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读书心得及点评

发表时间:2024-02-23

2024读书心得及点评优选。

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想法,我们可以在空闲时间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记录了我们想法的转变和改变,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很有水平的心得体会文章?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1)

今年暑假,我又一次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篇日记形式的**,以一位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从开学第一天写起,到考试结束的一年左右的日子,发生的各式各样的事,新认识的朋友等,其中还包括安利柯的父母姐姐给他写的信以及老师讲的每月小故事。其中,一个在2月发生的“78号囚犯”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安利柯家的秘书有一个木雕墨水瓶,这是他教过的“78号囚犯”赠送给他的,这本与安利柯没有关系,可谁能想到,“78号囚犯”竟是安利柯的同学卖野菜人家的儿子克洛西的父亲……在这里,我感到了安利柯家的富有:

不仅住着又大又好的房子,还有在乡下的度假别墅;感受到了代洛西与安利柯的善良:对克洛西的稳私加以保护,帮助家庭贫困的克洛西;感受到了克洛西父亲的各种美好品质:知错就改,尊师重教……除了“78号囚犯”的故事,我还比较喜欢老师讲述的一个每月故事——“父子情深”。

“父子情深”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裘里亚偷偷在晚上帮助爸爸抄写条子来挣钱,被爸爸误会,最后又重归于好。文中裘里亚的孝心使我感动,父亲对儿子以及儿子对父亲无私的爱,读来字字是泪,声声泣血。

**的语言通俗易懂,十分感人,亲切。书中叙述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却使人读了感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得流泪。其实,世界上到处都有爱;在公交车上,人们给老人,孩子,妇女让座,这是社会之爱;在家里,为父母做点家务,这是家庭之爱;在学校里,老师对你细心照料,这是师生之情;朋友听你诉苦,和你谈心,这是朋友之谊……

人间处处都有爱,爱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东西。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爱,无论是祖国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等,只要你耐心真诚地去寻找爱,爱一定会出现在你面前。

当一切倒下时,唯有爱巍然屹立。爱情有魔力。对爱的人来说,困难不是困难,负担也不再是负担。所有的困难和障碍都和普通的事情没有区别。爱情让人吃不到再痛也不会抱怨,再委屈也不会抱怨。

养育一个生命要付出多少牺牲,但我们的父母从不言怨,并以此为骄傲;知心的朋友心情沮丧或者遭遇不幸,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从来不觉得这是一种打扰……这不都是爱吗?

让我们付出一份爱,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爱,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世界变成爱的世界吧!

点评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在文章中对《爱的教育》全书进行了简略概括,并观点鲜明的表达了“让我们献出一份爱,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中心思想,全文叙述流畅自然,感悟深刻。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2)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只有读书,教师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才能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专业智慧,使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智慧和创造的幸福。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案例真实,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文章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操作经验,可直接借鉴;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性,简单、合理、独特、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阅读后启发。这本书不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也是教师的案例学习模式。这是一本难的得好书!

在课堂上,作为一名教师,我讨厌那些不能坐着或做一些小动作和时不时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事实上,我们没有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有两种:有意的注意力和无意的注意力。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现在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很低,环顾四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

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的动作怪异,什么东西新鲜有趣,他会去哪里看,这种情况在小学生中非常突出。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种方法不能长期集中、连续地进行,以免学生产生厌恶、疲劳、分心的感觉,从而出现说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用爱心和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3)

我喜欢想象,经常有一些奇思妙想。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爷爷在街上散步。我边走边唱,看见嘴里冒出“白烟”。

“咦?这不是很像小火车吗?”因为当时我还小,我激动地拉着姥爷的手说:

“我是小火车!”姥爷笑了笑,不解地看着我。回家后,我把它写进日记里。第二天,老师读了我的日记,高兴地说:

“文章生动活泼,很有想象力嘛!”我心里甜滋滋的。这是一年级的事了。

无论是星子的故事,还是我自己的经历,我都觉得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有着特殊的魅力。一旦打开想象之门,一切就不再单调,而是充满色彩。谁有想象的翅膀,谁能在欢乐和色彩的世界里飞翔。

引用课外阅读的故事,展开联想,巧妙地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

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想象”带给自己的快乐描写得生动有趣。

总结全文,回扣主题。

教师点评:

