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民主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1-01

最新民主观后感(汇集7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看哦,写7篇观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向共和》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主观后感 篇1

对于历史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很明了,但是在心里都有一个印象,历史这玩意其实还是口口相传的,有些是经过一些个文人的笔来说的,一些个是由那些个戏啊曲啊剧啊的演出来的,也许我们听到的'都不是历史,也许全是历史,我们既然不是学者,也无需考究真否,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听者体验不可能体验的事情,从而由史鉴今,以古人之事谈今人之不可为。只要历史足够精彩,真真假假,不足道也。

对于1894年到1917年的这段历史,我们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历史书的层面上,比如袁世凯是个大卖国贼,李鸿章是大卖国贼,慈禧是老混子,光绪倒是年少有为,谭嗣同是烈士,孙中山是革命先驱如此如此巴拉巴拉。这种思想一直存在我们的心中已经二十年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是一部电视剧却真真正正的冲击了我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在经过了那个只有黑白非对既是错人云亦云的年纪,选择题也从双选改为了四选,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身体成熟的成年人,考虑历史的时候是应该重新审视,有自己的看法了。毕竟没有无来由的恨也没有无来由的爱,卖国贼不是生来就是为了卖国滴,革命烈士也不是根红苗正生下来就脚踏七彩祥云滴,当然卖国贼的一些人性闪光,革命烈士的污点不能改变我们对卖国行径的唾骂和革命的崇敬。然而,任何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在过了那个一棍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时代,在百年以后,是不是可以给出公论的时候?作为即将接管社会的新一代,我们是否对历史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

民主观后感 篇2

走向共和,就拿今时今日来说我们仍然处在进程中。没有好的制度和坏的制度,只有合适不合适,即使是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不能去全盘否定,能够绵延数千年自有它的合理性,只是进步和发展是个大趋势,被淘汰也是必然。

“孙大炮”是这个剧中出现过很多次的称谓,刚开始我深以为然,因为总是把他和唐僧联想到一起,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赤诚,信念无比坚定却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能力。但是最后一段的演讲又觉得他确实有其伟大之处,同样也在于他极度的天真赤诚与坚定,他的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甚至于在如今也是超前的,任何理想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具体到个人,我们都被教导,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于国家,于民族更是如此,我们总要有个目标去为之奋斗,尽管过程可能回环曲折。

我不明白教科书为什么一定要笼统地给袁世凯冠一个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帽子,彻彻底底地否定了一个实干家,一个被李鸿章,荣禄,张之洞多次推荐,甚至舍命保全的人,他的能力才干可想而知。他一生的败笔可能就是养了一个蠢儿子,和杨度一起蒙骗自己老爹称帝,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袁世凯自己的私心,野心,结果骑虎难下,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北洋分裂,军阀割据。袁世凯曾经说“如果我输了,没有人能赢。”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战乱印证了这句话。

说到杨度,看前面是个有能力有理想有原则的正人君子,袁世凯为了不到南京任职纵人放火,他大骂想搞君主立宪可以,这是堂堂正正的事,怎么可以用这种卑鄙龌龊的手段。后来为了骗袁世凯称帝,伪造报纸,伪造请愿书,授意段祺瑞威逼议员签字。嗯,这很“堂堂正正”。

历史的必然性是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偶然性在于人作为一个又一个个体的差异性,可能起推动作用,又可能受自己短板的限制,使发展滞后。

又想到当初梁启超拜访李鸿章想请他一起搞君主立宪,李鸿章说了一句话“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感触良多,这部剧传达,涵盖的太多,真正能吸收的少之又少。

