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语文公开课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0

语文公开课课件15篇。

学生们若想要拥有一个充满生动和趣味的课堂,那么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大家可以开始撰写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了。教师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教育的公平性。为了让您的阅读体验更愉快,中学范文网的编辑特意为大家编辑了这篇名为“语文公开课课件”的文章,希望能给您带来快乐和满足!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1】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2】

教学内容:pep卷10 p53基础训练3听说

教学目标、任务:

1、过介绍学校情况进行听说训练,使学生懂得要根据听话对象组织语言说话得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听说辩析能力。

2学习口语大纲,根据大纲组织语言。

三。指导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周三下午拍摄每节活动课程的**,将**输入计算机,制作课件,并使用cai教学。

2、投影:导游线路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today we’ll listen and say our school. (点击课题:我们的学校) 美丽的校园,先进的设备,辛勤的园丁,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以及你们——活泼好学的boys and girls.

这是我认识的城东小学教改实验区。 同学们对自己的学校一定很熟悉吧,yes or no? 怎样才能介绍好自己的学校呢?

please look at your book at p53. 请大家自由轻读同时思考:要求我们介绍学校的什么?

怎样介绍? now stop!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手指大屏幕)

二、明确训练要求。

1.点击投影:听说您需要向老师和学生介绍学校的概况。介绍之前,拟一个提纲。

首先介绍学校概况,然后选择一两个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注意用导游语。介绍完后,其他同学纷纷补充和评论。

请阅读并自由思考:具体介绍是什么?怎么介绍?

2、拎出要点,明确要求。我们需要向客座老师介绍什么?(板书:概况特点)

概况就是学校的 。 先介绍概况,客人就能对学校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总体的印象,为了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选择一两个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重点介绍,哪些内容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美丽的校园,一流的教学设施,教学特色,第二课堂活动……)

我们可以向客人老师介绍的内容太多了,“美丽的校园、教学的特色……”(板书)。每位同学可以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生动有趣的内容选出来说说。 为了能介绍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介绍之前要拟一个导游提纲,说的时候要注意用导游语,谁能说几句?

导游语,是引导游览时所说的话,它的特点是讲究文明礼貌,在向客人介绍时需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语言风趣形象,使客人感到亲切、生动、愉快。

当一位同学介绍时我们其他同学要好好听,认真思考,还可以用笔迅速记下别人说的或是自己突然想到的好句子,因为你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呢,那就是补充、评议。

三、 练习介绍,补充评议。

点击黑板:练习介绍,明确目标,我们要像挑战者一样,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哪个学生主动第一步向客座老师介绍学校的概况。

1、 投影:实验区平面图

1、指名介绍学校概况。屏幕提示用好导游语。(如:

各位客人老师,下午好!欢迎来到城东小学教改实验区。我叫××××。我愿意为您服务。城东小学实验区诞生于去年8月,两幢教学楼和一个操场,是一个袖珍式的校园。

这里有……)

2、校园点击。 校园美丽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同学曾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画了一组画儿,下面就请热情大方的你们为客人老师作介绍。 (假山、连廊、……) 星期三下午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是一大特色,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

点击**第二课堂活动集锦。 学生介绍,补充,评议。(电脑室、乒乓球厅、舞蹈室……)

3、屏幕提示说好结束语。(例如:女士们,先生们,我今天要介绍他们。请批评和纠正我。欢迎您下次再来!)

4、小结以上导游过程。(欢迎语+概述+学校特色+结束语)

4、 讨论和选择,团队规划,路线实施和导游实践。

1、组队拟纲。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组长牵头,推选3、4名同学为导游骨干,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内容丰富。

2确定第一引导点和路线,并在大屏幕上显示。

4导游邀请客座教师参观学校。

5、导游实践。选择一组跟踪摄像。

五、回放实况,组织评议。

1、实况回放。

2、组织补充、评议。

今天还未发言的同学,你能不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的学校或者是你对学校的感受?

