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小团圆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29

小团圆读后感(范例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小团圆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小团圆读后感 篇1

如果你好奇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弥漫着悲观情绪的原因,那么这本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小团圆》可以给你答案。

小说中的主人公九莉映射的就是张爱玲本人。

你这是干什么?猪!

九莉小时候过继给了大伯,因此九莉称呼她的亲生父母为二叔二婶。二叔乃德是一个旧派浪荡公子,二婶蕊秋是一个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女性,因接受不了二叔纨绔不变的性格与其离婚并出国游学,留下了九莉和九林这一对看起来更像是父母结合给迂腐家族交代的姐弟。那个时候,“家里有人离婚,跟家里出了个科学家一样现代化。”

随后二叔再婚,婚后继母翠华对九莉和弟弟九林彻底变了样。“有一次九莉刚巧看见九林在一张作废的支票上练习签字。翠华在烟铺上低声向乃德不知说了句什么,大眼睛里带着一种顽皮的笑意。乃德跳起来就刷了他一个耳刮子。”

在受尽了二叔和继母的虐待后,九莉逃到了蕊秋那里。作为她生母的蕊秋,却也没有带给九莉一丝安全感。家中招待客人少了一个凳子,九莉“好不容易拱到过道里,进了客室的门,精疲力尽,忽见蕊秋惊异得不能相信的脸。”

“你这是干什么?猪!”,蕊秋说。

她有把握随时可以停止。

成年后的九莉将心思扑在了写作上,拥有了一些成就,似乎这样继续下去,也可以“做一个合格的人,顽强的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但悲惨的命运似乎不肯收手,继续鞭笞着九莉敏感的内心,而这个刑罚的实施着,便是邵之雍。邵之雍已有妻室,但仍旧在外沾花惹草,逢场作戏。他与九莉相识之初,“你这名字脂粉气很重,也不像笔名,我想着不知道是不是男人化名。如果是男人,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好一个情场高手!

缺乏安全感的九莉,抓住了之雍这根救命稻草,她以为“有把握随时可以停止”。之雍回上海处理公务,“我真高兴你有太太在那里。”,“她想起好友比比说的,跟女朋友出去之后需要去找妓女的话。并不是她侮辱人,反正他们现在仍旧是夫妇。”

没多久,之雍喜欢上了在医院作看护的小康小姐并和她发生了关系。“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小劫)故,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分手也只是因为你负了我,我不得已才要同你分手。

“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

她没去。

“她不是没看见她母亲哭过,不过不是对着她哭。是不是应当觉得心乱?但是她竭力搜寻,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九莉母亲临终在欧洲写信,“现在就只想再见你一面”,她没去。

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如果你能理解家人的冷漠和羞辱对小孩心智的影响,如果你能理解爱人的欺骗和背叛对另一方的打击。

也许你会原谅张爱玲,和她看那读起来像是被针扎人心似的作品。

小团圆读后感 篇2

她说:“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没有跟风去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本书读的是《小团圆》,隐约记得读了三四遍,一遍遍的感叹盛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故事,都说张爱玲写九莉和之雍,其实是写自己和胡兰成。

先说张爱玲,她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高中课前演讲自己一个人做了介绍张爱玲的ppt,了解的多了,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她。虽不娇不弱,但也算不上女强人。生活上独立,爱情上柔弱,爱胡兰成爱的深沉,但却在结局与胡兰成断的干净,倾尽所有,最后只留下一封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

书中的九莉就如现实中的张爱玲,父母离婚,父亲再娶,母亲漂洋过海,只留下了九莉,也就是张爱玲一个人。张爱玲对自己的母亲,应该是爱的,但是爱中又多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恨意。同时也继承了母亲的勇敢,独立。

她最爱的胡兰成,在书中叫邵之雍,仍记得之雍一笑,只得磨墨提笔写道:“邵之雍盛九莉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婚书上的题词,与胡兰成的竟一字不差。胡兰成是感性的,而张爱玲是理性的,所以,才能对兰成和之雍做出不同的细节描绘,冷眼看姻缘,多了几分克制。