文章感点明确,结构清晰,感悟丰富,语言流畅,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小作者抓住了“想象力”这一文章中的灵魂,通过两个事例将自己的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更为可贵的事,这两个事例一个**于小作者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另一个来自于她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这使文章既有了说服力,又荡漾着童真、童趣。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4)

读后感写作要素+优秀范文(附老师点评)

读后感写作要素+优秀范文(附老师点评)

一本好书总会给你一些收获,而读后的感悟正是收集这些收获的好方法。寒假读书后,不管有没有写作业,学生都应该读几本好书,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和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锻炼。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后感的写作元素和优秀模式,这将有助于大家的模仿和实践。

读后感作文写作方法

要认真读懂原文

对原文的中心思想应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领会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东西,为发表观点打好基础。

要精炼的简述原文

写读后感一定要紧扣原文,交待清除“感”的**,可直接摘抄原文中的重点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情从**产生的。

注意不能大量引用原文,应做到叙述精炼。

要真实具体,有感而发

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有感而发。

精选范文

《草房子》读后感

金色的草屋,苦艾叶,幽静的江水,一望无际的芦苇沼泽,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都出自于曹文轩伯伯的纯美**《草房子》。

(用十分优美的语言介绍油麻地和《草房子》中的人物。)

《草房子》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秦**奶。(中心句)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当地人眼中,她是个可恶的老婆子,总在学校里搞破坏。然而在一个春季,她冒险救了落水的乔乔。

在油麻地人的精心照料下,受伤的秦**牛奶半个多月后才勉强离开地面。从那时起,秦奶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她为了一个南瓜永远离开了学校。

最让我佩服的是书中的杜小康。他曾经是油麻地的首富。他在红门长大。一夜之间,他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他不得不在家辍学,让父亲躲过一劫。

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但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的杜小康,在苦难面前表现得分外勇敢和坚强,他没有放弃生活,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的坚韧。杜小康与命运抗争的悲情与优雅告诉我们,当苦难来临时,我们无法逃避。我们应该带着希望和微笑面对它。

(杜小康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感动了“我”、感染了“我”。)

《草房子》魔力般地吸引着我,我要永远珍藏这本书!(结尾点题,“我”要永远珍藏这本书。)

★名师点睛

一。优美的语言:在介绍油麻地和书中的人物时,作者使用了很多形容词,使这些句子非常优美有力。

2。真挚的感情:秦**牛奶的变化感动了作者,秦**牛奶的离去让作者更加难过。杜小康的悲剧命运给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启示。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非常感性和真诚的人。

《稻草人》读后感

《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是个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的好心人。虽然他不会说话,但他很善良,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他多么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别人,但他甚至做不到。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稻草人一样关心别人,世界将会多么美好!

《稻草人》是一本由许多童话故事汇编而成的书。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稻草人》这篇童话。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段:一是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二是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达到,结局很悲惨;三是一个女人要跳河自杀,稻草人想阻止她,但自己动也动不了。最后,它无力地倒在了麦田里

当我看到那个老妇人的麦子已经吃光了,我心里很痛。怎么会是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且这些害虫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大胆地吃,不付出任何代价。

我似乎看到了老太太的白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能看到世界上的痛苦,但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也帮不上忙。他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痛苦压得他倒下了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

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多考虑别人,多付出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像那首歌:世界会变成美丽的春天!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5)

星期六,妈妈为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狼獾》。一拿到这本书,我便爱不释手,而读完之后,我则热泪盈眶。

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记忆犹新:一直狼獾母亲在水流湍急的怒江中,拉住自己的两个孩子,准备爬上木筏,木狼獾把一个孩子放到木筏上去,还有一个孩子,或许是呛着水了,松开了咬住母狼獾的嘴,一下子被水流冲到了离木筏好几米远的地方,母狼獾这时已经没有了力气,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孩子,自己爬上木筏,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松开了手,准备与孩子同归于尽。

看完这段后,我心里犹如翻滚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母爱太伟大了!为了孩子,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一起死去。同时,我也想过我正常的生活,其实,爱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去感受和品味,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快乐和富有。

正如文中的母狼獾,不就是体现母爱的最好写照吗?