5、 结论上课前,学生通过绘画和调查了解了学校的情况。课堂上,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用“我口说我见、~闻、~画、~心”的方式向客人老师们介绍了自己的学校。“演习”与“实战”相结合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通过实践,我发现我们的同学不仅是优秀的导游,更是城东小学实验区素质教育成果的载体。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城东小学实验区的质量,也看到了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建议学生们用歌声和微笑送别来宾和老师。

李松林老师语文实践活动课点评

泰州市城东汤景华

首先,我对中国实践意义的理解。新“大纲”在总论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段话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语文实践活动是什么呢?我理解为将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在应用中再学习,再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理解是否正确,还有待考证。基于以上对语文实践活动课意义的理解,本课就李松林老师,谈谈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一、教者能屏弃“重文轻语”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在完成基础训练3这一说话听话练习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课本上的要求,而是以此为载体,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介绍学校情况进行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懂得要根据听话的对象组织语言,说话得体。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听说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学习口语的大纲,并根据大纲组织语言以有条理地说话。根据新的教学目标,教师拓展和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方案。

上课时,教者先让学生明确训练要求,要求学生向客人老师介绍学校的概况、特点,还必须使用导游用语,以“我口说我心,我口说我语,我口说我闻,我口说我见”的方式,大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其他同学补充、评议这个同学的发言。评价有要求,体现的是让学生敢说、会讲、讲好的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积累知识。教师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口语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一种“胸中的情不吐不宁”的状况,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定能提高。

2、 教师应注意加强课内外联系,调整教学内容。 在听说过程中,教者不是把目光单单放在课堂上,而是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组织学生实地去做导游,提出要求,分组编排,人人参与,并拟好导游路线、提纲,让学生即兴发挥,学生到了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等地方,认真组织语言进行介绍,并使用导游用语。介绍时,虽然语言不成熟,但他很自信。

在导游中,还要求客人老师到各组做评委,这样就把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也体现了在“应用中再学习,再获得知识”这一认识学习的过程,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要说的最后一点,就是灵活的教学形式,体现了“三个为主”的教学原则。在这门语文实践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课前准备到导游路线的确定,教师让学生思考、做、计划,自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的确,学生做导游不够老练,但有创新。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始终抓住培训的主线,让学生参与,大家都有机会说。给学生一个空间,从教室到校园,让他们往前走;给他们时间自己安排;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学生做到了,这反映出语文教育是以人的教育为基础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后,谈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就这一堂课而言,因为它毕竟是语文实践活动课,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材料,课后可让学生写一写,还可以拓展开去进行《我在地方当导游》或写一写广告。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优势,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新和再实践,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2019.3.29

泰州市城东教改实验区导游词

各位客人老师下午好!

泰州市东部教育改革实验区欢迎您!我是五(3)班花蕾导游组的徐丽娟。我愿意为你们服务。泰州市东城创建于1903年,现有三所学校,在校学生3700人,教职工160人。

我们现在的教改实验区诞生于2019年8月,有两栋教学楼和一个操场,是一个袖珍大小的校园。我们学校一年四季都很美,但最美的季节是春天。那么,请跟随我的脚步参观校园,感受校园的春天。

亲爱的老师,我们的脚下是大门与1号楼之间的彩色走廊。大家请看!走道两旁各有一个宣传栏。

左边的橱窗里贴着曹宇飞同学与***等名人分别合影的**,瞧!她笑得多开心啊。右边的橱窗里是同学们声讨“***”的文章。

左右两侧还排列着四棵三四米高的棕榈树,仿佛四个钢铁兵守卫着校园。最吸引人的是梅子池中的假山。假山是用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堆砌起来的。

啊,喷泉!你看,一根洁白的水柱从假山顶上喷向空中,又洒落下来,像不像巨鲸喷水?假山四周还有四五个喷头喷出一把把透明的伞。

看,刚才沉睡的金鱼开始追逐和玩游戏。从这里看,夕阳下的假山就像一匹马在河里奔跑。那边花圃里嫩绿的小草顶破泥土正淘气地摆动着小脑袋呢。

(蔡明霞)

各位老师请这边走,到1号楼的二楼看看吧!瞧!这里坐着一群少先队员。他们专心思考,不时举手向老师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原来这里既是小记者班又是校园文学刊物《百草园》的实验基地。里面的同学都是学校里的写作精英,他们在向老师提些好的建议,为办好校园文学刊物出一份力。

平时,只要老师一布置完写作任务同学们就埋头写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滑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和老师翻阅书籍时的“刷刷”声。过了一会儿,她的同学们都写完了,很快她就站在讲台前读她的文章,然后同学们和老师对她的作文进行了点评。

(冯聪)

现在我们去三楼的电脑房吧! 每逢星期三的下午,我们微机兴趣班的同学便像快乐的小鸟一样,轻快地坐在各人的机前,双眼盯着显示屏,双手在键盘上像弹钢琴似的。顿时,微机房里充满了“嗒、哒……”的击键声。

