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4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茁壮、葱翠、形态各异

教学时注意字型的写法,可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字

2、能以“一片叶子”的口吻联系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以往教学中以渐渐渗透,在本课中结合教师讲解。

3、通过朗读和看图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体会叶子的外在之美

难点:理解“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通过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茁壮、葱翠、形态各异

2、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一、导入,引入课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树,我们的注意力很可能被树上的花吸引了,我们不是经常赞美梨花、桃花吗?我们还可能关注树上的果实,津津有味地品尝过梨子、桃子、苹果。可我们忽略了树叶。的确,树叶太多了,太平凡了,可它们很美,作用很大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题目是:做一片美的叶子。

2、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自由讨论(1)叶子美在哪里?(2)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

让我们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两个问题

二、精讲精练

板块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茁壮、葱翠、形态各异

2、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磁带,揭示要求

(1)仔细听录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3)按照“远望—近观—联想”把课文分三部分

板块二:自主学习

(1)任务一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按照“远望—近观—联想”怎么分?

交流讨论一:讨论交流

(2)任务二

出示生字词教学

形态各异奉献乳汁整体位置输送茁壮之间葱翠

师生互动:正音、辨析字形

J交流讨论、

联系上下文,文中插图理解词语

(3)指导书写

茁:注意“出”的笔顺是:竖折、竖、长竖、竖折、竖

输:“车”旁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

奉:半包围结构。

异:上“巳”

置:上两竖,下三横

三、训练反馈: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乳rǔ lǔ整zheng zeng葱cong chong奉feng fen

二、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词。

异()计()问()各()

导()汁()间()备()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热空气上升”

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冷热空气对流、风的形成)、集气瓶、毛玻璃片、热水、冷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纸蛇、热气球袋、纸筒、线香、风的形成材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通过上两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空气除了能占据空间,有质量,还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会流动。

2、师:在每个小组的实验盘中都有一支蜡烛,大家观察蜡烛的四周有什么?(生:空气)

3、点燃蜡烛后,蜡烛周围的空气有什么变化?(生:变热了)

4、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了就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会怎样流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

1、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变成了热空气后会怎样流动呢?大家来猜一猜。

生:向上、向下……

2、师:要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请阅读课本P7页,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又好又多。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撒一些很轻的碎屑状的东西,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生2: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会很轻的会转动的物体。

生3: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很轻的塑料,看塑料袋会不会“飞起来”。

3、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老师这也有一个想法: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把手放在蜡烛火焰周围的不同方位,感受热风往哪个方向流动。

4、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时请注意:①不点燃蜡烛前,先将实验物品放到蜡烛上方,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②组员做好分工,密切合作;③认真观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如实记录实验现象;④注意安全,准备一块湿毛巾,发生意外时迅速将湿毛巾盖在火焰上,然后远离燃烧物,不要伤到自己或引燃其他物品。

5、学生进行实验:纸蛇转动的实验、感受热风流动的实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进行指导。

6、教师演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

7、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什么?(学生汇报)

生1: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纸蛇不会转,点燃蜡烛后,纸蛇就转动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生2: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塑料袋是瘪的,点燃蜡烛后塑料袋慢慢鼓起来,然后就飞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生3: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将手放在蜡烛周围,没有什么感觉,点燃蜡烛后,我们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热风吹到手上的感觉,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8、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纸蛇和塑料袋的运动,推测出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热空气向上流动吗?(生:不能)为什么?(生:因为空气是透明的)

9、分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屏幕前,用强光电筒照射火焰,这时,就会看到火焰上方空气的影子在不停的'向上运动,这进一步说明了空气受热后会向上升。

第二课时

三、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师:同学们,当热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后会怎么样呢?请看课本P8页的实验,思考①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烟会怎样流动?这说明了什么?②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2、师:我们通过一段录制好的实验视频来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播放多媒体视频)。

3、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生:我们看到热瓶内的烟向上流动,冷瓶内的烟向下流动,形成一个循环了。

4、师:观察得很仔细,将热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样的现象呢?

生:热瓶内的烟一动也不动。

5、师:谁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不会向下流动。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现在老师家要安装暖气片,你觉得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

生:墙的下方,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

2、师: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

生:因为冷空气向下流动。

3、师:刚开始上课时,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请结合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相关知识,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看课本P10页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尝试解释):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这时热空气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就会腾出空间,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4、风是我们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中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试一试。(生尝试)

5、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科学无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你们也能成为科学家。

五、拓展提升

阅读课本P9页,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想一想实验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上升下降轻

热空气和冷空气重空气总是在循环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篇3

一、复习内容

第四单元:《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百花园四》

二、复习目标

1、读熟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正确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练习写一处景物,写出它的特点。

三、复习重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运用多音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正确合并句子。

四、复习方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合并句子。

3、互相交流应用文“请假条”的写法。

4、独立完成比较形近字、多音字并组词及复习训练题。

五、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cuì liǔ zēng tān mí mà nān xián

( )( )( )( )

ǒu ěr lǒng zhào guāng máng huī wǔ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尤( )漫( )该( )挥( )

龙( )慢( )刻( )浑( )

辉( )岭( )资( )铺( )

晖( )邻( )姿( )捕( )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变( )无( )( )息( )变( )连忘( )