书中从头到尾都带着张爱玲特有的风格,就像“她看到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石癌,想到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就像她说“悲观者称半杯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为半满,我享受现在半满的生活”。她总是像写日记一样将心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陷入她的情绪之中,每次读张爱玲的书,都会难过很久,但仍无法抑制读她的书的欲望。她笔下仅仅只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但却凄美而富有吸引力。张爱玲喜欢《红楼梦》,所以她的书也像《红楼梦》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婉婉道来一个故事,却使你的心情无法平静。

书中一开始,二三十页,出现了十几、二十几个人物,看似让人晕头转向,许多人也因此放下了这本书。但倘若你继续读下去,便会看到九莉这位温柔又独立的女性,看到她与之雍说平凡但又不平凡的爱情。剧情虽然拖拉,但又不是毫无作用。对九莉生活背景的描述更是暗示了她的人物性格。从小学会“如鱼得水,冷暖自知”的她,从未得到任何温暖,而温暖的邵之雍闯入她的生命中,便会被她死死抓住。书中的九莉,也就是张爱玲本人,大胆而传统。

小团圆读后感 篇3

这几天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不管书的前言里面怎样引证仅仅是小说,我却看到了张爱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忆,她的欢喜与哀愁,自省,再平常不过的真心,因为作家对小说的构思总是会留下过于完美的痕迹,而写自己的经历,却不会去费尽心力想象推理,只是让那些人物铺叙在纸上,所以结构会不符合常理,所以叙事顺序会颠倒反复,所以感情会时而鲜明时而矛盾。

在张爱玲写的文章里,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小团圆》里亦冷眼旁观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种压抑后习惯性的平静不是人人能体会理解,能拿出来当笑话说给他人听的。张爱玲的人生没有过团圆,她的心里亦不渴望团圆,因为出生以来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亲、破碎的亲戚家族,破碎的亲情友情,破碎的爱恋,甚至谈不上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她一直在乎着却从来不在乎她,母亲,在她不再在乎的时候在乎她起来,没有团圆过。亲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却形同外面的租约关系,经济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声。终于懂得了爱情,在一个视感情为儿戏,时时把其他女人挂在嘴边的汉奸那里,收得一根灰盘烟蒂,单张随意写成的约,失去纯真少女全部的梦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声名。

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

还有一句颇为感动的话。“只有白纸上的黑字是真实的。”所感相同,所恨亦同。

小团圆读后感 篇4

《小团圆》读后感大全精选:

胡兰成说得很贴切:如果世上有张爱玲的一个字或一件事,那就好了。

张帆对张爱玲的书、她的人民和她的私生活很感兴趣。所以,《小团圆》的问世无异于“天雷地火”,八卦指数突破极限。

对于这部作品本身,张爱玲是矛盾的。她曾经在给友人宋淇夫妇的遗嘱中说:“《小团圆》**要销毁。”但同时寄去的另一封信又说:“《小团圆》要销毁,这些我未细想,改天再算。”

这部号称“有大量性描写的自传体**”,叙述女主人公九莉在新旧时代交替下的传统家庭里成长的经历,和她的三段恋情,包括与汉奸、有妇之夫邵之雍的纠葛。张爱玲曾在信中告诉友人:“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那东西是什么,张爱玲没有给出答案。

爱抚神圣的细节

张爱玲是细节大师,《小团圆》也不例外。“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沉默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尼线头,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

有些细节真实得可怕,要引起生理反应:“他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觉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九莉想道: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但是,一只方方的舌尖立刻伸到她嘴唇里,一个干燥软木塞,因为话说多了口干。他马上觉得她的反感,也就微笑着放了手。

”这部**如同她的其他**,张爱玲呈现实在的事物,生命的片刻,人生的境遇。没有结论,没有出路,没有救赎。是“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连自己都要忘怀的”。

但,“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那就是作品本身。

至此与张无关

张爱玲到底写了,“一笔一画”,“一共有628页”,“浑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

《小团圆》读后感大全精选

美国作家纳塔莉·戈德堡写道,把某样事物记述下来的那一刻,你就获得解放,因为你已不再与你的内心争斗;你已接受它们,与它们为伴。

我相信,张爱玲是获得了解放的。她转过头来,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自己。一切都是真实的,有价值的,重要的。

她写出来,把它们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神圣的肯定”。燃烧般的写作过程是凤凰涅磐。

