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发表时间:2024-01-3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10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案的形式选择应该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一个完整的教案应该包含什么呢?“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的与众不同之处将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呈现,分享是快乐的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

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1.在课下让学生做批注上课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时,可能会出现热情不够、不敢表达的现象,而他们不少人却是做批注了。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针对文章的个别部分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这样再回答时就可能会更加敢于表达,因为可能从同组的同学那里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读。另外,组内交流时,组内成员也可能看到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学注意到的解读。

2.有些问题可以以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如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可以先讲完这三种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断而不是找到句子去问他们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那种排比?

3.排比与反复共同使用更加增强了气势,要比单用一种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才将两种结合使用。

4.公开课冷场时或需要检测反馈时,可以叫课代表或用同学推荐同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引言:

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初中学生的语文老师,我一直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教学也是我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时刻。下面我将从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反思和分析。

教材的选取: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能够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例如,我选取了《亲爱的祖国》、《星星》等与生活相关的课文作为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悟、思考,增强对祖国和家庭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材形式的选择

教材形式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材时,我尽可能选取了不同形式的课文,如小说、议论文、传记等,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学类型,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例如,在教授《草房子》这篇小说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阅读、研讨和解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导入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讲授《星星》这篇诗文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诗歌的朗诵和音乐的响起,并让学生回想他们在夜晚看到星星时的情感和感受。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更加投入,而且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了诗歌的意境。

学生的反馈:

一、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反映了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增强

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们对语文课文的阅读兴趣逐渐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到文学鉴赏和解读中。这一点在考试成绩的提高和学生们的作文水平上也有所体现。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学的反思,我发现在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反馈等方面,我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八、背诵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A.课后练习一、二、三。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8】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反思可以参考下述示例:

1. 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生需要掌握以下技能:

-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和用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 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和准确,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 培养初步的语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生词和短语。

- 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表格,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阅读体验和心得。

- 教师进行阅读指导,提供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教学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 阅读测试:通过阅读课文和题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检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 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兴趣。

4. 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方式,如讲解阅读技巧、展示阅读成果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强化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测试、小组讨论和写作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和表达能力。

- 拓展阅读:通过多种渠道,如阅读推荐书、参观博物馆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 加强写作指导:通过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木兰诗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初中化学资源网]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二、不足之处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三、改进措施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0】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现已加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翻译,我们来看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现已加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该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撰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因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而得名。五经,特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作品。称谓文化,面对不同的对象,称呼不同,感情也不一样。文中出现的三称谓表达了三种感情,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爱称;孤,王侯的谦称;大兄,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东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政治家。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吕蒙(178年-2),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吴末年名将。由于为虎威将军,故亦称吕虎威。吕蒙出身贫苦,少年时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邓当是孙策部下。吕蒙后来受到孙策的赏识,从而踏上军人路途。吕蒙一方面屡立战功,另一方面在壮年时受到主公孙权启发,努力修习经典,遍读群书,逐渐蜕变成一位具战略眼光、智勇双全的将领。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

鲁肃(172年-2),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