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关于初中教案设计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的客观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调整教学策略,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有关《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荐]关于初中教案设计5篇](http://pic.w286.com/themsimg/20220608193638377.jpg)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 篇1
教师招聘面试中,试讲是重要的环节,试讲的关键在于写出一份好的教案。为了助教招面试备考一臂之力,中公教师网准备了初中美术《产品包装设计》教案,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包装的作用和材质,学会包装设计中便携式、开窗式、展示式等造型结构,掌握包装的装饰方法和设计步骤,并设计制作一个包装。
过程与方法:创设逛超市情境,展示不同的商品,了解包装的作用和常见的材质,展示鸡蛋、灯具和糖果的包装,分析它们的造型结构,欣赏荆味鱼糕系列化包装作品,理解其装饰方法,学会包装设计的步骤进行创作,提高设计思维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包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美好,体会包装设计制作的无限乐趣,养成善于思考和大胆创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包装的造型结构和设计步骤。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结构合理、外形美观的包装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境导入
创设逛超市情境,提出问题:
1.在超市购物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你首先会被什么吸引?(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
2.这些产品包装有什么特点?(颜色丰富、外形各异)
教师总结:产品包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为了储藏物品产生了包装,大多数的包装取决于自然材料。而现在,产品包装多种多样,富有艺术特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今天我们来感受包装设计的魅力,一起走进新课《产品包装设计》。
(二)作品图像识读
1.包装的作用、材质
延续逛超市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超市里的商品,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超市的商品都有包装呢?它们有什么作用?(保护商品、方便携带、美观)
②这些商品包装都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吗?(金属、木材、纸、塑料)
教师总结:这些包装在完成其保护、存放、陈列展示和宣传商品功能的同时,也能把美感和创造力的智慧传达给我们。商品包装的材质丰富多样,分类的方法各不相同,按包装材质的特性可以分为硬质包装和软质包装。
2.包装的造型结构
展示鸡蛋包装、灯具包装和糖果包装,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这些包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都是纸质材料,但是外形和结构不同,各有特点)
②它们的造型结构分别有什么特点?(鸡蛋包装开窗造型,结构简单又环保;灯具包装镂空造型,既能保存灯具,还可以当灯罩,一物多用;糖果包装模仿花朵形态的造型,很好地展示和宣传产品)
总结:在包装设计中,纸质特性是最易于造型的,可分为便携式、开窗式、展示式、异体式和组合式等造型结构,这些不同的造型结构都是为了实现和优化包装的作用而设计的。
3.包装的美化装饰
出示荆味鱼糕系列化包装设计作品图片,提出问题:
①这一组包装给你什么感受?(美观,和谐统一)
②为了达到整体和谐统一的效果,设计师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呢?(颜色都以红、白两色为主;图案都是红鲤鱼纹样;字体的风格一致)
教师总结:对同一品牌产品进行系列化包装设计,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色彩、图案、字体等,能够突出视觉上的统一效果,使产品形象既有多样的变化美,又有统一的整体美。
(三)技法表现探究
示范篮球包装设计的步骤:构图草稿描绘确定方案制图制作。
(四)美术创意实践
1.思维创意构思:你想给什么物品设计包装?运用什么材质和造型结构?如何来装饰?
2.布置活动练习:以美术学习小组为单位,自选生活中的物品,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每人设计一个共同组成一组系列包装作品。
3.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包装的材质选择,造型结构,色彩、图案的设计等。
(五)多元展示评价
设置包装设计交流展的情境,请学生将作品放在展示区里,并从材质选择、功能设置、造型结构、装饰特点等方面评价作品。
(《玩具系列包装设计》运用卡片纸,为玩具设计一系列包装,根据玩具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设计成仿生造型,色彩、图案丰富有变化,但整体风格相似、和谐。)
(六)小结升华作业
1.总结包装的材质、作用、造型、装饰和设计步骤。
2.升华情感: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能够保护、容纳物品,具有实用性,还能装饰物品美化我们的生活,传达出我们的审美趣味。我们应该养成善于思考和乐于创造美的好习惯,积极将包装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与美好。
3.母亲节快到了,为送给妈妈的礼物,设计一个漂亮的包装。
四、板书设计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 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 的诗(朦胧凄美)
(三)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 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个 “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 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 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①芣苢(fu 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1、知道化学的定义。
2、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再又对化学发展的历史给予了讲解,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时期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每个时期的贡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化学研究的方向。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重要信心。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讨论法练习提高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心,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认真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欣赏。
2、给学生提问:
a、什么是化学?
b、你对化学是怎样看待的?