一( )千( )千( )百( )双( )戏(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

2、__________,一行白鹭上青天。

3、庐山的云雾的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

五、合并句子

1、我们穿过山谷。我们闻到野花的香味。

2、小秦来到小河边。小秦看见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六、扩写句子

1、___________的山路伸向远方。

2、___________的.窗台上摆放着的鲜花。

七、缩写句子

1、勤劳的蜜蜂是一种会“跳舞”的昆虫。

2、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秋风中不停地点头。

八、修改病句

1、我们要爱护宝贵的时间。

2、每个人从小就要爱戴自己的国家。

九、仿写句子

例: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ɡ)花,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妍。

十、发挥你的智慧,笔下生辉。写一关于景物的文章。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年轮、树冠、指南针、稀疏、密集”等词语。

2、按课文的不同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3、了解有关年轮、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知识,热爱树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树冠、年轮的形成和作用,学习按课文不同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年轮实物。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喜欢)假如你去郊外旅游时不小心迷路了,你会怎么办(自由说)有的同学提到可以用树木辨别方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有关树木的.文章《院子里的悄悄话》,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以谈话形式导入,贴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姿势端正,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如何处理?(学生边说教师及评价)

3、找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同桌互读。

4、回答:课文写的是谁和谁说悄悄话?你都知道了什么?

(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使学生掌握容易错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第一个难题,知道课文中是老槐树和小槐树在说悄悄话,为继续学文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

2、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条理性。

我用( )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方法。

3、汇报学习情况,辨别方向的方法。

(1)年轮(出示实物)观察年轮是怎样辨别方向?(贴图)

(2)树冠(出示图片)指名到板前哪部分是树冠?树冠的形成(板书:南北)

4、自学年轮的作用。

(问绕文中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这一中心议课进行研读,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进行认真感悟,研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和整体,同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和引导,并结合进行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情朗读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出示课件)理解老槐树是个怎样的人,采用多种形成读读老槐树说的话,(指名读、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互相评价,认为读的好为同桌画一个笑脸。

2、指导读小槐树说的话(尝试,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采用自评方式,读好的为自己画个笑脸。

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对话部分,不读叙述部分,边放课件边读,教师与学生互动,参与其中。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适时评价,进而更深刻感悟课文内容)

五、课外延伸,扩展知识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还没听够老槐树和小槐树说的悄悄话呢?你们呢?假如你是老槐树爷爷你还对小槐树说些什么?请在课下查找一下有关数目的其他知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通过扩展延伸,让学生知道树木的其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院子里的悄悄话

干旱低温

温暖多雨

南年轮图树冠图北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个(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空气”这一单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引导学生来探索空气的性质和初步认识气体。使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的关系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探究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人类的关系的过程,获得观察、实验、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受到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被压缩的空气”一课给足球、篮球充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历,在这一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了解空气后到使用空气,引出压缩空气的特点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本课时主要是研究被压缩的空气,了解它的特点,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打足气的足球,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自然地进入到对空气的探究中,但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篮球代替了足球,目的是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更体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结合。这部分的内容是要让学生对篮球气的足与不足与篮球弹性的好与不好的感知,对空气的性质产生各种猜想,对压缩空气有一个模糊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用注射器做定量实验,探究出注射器里具体体积的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定量,当松开压活塞的手后,注射器内的压缩空气要回到自由的状态,就产生了弹力,把活塞弹到接近原来的位置,让学生从实验中具体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做科学实验记录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具体的教学出发,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科学、敢于创新的胆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现象,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了解压缩空气的特点,并能谈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五、教学材料与教具

贝克汉姆精彩进球片段、篮球(气足、不足的各一个)、打气筒、注射器、练习纸、吸管、马铃薯、“被压缩空气”课件。

六、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探究的环境,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得成功,得出一定的认识,并能解释自己的猜想。

而学生则是在一个积极探究的环境中大胆地假设,通过协作,共同观察现象,动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得到对压缩空气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的假设做出合理的解释,谈谈在生活中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贝克汉姆的精彩进球片段,一方面让学生对于运动员踢足球做个感性认识,为后面探讨空气性质作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这个片段的观看,来组织学生课前的情绪。当然我并没有统一组织,而是在学生陆续到来的过程中让学生观看。

在观看后通过探讨两个有趣的问题:

(1)足球运动员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脚却不会受伤,为什么?

(2)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题上。

2、激发思维,做出假设

通过现场拍篮球,比较篮球的气足与不足对篮球弹性的影响,来获得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认识。通过大胆的猜想和探究,并通过实际操作:给气不足的篮球充气,并探究同一个篮球气足比气不足时弹性要好,来初步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大胆地探究,为学生准备注射器,通过用注射器进行定量实验,从中进一步观察和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并在反馈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和总结结论,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前面引入部份的两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将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分成三步来完成:

(1)抛出我的问题:如果给“你”注射器,你打算怎么去“玩”?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玩”注射器的思考与探究,引起他们探究注射器的兴趣,也以此来适当引导他们探究的大致方向。

(2)发给小组注射器,让他们自由地去玩。学生经过刚才对“如何去‘玩’注射器”的思考和探讨,他们探究注射器的秘密是有目的、有预谋的,同时,我并没有对他们如何进行操作作统一规定,也不会和不可能阻止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的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

(3)对探究的经历和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总结出结论。

4、拓展应用

真正的用还可以体现在这个环节,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他们却没有留意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给学生展示利用压缩空气制作的小玩具,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或制作一些小玩具、小物品。

本课计划教学一个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本身水平和学生因素、课堂具体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足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望在座的老师见谅,并欢迎大家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教学难点:

习作(学生动笔写)

教法学法: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用具: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 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