书中还有一段让我感动:母狼獾为了救两只小狼獾,咬住了一个紫荆条,小狼獾救上来后,母狼獾又急急忙忙的去为小狼獾捕捉猎物,猎物捕回后,母狼獾的脚又**兽夹夹伤了。把母狼獾嘴里的荆刺清理完后,竟有11根一厘米左右长得刺!

看到這里,我很震惊:11刀捅在嘴里,还把兔子背了回来,这需要多少勇气和毅力!

去看看《狼獾》这本书把,相信,它一定会为你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震撼!

老师点评: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6)

初中吴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当我翻看这本书时,都会想到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一书中的诸葛亮给我留下了沉着稳重,临危不惧的形象。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空城计中。诸葛亮逃到西城,城中都是些老弱残兵,毫无战斗力。此时,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便派居民们在城门外扫地,自己在城楼上抚琴。司马懿见状,认为城中必有伏兵。便撤兵返回。诸葛亮可真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啊!

我还很佩服三国中的赵云赵子龙将军。赵子龙将军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见书中二十三回。赵将军为了救阿斗(刘禅);不顾自己的性命。在曹军几十万精兵之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从早晨一直战到傍晚,没有一丝疲惫,最终把阿斗安全护送到了刘备手中。

《三国演义》之中,还有许多有名的将领,在魏,蜀,吴三足鼎立之时,有许多文臣武将为了统一全国,帮助主公而战死。我要向那些英雄学习。学习他们英勇无畏,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美好品质。

评语:这是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作者概括故事资料简洁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础上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读后感。


作文好句赏析:

1、雨停了,天空渐渐明朗,闪电的光芒变得柔和,雷声兴犹未尽地在天空游走。

2、由于长年的日晒风吹,姥姥的脸又黑又瘦,布满皱纹,像条枯老的丝瓜筋。

3、面对这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他陷入了两难之中,眼睛鼻子嘴巴都挤在了一块,整张脸皱巴巴的,典型的苦瓜脸。

4、他的手指上磨出了血泡,又红又肿,一碰到水里,就痛得哎哟哎哟地叫起来。

5、晚上我刚睡下,就见妈妈蹑手蹑脚地走进来,轻轻帮我拉了几下被子,又悄悄地出去了。

以上是优久初中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及点评,初中作文”,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作文”的信息,欢迎访问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7)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架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板组成

主机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的升级操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卢国栋民族运动的兴衰是以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的振兴使国家强大。改革开放以来,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但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国家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相对陈旧;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短缺;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因此,接受良好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综合本人寒假调研所得,针对以下列出的两个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比例不平衡

1) 区域差距

在全国2036个县(县级市)中,1999年有1021个县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即教师的“人头费”以外的机动经费)不足10 元———与北京市的757.6元和上海市的747.4 元形成鲜明对照———几乎到了什么都不能干的地步。

(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

区域差距无法平衡,教育平衡的说法就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维护教育平衡的首要步骤就是缩短教育的区域差距,同一间屋檐,同一个梦想!

2) 城乡差距

窥视全国的教育投资数目,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 元,而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7.

1元,农村472.8元,分别是1.9倍和2倍。

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倍,绝对值分别为1492.2元和476元

1元2671.2元861.6元

(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

同时,据2003年2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

33年,而城市为10.2年。市、县、村之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如下:

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20:9:1;高中学历比例为4:1

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

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

37:0.551。

(陈虹全, 2009.04)

可见,我国教育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了维护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

当然,为了避免教育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以人数为单位,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投入的教育资源。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教育经费大打折扣。

3) 发展中下等地区的落寞

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建立了各重视验田。同时,富余省市的教育得到飞速提升。为了避免上述的区域差距,富有的区域的教育在高质量高数量投入,加入贫困的地区的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在按着一定的比例增长,那么若干年过后,教育资源仍是不均衡的,当年教育发展中下等地区的教育随着时间的增长,反而会变成未来的教育贫困区。

因此,我建议,在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在中下层教育发展中,使我国的教育差距尽可能缩小,而不是缩小这个和那个。

2。高考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地区形势继续恶化

高考,作为一名学生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过门槛,“一局定胜负”的人生抉择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饱受寒窗苦读多年之痛,坚忍名落孙山却无力回天的无助。

以河南省为例,2008年全省共有考生9.88亿人。2009年,尽管考生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9万人,但仍有95人

9万人的庞大基数,仍让河南省的高考变成一场激励的“学业竞争”。56万人的招生规模比54.9万人的招生计划多出1万多人。

其中,普通考生已达5.1万人,其中本科生21.4万人,28人

7万人;另外,对口招生共计3.2万人,专升本2.3万人,单考单招录取0.

