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

发表时间:2024-03-10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精选。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希望能够了解“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的相关知识考虑看看这篇文章,我们欢迎您留步阅读我们的内容并为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篇1)

周次 第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七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二节 非洲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二节 非洲 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 2.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3.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4.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知道人口、经济与发展的问题。   1. 重点: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的分布。 2. 难点:非洲的气候特征、尼罗河的水文特征。   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资料图。  2课时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第  一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设问:你知道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位于非洲的是哪个呢?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1.简介“非洲”洲名的由来,让学生对非洲的气候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 按如下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1) 非洲境内有哪几条特殊纬线穿过?这说明了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征? (2) 找出西经200,从东西半球判断非洲所处的经度位置 (3) 非洲周围濒临着哪些大洲和大洋 3.学生对照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述说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4.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位置,突出其地理意义。 5.引导学生阅读P15图1-16,得出非洲国家的特点:国家众多。并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各国的国界线特征:比较规则平直。引入非洲殖民历史的学习。 6.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二战前独立的三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活动设计 1. 复习提问: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2.学生按照学习思路,从海拔、地势、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结合地图来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3.引导学生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的位置。 4.学生自读P18材料,了解东非大烈谷、撒哈拉沙漠的有关概况。 5. 学生观察“非洲地形图”,提问:与欧洲相比,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突出特点?(比较平直) 6. 引导学生找出非洲最大的岛屿、半岛、海峡、海湾、好望角的位置 7. 学生口答P17活动3、4、5题,本节知识一个小结。 (三)、非洲的气候 由非洲的全名,让学生整体感知非洲的气候:炎热。 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气候分辨图,来把握该地的气候特征(结合P19-20材料说明) 2.指导学生阅读P19图1-22,设问:非洲1月气温大部分在多少度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哪里?7月大部分气温在多少度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哪里?由此说明了非洲气候有什么特征? 3.学生读图1-24,提问:非洲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年降水量最多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由此说明非洲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4.读图1-25,提问:从整体上看,非洲的气候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非洲最北和最南部分布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刚果盆地是什么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是什么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穿过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由此说明,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过渡)非洲的气候除受纬度因素,海陆分布的影响外,还受地形的影响显著 学生讨论完成P21活动2题理解地形对非洲气候的影响。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济宁市)①土地荒漠化、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粮食短缺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中未填写的内容。下图中自上而下应填写的内容,组合正确的是( ) 长期殖民统治和单一经济 毁林开荒、滥垦草原 环境恶化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例2.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是世界上以高原为主的大陆。   第二节 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1.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东半球、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2) 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北隔地中海和直不罗陀海峡与欧洲为邻,东北隔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为临 2. 国家众多的大洲 二、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高 2. 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 海岸线平直,少岛屿,半岛 三、非洲的气候 1. 普遍暖热,“热带大陆” 2. 降水分布不平衡,干旱区面积最广 3. 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4. 以赤道为中心,气候南北对称分布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地形有什么特征?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 (四)、非洲的河流 1. 引导学生在非洲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的位置,并指导学生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两条河流相比,谁的支流多,流量大?为什么?(联系两条河流流经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讨论) 3. 学生思考回答P21活动3题 (五)、丰饶的资源 1.学生阅读P21文字,思考:非洲有哪几类自然资源?有哪些典型的? 2.学生自读P22阅读材料,并结合地图册了解非洲众多的动物资源 3 .对于矿产资源的讲述,先引导学生阅读P22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非洲矿产资源的种类,而后出示一组连线题,熟悉其分布地区   黄金  摩洛哥 金刚石 利比利亚   络铁矿  刚果共和国   磷酸盐  南非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导致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如果你是非洲某国的领导人,你将怎样发展本国的经济? 2.教师结合教参上的有关资料,重点分析人口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制约 举例:20世纪90年代初,非洲东部出现大旱灾,每天有几百人死于饥饿,饥饿的灾民烤老鼠果腹,甚至肯树皮,全身的关节肿的厉害。灾民们披着破布片,全身赤裸,一个个象能够移动的骨架 3. 引导学生阅读图1-30,了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例2.请在下列地区与其所属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连线。 A.刚果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 B.撒哈拉沙漠 ②热带雨林气候 C.巴西高原 ③冰原气候 D.非洲最南端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E.格陵兰岛 ⑤热带草原气候 F.中央大平原 ⑥热带沙漠气候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四、非洲的河流 河流名流向 注入海洋 水量 水位变化  流经气候  水力 尼罗河自南向北地中海  大 大 热带雨林  丰富 刚果河自东向西大西洋  小 小  热带草原  丰富   五、丰饶的资源 1. 矿产资源:黄金、金刚石、烙铁矿、磷算盐 2. 动物资源 3. 植物资源:热带经济作物多;森林资源;草场资源 4. 水力资源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 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 (1) 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高 (2) 长期的殖民统治 (3) 出口商品单一,以原料或半成品为主 2.发展经济的措施: (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3)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           周次 第 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课题: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二节  工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了解新中国工业在增长速度、部门结构、以及工业布局方面的巨大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DD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运用有关地图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中国工业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归纳学生的提问,形成自探问题。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从1978年到,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 (3)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篇2)