但她没有“信心”,怕没人“懂”。所以提到“销毁”。作为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淇之子宋以朗出版《小团圆》的决定令人尊敬。

张爱玲已经不在,她的真实意图无从考察。宋以朗的选择必须基于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艺术与美。

就像一个婴儿,离开母亲,过着独立的生活。它不属于谁,它就是它自己。它应该活下去,迎接自己的人生。

所以,从现在开始,《小团圆》已经和张爱玲无关。

抵达真实的终点

人变成作家,人生化为艺术。“这悠悠的生之负荷,大家分担着,只这一点,就应当使人与人之间感到亲切的罢?”

张爱玲借助一本书完成死后的修行,现在好了,她在另一端望着我们阅读《小团圆》时的震惊与快感时,一定是在心里泛起轻冷冷的笑意:你们看,这才是我。

19世纪被张爱玲誉为文学巨擘的爱默生说过:好读者出好书。每本书里,他都找到一些段落,它们似乎躲过其他所有人,明白无误地只为给他听;书的益处取决于读者的敏感;深沉的思索或激情仿佛埋在地下的矿藏,等待同等的精神和心灵去发现。

德国科学家、讽刺作家利希滕贝格则说:“书是镜子,驴往里面看,别指望照出来使徒。”

挖矿也好,照镜子也好,现在该我们粉墨登场了。

上文就是,《小团圆》读后感大全精选:,你了解了吗?

小团圆读后感 篇5

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觉得可以用现代心理学来解析一下。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文中主人公盛九莉是张爱玲自己,邵之雍即胡兰成,汝狄即赖雅,二叔是父亲(因为她过继给了大伯),还有母亲蕊秋、三姑楚娣,朋友比比等。

现代心理学讲,一个人童年在原生家庭里的生存状态,很容易被复制到社会上以及成年后的新家庭里。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父母家人的喜欢,那么将来在社会上一样不讨人喜欢。在家庭里弱势,在社会上会延续弱势,在婚姻中同样会弱势。反之亦然。

盛九莉出生在没落的旧家庭,父亲保守、陈旧,且有吸食鸦片的嗜好,母亲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夫妇不和。四岁那年,母亲第一次出国。九岁那年,母亲回国与父亲办了离婚手续,然后又出国。此后大多数时间,都在国外,偶然回来看看儿女。

父母离婚以后不久,父亲续了弦,她和弟弟有了继母。小孩子因为惧怕或者为了逃避一些事情,常常会生出各种病来,这也是心理学的一种说法。在父亲娶继母的当口,也许是心理压力,九莉生病了,腋下长了个枣核,也许是淋巴结发炎吧,吃了一年多药才渐渐消退了。书中写到她生了三次病,这是第一次。

她第二次生病是十六岁那年,母亲再次回国,她在母亲那里逗留了一夜,第二天回到家,继母劈头打了她两个巴掌,然后又给父亲告了一状,父亲打了她一顿还要关她禁闭。她将要被关到一个黑暗的小柴房里,据说那里面吊死过丫环。这个时候她又生病了,几天高烧不退,也因此躲过了那个黑房子。病情刚好一些,她趁机偷跑了出来,跑到她母亲那里。

到了母亲那里会不会好一些呢?也不见得。母亲显然并不欣赏她,觉得她不够漂亮也不够聪明。在散文《天才梦》里她也说过,在生活上她常显出惊人的愚笨。人如果出了名,才华的光环会遮掩了一切缺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缺点就是缺点抹不掉的。

她说:世人能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却不能原谅我。

有一次,家里要请客,她听见母亲说缺一把椅子,她便想着把房里的沙发椅拉出来。沙发椅很重,地上又有地毯,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到了客厅,她母亲看见了说:你要干什么?猪。客人已经来了,都装作没听见。她也装作没听见,赶紧又把椅子拖了回去。

母亲常说:你有时候笨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连你二叔还都不是这样。照你这样还想出去在社会上做人?母亲常说:年青的女孩子用不着打扮,头发不用烫,梳的时候总往里卷,不那么笔直的就行了。九莉的头发不听话,穿楚娣的旧蓝布大褂又太大,‘老鼠披荷叶’似的,自己知道不是母亲心中的清丽少女。