3万人。也就是说,还有39.9万的人必定要承受高考落榜的现实,再加上即使成功升学,但因对学校不满意而不愿升学的学生人数,必然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些人想要继续考学的人必然要加在下一届的毕业生中。

而作为复习生,必然在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要强于应届生,让他们应同样的资格,同样的条件进行竞争,复***然会占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他们会占掉当年应届生的升学名额,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也将会变成下年的复习生,如此往复循环,合适才能到尽头?

尽管现在各省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令“禁止”高中复读,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地区并没有采纳此“禁制令”,幅度现象仍然因为升学的压力而“任意施虐”。

当然,想要取消复读的相关条例,在当今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局定终生”的现实必然会使部分同学走向如意的高等学府。而让复***应届生同台竞争,也是对广大应届生的不公。

我建议,采用分类高考制度,给复***辟另一条光明正大的升学道路,使复***部进行竞争,与应届生区分开来,这样,既可以维护复***学的权利,又可以让应届生的升序机会得以保障,而且这样,部分学校也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复***行复习,而不是背地里偷偷做事,有辱学生学习的“尊严”。

一个强国的根基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在未来一起创造!

(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政治或利益问题,存在偏见,请原谅!)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8)

作者:尧可轩,东莞东坑丽晶小学403班(熊仁伟),150********

今天,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短小又富有哲理的故事,里面有个故事,讲的是有位神仙在**的“毕业典礼”上,他把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变成了一块块的金子,让徒弟拿去当盘缠,可有一个徒弟,站在原地不动,他走过来问,你为什么不要金子?原来这个徒弟想学他的“点金术”,这位神仙,立马高兴地把这个徒弟带到一旁,把点金术教给了他。

开始时,我没有看懂,没弄明白其中“点金术”是什么,再读第二遍的时候,我霎时弄懂了,原来“点金术”在故事里,指的是将石子变成金子的能力。我立马想到了今天上午的事情。

今天在学校的时侯 ,老师正在讲题,可是我只顾着抄答案,老师忽然问我这道题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过了半天,我连半个字也没说出。老师打**给另一个比我好的同学。这位同学立刻明白了他为什么这样做。当时我觉得羞愧极了,唉,我不就是拿了“金子”就走的人吗?

而那个同学,不就是学到了“点金术”的人吗?

读了《点石成金的故事》,我明白了,学***学方法、学思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教师评语】

阅读后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一个很长的空间里写下书中的情节。本文小作者把握得非常好,内容归纳言简意赅,并由此内容点出了自己的思考,本文的重点是小作者联系当天发生的事例,进一步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此处内容是重点,小作者能够把此项进行详写,使得全文显得饱满充实。总之,读得很深入,写得很真实。

希望就是力量

——读《辛巴达航海的故事》有感

作者:东莞市东坑丽晶小学403班曾淑涛(熊仁伟)老师150********

中午有四十分钟,是我学校阅读的时间,我看了一篇外国作品,名叫《辛巴达航海的故事》。那个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我,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希望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

里面的主人公是辛巴达,他的父亲,留给他很多的钱,他天天都在挥霍,等他没有钱的时候,连朋友都离开他,落魄的辛巴达就想去轻生,他来到海边,发现有很多人都在航海,航海还有来往做生意的船支,那一瞬间,他好像已经看到希望了,于是,他没有选择轻生,故事的最后,他又成为了富翁,过着舒适的生活。我在想,如果他因为看到了船而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他怎么能再站起来呢?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想要选择死亡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的强大!

我还想到一篇课文,说的是,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关系非常好,一次**,他的儿子被困在倒塌的房子底下,故事中的儿子,一直坚持了38个小时,最后被人们救出来了,事后他坚定地说:“我相信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是的,如果他没有对爸爸存有希望的话,他就不可能在黑暗中坚持那么么久,可见,心怀希望,对于一个处在黑暗中的人来说,也是多么能给人力量啊!

