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古代诗人的故事(合集十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1
放暑假了,正赶上伏天,赤日炎炎的,户外烧成一团火炉。我那也不想去,就窝在小房子里喝茶上网。突发奇想,何不去古诗里游玩,找一块风景荫凉爽快?
《诗经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三九隆冬,握把铁镐,把河道瀑边的寒冰凿下来,窖好,等到酷暑时搬出来纳凉。站在诗句旁,我就像立在冰河边,迎着飕飕冷风,享受冬天的风景。
古代的人,笨,造不出电扇空调,只好蛮干,把寒冬的冰存储起来,在盛夏里用来降温。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北京城内共有18座官家冰窖,专供皇家和王公大臣用冰。不论官窖还是府窖、商民窖,都是在冬天采集冰块,存入地窖中,夏天拿出来使用。虽然麻烦,可凉爽宜人。好在我的祖先居住在崇山峻岭中,受自然的庇佑,大可不必为消暑劳顿。祖先没留下脍炙人口的纳凉诗句,是因为没受过酷暑熏陶。太舒服了,就没有诗。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亲身感受了暑天炙烤,他方尝到了热的苦味儿,才能吟出《苦热》情怀:“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君。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朝客应烦绻,农夫更苦辛”。看看肩上搭一白毛巾的人从眼前走过,我立马想起白居易擦抹汗珠子,怜悯农人锄禾日当午的无奈神情。热,热出了诗人,热出了不朽诗文。
到白居易院子里消暑,最诗情,最淡定,也讲究科学。“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搬一把竹椅,坐在院子里,眼前没有遮拦,风撩窗帘,悠悠飘来,心静,也不觉得热了。夏夜,月升风起,心无旁骛的端居院子中,一边喝茶,一边赏月,享受心静自然凉的乐趣,多爽!
还是到苏舜钦的的《夏意》里乘凉。“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欹卧于竹席之上,隔帘闲望榴花,做一梦,流萤飞过,情趣盎然。正午光影透过树荫洒落满地,一地清凉。睡得正酣,一声莺啼将诗人闹醒。我最喜爱萤火虫了,摘一朵南瓜花,放一个萤火虫到里头,黄亮亮的,晶莹剔透,比诗词还美。就是暑热,也忘却了。我不是诗人,也是诗人了。
到河旁,站在廊桥里,去追逐夏日凉爽。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正和我的心意。“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个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闲步野外,在密林深处徜徉,虫鸣声声,清风习习,婆娑月光里,一人独玩,诗情画意的,正好。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我羡慕的,是楼台亭榭,有池塘,有荷花,有半月,有蔷薇。一方小小院子,风清花香的,站也好,坐也罢,甜蜜的,如一个佛。这辈子做不了诗人,这并不妨碍我到诗里闲逛。
洗个凉水澡,披头散发的读一首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效仿孟浩然,靠窗斜卧,做一个活神仙。像陶潜一样,“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谁能做个羲皇人?除过陶潜,就是我了。
我想不通那么封建的社会还有“同川沐浴”习俗。这种风俗至少在清代尚存,清朝吴震方的《岭南杂记》,是其游历广东等地的所见所闻,在当年的粤西一带,女人每年的阴历四月即到河里裸浴,一直持续到阴历九月。公公与儿媳妇、小叔子嫂嫂一起洗澡,也不觉得难为情,男人即便碰到女性私处也没有关系。但不能碰女人的乳房,此即“浴时或触其私不忌,惟触其乳则怒”一说。这种说法,邪乎不?古人不是疯子,也是傻瓜。
我客厅里煤装空调,大热天,我除开扇电扇,就是读诗消暑了。诗是一坨冰,放在心里,浑身上下,凉爽惬意。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2
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内容来表达思想、情感或传递信息的形式对古诗与故事的作文进行详细的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和故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我们学习文化和历史的渠道,更是我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每当我沉迷于古诗和故事中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回忆起童年时代,我最喜欢的古诗是《静夜思》。那时,每当夜晚来临,我都会默默地朗读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几句简单却意境深远的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静静地坐在床边,凝视着窗外的明月,内心涌起了对亲人、朋友和童年时光的思念。
而故事则像一杯甘醇可口的茶,滋润着我的心灵。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了《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从那以后,我对大观园里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我读到贾宝玉、林黛玉和秦可卿之间的纠葛,我仿佛置身于古代封建社会的华丽舞台。这些故事不仅是瑰丽的虚构,更是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古诗和故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慧。通过欣赏和研读古诗和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
此外,古诗和故事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灵感,成为我们表达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将自己思考的问题、面对的挑战或对未来的期许融入其中,通过古诗和故事的形式传递给读者。
无论是写古诗,还是写故事,我们都可以通过语言和结构的运用,展示出自己的创作才华和情感世界。通过对古诗和故事的细致品味和思考,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对人生的感悟,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3
江南二月,刚好是一个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的时节,也是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时候。就在这个月的某一天,有一个名叫叶绍翁的'诗人,来到有一个小花园的地方。
叶绍翁不小心看到此处有一个小花园,便想看看里面的花草树木和美丽的风景。于是他就轻轻敲了敲柴门,但却没有反应,于是,他又敲了敲柴门,但却无人反应。他就想:“嗯?怎么没有人反应啊!难道是园主怕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还是园主不在家啊?”叶绍翁还是想看看里面的景色,于是又敲啦了敲柴门,还是无人反应,最后没有办法,就在柴门前徘徊着,寻思着,并叹息道:“这里的美景我是看不到了!”叶绍翁很是扫兴,看了看小花园周围的景象,感觉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开的时候,抬头看了看小花园,忽然间,墙上一支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叶绍翁从一支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了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绚丽的春光,他嘴角微微上扬,笑了笑:“今天来到这里,看来没有白来一趟了!”