我觉得这声音比什么**都美妙。人们常说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的图画。我说,微机的显示屏永远是一张“白纸”,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上面画出不同的画,可以设置站点、绘画、设计、打字、计算……可以说你想干什么,它就会按照你的命令去做。

微机真是妙不可言!( )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六)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4】

一、质疑引入,读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 “俺家的园子”是个怎么样的园子呢?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特别是“嗡”、“蝙”的读音。

4. 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俺家的园子”给你的感觉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好

1. 根据同学发言细读1~3段:

(1)默读课文,你能从中了解到这段给俺们介绍了什么?

(同学交流,适时点拨同学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2)园子是美的,充溢了生机,请想象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的模样再次朗读这三段。请同学读,师生一起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

2. 学习第4段。

(1)这一段写了园子里的(太阳)。作者写这里的太阳与众不同,请默读这段,看看这园子里的太阳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

(2)交流感受到的太阳的特点。(亮)

(3)作者写太阳的这个特点,采用(总分的方法),为了突出它的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请同学读出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身的体会融入朗读之中。在同学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同学感受园子的亮。

(4)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提出批注的那一句话。(质疑,以引导同学深入地感知这园子是充溢光明的,充溢健康的,更显出其美好)

(5)再读这段话,齐读、赛读。

3. 学习第5段。

(1)读完这段,借助批注,俺们对这段话就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自由、活力)。你觉得哪些地方能显现出自由,请默读,批注序号。

(2)交流,注意引导同学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身的想法。

(3)是啊!一切都(活了)!都有……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让这一切活了起来?再次引读这一中心句,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段的体会。

(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这园子的自由与美好。

(5)赛读,齐读。

(6)引读最后一段。

四、积累背诵。

这么美好的地方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你喜欢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语句抄一抄。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5】

《归园田居》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课前的指导  1、 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 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 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 田园  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 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能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来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

3、熟读并背诵古诗《梅花》,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梅花的精神。

4、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一、识字加油站。

1、发现识字方法,激趣识字。

学生反复自读每组词语,说一说从这几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一说,然后小组采用不同行式进行熟读这些字词。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识字游戏“开火车”。

二、字词句运用。

2、在小组内演一演。

3、每一组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

4、句子练习。

(1)学生自由读一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同桌互相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来说一句话。

(3)请同学在全班交流练习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1、先观察,同学们互相提醒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请学生描红,描红以后再说说自己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你们知道吗?动物王国,那可是一个充满奥秘,有趣的王国。比如:鹦鹉会说话;萤火虫会发光;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了解、探究、发现动物们那些绝技和有趣的地方。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有趣的动物。

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绝技和有趣的地方。

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观察动物(实物、视频),发现动物的某特殊本领与奥秘,以及有趣的地方。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再说说它有趣的地方。

二、说说动物的外形+有趣的地方。

三、观察、发现、小组讨论,说说动物外形+有趣的地方。

大家好!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猫)。我觉得猫最有趣啦!

传说猫还是的师傅呢!你知道吗?猫的胡须可以(),猫的瞳孔(),猫的脚掌下面还有(),走起路来(),这样就可以(出其不意)地抓老鼠。哈哈!黑猫警长够神吧!有趣吗?

最大的动物:蓝鲸。(最大的亚种南蓝鲸雌性的平均长26米,重达120吨,其中最大的个体长33.58米,重239吨。)

体积最大的飞鸟:柯利鸟(体长1米多,体重约18千克,生活在非洲东南部)

最早的鸟:孔子鸟、辽宁鸟(距今2~3亿年前,两者属同一时代,皆比始祖鸟早上几千万年。)

产蛋最大的鸟:鸵鸟(宽8公分,重量可达1.5公斤。蛋壳纵径长约15~16厘米,横径长约11~13厘米)

教学目标: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能用有时候来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

3、熟读并背诵古诗《梅花》,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梅花的精神。

4、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天空飘着一片霞,

水上游来一群鸭。

霞是五彩霞,

鸭是麻花鸭。

麻花鸭游进五彩霞,

五彩霞网住麻花鸭。

乐坏了鸭,

拍碎了霞,

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二、快乐读书吧。

1、读读材料。

2、给孩子一本书,让孩子找找书名和作者。

3、小组同学交流读书的好处。

4、小组同学交流书从哪里来。

5、讨论如何建立班级“快乐读书吧”。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7】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8】