民主观后感 篇3

110年前一场革命轰轰烈烈,他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震惊了世界四方,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使振兴中华成为一种信仰,他揭开了救亡图存的历史篇章,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画卷上书写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电影一开始是一位妇女,她戴着枷锁一步一步顺着围观观众开辟的道路走着,她步伐刚劲有力,她说:“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囚禁始。纵使世人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蕃赴死,正因为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创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死并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我不由得感动,她是多么的伟大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父孙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远见卓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贯山河的革命气魄带领着顽强不屈,心怀壮志的革命烈士舍生忘死,将中华民族带入了崭新的发展轨迹,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影片中有许多简短的台词,可是却完美的代表顾革命“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王氏宗亲,贵族官夹,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革命是为给天下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一温一和宁静的世界,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我的死是为所有孩子。”辛亥革命是成功还失败?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展望未来,这条历尽沧桑却傲然腾飞的东方巨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民主观后感 篇4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生活幸福安逸,可谁又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呢? 辛亥革命的一幅幅画面正引领着我们跨入时空的大门,目睹曾经所发生的一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女子的她,当仁不让,积极投身革命。

她是同盟会的一员,她是众多孩子的“母亲”,她最无私、最无畏,她就是我们熟悉的秋瑾。当天空射下第一缕阳光,给大地穿上一层柔柔的纱衣时,即将行刑的她仰望着蓝天,露出了愉悦的`笑容,从容地表达着她最后的愿望:“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孩子拥有母爱,让天下的人幸福。”这是怎样的大义凛然,怎样的博爱情怀啊!

有国才有家,无数仁人志士离妻别子,背井离乡,为了国家而投身革命。他们不会计较将失去什么,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911年4月21日,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他亲自率领勇士一百二十余人,攻入两广总督署,遍搜张鸣岐不得,又冲出来。到处危机四伏,我仿佛也置身于其中,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看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倒下,我的心在流血。我知道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人牺牲,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国人会自相残杀。“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当林觉民被清政府官员审问时,他机智勇敢,坚贞不屈,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但是他和其他人一样还是逃不过命运的齿轮。最后,他们用鲜血点染出了最美丽的花朵,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革命的失败并没有动摇其他革命者救国的决心,他们坚信坚持就是胜利。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那一刻,我激动得哭了。1912年,孙文从西方走来,成立了中华民国。从此,中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在中国上空飘扬。

雪莱曾经说过:“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革命先辈已经用他们的鲜血将中国发展的坚冰打破,民族腾飞的春天还会远吗?看: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高科技企业正遍地生花;南极上空飘扬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太平洋上出现了我们强大的舰队。 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少年,我们有我们的使命。人生路上充满荆棘和坎坷,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失败而垂头丧气,止步不前,而是要学习革命先辈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同学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新世纪的一员,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民主观后感 篇5

“爸爸,什么是《与妻书》?”餐桌上,我一脸郑重地问道。

“是林觉民写的吗?‘书’就是信的意思,‘与妻书’就是写给妻子的信。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因为今天我们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那个林觉民在参加广州革命前给妻子写的,他被清皇朝残忍地杀害了,我觉得他为了革命慷慨赴死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从前老师对我们介绍各种革命的时候,我总是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次看完电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到底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

电影里孙文说:“革命就是救治中国。”

100年前被杀害的第一位女革命烈士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为了这种理想,秋瑾临刑前可以笑着带着木枷、拖着脚镣,她的笑容是那么从容、那么温馨。尤其是当她看到那个正在妈妈怀里吃奶的孩子后,她轻轻地停下了脚步,她的眼里流露出母爱的光辉,那一刻我在她的亲切的.笑容里悄悄留下了眼泪。

黄花岗被害的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革命是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为了这种理想,当敌人企图劝他投降时,尽管满脸血污,他却极其坚定地说:“不必了,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当我看到他的遗体在水中浮沉,最终被同盟会会员冒死打捞上来的时候,我震惊了,我从没想到:原来有这么多人愿意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无论是当时的大元帅,还是战场上默默无闻的“小湖南”;无论是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徐宗汉,还是为革命饮弹身亡的唐曼柔,他们全都是拿生命当砖石,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之中,他们渴望建立“共和制”国家,他们渴望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富强。

正是因为理想,他们才能在战斗中发挥出无穷的力量,才能赢取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现在的我,还是一个正在求学的孩子,我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逐步找到可以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方向,一旦理想确定,我必将向那些勇士们学习,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将勇敢地走下去!

