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人间词话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17

最新人间词话读后感(精华10篇)。

书籍好比食物,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作者写的作品浓缩了伟人的智慧。 阅读能够为我们的内心一盏明灯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认清我们自己,怎样才是更好的的读后感?今天中学范文网为大家介绍一篇对于“人间词话读后感”非常详尽的文章,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精神上的支持和启发你!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1

跟随笔者的步伐,一起探索王国维式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可谓明清第一论。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视百家,余谓之其才情也。“非吾晓天下,惊才而已。非吾睨九州,盖世而已。”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巅。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言余独钟爱:“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远。

何谓“境界”?真情、真景。境有真境,此谓之写境。有假境,此谓之造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此二派朦胧难明,因大词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为其所曾识,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邻于理想。若深入其究,可发至浪漫、现实之境,便可明其神姿。如太白、子美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此境可谓之,景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非物有情而人难情,乃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非我无情,而乃临摹其景,为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余以为有我者,词亢情高,起落开伏,乃情之所为。故能读者垂泪,闻者心郁,动其情思,撩其心弦,摄其神魄。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梅圣俞“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无我者,词清神秀,调高乐雅,字句间山水湍迤,月明人和,鱼嘻鸟乐,境之自然,情之俊丽。故观者如观临其境,读者若听聆其景,非“真纯”二字不能盖也。若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夏竦“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冯正中“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韦苏州“流萤度高阁”。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写真情者在乎字切,绘真景者在乎神合。即真情者思虑其字之准,能吐其境、诉其情耶?真景者推敲其词之切,能绘其丽;描其秀;传其神乎?

无真情写真情者无,无真景写真景者无。故真情乃沉郁于心,积于胸,而发于喉,方执于笔,志于纸。真景见于眼,思于心,形于辞,而得神秀,绘其真,显其纯。

凌空造情、造景者,余未见也。太白,屯田亦不可为也。因其所造之情、景,必为其所历或取自自然,则必合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而非衍生太虚,无中生有。

境界明隐,优劣在乎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淡烟流水画屏幽”、“柳外秋千出画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其高低显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八字则盖领全词,境界独绝,非常人能道。

盖《人间词话》全册,可言王国维其论词可归而四字;“境界”、“境字”。有境界则格调自有、名句自显。然境界托之境字,故“境字”一出全境霞飞华升,全情尽染。

余言王国维才高绝巅,乃于其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句一出,才盖晚清当足以。此三词风格不一,境界高妙,且所写所言异然不同。盖能化三词为己话,则才情可见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2

我一开始了解王国维大师是在高中课堂上老师赏析晏殊的《鹊踏枝》,当时老师曾提到《鹊踏枝》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王国维大师评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一境界。其他两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出自大师的著作《人间词话》,只是觉得大师概括的三种境界很有哲理。后来知道了,又由于学业繁重,性子也有点野,自己并不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大师的《人间词话》。现在毕业了、工作了,性子也沉稳很多,是时候静下心来研读大师的著作。

此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间词话》的原文,第二部分为《人间词话》的未刊手稿,第三部分为附录。正文共六十四首,都是从境界的角度来解读的。

第一则总括正文主旨,大师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在第二到第九则中,大师从不同层次对境界进行阐述。在第十到第六十四则,大师以境界说为中心,从不同方面评述历代诗词家。

大师在书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我对此深有感触。书中写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意思就是说:“有我之境”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遵从自己的本心,来看待世间万物,所以你看到的和你所了解到的景物都印上了你内心情感的色彩;“无我之境”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感**彩、情绪,从景物的角度来看待景物,将自己与景物融为一体,颇有点庄周梦蝶的感觉,不知道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泪眼问花花不知,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生动形象地阐释“有我之境”。

其中“问”、“花”、“飞”、“秋千”、“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等都是作者自己看到、听到或者感受到的,从作者自身的角度来描述景物。“无我之境”则展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人即作者不见了,只剩下“菊”、“南山”、“寒波”、“白鸟”,此时吾与物显然已融为一体,沉醉于宁静的风景,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我觉得“有我”和“无我”这两种境界并不是对立

对于本书第六则《玉楼春》(宋祁》所展示的观点,我深以为然。这一观点是:诗歌的境界不仅仅是风景。

喜、怒、悲、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因此,能够描绘真实风景和情感的人可以说是有境界的,否则就不是。这是关键。 无论是写诗还是文章,都要描述真实的风景和情感,写出好的作品。如果是凭空捏造的,你写得再天花乱坠,也不过是无病呻吟,写不出好的作品。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元素是真实,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我觉得文学创作就是要用真实的语言,通过描述真实的场景,来表达真实的情感,然后唤起读者心中的真性情,这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

