孔隙边大,通气状况良好,氧气含量高,这就使得一些好痒的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能力加强,分解能力土壤的能力加强,有效磷的含量高于红壤土。
〔2〕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因素
①土壤的PH
经过实验的测定,红壤土的PH比菜园土的PH低,而当突然中的PH在6——7的时候,这时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是最大的。红壤土的PH偏酸性而菜园土的PH接近中性,这使得菜园土的有效磷的含
量高于红壤土。
②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状况可影响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菜园土中,微生物的活性强,其土壤分解程度大,这使得其有效磷的含量高于红壤土。
③人工灌水对有效磷的影响
菜园土壤是人工管理的土壤,农作物在其上生长的时候,经常会受到人工灌水,当人工灌水以后,土壤中的有效磷的含量明显会提高。
④土壤活性Fe,Mn,Al的含量
菜园土经常受到人工增施有机肥,这使得其土壤中的Fe,Mn,Al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红壤土,而这些元素的含量高,会使得有效磷的固定作用强,从而增加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二,分析相同土壤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产生差异的原因
1,分析相同土壤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产生差异的原因
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与20——4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机质的含量分别是6.04g/kg,11.07g/kg和2.92g/kg,9.07g/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1〕温度
在理论情况下,根据实验数据知,0摄氏度以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很小,在0——35摄氏度的条件下,提高温度能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温度每提高10度,有机质的最大分解速率提高2——3倍。在温度的条件下,能影响土壤有机物含量的因素是微生物的活性,由于土壤地表的温度比地下的温度高,这使得地表微生物的活性比地下的强,所以,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相应的强,地表的有机质含量高。
〔2〕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需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但过多的水分导致进入土壤的氧气减少,从而改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和产物。当土壤的氧气的含量多的时候,相应的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加强。地表的土壤和地下土壤相比较,地下土壤的氧气含量,水分含量都比地表土壤的低,所以,有机质的含量地表比地下高。
〔3〕人为因素的影响
土壤有机物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人们进行耕作的主要考虑因素,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人为的为土壤增施有机肥,这使得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地表土壤很容易受到有机肥的作用效应,这也是地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于地下土壤的重要原因。
〔4〕土壤特性
土壤的机械组成可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0——20CM的红土壤中,土壤有水蛭石,赤铁矿,三水铝石,这些土质结构都会使得地表土壤的有机质的含量增加。
2,分析相同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磷产生差异的原因
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与20——4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效磷的含量分别是1.02g/kg,0.31g/kg和31.11g/kg,28.30/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1〕对于菜园土而言在地表土壤中,由于长期受到人为的干预以及动物的活动,使得地表土壤土质疏松,孔隙兴旺,毛管丰富,土壤的团粒结构好,这使得地表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充足,氧气含量丰富,依赖于氧气和水分的一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能力也相应的加强,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也相应的加强,有效磷的含量也相应的变大。随着土层的深入,团粒结构也产生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在地表的土壤中,更容易吸附一些矿物质离子,所以,地表菜园土的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地下有效磷的含量。
〔2〕对于红壤土而言,在地表的土壤中,长时间生长了一些树木等植物,植物根系兴旺,生物产量高,而土壤又呈酸性,这使得磷酸盐易于铁,铝反响形成磷酸铁铝化合物而被土壤固定,这也会导致地表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会高。而且地表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明显比地下土壤的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较强,解磷菌的数量和活性也高,因此表层土的有效磷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