诗人叶绍翁就在这时,写下了《游园不值》,让我们明白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力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4
最我们班里出了一个怪事,就是出了一个诗人,他打外号是“假李白”,我给你们介绍介绍他的事迹吧!
事例一:一天,一个同学在背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那个“假李白”接口答道:“一行白鹭上西天。”“扑哧!”我差点笑出来。那个同学接着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大帆船!”那“假李白”反驳道。“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
事例二:那天,他被老师臭骂一顿,下课后,趁老师回办公室之时,他开口颂道:“××路过烤鸭店,看见烤鸭嘴里馋……”还没说下半句,我就上气不接下气的.笑了起来!“口说流出三千尺,(他说最后一段时,我怀着大笑声期待着)摸摸兜里没有钱。”全班捧腹大笑。
事例三:他闲着没事,就吟了一句诗:“日照香炉生黑烟,李白跑进卫生间便便落下三千尺,摸摸兜里没有纸。”“……”(我被他闭得哑口无言)
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班的“大诗人”,他的诗很“好”吧?!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5
在古老的黄河之滨,矗立着一座巍峨的楼阁——鹳雀楼。这里,黄河如带,奔流不息;这里,群山连绵,云雾缭绕。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的顶层,目光远眺,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
夕阳的余晖洒在王之涣的身上,他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想起了那些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他感慨万分,提笔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诗句。
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白日依山,渐渐西沉;黄河如带,奔流入海。王之涣用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生的短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哲理。
然而,王之涣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他渴望能够看得更远,了解得更多,因此,他决定更上一层楼,去追寻那更广阔的天地。
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王之涣的豪情壮志,也启示着我们: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座高楼,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古诗《登鹳雀楼》不仅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更要勇敢地追求未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在古诗的世界里,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和哲理吧!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6
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内容来表达思想、情感或传递信息的形式对古诗与故事的作文进行详细的写作。
古诗与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智慧。这些经典作品不仅给人带来欣赏的快乐,更是引导人们思考人生与意义的源泉。
从古诗中,我们能领略到古人的豪情壮志、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爱情的.热烈讴歌。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诗人在明亮的月光下,思念远方的亲人,抒发了对家乡和亲友的眷恋之情。而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则通过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善恶、权谋的斗争等社会现象。
古诗与故事能够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给人们带来共鸣与思考。当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境界。而故事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声情并茂的叙述,让读者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和成长。
古诗与故事也是传递信息与思想的重要媒介。它们通过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社会和时代。例如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向往。这种思想的传递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也影响着读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欣赏古诗与阅读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更是为了获得思想的启示和情感的滋养。它们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正如唐代杜牧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古诗与故事,不仅能够开拓眼界,还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思考能力。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古诗与故事的价值。尽管时代在变迁,但人性、情感和智慧是永恒的。通过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生活,并且获得更深的思想启示和情感共鸣。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7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魅力所在。几千年来,古诗词在中华儿女的口中流传,在我们心中起舞。“唐诗宋词”,华夏文化永远的里程碑,留给我无限的神往,深深的眷恋。
唐诗,是诗里的元老。浪漫诗人李白,忧伤诗人杜甫,思乡诗人张籍……他们将唐诗打扮得多姿多彩、美丽动人。唐韵,犹如高高的大山;唐韵,好似潺潺的小溪;唐韵,就像辽阔的草原;唐韵,婉如柔和的春风。唐诗里,有喝不完的美酒,赏不完的风景,听不够的悅耳之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再喝一杯吧!出了这阳关三叠,恐怕就没有朋友能和你这样举杯共酌了!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那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是触动了我的心弦。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雨仿佛读懂了柳芽的愿望,跟随着那轻轻柔柔的春风悄悄潜入乡间,无声地滋润着世间万物。“润物”有意,却无心“讨好”,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呀!
