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1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六篇。

今天中学范文网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马克思主义观后感”的信息,如何撰写出值得反复研读的作品名观后感呢?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影片,每个人在观看过一部影片后都会有所感受。 写观后感可以将当时的心情和印象记录下来,感谢您的光临我们将为您奉上精彩内容请收藏我们的网站!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篇1)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这就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他们开始采取各种形式的反抗和斗争,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一切是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人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同自然界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

第四: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第五,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将逐渐衰落并被新社会所取代的过程。它还告诉我们如何理解、面对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最高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综合理论。

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篇2)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意义上更具有科学性,因为他们参与了实践,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了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辨证法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意义上更具有科学性,因为他们参与了实践,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了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辨证法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它仍然需要改变。在这里,他还揭示了学习这本书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其次,要建立创新的思维逻辑,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学好哲学,帮助我们学习其他科学,提高人的素质。

方法是多多投入实践。

2。最重要的一章是第二章和第三章。作者阐述了他的新唯物辩证法。

物质:他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精神对物质有反应,物质一直在运动和发展,我们称相对静止和变化不明显的东西为静止,它只是相对静止。他认为所有物质之间都有统一、斗争、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存在联系的,联系有多样性,我们看待事物的发展的发展的时候要用联系的问题看待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也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延伸的过程,联系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区别。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概念:

他阐明了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定义就是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把事物独立看待,即使形而上学,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把事物看作混沌的状态旧叫相对主义,两个之间都是片面的看待问题。

怎样看待问题:我们要整体的看待问题,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是单纯的部分相家就不是组成整体的,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协作达到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他还阐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一切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变化,偶然性决定事物的变化。偶然性只是事物的导火索,二者相互转化。

他还说,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毛泽东说,我们要同实践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认识和实践

我们要具体的了解认识,关键的就是认识本质,本事的认为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的真正内在的东西,它不以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形式上,更要注重内在的的东西,比如说怎样审查一个女孩子美不美,我认为要主张从形式和内在方面来看待,形式就是外表美,内在的美大多数包括:内在的素质,性格,文化等等,我还认为认识和实践关系很大,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动力就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认识的辨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辨证的理解认识的过程,认识可能是从部分到整体,也可能是从形式认识到本质,还有可能从片面认识到全面,反正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

实践:实践有多种,如实验、社会实践等。实践具有客观性、主动性和历史的社会性。实践的功能是识别理论的真理,从而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并以循环的方式指导实践。所以实践和认识可以说是孪生兄弟,所以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人类的社会

(1)社会存在和发展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如果人离开了社会,人已经不会再是“人”,马克思阐明了人口对人的影响因素,人在生产中是一个必不缺少的因素,人又是自然界的主宰,所以人口的稠密将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因素,只有劳动力和生产量完美的结合才能适合国家的发展,依照我国来看,因为人口大量增多,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相比我们同等大国来看我们存在着差距。

(2)社会的基本结构:F215.cOm

社会政治结构:人分为几个不同阶级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体制社会几个阶段,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多民族政党,我们长期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民主和自由,维护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社会生产结构: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劳动是指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劳动包括两个因素:体力和智力。

社会每时每刻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的制度也是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一天我们会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上。

(3)社会的动力

我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人们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人们为了时间更快的满足欲望的需求,必须每时每刻的劳动着,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继而更好的剥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也要提高效率,延长时间的劳动着,所以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动力。也有一些历史人物对社会有着无形的精神指引,有助于人们避免走弯路和社会发展。但是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还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的不断发展,才能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注入活力。科学可以使人们明确自己的方向,加强社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使人们更快地交流与合作。例如,在清末,如果没有外来入侵,清政府就不会明白民族灭亡的压迫感。只有这样,封建社会的矛盾才会加速,中国才会走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

(4)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也像种种事物一样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社会进步不是一味的进步,中间免不了曲折性和,出现复杂的情况,它的进步是总趋势。马克思认为资产主义社会所谓的自由平等是只是资产阶级拥有的,“虽然他们拥有着比我们富裕的生活,但是从精神生活来看,它们是腐朽的。”这句话很不好,它自己说一切物质第一性,现在他反求精神生活的好与坏,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普遍比没有西方国家和美国富裕,精神上也没有它所说的好,不行就是不行,落后就要挨打,现在中国还保持“比别人好”风格早晚就要完蛋!