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
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基础知识及考点内容,上课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准备好;上课铃声响后开始读基础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须交。
3、完成几个兴趣实验:
a、魔棒点灯实验。
b、变色实验: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
c、镁带燃烧。观察现象。
二、化学:
(一)、化学的用处:
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
2、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如: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材料;新型农业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等。
如:食盐,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消毒液,输液药水等等。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成
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结构
三、化学发展史: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探究阶段,制得实用产品。特别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我国古代化学的贡献:
公元前1700年的商代:青铜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炼钢
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化学成绩:火药和造纸
烧瓷器
2、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的微观阶段。
原子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重组
物质的微观构成
分子可破裂,变为原子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他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本质。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有100多种。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排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主要任务是合成大量的新分子,解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作者合成了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了生命的奥秘。
1993年,中国科学院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硅原子写出“中国“字样。
四、教材知识:
1、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铜的性质。
2、隔水透气的高分子材料:鸟在水中游。
3、破冰斧柄:强度高
4、直径6毫米的尼龙。
5、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三、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f215.com小编推荐课件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精选5篇)
我们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最新初中教案设计。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创意十足的教学课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点。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1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三、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1、知道化学的定义。
2、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再又对化学发展的历史给予了讲解,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时期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每个时期的贡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化学研究的方向。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重要信心。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讨论法练习提高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心,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认真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欣赏。
2、给学生提问:
a、什么是化学?
b、你对化学是怎样看待的?
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
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基础知识及考点内容,上课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准备好;上课铃声响后开始读基础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须交。
3、完成几个兴趣实验:
a、魔棒点灯实验。
b、变色实验: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
c、镁带燃烧。观察现象。
二、化学:
(一)、化学的用处:
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
2、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如: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材料;新型农业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等。
如:食盐,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消毒液,输液药水等等。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成
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结构
三、化学发展史: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探究阶段,制得实用产品。特别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我国古代化学的贡献:
公元前1700年的商代:青铜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炼钢
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化学成绩:火药和造纸
烧瓷器
2、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的微观阶段。
原子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重组
物质的微观构成
分子可破裂,变为原子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他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本质。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有100多种。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排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主要任务是合成大量的新分子,解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作者合成了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了生命的奥秘。
1993年,中国科学院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硅原子写出“中国“字样。
四、教材知识:
1、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铜的性质。
2、隔水透气的高分子材料:鸟在水中游。
3、破冰斧柄:强度高
4、直径6毫米的尼龙。
5、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标志的用途和其意义,明确标志设计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标志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具准备:
标志范例、课件
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色彩、搜集到的标志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电教室作为我们学校的一个教学的公共场所,假如有人要在这里吸烟,你会同意么?你能用那些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这里不准吸烟?
那种方式更能比较直观简便准确快捷传达禁止吸烟这一信息呢?
小结:老师非常赞同大家的观点,假如把这同学们画的这些视觉图形进一步加以简化、美化,形成像这样简明易认印象深刻的视觉符号,他将更能准确地向人们传送特定的信息,这就是标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标志设计。(出示:课题)
师: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有关标志的那些知识呢?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和老师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在情境中欣赏各种标志(重点了解标志的表示形式 标志的作用 标志的特点 )
一位外地的朋友,初次来到我们佳木斯,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自身开着车去了好多地方,愉快地度过了一天。你想知道为什么么?
汽车启动了:
一组:邮局等公共标志
二组:交通标志,
三组:商品标志,
四组:是电视网络中的新兴标志,
三、标志的表示形式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标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再组内互相欣赏一下,从标志的构成形式上尝试给给他们分一分类别,谁能到前边来分一分?