篇一: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 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 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 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 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 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 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 《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 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 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 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 很到位。)

二、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 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 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 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 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 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

再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 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 欣赏,领会意韵。

三、赏析课文 (一)内容浅析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 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 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 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 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 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 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 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 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 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 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 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 120 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

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 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

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 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二)质疑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 题。(学生提问) (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 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2)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 知是谁吗? (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 他为什么没有劝阻? (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三)深挖主题 1.认识作品的主题 2.认识杜甫 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归纳 3 生谈文中的捉人与现在的征兵区别来看社会的变迁

4 学习文章的写法。

四、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 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 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 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 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 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五、尝试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 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 字左右,想象合理。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 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 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 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 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叙述

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 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 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 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 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 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 60 万在邺城被叛军 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 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 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 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 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 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 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 《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 1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 第 1 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篇二: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读书诗歌杜甫石壕吏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

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的数词是基

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

多的怪现象,《石壕吏》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 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 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 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 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 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 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 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石壕吏》教案 2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 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 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 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 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 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篇三: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 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通过想象补 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 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 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 男、二男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

-1-

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杜甫记录了哪 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 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 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 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 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逐步 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 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 可恨。

四、 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 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 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 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 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 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石壕吏》教案 2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4-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 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 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 思、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 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

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5-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 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 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 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 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6-

篇四: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页眉 可删)

八年级《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 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 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 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 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 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 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

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 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 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 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 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 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 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不少于 300 字)。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__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 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 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 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 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 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 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 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 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 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 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 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 幕短剧。(提示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 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 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 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 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篇五: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15 篇

《石壕吏》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__特点和地位,我把__教学目标 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__的精炼 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__,教学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 755 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 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 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 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 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 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请看三幅对联: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 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 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 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 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 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 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 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 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 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 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 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 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 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 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 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 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 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 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 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 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 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 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 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 “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 对话的情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 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 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 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

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 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 以的

(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 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 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 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 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 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2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 何看待战争和平呢?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 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 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 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 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 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 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 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 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 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 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 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 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 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 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 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 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 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__,感受到了 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

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 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 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 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 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 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 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 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 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 “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 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邺戍妪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 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 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 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 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 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 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__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 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 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 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 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 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石壕吏》教案 3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 1 目标 2 教学难点 :

目标 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 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 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 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 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 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 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 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 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 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 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 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 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 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 年,为平息安(禄山) 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

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

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 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 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 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 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 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 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 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 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 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 集》。

3、教师评点(目标 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 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 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 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 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 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 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 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 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 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 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 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 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 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

《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 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 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 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 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 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 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 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 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 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 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 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 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 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 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 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__如何来的 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 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 沉淀,才能写出好__。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 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 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 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 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 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 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__ 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 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 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__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案 5

通过《石壕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 会课文的精炼语言。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__特点和地位,我把__教学目标 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__的精炼 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__,教学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 755 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 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 ppt2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 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 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 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 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ppt3

请看三幅对联:

ppt4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 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 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 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Ppt5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 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 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 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 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 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 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 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Ppt7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ppt8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Ppt9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ppt10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 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 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 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 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ppt11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ppt12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 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 Ppt13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 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 Ppt14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 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 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 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 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 Ppt15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 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 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 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 “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 对话的情景 Ppt17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 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 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 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

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 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 以的

(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 推知是谁吗? Ppt18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 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 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Ppt19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ppt20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 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 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ppt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2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 何看待战争和平呢? Ppt22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 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 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 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 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 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ppt23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 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ppt24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 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 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 迹吧! (七)作业:ppt25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 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 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 6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 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 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1.《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 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 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 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 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

2.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 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 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 歌》、《秋浦歌》,一课时;《晓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 湖春行》,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 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 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 60 万在邺城被 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 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 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 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 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 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 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 1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 1 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 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 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 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 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 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 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 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 2、3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 2 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 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 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 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 3 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 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 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 3 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 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 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 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 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 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 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 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 “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 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 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 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 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 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 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 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 4 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 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 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 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 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 “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 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

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 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 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 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 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 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 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 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 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 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风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发愁 绪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叙事诗引到教学抒情诗,引出《敕勒歌》(板 书诗题)。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哪一句是诗篇的关键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两句、次两句各为一层。“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诗篇的关键句。