哲学是一门科学,不是为共产党服务的宣传册。

社会的发展无疑是现阶段人的发展。人首先要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领时代前进,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总之,全面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篇3)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他们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国情的特点而创立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这个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二是从内涵的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了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同意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件是一整块钢。割断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

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篇4)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总是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

我们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分开、对立起来,是没有出路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这是一个思想的高峰,是我们攀登新高峰的阶梯。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因此,一种观念的产生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篇5)

近两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读书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主张在全国大力推进读书化,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示范、率先学习。要真正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前要学习什么。

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仍而不得不让人感叹世界变化的真是太快!

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至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质疑,无论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还是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充斥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失败论”、 “狭隘真理论”、“宗教论”等话语。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衰落及其声誉的下降,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客观事实,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而不仅今世基于主观的好恶,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永恒的魅力。正是凭藉这一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广范的影响。

福柯认为,目前,在马克思界定和描述的思想视域之外,研究历史是不可能的。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断言:

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码说话”,“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的确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得票在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之上,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旗帜。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简要阐述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永恒魅力之所在。

一、永恒魅力之一:强烈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他们只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而不是从实践中去理解事物。因此,他们不理解事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揭示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和阐述自己实践观的根本局限性时,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类一切认识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关于人类社会。

马克思在 《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消极的反映论的批判,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认为,不仅人的认识基于实践,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阐述了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

《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在其随后和恩格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到形态》 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的阐述与贯彻。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和对实践的依赖,是其呈现出与系统哲学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也是其超越其它哲学的终极能力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强调其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强调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要能够改造世界。从而使其哲学向实践开放,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转化留下空间,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和创新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

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和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强烈的实践性是不会落后的,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加充实。

2、 永恒的魅力二:与其它哲学相比较的彻底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于资本全球化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今天,资本全球化已经进入垄断时代,但其制度缺陷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都存在。

要治好这一顽疾,就需要介入一种坚实的批判话语,而具有深刻批判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无疑是第一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批判精神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进步意识、焦虑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大问题,即面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如何使理论具有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它既包含了反省的自我批判意识,又包含了不畏强权的现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

第四,“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责任感和归属感,是其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的自觉追求。然而,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这块日益世俗化的土地上,批判的话语却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苍白无力,马克思的一些不肖子孙把他的彻底批判理论的光芒销蚀殆尽,甚至变成了一块教条主义的石化硬売,这与马克思的彻底批判精神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敢于坚持批判精神、勇于接受批判**的人。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自觉地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实践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这种彻底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精神都是我们伟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将是永恒的!

三、永恒魅力之三: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

通过对原著的研究,我深感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从他的作品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关于这一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7年 ――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可以找到根据,在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的人的生存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钱的特权或服从于政治。

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疑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自然对我们当前构鉴意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在我看来,这个社会只要有真正的人,就必然离不开对人的关怀。

因此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四、永恒魅力之四:辨证的分析方法

通过对原著的研究,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对问题的分析让你感觉到他对切入点的把握总是那么的准确和全面、总是那么的深刻、批判总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无疑与其所使用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的科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矛盾分析方法、抽象具体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极为宝贵的理论财富。这无疑应成为我们学习原著应该重点汲取的营养,因为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必将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接下来,笔者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提出或回答任何问题(包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必须将其置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不仅仅是语境),从社会的具体矛盾冲突中考量各种思想理论的冲突;其二,对于各种思想材料和资源进行加工取舍的根本依据,不是来自思想自身,而是来自实践的要求,实践按照能够创造现实、转化现实这一根本要求,对于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等进行无情的筛选,并确立其历史地位。这就是说,再重要的文本,实际上也还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摹本”,而不是“原本”。

因此,尽管“解读”、“理解”必具主观性,然而“文本”如同历史一样,不是任何人“戏说”、“解构”的玩偶,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评价尺度,绝非“怎么都可以”。