标志的构成形式1以图案为主的标志2文字为主3图文结合的
2快速记忆游戏:为什么医院 花花公子服饰残疾人通道便于记忆?
四、接下来我们看看书中给我们带来了那些标志?
你又发现了标志的哪些特点?
标志的特点:简洁 易懂 醒目 美观。
从哪里能感受到标志的简洁的美?
警示性的标志以黄色和黑色搭配为主
禁止类的标志已红色为主
黑白也是标志中常见的色彩
五、小练习
请根据大家对标志的认识和理解快速设计一个“保护树木 禁止砍伐”的社会公益标志
活动:小组合作
在展示作品是和时发现问题
1不够简洁
2注意标志的美化醒目
3创意不够新颖:
1 以同学的实例讲构思的巧妙 立意新颖 选材独树一帜
2欣赏:农业银行 污水排放 2008奥运会的标志
我们在构思力求深刻、巧妙、新颖、独特,表意准确,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六、艺术实践活动“关爱学校标志设计大赛”
同学们,“关爱学校标志设计大赛”即将开始征稿,
稿件要求:简 - 准 - 奇 - 美
作为学校小主人,你们应该最知道学校的什么地方需要标志,你们都有哪些好的想法,谁来说一说?
1学校宣传美化标志
2学校行为标志
3学校环境标志
小标志大作用,下面就请同学们行动起来,把这份浓浓的关爱之情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吧!
遇到困难的同学可和时向老师和时提出,或到微机中查阅相关的资料库。
七、作品展评
八、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大家都有各自的收获,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的标志是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百品牌标志是什么?我相信十几年后世界最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牌标识就会诞生在你们的手中,为此我充溢了希望,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老师期待大家都能早日亲手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品牌标志。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精选11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今天小编给您分享“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相关主题内容,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2】
一、课题
27.3 过三点的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 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 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 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
2. 如图,有A, ,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3】
课业类别: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中学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
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设计。
教具准备: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画笔、画纸、颜料等绘图用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启发讨论式导入新课:教师启发提问。
同学们,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标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确实如此,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看大屏幕。(演示教学课件)
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些标志可以看出,每个标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因此可以说:标志是具有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犹如语言,起着识别、示意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标志的种类
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标志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种类?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标志的类别繁多,使用广泛。例如: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用于团体标志的共青团团徽,团旗,少先队的星星火炬。用于商品上标志称商标,如李宁牌商标、奥迪轿车标志;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如公路局的标志、中国铁路的标志、公安机关的标志、红十字的卫生标志等;用于会议上标志,如奥运会标志,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用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称交通标志;指示人们注意安全的安全标志;标明街道的路标等。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体育运动标志、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
(二)标志的构成形式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1、颜色构成的标志。我国在生产和交通安全的颜色标志为红(静止、停的意思)、黄(警告、注意的意思)、蓝(指令、遵守的意思)、绿(安全通行的意思)、如铁路用黄和黑标明注意、警告、危险的安全标志,用红和白作为公路交通标志,用红、黄、绿灯指挥车辆行驶的标志等。
2、文字构成的标志。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第一汽车制造厂标志等等。
3、图形构成的标志。如奥运五环标志,党徽标志、韩日世界杯标志、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等等。
4、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标志。例如:运用中国古钱和"中"字构成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国铁路的"工人"标志、中国工商银行标志、吉林电视台标志等等。
(三)、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结合课件欣赏中外优秀标志作品的构思与创意。如奥运会标志、北京奥申委会徽、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1、奥运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5个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整个造形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而努力。
2、北京奥申委会徽。该标志图运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整体形象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以此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3、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四)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以设计“禁止吸烟”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制作过程。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2、构思。怎样突出标志设计的特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3、构图。可多画几幅草图,反复思考,寻找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也可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4、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5、着色。设色单纯、醍目,或用对比色彩。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四、作业要求:
1、设计一幅运动会上具有本班特色的标志;
2、给学校各专用教室设计一个标志;
3、给学校的音乐会、艺术节、讲演比赛、故事会、家长会、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校庆等活动设计一个标志;要示形象鲜明,传递信息准确、独特、美观。
五、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如:怎样将语言概括地用符号来表现,怎样表达得明确,又有独特的形象。发现有独特设计的作业可以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六、课堂小结:展示设计较好的作业,巩固标志设计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知识内容。可让学生以谈设计的构思过程来说明。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4】
上个学期,根据需要,学校安排我上高二数学文科,在这一学期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经过了一学期,我对教学工作有了如下感想:
一、认真备课,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
上学期我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思考到,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小结,并认真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帮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名新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因为应对的是文科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所以我主要是立足于基础,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理解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并针对反映出的状况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然而,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还是肤浅的,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也有一些困惑有待解决今后我将努力工作,用心向老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上几点便是我的一点心得,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