这样的例子,我在生活生活中也经历过,考试没有考好的时候,回到家里,妈妈就会说:“你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没有关系,总结经验,下次一定有希望考好,加油!”听完之后,我心中没有的担忧,反倒变得积极起来,变得心中充满了希望。

显然,当你失望的时候,如果有人给你希望,你的心里会成长出多么积极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如果一个人心里有更多的希望,他就会有更多的坚持和力量。

【教师评语】

小作者的读后感,感点非常鲜明。篇幅很长的故事,小作者能够截取突出自己感点的部分,可见作者有明确的写作目标意识。更加难得的是,每当叙述完事例之后,都有紧跟表达感受的语句,丰富了表达的同时,还增强了读后感的可读性,更突显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度性。

在文章的最后,我总结了自己的感受,很好地收集了整篇**,并进一步突出了主题。

朋友之交,重在诚信

——读《去年的树》有感

作者:李朝旭,东莞东坑丽晶小学401班(熊仁伟),150********

最近,我读了一篇童话故事,它的名字叫《去年的树》,童话的主人公是一只鸟和一棵树,它们是好朋友。鸟儿每天都对树唱歌。树每天都听鸟的叫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只鸟会飞到南方去。他答应明年唱这首树歌然后飞走。第二年春天,那只鸟又飞回来了,但他没有找到那棵树。他去问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在没有灯里找到了那棵树。这棵可怜的树被加工成了一种产品。

我很佩服大树和小鸟之间的友谊,因为小鸟信守诺言,不食言。虽然它一开始就知道树死了,可还是费尽心思,要完成去年它们彼此的约定。

信守诺言,这样的朋友我也有一个。那一天我约他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但我一到图书馆就下起了雨,我以为好朋友不会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来了,并且成了落汤鸡,我对朋友说:“如果下雨就不用来了,我不会怪你。

”没想到朋友说:“不行,我说到就做到,不能让你等到失望。”我听了非常感动,心里想,这一个朋友我一定要珍惜。

我还看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是朋友,他们一起获得了很多的钱,本该共同分享财富,可其中一个朋友想独吞,却被发现了,最后朋友也没得做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所以我深深地意识到诚实是非常重要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很多事情,这促使我相信——在朋友中,友谊的建设能有多高,取决于诚信。可以说,诚信是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诚实,两个人的友谊就走不远。

【教师评语】

读完后,作者先介绍故事内容,让读者了解相关内容。而后自然而然地写出自己的感受,电流一般顺畅地过渡到结合自己朋友的事例,再次紧扣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用了对比,通过一个反面事例,让我深刻体会到朋友之间,诚信的重要性。最后,再次突出主题,催人警醒。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9)

亲子共读《王妃黑叶猴》之一

前几天,和同事谈及孩子的读书问题,都说现在的书太贵,总买吧太费钱,孩子看书速度又快,一会儿工夫,一本书就看完了。图书馆又太远,借还书不方便。于是,同事提议每次各自从家里带两本书,交换着让孩子看,充分发挥书的价值,让书“漂流”起来。

第二天,同事带来两本书。一本《查理和巧克力工》,儿子早已读过了;另一本《王妃黑叶猴》,沈石溪的动物**,我和儿子一起读过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和《狼王梦》,这一本倒是没看过。周末回家,欣欣然带了回去。

利用儿子的作业和辅导课时间,我忍不住先看看。当和儿子共读时,我已经大致浏览了一半,便故弄玄虚,先给儿子讲起了黑叶猴的生活习性:黑叶猴过的是群居生活,每一群大约有二三十只,既然一群猴生活在一群,肯定得有个身强力壮、智勇双全的头领即猴王,带领它们觅食、选择生活场所和逃避天敌等;黑叶猴的天敌很多,老虎、金钱豹、金雕等大型食肉动物都把它作为美味佳肴,因此黑叶猴在觅食、休息的时候,特别安排一只雄猴放哨,密切观察周围的风吹草动,即哨猴制度……