(2)第一层点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诗篇的描写对象及其地理位置, 表现出敕勒川背负雄伟阴山,气势壮阔(板书:背负阴山气势壮 阔)。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勾画出什么样的境界?体现了 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以“穹庐”设喻,表现出那高远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 大的蒙古包笼盖着辽阔大地一样,形象地勾画出天连草原、草原 接天的无垠境界(板书:境界无垠)。用“穹庐”——牧人自己的 家设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体现了诗篇主人公对敕勒川的亲 切、惬意感情(板书:设喻亲切)。

(4)第三层前两句和上层以及下句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末句和前写景物之间体现着什么样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层,回环描写天地,以“苍苍” 表现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现出地之无际,为下句的出现作 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样充分铺垫之后,才引出“风吹草低见牛 羊”这个关键句,表现出在那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和风吹来,牧 草低俯,出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这画面和前写景物联系 起来,由静转动,静中有动,体现了勃勃的生机。牧草的丰茂, 牛羊的肥壮,牧人的欢欣,都深含在这一句描写之中了(板书:

草茂畜肥生机勃勃)。

(5)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大笔勾勒出祖国塞北雄浑壮阔、优美富饶的草原风 光,抒发了诗人——牧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板书:勾勒雄浑 富饶草原风光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

(6)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雄浑气势、自豪感情。

板书设计

3.由写景抒情诗《敕勒川》引出咏物抒情诗《秋浦歌》(板 书诗题)。

(1)简单指出: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其时李白已被腐 朽权贵排挤出长安 10 年。这 10 年中,他漫游飘泊各地,不但政 治抱负无从施展,生活也时常发生困难。《秋浦歌》就是在这样 遭际当中创作出来的。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 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通过写什么物抒发这种感情?是分 几层写物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抒发愁绪:通过写白发抒发愁绪;是分两层写白发的;前后两 句各为一层。

②第一层怎样描写白发?两句之间体现着什么样的关系?哪 个字是关键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夸张得让读者大出意外,会觉 得诗人想入非非。“缘愁似个长”,因为满心的愁绪使得白发像 这样的长。心愁则发长,读到次句,也就会觉得首句的极度夸张 虽然大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发三千丈”了, 诗人的愁绪该有多么浓重!两句,由外部白发写到内心愁绪,由 表象写出内因;关键字是个“愁”字,不但这两句的力量全都集 中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也贯串全诗(板书:极度夸张愁 绪浓重)。

③第二层怎样写白发?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喻写出头发之白。

心愁则发白,愁得头发都像“秋霜”一样白了,进一步表现了愁 绪的浓重。诗人在这里没有用“眼前明镜里,头发似秋霜”这类 的陈述句,而是用了表示惊讶的疑问句。这样以疑问的句式写出 比喻的内容,就更表现了激愤的感情,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 不满(板书:比喻疑问感情激愤)。

④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绪虽然非常浓重,却不哀伤,奔放无 羁;在抒发愁绪当中,更表现出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决不屈服(板 书: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这也正是李白其人 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激愤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诗人欣然观景的恬静感情,西湖盛夏 的浓艳景色和诗人欣然观景的赞叹感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咏物抒情诗《秋浦歌》,引出写景抒情的《钱 塘湖春行》(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诗人曾因 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由“兼济天

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受到党争之祸, 主动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静。

3.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照应诗题,点 明了春行的处所——描写的对象。二句用“初”修饰“平”,表 现出湖水新涨的态势,透露出了早春的气息(板书:点明处所透 露早春气息)。

(2)第三、四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对偶句,“莺”、 “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板书:莺燕对举)。用“早”修饰“莺”, 前面又冠以“几处”,表明莺的数量尚少;用“新”修饰“燕”, 前面又加上“谁家”,表明燕的数量犹稀;表现出了早春的特征。

早莺“争”暖树,描写出春寒料峭、莺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 新燕“啄”春泥,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巢育雏的景象。

从而描写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风光(板书:风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对偶句,香花和 芳草并列(板书:花草并列)。用“乱”修饰“花”,表现出香花 繁茂,姹紫嫣红;用“浅”修饰“草”,表现出芳草初生,鲜嫩 碧绿。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个“渐”字,在“能没马蹄” 前面加上一个“才”字,描写出香花将愈开愈艳丽,芳草将越长 越茂盛,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景(板书:图景生机无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诗句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 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再次照应诗 题,写出诗人缓步行走所至,在前面描写一处景色的基础上,荡 开笔锋,转而写到别处。“最爱”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鸟语 花香,春色喜人,湖东景色更是别具风姿,引人入胜。从而塑造 出了诗人自身缓步观景、欣然陶然的形象(板书:缓步行走欣然 陶然观景)。