母亲还说:人相貌是天生的,没办法,姿势动作,那全在自己。你二叔其实长的不难看,十几岁的时候很秀气的。你下次这样:看见你爱慕的人,就留神学她们的姿势。

可母亲好象又不太乐意,因为她不能给母亲长脸争面子。带上她怕麻烦,不带她话又不知该怎么说。母亲说英国一年到头冷雨,黄雾,下午天就黑了。‘穷学生哪里都去不了,什么都看不见,吃的反正就是干乳酪。'九莉笑道:我喜欢吃乳酪。。

母亲说:那东西吃了最不消化了。

母亲又说:真打起来也不要紧,学生他们会疏散到乡下去,配给口粮,英国人就是这种地方最好了。九莉却有些疑心她母亲是忘了她已经不是学童了。她母亲显然是有个愿望,乘此好把她交给英国政府照管。她母亲是不想带她去,又不便明说。她本来想去,听母亲这么一说,也灰了心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她又生了一场大病,这一次病的重,差一点要了命。

她发了几天烧,起先住在家里,因为怕呕吐,床边总放着一个脸盆。她自己已经觉得很羞愧。她母亲气汹汹进来说: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象你这样的只能让你自生自灭。她觉得象诅咒。病愈以后,她坐到了去香港的轮船上。出国的事再也没有提起。她和比比同船,比比让她一起到舱外去告别,她不去,一个人躲在船舱里大哭起来。父亲那里呆不住,母亲那里也不想要,她是无所适从,象一个多余的孩子。她以为韩妈喜欢她,可是有一天她发现,韩妈也不是真的喜欢她,不过当她是事业,因为有她,韩妈才得以在她们家一直做下去。

这一生喜欢她的人太少,所以,凡是喜欢她的人她都会记得。

她有才华,十几岁开始发表作品,二十出头已红遍上海滩。24岁那年,认识了邵之雍。他算她的粉丝,因为读过她的小说,想要见面。后来他总是来找她,次数多了,日子久了,他们谈起了恋爱。可是他追求她的过程也不是很容易,因为他有老婆,而她是才女,自然有些才女的自尊和傲气。有一次,他对她说:我看你也难。那意思是说,除了他并没有其他男人会喜欢她。她似乎也默认了。还有一次他又说,他不喜欢恋爱,喜欢结婚。可是她想:不离婚怎么结婚。他后来不得已离了婚,他们就算在一起了。但这一段爱情断断续续也只维系了三四年,后因他逃亡,也因他太滥情而告终。

后来她和一个叫燕山的导演在一起,大概也有三年之久,他竟然不想和她结婚,最终娶了别人。在美国,她和一个美国老男人结了婚,她甚至为他堕过胎,而他在她痛苦难当的时候,竟然在一旁啃烧鸡。他说,他从没想到他们俩可以这样好,仿佛没有好的理由。

她也从未有过相见恨晚的想法。相爱的人常会因为相遇太晚而抱恨,可是她想:假如早些认识,也许他不会喜欢她。他现在喜欢她,是因为他已经老了,而她还年轻。才女张爱玲的自信心会这样差!照片里傲视一切的她,都是假的吗?她会如此自卑。童年的阴影蔓延了她的一生,她始终得不到珍惜和疼爱,以至于在那样滥情那样衰老的男人面前,她都要低到尘埃里去。

小团圆读后感 篇6

《小团圆》,作家张爱玲(1920—1995)遗作,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可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名人也是人。或在某一方面有才气,在其他方面仍然是个凡夫俗子。张爱玲抛却作家身份,显然就是一个修炼不够的凡夫俗子,敏感、偏执,喜欢幻想。在精神的折磨下,晚年的时候她甚至经常幻想自己每天都会有无数的虫子咬她,搬了180次家,想躲避折磨,甚至想搬去沙漠。最后在租房里逝世,享年75岁,租房里因为遗体腐烂异味在一个星期之后才被人发现。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慈悲天下,而小乘佛教追求众生自渡、自我解脱。张爱玲的《小团圆》绝对是一部自我解脱的小说。人活到一定年龄,往往就会抛弃世俗观念,不再在乎别人的评论,只求内心的宁静和欢喜。张爱玲别说普度众生的想法,就是抛开一切的勇气也是缺乏的,所以像这样一本非常隐晦的小说在去世前也没肯公开发表。