五、结语

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细心的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思索你将会发现马克思其实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像一些无知的人们自信的以为那样已经把马克思远远的甩在身后了。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远远还未过时,相反正如笔者前文所感悟到的马克思的一些精神必将闪耀永恒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并被确认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雄辩的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篇6)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它与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密切相关。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同时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 19 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反思对象,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发展、劳动者生产劳动,以及战后国家的现实状况出发,站在实际情况及需要的立场上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因而马克思发展理论有着历史实践性和批判现实性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一般性和根本性观点,也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的反思。马克思的发展理论首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发展问题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发展观和发展理论的总和和体系。

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人要生存,必须消耗物质资料,必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消费的存在就必须有生产,这样才能满足人的需要。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它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决定一切因素的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和最根本的力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即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物质生活的生产中,有必要对生产力本身进行研究和分析。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马克思发展理论最基本的内容。发展是人类历史变迁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认为: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这种最初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在总体水平上是落后的,但是生产力本身缓慢地发展,并且形成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种社会关系也将被扬弃,为社会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社会形态。资产主义社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中,产生了极大的生产力,和过往世代相比,这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后者的总和还要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出现势不可挡的趋势。

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自然逐渐被征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出现了难以想象的船舶、铁路和电报。从生产力本身来看以及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与社会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飞跃的进步,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人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与此同时,也促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从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言,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类一切历史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也就是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以致上层建筑不断变化,从而使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的历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客观必然规律。因此,马克思认为: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表现。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是人类和社会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些生产力,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人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不仅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而且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是人和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保证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规定、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程度。马克思认为,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会因为一定的生产力而与自然和个人形成相互关系。任何上一代人都将把生产力留给下一代,把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精神留给下一代。每一阶段生产力的发展都影响着后续社会的进步,要消灭私有制社会的“异化”现象,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最终决定着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的变迁。没有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就不可能发展。社会的最终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群众感到厌烦时,最容易发生社会动荡,更不用说社会发展了

从广义上讲,人的发展理论是指自然和社会的长期发展,赋予个体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潜能。它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加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包括满足人的需要、增加人的自由时间、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自由人格。具体来说,人的发展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一是不断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

它主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丰富和发展。其二,自由时间的增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效率的提高将缩短人们的工作时间,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

其三,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社会交往的日益普遍,使得人对社会关系有了共同控制的能力。社会关系是在人们日常的实践生产活动中展开的,人的发展也就是社会关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生活交往关系等等,由单一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而且个人之间实现对他们社会关系的共同控制,将各种社会关系维系、处理,实现个人的发展。其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内的个体素质的独特性及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表现。只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才可以实现社会自由地发展, “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未来新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因而它也构成了马克思发展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发展理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强调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遵循和谐共处的原则。重新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将两者看作是单纯的利用和被利用、改造和被改造、征服和被征服的对立关系,而是看作是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

人类在索取、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补偿、养护、建设自然的责任,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第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互相协调的基础上,人类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维护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潜力,确保自然界能够长期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类福利的增长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既强调发展和人类需要的满足,又要保障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第三,遵循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原则。实现人、社会、自然的良性互动,减轻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防止社会因不堪重负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保护自然界的再生循环能力,既使人们从大自然那里不断获得正面回报,又使社会的繁荣发展获得生态文明支持。

因此,马克思发展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发展进程也是受到一定规律支配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都必须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才是指导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理论,从而改变人与自然相对立、人支配自然的传统观念。

马克思理论自创立以来,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马克思发展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求得进一步的完善。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基本原理会不断地同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将因为这种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而获得更广泛的发展。

马克思发展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正确揭示和把握。马克思不是用先天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不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图式,也不是对于社会发展的具体设计,而是对社会发展的本质揭示和原则性说明,是随着社会生活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更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出发来研究历史,是建立在事实分析基础之上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学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始终没有离开“现实的历史” ,而是在研究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随时修正原有不合时宜的观点与结论,因而它才体现出显明的当代性或当代价值。

马克思从各个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同,都是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级社会阶段,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级于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敏锐洞察和长期研究,因而他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是对往历史发展的详尽分析,而且对研究当代各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理论基础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