(5)这首诗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风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 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 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板书:喜爱春光恬静闲适)。

4.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欣然陶然、恬静闲适的感情。

板书设计 5.由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引出描写西湖盛夏 景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

6.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两层:前两句为一层,赞叹西湖六月风光;后两句为一 层,描写西湖六月风光(板书:先赞叹后写景)。

(2)这样结构诗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 湖,风光和其他时节大不相同。诗人步出净慈寺,一看眼前景色,

不由脱口赞叹。这赞叹不但振起下两句的写景,而且吸引读者欣 赏下文的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与天 接的莲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碧绿,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艳 红,描绘出了一幅朝阳旭照、红碧交辉的浓艳图景。这样先赞叹, 后写景,突出了景色的浓艳引人。读者读了写景的诗句,自要回 味前面赞叹的语言,产生了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板书:图 景浓艳耐人回味)。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舒缓语气,赞美感情。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石壕吏》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 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 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 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 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 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 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 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 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 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 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 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 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 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 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 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 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 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 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 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 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 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 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 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 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 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 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 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 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 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 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 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 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 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 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 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 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 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 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 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 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1) 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2)如果从老翁 的角度叙述故事呢?(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 (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 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 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 贵的。)

《石壕吏》教案 8

一、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 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 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 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 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 “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 同的感受?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 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 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 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 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 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 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 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 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 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 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 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 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 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 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石壕吏》教案 10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 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 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 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 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

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 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 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 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石壕吏》教案 11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我们一同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 介绍背景资料 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 戊等) 3. 分析__的中心 (1) 对__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 点加点字的分析) (2) 对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 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 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 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 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 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 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 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 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 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 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 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 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 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 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

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 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2.__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

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 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 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 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 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 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 文中的标注)

(5)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

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

3.分析__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 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 点,也就是__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 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 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 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 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 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 n 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 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

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 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 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 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 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 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f215.cOM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 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 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 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 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 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 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 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 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 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

“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 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 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 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 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 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

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 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 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 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 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 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石壕吏》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 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 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 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 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 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 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 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石壕吏》教案 13

一、导入 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 望》 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著名的《三吏》、 《三别》。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 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咽:三个读音) 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 决,最后提出疑问。

2、提问: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 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 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记下里面的词语解 释) C、裙:

D、前途:

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 走:(《口技》几欲先走) 已:

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 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 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 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

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 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 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夜久”, 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 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 发展,彻夜未能入睡。也有杜甫在哭的成分在里面。

H、为什么不抓杜甫? 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 在此投宿。

3、把__翻译一遍。

4、你能复述__吗? 5、整篇__讲了一件什么事?(官吏夜捉人) 为什么是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 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 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 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四、__分析

1、老妇致词说了几件事?(分层:三层。学生说出层意)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 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2、“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 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 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 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 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 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 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 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 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 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 面的话。“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 而出,自请应役了。

3、有人说老妇的致词不是一口气说出的,而是被官吏一句 一句的逼问出来的。(板书:吏,呼,妇,啼)

看课后习题三,这种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叫:“藏问 于答”(板书)

请同学们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注意语气) 五、总结 1、放映中央台的《石壕吏》的讲解词。

2、评价:“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 枚) 六、背诵 齐背《石壕吏》 七、作业 1、背诵 2、(幻灯片)想象一下,从这天晚上,这一家人会面对什 么样的命运?

《石壕吏》教案 14

一、导入: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

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 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 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 《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 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 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 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 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 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 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 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

再 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 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 领会意韵。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 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 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吏 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 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 啼(妇人 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

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 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__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 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 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 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 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 惟肖的?)