文中主要写了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恨情仇。九莉骨子里是喜欢之雍的渣,渣男总会有让痴女着迷的地方,比如之雍很有才,经常靠一个人撑起一本杂志;之雍也很真诚,对每一个朋友都深信不疑、也不会放弃;之雍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与之雍分手后,九莉也与几个男人相爱过,但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之雍。经常做的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著,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九莉果然还是记着邵之雍的,对于燕山她没后悔过,可是对于邵之雍她是有过最初的`爱的期待的,可惜现实总是催人落泪,可是九莉就是这么倔强的人。

文章有点乱,文字也很平淡,读起来有点难懂,但就像一个怨妇,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看完了你总能明白她的意思。另外占很大篇幅写的是九莉和她二婶也就是她生母之间的爱恨纠葛。大家族中这种过继应该是比较多的,而这么多年来,九莉想要母爱而不得直至最后母亲终于与她化解隔阂,九莉的亲情瞬间圆满了,这也和小团圆的名字有莫大联系。

一个过继给大伯家的丫头,亲生父母又早早离异,家族又威名赫赫,时代又处于新旧交替,作者又天生聪慧,如此成就一个张爱玲,属于造化钟神秀,也就自然而然了。 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也都有民国时期的原型,读了《小团圆》,让我百度了一遍书中原型,张家、黄家、盛家、邵家,胡兰成、邵洵美、周瘦鹃、柯灵……,在书中写来,和百度资料自然大是不同。

小团圆读后感 篇7

****5y

我发现,读后感一定要趁热写,不能拖,震撼的印象总会随时间变淡,想不出滋味。上个月读完《小团圆》,当时写下感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等明年去写,也仅记得大体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笔无论多尖刻,写自己家人都是手软的,赞美居多,尤其是写自己母亲。例如三毛、席慕容、刘墉,读者只会觉得书中的母亲就该是那样,比凡人聪明可爱,如果是写清苦的母亲,就该如季羡林所写那样,艰辛之处都比别人伟大,赢得读者的热泪。张爱玲很少不表扬她。她平静地录制了一些东西,没有夸张、升华或赞扬。她的笔太理性,没有热情,全是真实人性的影子。

而且张爱玲的记忆好得惊人,儿时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心思,写得就像正坐在历史的回程车上一样,透过门缝在窥探家人的对话,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幸亏先读过张的很多**,才把一些细节串了起来,《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亲、继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写她舅舅家的女儿;《郁金香》应该源于她继母的弟弟;《创世纪》是写她的姨奶奶;《倾城之恋》是她在香港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对情侣改编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在香港听同学说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见闻;《小艾》是她出国前迎合当时社会创作的一篇**。这样把**和自传对应着看,非常有意思,创作还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学是写不好的。

小时候老师总让写读后感,可是憋来憋去也挤不出字,无感可发,最后只能凑字,先把书名和作者介绍一番,再把故事梗概叙述一番,再谈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学习,学***某个人物,为国家做贡献等等。然后长舒一口气,算是终于完成作业。想想,是因为那会读的东西实在是无感可写,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浅,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

《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的确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读完却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觉得开心或者瞠目结舌罢了,合上书本满足地玩去了。不像张爱玲的书,发人深省。

是什么样的勇气让张爱玲把家里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说人老了爱回忆,回忆也很清楚。后来她在美国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想她的家乡和这些记忆。《小团圆》这样的回忆录并没有像其它的回忆录一样打下美好、温馨等烙印,然而读起来却觉得是美好而真实的,不是琼瑶阿姨那样,反复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样的女人”这样的词语硬刻在书上。也只有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写出什么样的,《创世纪》描写祖母出嫁前的场景,只有出身于那样的家庭才能把繁华富贵写得如家常便饭吧,她最擅长写显赫家族没落衰败。

张爱玲的一本“新书”《少帅》在台湾出版了,不知她还有多少未写完的稿,未刊登的**。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张迷,自豪且幸福着。

****5y

小团圆读后感 篇8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