周次 第 1 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七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点拨: 某地时区数=经度/15 某地时间=已知时间(区时)±1小时×时区差 注:已知西面区,求东面区用“”号;反之,用“-”号。 时区差:若a、b在中时区同侧,则:a-b。 若a、b在中时区两侧,则:ab。 结果处理:若在0--24间,则为当天时间; 若大于24,则减去24,日期加一天,余数为次日时间; 若为负数,则加24,日期减一天,余数为前一天时间。 例:北京为20点(东8区)求纽约(西5区)几点? 20-1×(8+5)=7点 拓展训练 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当地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 答案:4月30日6点 板书 3.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即。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雅库茨克和乌兰巴托,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展示“雅库茨克气温曲线图”和“乌兰巴托降水量柱壮图”) 学生分析讨论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 学生在1-1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 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1-14,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篇3)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4条比较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3)南北半球的划分。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篇4)

周次 第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八年级生物 教学内容 第21章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 3.关注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分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和举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 2.关注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我们进入21世纪,生物种类的发现与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研究生物的技术更是日新月异,通过影片与生活经验,你知道的生物技术都有什么? 二、学校新课 设疑自探: 师:引导学生设疑,梳理归纳自探题: ①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应用如何? ②对人类的影响有何影响? 解疑合探 1.活动形式: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点评要点: 基因工程――基因重组; 将苏云金杆菌体内的毒素合成的基因成功转入烟草中,烟草具有良好的抗虫作用; 3、克隆技术的特点:不经过受精过程;可以得到几乎相同的生命体。质疑再探 师:本节课已学完,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形式:学生质疑、解疑、点评 运用拓展 1.学生编题,解题: 2.教师出示预设拓展题: (1)、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运用________,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___________的改造。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等方面。 (2)、___________可以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_________,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这种技术称为_____________,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生物均是在现代生物技术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利用的技术与其他不同的是   ( ) A.巨型小鼠 B.抗虫烟草 C.抗虫棉 D. 多利羊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课本第14页:自我评价(请学生讲解) 思维拓展(学生讨论)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2、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3、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探讨与反思:                             周次 第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八年级生物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关注生物技术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举例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 2掌握调查报告的书写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辩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技术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的探讨形成正确的伦理观。 2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认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3 在辩论中学会倾听、尊重和赞同,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 2 学习调查方法,学会书写调查报告。 3 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难点: 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设疑自探: 师:引导学生设疑,梳理归纳自探题: 1.生物技术引发哪些新的技术革命? 2.生物技术对人类都是有利的吗? 解疑合探 1.活动形式: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点评要点: 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或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就看它怎样被人利用 质疑再探 师:本节课已学完,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形式:学生质疑、解疑、点评 运用拓展 1.学生编题,解题: 2.教师出示预设拓展题:   (1)现代生物技术正在引发新的技术革命是对还是错? (2)生物技术可以克隆生物体,但不能克隆生物的器官是对还是错?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课本第17页:自我评价(请学生讲解) 思维拓展(学生讨论)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关注生物技术 一、生物技术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二、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周(篇5)