如此等等,我了解的相关知识还没讲完,儿子便不服气地说:“老爸,你讲的不对吧?引子上明明说布朗猴群的老猴王抱雕要死了。”我呵呵笑道:“老爸讲的是这本书引子的引子。”

当读到老猴王抱雕因弥萨骚扰丹顶佛而“气绝身亡”时,我故意问儿子:“抱雕这回嗝屁了吧?”儿子果断地回答:

“老猴王肯定是装死,&苹果教育%它计划着弥萨临近时一把将其推下悬崖。”虽然最后老态龙钟、病入膏肓的抱雕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与弥萨同归于尽,但儿子还是猜中了抱雕的“诡计”,因为这样的情节在《狼王梦》中也出现过,有点雷同哟!《狼王梦》中就要寿终正寝的紫岚为了保护外孙儿茁壮成长,实现其梦寐以求奋斗了终生而未实现的夙愿—成就狼王美梦,甘愿与金雕同葬乱石岗。

当读到金钱豹夜袭黑叶猴群,整个布朗猴群惨遭屠戮,仅有一只幸运的母猴,即本书的女一号丹顶佛带着心爱的儿子血臀滚落杂草坑,落队的小金钱豹驻足观望,放下口叼的猎物时,我不失时机地发问:“儿子,小金钱豹发现丹顶佛了吗?它要干嘛呀?

”儿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小金钱豹可能要看看茂密的杂草中有没有‘漏之鱼’,或者喊它的妈妈过来看看。”完全正确,当时真有点佩服儿子的想象力了。

就这样,我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被丹顶佛对小血臀无私、深挚的母爱以及它们坎坷的命运深深地吸引住了。

期待着周末回家,和儿子一起再读《王妃黑叶猴》。

二〇一三年三月四日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10)

1.紧扣中心,严密构思:我们不妨剖析一下小作者的思路——以一句名言开头引用爱因斯的一个公式点题,以爱因斯本人的事例说明,以自己的事例说明,以自己的认识问题说明。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逻辑性、说服力很强。

2.以准确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小作家的词汇量非常丰富。你看形容人们获得“成功”的魅力,用“令人神往”;强调“勤能补拙”这条哲理的重要,用“颠扑不破”;反映名句对自己的启迪,写道:

“这句话像火花一样,闪耀在我心间”,勉励大家接受“勤能补拙”这一“真理”,写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用汗水浇开那“绚丽的成功的花朵。”等等设想。

没有这些精彩的语句,文章定会大大逊色。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有益的启示:平时,要注意积累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到了动笔写时,才不致于因语言贫乏而“搜索枯肠”。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11)

读后感点评 读了天津市第四中学 杨贵祝老师《论教育家》的读后感《不求闻达、但求无悔》很有感触,对照近现代诸多教育家,分析、反省自己现在和将来都很难成为教育家。但能成为“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是我一生的荣幸,成为教育家是我追求的目标,对教育家目标的追求是永生不变的,我将一直沿着“教育家”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探索。因为,市领导对我们所寄予的期盼是我们执着前行的不竭动力; “成为教育家的理想”是引领我们前行的航灯。 教育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研究,更要有实践的积累,因此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的学习钻研,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的总结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使之成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才能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只要我们自己胸怀教育理想,脚踏实地的践行有内涵的教育,在不远的将来成就学生的.同时定能成就自己!因此,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要有所发展,首先必须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做学习型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丰厚、强健自己,才能做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担当的开拓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学生与家长,我们应该把浮躁的心静下来,淡泊名利,以一颗平和心面对我们身边的一切。站在自己的角度多用脑去“反思”,做一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上的不断积累、总结、反思会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真正作到了心中有学生,我们还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满堂灌”、“一言堂”、让学生做重复劳动吗?我们应该从学生角度考虑,想一想学生学会了吗?能力提高了吗?多用脑去想,多用心去做教育。作一名教育教学的有心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论教育家》使我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更加坚定了信念,鼓足勇气,昂首阔步,向教育家迈进。    

读书心得及点评(篇12)

《行者》读后感

约读书房靖江校区刘正义

《行者》是六小龄童的所写的一部讲诉自己行走生命历程的书籍。书中,他回顾了57年的艺术人生,真是“酸甜苦辣”“五味杂成(陈)”,这也许就如同他在西游记中所塑造的形象——孙悟空一样,西去取经,行走在人生的漫漫沙漠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寻得人生和艺术的真经。①(1)