明确:这是__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 120 个字, 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 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 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 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 了解。

10、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 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 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 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__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 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 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 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 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__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 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 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

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 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__中 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 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 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

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 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 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 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 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 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 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 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__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 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 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 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 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 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__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 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 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 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 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 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 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 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篇六: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诗歌。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杜甫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 秀品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杜甫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 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生平资料,预习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他被称作“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历经战乱,饱受流离,仕途坎坷,备 尝辛酸,但他始终用文字记录着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他就是大唐诗人—— 杜甫。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唐,走近诗歌的巅峰时代,先来学习杜甫的第一首诗《石壕吏》。

二、自我研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 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杜甫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 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 “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 部集》。

2.作品简介。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 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 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 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 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整体感知 1.精读课文,注意断句和节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 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疏通文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老妇 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又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 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 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 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四、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说说“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 兵”“招兵”? 明确:“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 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 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 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3.细读“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几句诗,并思考反映了当时怎样 的社会环境。

明确: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 时战争的惨烈。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目 的是什么? 明确: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同时也为了掩护老翁,她 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 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凄苦、悲愤之情。

6.本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老妪: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 暴无比。

7.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1)寓褒贬于叙事。

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但却通过叙事 抒发了感情,表达了心中的愤慨。

(2)精炼概括,前后照应。

开头和结尾很简练,重点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

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

五、课堂小结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

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

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书

石 壕 吏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

知 实深深凶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高潮)

践切重恶

出 真

同 情

苦 难

残 暴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 学半

篇七: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 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之情。

〈二〉能力目标:

3. 训练朗读能力。

4. 引导学生分析致词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小组探讨 (2)表演话剧、加深理解 重点:理解本诗内容及思想感情;训练朗读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扣住“苦”字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步骤:

一、 组织复旧 (1) 请同学介绍作者。

(2) 请同学背诵杜甫的诗。

二、 导入新课《石壕吏》,并介绍背景及相关的《三吏》、《三别》 三、 学习新课 〈一〉扫除字词障碍,训练朗读 (1) 读准字音 (2) 把握词义 (3)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问 (4) 个人读 (5) 齐读 〈二〉引导学生深入诗意,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 1.探讨: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这首诗的重点在哪里? 2.学习第一段:致词的由来。(开端) 学生小组学习,感悟:从这一段知道了什么? 3.学习二、三段:致词的内容。(发展、高潮) (1)小组讨论,设计问题,竟赛抢答 (2)教师设问:

A.“吏”可用哪些形容词来描述? B.老妇“一何苦”,她都有哪些“苦”?这些苦是谁造成的? C.整个过程中,是老妇一人说话吗?想象一下应是怎样的? D.老妪为何请求去服役?

(3)背诵部分内容。

4.学习第四段

(1)“独与老翁别”暗示了什么? (2)“泣幽者”是谁呢? 5.表演话剧,加深理解。

四、小结 五、作业:把本诗改写成记叙文 附:板书设计

一. 起因:

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 翁:逾墙走 (睡卧不安) 吏:呼、怒 (凶暴蛮横) 二男战死

二. 致词:(经过) 妇:啼、苦 家境贫寒 饱受战祸 苦 年老从军

杜甫:

深切同情 三. 结果:

老妇被捉。

篇八: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9】

《归园田居》其是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 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10】

归园田居其一歌颂了田园生活,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⑵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⑵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去如何?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11】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作者的安贫乐道思想。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作者的艺术情趣,这就是作者一生的艺术写照。

八、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九、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作者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12】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2. 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下节后进行展示。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朗”、“识”“玉”三个字,会写“识”、“玉”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重难点:如何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如何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众星下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抬头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在他眼里,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写的《古朗月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诗文,找出生字宝宝。

1、大家自己先来读读古诗吧,有信心读好吗?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在古诗中找到生字宝宝,读读它们,并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指导朗读,相机理解诗意。

(一)指名学生读诗,读后及时评价指正。

(二)检查生字的学习,并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认识“朗”,并理解题目:古朗月行

1、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能给“朗”字组词吗?

2、引导理解“朗月”。

什么样的夜晚才会有明月?(晴朗)

古时候有个叫鲍照的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看见了月亮,于是写下了“朗月行”这首古诗。几百年以后,李白也看见了这样的朗月,他也特别想为月亮写首诗,所以他就借用古人鲍照写过的《朗月行》的题目,并在前面加上一个“古”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朗月行。学生接读题目。

认识和书写“识”这个字,并理解“小时不识月”。

1、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这个字呢?

2、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识”字,(什么结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告诉老师该怎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学生再书空,然后在书上写这个字。

3、给“识”字组词。

4、李白小时候不认识什么呢?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认识和书写“玉”,并且朗读和理解“呼作白玉盘”。

1、出示“玉”,这个字和哪个字很相像?(区分:玉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好这个字呢?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书写。

2、给“玉”字组词。

3、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他把月亮称呼为什么?齐读第二句诗:呼作白玉盘。想象白玉盘是一只什么样的?如果你见到了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李白小时候和你们一样,见到如此美丽神奇的月亮,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他忍不住大声呼唤:呀!天上有个白玉做成的盘子!

