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课件参考] 初中地理教案其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
生:经线圈。
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f215.com精选阅读教案
[课件范本] 初中地理教案(一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件范本] 初中地理教案(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课件参考] 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其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件参考] 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其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课文:
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有感情的读这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朗读感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读出立交桥的美)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
3、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实践活动。
交流有关的北京变化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热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其二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热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其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课件参考] 五年级语文教案其二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课件参考] 五年级语文教案其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
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
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
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
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
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
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
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
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
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
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
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
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2.例如:
(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
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
(1)学校的操场很大。
(2)姚明的个子真高!
(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
【热门课件】 高中主题教案其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热门课件】 高中主题教案其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的】为了使全班同学进一步了解、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能把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做一个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勤奋向上的中学生。
【活动简介】以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为中心,通过生活实例窥探、行规讨论交流、反面案例启示、文明倡议书签名等一系列程序活动对本班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活动要求】注重人人参与,讲究活动秩序,联系实际。
【主持人】班主任
【活动地点】
【活动过程】
主持人语:
班主任: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在这个教室里开展开学以来第一次班队活动,我想,咱们开学已经一个月多了,我不知道大家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否有所了解,又是否落实到行动中了.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举办一次班队活动.
一、由生活中的点滴谈起
二、《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是遵规守纪的结果,好的习惯能够规范我们的行为。坏的习惯却能误导我们的行为,甚至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那么平时我们的一些做法或者习惯是不是符合规范呢?下面进入第一个活动:判断下面说法是对还是错。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2)不入二厅是指不入游戏厅和舞厅.(√)
(3)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4)吃饭时要做到边吃边聊,这样才越吃越香(╳)
(5)手中有废纸或其他垃圾随手丢在路边,反正没有人看见(╳)
(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7)上课太累人了,我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再说(╳)
(8)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立即给你道歉了,你说没关系(√)
(9)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10)晚上休息时间到了,我睡不着,干脆出去散散步回来再睡(╳)
(11)前面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赶紧绕道而行吧,免得给他打招呼(╳)
(12)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13)这些作业我不会做,不如拿同桌的来抄抄吧。(╳)
(14)排队时可以大声喧哗、勾肩搭背,只要不被老师看见就行了。(╳)
三、答题竞赛:(全体同学参与,赢取小奖品)
(班长)非常感谢三组同学的表演,为了检验同学们今天的收获,下面我们开展答题竞赛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看谁回答的有快有正确。
填空题
1、乘公共汽车,给老,弱,病,残,孕及环抱婴儿者让座
2、上课迟到者应在教室门口喊“报告”,经教师同意后再进教室。
3、出操集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4、学生要做到穿戴整洁、朴素大方,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5、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022课件] 地理中考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2课件] 地理中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二章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要求通过课本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大洲、大洋之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的洋(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
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岛屿(格菱兰岛)、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B、板块是运动的;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三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2、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3、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
【海陆因素】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
【地形因素】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案精选: 初中数学教学思考其二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精选: 初中数学教学思考其二”,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复习中不断总结
⑴立足教材,理清概念,夯实基础,学生通过复习,应熟练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⑵要突出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复习中要使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一思想,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行性,以及对不同的抽样所得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更多的体会.
⑶统计与现实生活、科学领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统计的学习与实际问题密切结合,选择典型的、充满趣味性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据处理方法,理解统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⑷突出概率建模思想,对概率的计算问题,可以把不同背景下的各类问题加以变通,寻找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数学本质,对相同的一类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概率模型来解决.这样也能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和开放性加以锤炼.
⑸加强用列表法和树状图求解决简单事件的概率的复习,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二、复习中要“用活”教材,和资料。
三、复习反思,或称为“反思性复习”。
是指教师在复习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复习的合理性,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复习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复习,确保复习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