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30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集锦。

经过认真的整理我们为您梳理了“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应当具有针对性和重点突出。这篇文章讨论了多个话题您一定能从中找到所需的信息!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1

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2、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重点

关键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席 情 况 班级人数 缺席姓名 程 序 与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个 性 修 改 计划时间 一、情境创设:

1、创设情境: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目标引领: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3、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4、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5、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六、检测反馈:

1、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2、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了解作者。

积极引导,适时点拔。学生讨论后后,小组交流,

2、,其他同学互考。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2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结合具体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 愠 说 罔 殆 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 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 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较难懂,政论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5)这则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认识。每则只用两句话。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长处——学,短处——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7、第十则,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讨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高兴,通假字。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数,指多译: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知识)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5、刚强、坚毅。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4

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5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三、赏读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①背诵课文。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①朗读课文。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二次备课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传(     )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三、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

三、选择题。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

三、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君子 古义                  今义          可以古义                   今义

匹夫古义                   今义          罔  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今义          朋  古义                   今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                   人不知而不愠

为                  而   温故而知               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传(     )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三、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

三、选择题。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

三、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君子 古义                  今义          可以古义                   今义

匹夫古义                   今义          罔  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今义          朋  古义                   今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                   人不知而不愠

为                  而   温故而知               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传(     )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三、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

三、选择题。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

三、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君子 古义                  今义          可以古义                   今义

匹夫古义                   今义          罔  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今义          朋  古义                   今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                   人不知而不愠

为                  而   温故而知               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二)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不 知 ,是 知 也。

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不 善 者 而 改 之。

(三)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笃

一箪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 曲肱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五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

不堪其忧 曲肱而枕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问题1: 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三、达标测评

四:小结。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 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情感与价值: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编纂的意思。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十二章,是其精华部分,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学习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学生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对照书下注释,朗读课文,弄懂各章大意。不懂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时习:时常地复习。     (3) 说:通假字,音yuè,愉快.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重点字词:

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君子   可以  罔    殆     疏     水      匹夫      朋

二.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    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9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10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课文所选12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提示: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

二是关于学习态 度的,包括第7、9、10章。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

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8、9、11、12章。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诚实谦虚       了更

常见文言虚词与重点实词的意思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知识。

【典型例题】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参考答案】(1)迷惑,疑惑   (2)通“悦”,愉快   (3)每天

【技法点睛】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有:

(1)扩词法。即结合语境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例(1)。

(2)积累法。即把课内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背下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如例(2)。

(3)注意词类活用。有些文言字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意义与用法都会发生改变。如例(3)。

(4)专用词语不译,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不译。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摘写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6.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7.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8.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子曰:“学而①          时    习      之,不亦说(yuè)乎?有    朋     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习(知识、技能)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

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实词]子:先生,指孔子。学:主要指 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的典籍。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习,复习或温习。说:通“悦”,愉快。朋:古代以同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人:人家,别人。知:知道,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虚词]而: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这里是“然后”“之后”的意思。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自:介词,从。而: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呢?”

[实词]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Zēn),名参(shēn),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谋:谋事,办事。交:交往,往来。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虚词]吾:代词,我。为:介词,替。而:连词,均表转折关系,却。与:介词,跟,和。乎:句尾语气词,表疑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    而      不惑,五十而知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过规矩。”

[实词]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顺从。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子曰:“温    故            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虚词]而:表承接的连词,就。可以:可,可以,表示可能和能够;以,介词,表凭借。为:这里用做动词,做,成为。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子曰:   “学 而 不 思    则    罔(wǎn),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地)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实词]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子曰:“贤哉,回         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①忧,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带来的忧愁,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实词]贤:有道德。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堪:忍受。

[虚词]其:①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②代词,代“颜回的”。哉:语气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虚词]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     师   焉(yān)。择其①善者①而从之①,其②不善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

(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实词]行:走路。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虚词]焉:兼词“于是(这)”,在这之中。者:①②助词,……的地方。而:表承接的连词,就。其:①②代词,他们的。之:①代词,代“善者”;②代词,代“不善者”。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实词]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 500人为一军。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1.lún  yuè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括n  dǔ

2.(1)通“悦”,愉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真诚,诚实  (4)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5)迷惑  有害  (6)这,指河水  舍弃,放弃  (7)胳膊  (8)忠实,坚守

5.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时期  思想  教育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示例: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7.(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2)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  (3)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8.(1)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 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 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经历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10.(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 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4)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13.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14.(1)通“汝”,你,你们  (2)什么  (3)再次,重复  (4)因此

16.(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2)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3)不能举一反三。

17.第一、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18.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