六小龄童在书中说,章氏孙悟空家族以塑造孙悟空形象为家族理想,世世代代演绎孙悟空的故事。他的曾祖父、祖父、叔叔、父亲、二哥、表弟和他自己四代人一起扮演孙悟空。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把《西游记》的故事及美猴王从绍兴戏社的水乡舞台,演绎到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②(2)

在本书的开头部分,可以读到的是一种关于六小龄童对于他的二哥章金星的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他说道,他的二哥是父亲眼中最中意的**人,他(二哥)曾被《中国戏曲艺术家词典》称赞为“中国最有名的戏曲小神童”。然而,白血病却让他的(使其)生命永远地停留在17岁那样(年)的花样年华。

二哥在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曾经对六小龄童说道:“当你演成美猴王的孙悟空的那一天,就能见到我了。”就是这句话,指引了他以后人生的方向——专心演好美猴王。

后来,为了尽快实现心中的愿望,六小龄很小的时候就去学校学习艺术,努力练习。他被浙江省昆剧团录取了。再后来,《西游记》导演杨洁找到六小龄童,让他来试演孙悟空,这也彻底改变了六小龄童和猴王世家的命运。(3)

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写了《西游记》的拍摄及其中遇到的各种苦难险阻等内容。从1982年开始拍摄《西游记》,到后来的续拍,这部戏的拍摄历时17年,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是要经历许多困难的。在拍摄《大战红孩儿》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是红孩儿向孙悟空吐三昧真火,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拍摄效果,往孙悟空身上涂了许多的汽油,使六小龄童真正尝到了“被烧死前”的感觉。

在拍摄《大圣闹天宫》时,他经历了一场“犬口脱险”,被还在戏里的警犬咬掉了衣甲的一角,要是没有衣甲护体,恐怕已经咬掉肉了。还有一次更加惊心动魄的是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拍摄《猴王初问世》。当时,导演要求攀爬并带走长满青苔的悬崖和石头,然后跳下去。

哪知一不留神,摔了下去,幸好有一根青藤将他的右脚缠住,才没有摔下悬崖。(4)

玄奘有一句名言,是他去西天取经的时候留下的:“宁向西去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有这样坚定的决心,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5)

在一生中完成一件事(设定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走,走,走)是一个实干家。(6)

点评:我点评的王昊的《隋唐演义》读后感被一位资深的同行看到了,这位张老师很热心地给我回复:“对**的主要内容和精彩之处写的很不错。

如果是正式写作文的话,我会要求再提炼一下整篇**的中心思想,再联系一下自身,最后结尾。”张老师说得真好。

现在恰好有位同学写出这样一则读后感,比较接近张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看看,点评一下。

一、从纯粹的读后感的角度来划分,段(1)是开头;下面段(2)(3)(4)是主体部分;段(5)(6)是结尾部分。主体部分专门记录、介绍原书的内容。

二、但是,从作文***标准来划分,段(1)(2)是开头部分,段(2)重复强化主题——就是张老师说的再提炼一下全书,句①“一样,西去取经,行走在人生的漫漫沙漠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寻得人生和艺术的真经。”与句②“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把《西游记》的故事及美猴王从绍兴戏社的水乡舞台,演绎到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这两句一虚一实,总结的是基本是同一件事。

这样反复叙述一件事实,就把主题巩固起来了。然后,第(3)(4)段是主要部分,根据全书前后的结构介绍主要内容和精彩感人之处。结尾是段(5)(6)没有异议。

三、结尾划分没有异议,是小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想。但是,我对段(6)是有异议的。只有一句话,段(6)“一生做成一件事,是为行者。

”——说实话,我没有找到原书,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引证的原文,如果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可能对这句话有具体的理解。但是,在这里有“学诗故作惊人句”的一种感觉,单看这句话,意思不太通,因为“行者”没有他说的意思。尤其是作文的话,原则上阅卷老师是不需要读原书的,你一定要“自圆其说”,在本文的范围内让读者读明白。

袁老师建议:或者删掉这一段,或者增加括号内意思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