大师书中所提出的人生三大境被很多人所推崇,那我也来谈谈自己对大师人生三大境的理解。我觉得这三大境可以概括分为“苦思”、苦读”、“顿悟”。起先,当你一开始做学问时,你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慢慢前行,慢慢去求索。

这时,你会感到孤独,对未来感到迷惘,这就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你还是应该对未来抱有期望,坚定信念,继续前进。接下来,你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进行知识储备,孜孜不倦地接受新鲜事物,为做学问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了最后,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你的学问就做通。这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本书中大师用词简短精炼,对每一则诗词作出了精准的评析,同时对每一个作者的风格进行了分析,最重要的是,大师还提出“境界”理论,对此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对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质很有帮助。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3

人间词话

拙以为此书一些观点过于偏激,但其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正所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今特将我认为好的部分摘录这里,并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编排。

词的鉴赏: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之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上”,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大师者何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 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 写在最后: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每个时代都有某个时代的文学,不可随意厚古薄今。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4

据说叶嘉莹先生是“为诗而生”,她对诗歌充满热情。目前,她已经90多岁了,从60多岁开始就致力于古诗词教育。作为《人间词话》的解读者,她对这部著作有独到的"添字注经"之法,不仅充分地解读了书中的词话,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她很崇尚王国维大师的写作。"王国维先生他对于诗歌,对于文学的那种锐敏的感觉,不但超越了众人,而且是超越了时代"!但她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大师的观点。

对于"境界"二字,她提出自己的见解:"诗词曲赋莫不讲求境界,以此指为词所特有,并不精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书中的“创作偏差”对我来说是最深刻的。

这是叶先生利用中西方结合的思想对诗词进行赏析的一大技巧。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背离作者的意愿,有自己更丰富的创造性的联想,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也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视角碰撞融合,可以开拓出新事物来。

假期在家常看一个"年轻"却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节目——《国家宝藏》。一眼千年,九大主角(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齐聚一堂,名家评说,27位明星"守护人"用创新演绎宝物背后的前世今生。“瓷器不能问”的青年志愿者评论员张胜,以饱满的敬畏和激情为故宫博物院服务了5年。

更有"故宫世家"梁家连续五代人守护着一件又一件文物,七年只做一件事……这是一个能够让身体的每个细胞为之跳跃不止的节目,一个让华夏儿女热血沸腾的节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宝的守护者,遗产在我们的血液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国家宝藏,抑或是其他蕴含着千年历史气息的宝物,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这些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经典,我仿佛在与这些穿越时空的“活的传承”对话,我为它们感到骄傲!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继承方式。作为中国的孩子,我们都有这个责任。更重要的适要以恰当的创新方式和新颖的适角吸引公众的目光,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令人叹绝!

有一口气,点一盏灯。相信,在我们的举灯照耀下,在我们的用心传播下,中华民族的根,定是生生不息!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5

一词诉万绪。

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

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一个境界,远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我所见的,是春之暮野。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若无容若的落拓不羁,又怎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说: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6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1000字!

叶嘉莹著。看过《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之后,对叶老仰慕之心倍增,于是一手拿着《人间词话七讲》,一边对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细细看来,久违的学生读书之感。

《人间词话》开篇首句“词以境界为最上”。我看一眼就过去了,脑子动都没动一下,而在叶老的带领下,我开始重新去领悟这个“境界”是什么意思,我了解了词的发展历史,从歌词之词到诗化之词,从小令到长调,也了解了诗、词、赋之间细小却又明显的差别,以及“有我”、“无我”的差别。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我在这其中获得了一种释然。

之前我看书的时候一定要看很多很多评论,大家说好我才去看。而我自己在写感受时也小心翼翼,生怕我和别人理解的不一样而被笑话。但是在《人间词话七讲》中,叶老却告诉我“只要是人把书读来而不是人被数读走,那什么书都可以读。你有思想有见解有眼光,不管你看思妇之词或什么词,你就能看出来他有没有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境界。这就叫会读书。”叶老还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名家“断章取义”、“创造性背离”的故事,那一刻我好像真正明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句子,也好像对佛教说的“物转心则凡,人转物则圣”有了更深了体会。