4、那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在不断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然后再齐读。

学习剩下的两行诗

1、天上的圆月还让李白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自己读读剩下的两行诗。再指名回答。

2、这面镜子是从哪里来的?瑶台是个什么样地方?镜子本来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可是现在它飞到哪里了?想象一下从这面镜子里,我们能看到什么?如果你见到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

3、我们该怎样读这两行诗才能读出月亮的神奇与美丽呢?在指名读后的评价上引导学生读出惊叹的语气。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示范读。

四、整体感悟,指导背诵。

1、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晴朗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一个小孩子抬头望着它,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啊,它那样洁白,美丽,一定是的白玉做成的盘子吧?不对!不对!它那样明亮,那样神奇,一定是王母娘娘的镜子飞到了云朵之上。

2、你喜欢这样的月亮吗?喜欢它的什么?那让我们边读诗,边展开想象吧!配乐齐读古诗。

3、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诗背下来呢?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在这首里,李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月亮,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它是?指名人背诵《静夜思》。在这首古诗里,看到天上的月亮,李白想到了什么?

2、我们还学到了一首关于月亮的儿歌,指名人背诵《小小的船》,在儿歌里,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儿歌?

六、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月亮,也喜欢月亮不同的样子,他们描写和赞美它,还把它当成懂得感情的好朋友,把快乐的事告诉它,也把烦恼的事向它诉说,同学们,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也抬头静静地望着天上的月亮吧,那个时候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14】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爱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默读课文;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样?下雨时,需要带什么雨具?

2、你穿过雨衣吗?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过什么样的感受?

3、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板书课题《充气雨衣》。学习生字“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气?

1、按自学四步骤自学课文。

⑵按归类认读生字:让学生找找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音;找找同偏旁的生字。

⑷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先认读,再用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涂出。

⑸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的。

⑹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画出有关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

3、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

⑴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读读有关句子。

①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

②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在小林的眼中,“花伞”渐渐模糊变成了下摆张开的一件件雨衣。

③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

⑵读好小林想的句子。

①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

②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③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

④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嘿!别提多棒了!

四、情感升华。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激励语: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五、作业布置:

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语文公开课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懂得阅读时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阅读描写人入迷的样子的句段,体会其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试着自己写一写。

3.试着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种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感受分条列举法的好处,学习用有条理性的表达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想法。

4.学习古诗《春日》,感受春日的生机,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学习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把人物入迷的样子描写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阅读本单元课文时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交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所采用的阅读策略。

2.读一读描写人入迷的样子的语段,分析其中的描写方法,并学会仿写。

教学难点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习描写人物入迷的样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生说说自己选择的阅读任务及采用的阅读方法。

(1)就《竹节人》一课展开交流。

生1:我选择的阅读任务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阅读时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老师的内容,也就是关注老师没收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对如何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内容只是快速浏览,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抓住了重点。

(2)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展开交流。

生2:我对火星特别感兴趣,想知道“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所以阅读时我重点阅读了关于火星的段落,而对其他内容没有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就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也得到了我了解的知识。

(3)就《故宫博物院》一课展开交流。

生3:这篇文章太长了,要是全部读完得花很长时间。但如果我的阅读目的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的话,就只需要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而且对材料三只需要了解一些信息,如游览的进出口,材料四则可以结合材料一一起来看。

2.教师总结阅读方法。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感觉大家都挺有阅读经验的。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方法是提高我们阅读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在看比较短的文章时,这种方法好像没什么用,但当大家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篇幅较长、内容庞杂的材料,这种方法就显得非常实用了。所以,大家在阅读时一定要先弄明白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细读,这样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3.以所学课文为阅读材料,再次进行阅读任务及阅读方法的训练。

(1)确定阅读材料,出示阅读目的。

过渡:在前面两个单元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中篇幅较长的是《开国大典》,请大家翻到那一课,再根据下面提供的几个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找准阅读重点,看看大家是否能快速而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材料:《开国大典》一文。

①阅读任务一:我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升国旗的场景。

②阅读任务二:我想通过阅读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③阅读任务三:我对阅兵式比较感兴趣。

(2)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目的,分组交流,汇报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