周次 第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七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二节 非洲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二节 非洲 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 2.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3.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4.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知道人口、经济与发展的问题。   1. 重点: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的分布。 2. 难点:非洲的气候特征、尼罗河的水文特征。   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资料图。  2课时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第  一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设问:你知道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位于非洲的是哪个呢?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1.简介“非洲”洲名的由来,让学生对非洲的气候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 按如下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1) 非洲境内有哪几条特殊纬线穿过?这说明了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征? (2) 找出西经200,从东西半球判断非洲所处的经度位置 (3) 非洲周围濒临着哪些大洲和大洋 3.学生对照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述说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4.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位置,突出其地理意义。 5.引导学生阅读P15图1-16,得出非洲国家的特点:国家众多。并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各国的国界线特征:比较规则平直。引入非洲殖民历史的学习。 6.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二战前独立的三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活动设计 1. 复习提问: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2.学生按照学习思路,从海拔、地势、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结合地图来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3.引导学生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的位置。 4.学生自读P18材料,了解东非大烈谷、撒哈拉沙漠的有关概况。 5. 学生观察“非洲地形图”,提问:与欧洲相比,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突出特点?(比较平直) 6. 引导学生找出非洲最大的岛屿、半岛、海峡、海湾、好望角的位置 7. 学生口答P17活动3、4、5题,本节知识一个小结。 (三)、非洲的气候 由非洲的全名,让学生整体感知非洲的气候:炎热。 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气候分辨图,来把握该地的气候特征(结合P19-20材料说明) 2.指导学生阅读P19图1-22,设问:非洲1月气温大部分在多少度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哪里?7月大部分气温在多少度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哪里?由此说明了非洲气候有什么特征? 3.学生读图1-24,提问:非洲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年降水量最多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由此说明非洲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4.读图1-25,提问:从整体上看,非洲的气候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非洲最北和最南部分布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刚果盆地是什么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是什么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穿过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由此说明,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过渡)非洲的气候除受纬度因素,海陆分布的影响外,还受地形的影响显著 学生讨论完成P21活动2题理解地形对非洲气候的影响。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济宁市)①土地荒漠化、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粮食短缺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中未填写的内容。下图中自上而下应填写的内容,组合正确的是( )           长期殖民统治和单一经济       毁林开荒、滥垦草原 环境恶化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例2.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是世界上以高原为主的大陆。   第二节 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1.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东半球、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2) 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北隔地中海和直不罗陀海峡与欧洲为邻,东北隔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为临 2. 国家众多的'大洲 二、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高 2. 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 海岸线平直,少岛屿,半岛 三、非洲的气候 1. 普遍暖热,“热带大陆” 2. 降水分布不平衡,干旱区面积最广 3. 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4. 以赤道为中心,气候南北对称分布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地形有什么特征?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 (四)、非洲的河流 1. 引导学生在非洲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的位置,并指导学生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两条河流相比,谁的支流多,流量大?为什么?(联系两条河流流经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讨论) 3. 学生思考回答P21活动3题 (五)、丰饶的资源 1.学生阅读P21文字,思考:非洲有哪几类自然资源?有哪些典型的? 2.学生自读P22阅读材料,并结合地图册了解非洲众多的动物资源 3 .对于矿产资源的讲述,先引导学生阅读P22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非洲矿产资源的种类,而后出示一组连线题,熟悉其分布地区   黄金  摩洛哥 金刚石 利比利亚   络铁矿  刚果共和国   磷酸盐  南非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导致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如果你是非洲某国的领导人,你将怎样发展本国的经济? 2.教师结合教参上的有关资料,重点分析人口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制约 举例:20世纪90年代初,非洲东部出现大旱灾,每天有几百人死于饥饿,饥饿的灾民烤老鼠果腹,甚至肯树皮,全身的关节肿的厉害。灾民们披着破布片,全身赤裸,一个个象能够移动的骨架 3. 引导学生阅读图1-30,了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例2.请在下列地区与其所属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连线。 A.刚果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 B.撒哈拉沙漠 ②热带雨林气候 C.巴西高原 ③冰原气候 D.非洲最南端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E.格陵兰岛 ⑤热带草原气候 F.中央大平原 ⑥热带沙漠气候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四、非洲的河流 河流名流向 注入海洋 水量 水位变化  流经气候  水力 尼罗河 自南向北地中海  大 大 热带雨林  丰富 刚果河 自东向西大西洋  小 小  热带草原  丰富   五、丰饶的资源 1. 矿产资源:黄金、金刚石、烙铁矿、磷算盐 2. 动物资源 3. 植物资源:热带经济作物多;森林资源;草场资源 4. 水力资源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 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 (1) 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高 (2) 长期的殖民统治 (3) 出口商品单一,以原料或半成品为主 2.发展经济的措施: (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3)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