书中有很多句子让我很敏感,比如“文字是由符号组成的”、不是说名词动词这样粗浅的结构,而是说每一个语言,每一个文字,它的声音、它的质地都是起着作用的“,“”蛾眉、画蛾眉、懒起画蛾眉,就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个个的code“。我就想到现在很火很火的机器写诗了,把句子变成向量。我想这其中不仅仅是一个Seq2Seq的模型,我想到有很多可以作为特征的,比如名词替换把”荷花“换成”菡萏“,我想到赋比兴,借用”鹈鴂“、”鹧鸪“、”杜鹃“来渲染悲壮。好像所有的都可以拆成特征,然后呢?我问自己,真的可以这样吗,王国维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所以机器就可以写诗写词了吗?

不是的,这类创作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真:真诚,真心。机器写诗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噱头,因为诗词往往是作者对人生经历种种感悟的载体,正如王国维说的那样,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这种东西是后人模仿不来的。

看书的时候,我在《人间词话》上写了很多笔记。今天恰巧用了另外一种颜色的笔,也恰巧读完了《人间词话七讲》,更巧的是,我又在开篇那句”词以境界为最上“旁边写下了新的感悟。一本书读完,我又回到了书开始的地方,但这一次,我带着新的领悟回来了。就好像走完了一个迷宫,却发现入口即出口。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7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8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农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回头幕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同词话》中所说的,并且也阐述的十分详细。一个人要众里寻他干百度,必然要经验人生的许多历程,而要 蓦然回首则需要种明觉, 至于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原点,也许就是那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自我。只是那个我已经是一一个全新的自己了。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就说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五代北宋词所以独觉者在此。王国维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所以会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观点。境界的高格是高尚伟大 之人格与情、境相融合而来的,这样的结合自然就会有崇高的格调。先生还认为空有格调,无情乏韵也枉然。所以我们在读他人之词时定 要理解词人表达的意境,只有当自己真正的融入此境界的时候才会对诗词有更好的理解的体会。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忘不了南唐后主李煜之词一那以血 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王国维先生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 派所之由分。然者偏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已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读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们会发现诗词别样的美,王国维先生对诗人和其诗词都分析的十分透彻,对我们所熟悉的诗词有了更深刻的阐释,让我们懂得境界的重要性。看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那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以及书中所体现的情怀与境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并获得那种境界,做有大格局者。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奔涌吧,后浪!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9

读后感——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王国维作为晚晴的大儒家,在吸收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改变自己的旧观念,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旧文学。他把中西文艺思想和新思想融为一体,在中国旧文艺流派中开辟了一条新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在晚晴的背景下,他在文化领域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读《人间词话》,犹如踏入了一个新鲜的领域。虽然从小学开始,我们都接触过诗歌、歌曲和赋,但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王国维先生这种独到而高深的评析,还真是有点“雾里看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

表面上看,它的格式与之前我们所学到的诗词大同小异,甚至有人误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诗词著作。事实上,他自然而然地将传统的形式、概念和术语融入到新的视角中,对中国旧文学进行了批判。我认为,他的做法跟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有相似之处,借助封建传统的外衣,让世人更好的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思想。

夏承焘认为《人间词话》“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王国维对诗词研究之深,《人间词话》在诗词方面涉及面之广,致使我们难以全面地认知《人间词话》这本书。但我所能做的只是描述我能意识到的,就像盲人摸大象一样。

人生的三大境界

大多数人最初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开始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三个境界是王国维对历史上众多伟大的商业专家和大学提问者的深刻反思。学历史的我们都能够认识到历史是存在它的必然关联的。王国维还找到了伟人成功的共同逻辑,并用三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

第一境界,“西风凋碧树”描述了一夜间,树上碧绿的树叶片片凋落。时间在变,事情在变,事情在变,人们的心态也在变。但是人的路在何方呢?