我愿那些在革命征途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民主观后感 篇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F215.CoM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民主观后感 篇7

千思万绪,想不出来什么很有总结性的标题,就当是一个随笔,想到什么写点什么吧。

《少帅》之后,我对张黎这个导演特别好奇,拍得太好了,那些脉络那些细节,非常清晰,又不胡作非为,使我十分想把他的作品全看一遍。从《走向共和》开始,无疑是最合适的,这是他第一部电视剧。

看了两个多月,终于把这部剧看完了。网传这部剧被封了,其实在线资源还能找到,真找不到在线的,反而是《大明王朝1566》。

谈到被封,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讨论,主题离不开一个,那就是这部剧“以古喻今”,讽刺当今,今上被刺痛了,于是禁播。我的看法,不同意这种说法。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原来是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的,直到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朱镕基讲话实录》。前者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所谓镜子,是你读史书会发现历史很熟悉,为啥啊,因为你在经历的这段时期,曾经就在历史上出现过。这很悲哀,人类在原地打转的时候多。后者则是我的体会,毕竟他所在的时代,就是我所在的时代,他在位时尝试改造的事情,现在还在尝试改造中,依旧是原地打转。历史是一面镜子就作此解,我们看镜子时,看到的就是现实(我们自己)。观众们看《走向共和》觉得以古喻今,不正是一种照镜子的错觉吗。

如果历史是一个镜子,那《走向共和》简直是个照妖镜,《少帅》就是个水中镜,朦朦胧胧。

张黎自己对于《走向共和》的被封,有自己的评价:就算《走向共和》解禁,我也不同意重播。(来自网络报道)如果没有《少帅》,我不能完全理解他这句话,《走向共和》是他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锐气十足,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谓是大刀霍霍,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讨论,甚至是颠覆。他借历史人物的口,讲了许多事,谈了许多大道理。再看《少帅》,它似乎激不起水花,没耐心看的话,没准还会错过张黎的机锋,它是那么的平和、抒情,有些人还认为《少帅》拍得狭窄了,没有前面作品的那种气势。

这种转变不难理解,青年人激进,中年人平和,这两种状态都是他,整个历史脉络他讲清楚了,历史人物的一些争议,他表明了态度,大道理他是一样讲的。

有件事,我觉得有趣又滑稽,当我向朋友们说,我正在观看《走向共和》时,她们一副惊愕的表情,仿佛我正在看抗战神剧,不可思议。接着聊下去,我才知道,她们大多数不知道《走向共和》这么一个电视剧,然后是以为共和是大国崛起一类的Z治宣传片内容,谁叫我们是共和国呢(笑哭)。那就是说,在经过那么多年的一个思想教育后,我们对共和这个名词是完全陌生的,共产、共和,虽然都姓共,但是共共不同,谈共和并非就是谈Z治口号。

那共和是什么呢,有别于帝国和王国,国家元首是由民主的方式产生的,并非世袭,这就是共和,也是片中一直讲诉的民主共和。所以可以简单粗暴的说,走向共和,那就是走向民主。希望我的朋友们,以后别贻笑大方了。

看张黎,我们需要谨慎,因为他很大胆又很真实的呈现历史,如果是历史基础不扎实的人,就容易被他所呈现的一切所迷惑,认为他拍的就是全部的事实。除了历史本人,谁又敢说这是全部的事实呢,所以当他引起我们的兴趣时,我们大可以翻阅正规的历史,互相比照,互相推定,看你是同意张黎,还是不同意。既是一种看剧,也是一种看史,这是最好的。

在播放平台的评论里,我经常会看见一些叫嚣着,某些人物实在太蠢太傻的言论。实在觉得好笑,但是不能跟你们共享了。看历史人物的种种,我们是容易陷入这么一种状态的,用后来已知的结果去推定他们当时的所作所为,然后评价他们蠢。这是不公平的,当时的人,他们并无法得知后面的结果是如何的(除非是穿越人士),他们的决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在的环境。是不是能有更好的决定?先问问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