人们都说“诗庄词媚”,感受过了诗的端庄,再来领略一下词的妩媚吧!宋代,造就了无数词阙的经典。词阙,犹如娇羞的少女;词阙,好似娴熟的巧妇;词阙,就像热情的主人;词阙,婉如智慧的老者。宋词里,总会有淡淡的哀愁,丝丝的美意,点点的温婉……“三苏”中苏轼的一首《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令我久久不能忘怀。这首词,动静结合,景事相符,堪称完美之作。我时常呤诵:“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闻取,人不见,数峰青。”雨过初晴的凤凰山下,江水清澈,云淡风轻,湖光山色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明丽。连远方的白鹭仿佛也倾慕弹琴女子的美丽,特意停留在水面上。隐隐约约的琴音,含着凄苦,有些悲伤,是弹给谁听的呢?本想一睹尊容,没想到曲终人却不见,真是让人意犹未尽。
徜徉在古诗词里,在我病痛时,给我安慰;在我得意时,教我警醒;在我失意时,给我希望;在我颓废时,催我奋进;在我迷路时,为我指明方向。诗词之舞,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美好。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8
月华如水,洒满了静谧的夜空。唐朝诗人李白独自一人,倚窗而立,望着那轮明亮的圆月,心中涌起万千思绪。此刻,他身处异乡,远离故乡的繁华与喧嚣,心中满是思念与孤独。
那轮圆月,仿佛是故乡的化身,勾起了李白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他想起了故乡的山水,想起了那熟悉的街巷,想起了亲人们温暖的笑容。然而,此刻他却身处异地,无法与他们团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李白提起笔来,将心中的情感化作诗句,流淌于纸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充满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思念。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李白的一生,充满了漂泊与流浪,他用自己的诗句,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首诗,便是他人生中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如今,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李白产生共鸣。我们也能感受到他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感悟。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让我们与古人产生心灵的交汇。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9
我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是李商隐。我为什么喜欢他呢?嘿嘿,待会儿再告诉你。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为“三李”。李商隐的诗,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的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这是否真的是他所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一句。这是一首描写恋人离别后相互思念的爱情诗。这首诗以“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比喻美好春光即将离去,情人离别,一切美好随风而去。这首诗是我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最喜欢的一句。
虽然在我们眼中,李商隐的诗词、名气和李白不是一个等级。不过这好像没有可比性,一个多以描写爱情为主,缠绵秀丽;一个以写景为主。因此,他们俩的诗不是一个主题的,但都对后代有极大影响。李白的诗十分豪放,而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的诗构思十分新奇,风格秾丽,这一点与李白颇为相似。
好了,我为什么会喜欢他呢?这个问题也该回答了。有一点可能因为我和他都姓李。那么我为什么不喜欢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呢?我觉得李白的诗太不受拘束,自由过度。而李商隐是追求完美的诗人,这一点,我就很佩服。很多事情我都没做好,就一糊而过。我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完,而不是做完美。只要我做完了,不管质量差还是好,我都不会再去管它。
李商隐,因为他追求完美的性格令我佩服,所以他是我最喜欢的诗人。
古代诗人的故事 篇10
在东方的一个国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诗人,他的诗歌是家喻户晓,因此也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可大多数都是些“酒肉朋友”,让他十分苦恼。
有一位农民十分希望能与这位诗人成为好友,可因身世一直无法实现这样的想法。在得知诗人喜欢旅游时,他决定邀请这位诗人一起来观赏风景,以便结为好友,于是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诗人。
几天后,诗人收到了信,只见信中写道:有一宝地,名为桃花潭,潭深千尺,旁有万家酒楼,特邀您来观赏。诗人看了之后,十分欣喜。于是,赶忙来到渡口,租了一艘小船,起身前往桃花潭。
河面上,一艘小帆船,向桃花潭驶去。不一会儿诗人便看到了房屋,房屋虽多,但更像是农家的.屋舍,诗人心中满是疑惑。
来到桃花潭,诗人看着潭水说道:“这也不像千尺深啊!潭水如此清澈见底,不如说是千寸深罢了。”“哦,那是我写错了。”农民赶忙回答道。诗人看了看他,没有说什么,两人向所谓的“酒楼”走去。
来到酒楼,诗人问道,“不是说这里有万家酒楼吗?怎么只有这一家呢?”“这家酒楼的老板姓‘万’,不就是万家酒楼啊!”农民笑着回答道。诗人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只是个骗局。在农民买酒时,诗人向渡口走去,准备坐船离开。
农民发现诗人离开后,赶忙追了上去,两人在渡口相遇。农民说明情况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农民只是想与自己结交,成为好友。因而并没有责备他,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赐予了农民。农民拿着写有诗句的字条,冲着诗人远去的船,大声的呼喊道,“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