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从这句诗词当中,我感受到的是迷茫,“望尽天涯路”,无限的迷惘心底。在这样的迷失自我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立志”,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在任何事情上都没有明确的方向,无论是知识还是事业,我们都将无从下手,更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王国维先生所表述的第一境界是“立志”,摆脱自己目前的迷茫。

在第二个领域,有了坚定的目标,我们就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即使痛苦艰难也要“不悔”,甚至甘愿为之“憔悴”。无论是身体上的压力还是精神上的压力,你都可以为这个目标而抗拒。

其实一旦有了目标和寄托就会奋力拼搏,因为那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如同我们说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对你而言,工作就不是劳累而是乐趣。如果你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说明你距离成功已经更近一步了。

第三个境界,这句诗词描述的是一个很欣喜的场面。从第一二境界的艰苦卓绝地“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终于寻得成功。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有曲折。如果你不放弃,经过一番努力你会成功的。

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再次感到惊讶,因为它一直在我们不在乎的地方等待。因为当你获得成功时,你会感叹,成功似乎很简单,似乎就在你面前。

除此之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文学艺术在时代承上启下的过渡,对现代诗歌的写作也是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现代诗歌顺应时代要求,用贴近群众的白话文创作。它形式自由,内容开放。按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诗歌所提出的要求,那在现代诗歌的创作方面我们就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是诗歌要有意境。在书中,王国维开篇就提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见境界的重要性。

其后又详细地说明了“境界”,认为境界有“造景”和“写景”之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等等。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找出了名篇佳作的主要共通点。他认为那些传唱不衰的诗歌和名句都是在“有境界”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是诗歌要寓情于景,情境交融。《人间词话》对“情”和“景”的关系也有很深入的探讨。他说“昔人论诗词,有语境、情境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等等。

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但每一个人对同一景物的感觉都是有区别的。诗歌都是加上了个人情感的,因此王国维也总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因此诗歌写景也脱离不了个人感情因素,但要创作出一首好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感情,还需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次是诗歌要含蓄,忌拖泥带水。王国维这样写道“惜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

”意思是可惜不在已经上下工夫,也就觉得没有言外之意,弦外之响,因此不能成为第一流的作者。其实,一首有境界的诗应该是含蓄的,也就是说,它不能太直接地表达意旨,而是给读者留下一种想象空间。就像为什么鲁迅的小说如此出名,就是因为他的故事里的针砭时弊特色。

人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和想象一些个人经历。如果一首诗以作者想直接表达的内容写完,它就像一杯白开水,变成了诗歌形式的散文。

四是诗人要多感悟生活,勤于思考。现代诗歌不同于古代诗歌,它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古诗词,更多的是文人的情感表达,他们都有文化,有一定的阶级地位人群。

融合中西文艺思想的王国维也对诗人提出了更贴近现代诗歌的要求。他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能生气。

出乎其外,故能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等等。

因此,写好一首诗,生活、工作和思想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只有丰富的阅历还远远不够,还要勤于思考。“两句三年得”,诗歌需要灵感,灵感需要在思考和生活中获取。

最后是要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刚刚提到创作诗歌需要灵感,而灵感需要思考。创作诗歌不同于考试作文,为任务为应试而作。

“诗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王国维先生留给我们的事实是,我们应该用感情写诗,写真情,不要太牵强。“强扭的瓜不甜”。创作诗歌不能强为,要顺其自然。

当然,正如刚才所说,灵感**于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

许多现代诗歌的伟大作家不使用押韵,这于古代诗歌的严格押韵不同。现代诗歌相较于古代诗歌,朗读的人多了,看懂的人也更多的,但是少了一种韵律的味道。在此,不是想要贬低现代诗歌,抬举古代诗歌。

而是认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改善自身。《人间词话》当中有很多的经验道理不限于诗歌范围,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每个人读这本书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如同读诗歌一般,《人间词话》就像一位师傅,将我们带进文学艺术之门,但是修行是要靠个人的领悟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个人对此比较感兴趣。要说研究词这一方面谁最有发言权我觉得应该是王国维。于是在暑假里我阅读了王先生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对词之境界尤为推崇,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诗家所说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

《人间词话》中最为经典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爱情的词,来对标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需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第二个境界,是确定目标后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个境界,当你有了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请先缓缓,放松心态,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古人借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书法心情。他们有的怀才不遇,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抨击时政,还有的是表达离愁别绪,无不充满了自己的性情。

王国维又对无我之境表达了看法,人只有在静中可以得到。因此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是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当诗人带着强烈的情感,或喜悦,或忧伤,或惆怅,或悲悯,或思念,眼中的景物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当花瓣飘落的时候,忧伤的人会看到离别,思念的人会看到远房的情人,惆怅的人会感到人生短暂。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是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读完《人间词话》我不禁为王国维对中国诗词了解之深感到深深敬佩。让我更加理解古代诗人或词人表情达意时候的心境,在读诗词的时候也能更加有共鸣。王国维对诗词的观察通过短短数言就可以讲的如此清楚,实在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