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7】
教材分析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欣赏和评述这一领域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基于此,本课将通过学习齐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生分析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识薄弱,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美术作品,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更是单纯。所以除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外,选择接受性学习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体会画家的人格及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特点,并对作品作出简要评述。理解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讨论、阐述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特点,并对作品作出简要评述。
难点:体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三则间的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实物虾若干。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材料(国画,黑白画)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 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 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12.3.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 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2.3.2 等边三角形(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 新授: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
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
∠ABC=120o, 求证: AB=2BC
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 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 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9】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略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10】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课文中的老妇人,是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讨论明确: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
1、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关于初中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 P19 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②-6和-1③-6和-36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 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P19 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通用(7篇)
中学范文网小编特意为你呈上“关于高中教案设计”。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老师的上课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_《_侠》的片段,
问:_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_的图片,黑寡妇_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_(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的:识记消费的基本类型,贷款消费的含义及适用情况;理解我们的日常消费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的:深化对消费的认识,提高理解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归纳出经济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的消费水平的现状以及变化。
二.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贷款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相比,是不是一种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方式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贷款消费存在的背景(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常州市场消费现象面面观(DV)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常州市场消费现象面面观(DV)导入(包括火爆的常州市场食品消费,服装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引出话题:消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新课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与消费息息相关,请同学们从身边的事看起,看看我们都有哪些消费行为,哪些消费现象。
生:围绕日常消费行为举例。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日常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现象,有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就来给这些消费现象以及消费行为分分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P21—P22三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我们刚刚所例举的现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生:根据课文的三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在同学们分类的基础上,查缺补漏,进行有选择的指导)
师:在我们的消费中,有两种比较时髦的消费方式,分别是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贷款消费。请看课文P21漫画,请问,在生活中,你会采用哪一种消费方式,并说明理由。
生:在已经课前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小辩论。时间控制为8—10分钟。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无论是传统的消费方式,还是贷款消费都有其使用的前提,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是我们采用不同消费方式的原则。
师:(课堂活动)消费现象纷繁复杂,消费水平也参差不齐,同学们的消费水平也是有高有低,我这里有一个你心仪已久的MP3,你会选择买还是不买?为什么?在买与不买中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根据这个课堂活动,引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1)收入水平,包括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这是影响消费的基础和前提(2)物价水平;(3)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并指出在不同类型的商品消费中这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4)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根本因素。
师:在讲到消费水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个名词:恩格尔系数。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与我们的消费存在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些内容:
(1)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答:1857年,世界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答: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2)国际上关于恩格尔系数的统一规定:
答: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师:解放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估计可能要达到80%--90%。歌剧《白毛女》中有这样一段:杨白劳出外躲债七天(有歌词为证:“漫天风雪一片白,躲债七天回家来”),却把二斤白面总带在身上。杨白劳唱道:“卖豆腐挣下了几个钱,集上称回了二斤面,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怀里四五天。”如此珍惜二斤面,说明杨白劳家真是太穷了。解放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情况有所好转,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居高不下的。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只属于勉强温饱,农村居民则仍属于绝对贫困。然而到1995年,这个比值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5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8.6%。更大的变化,出现在1995年以后的这短短的六七年。到20__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降至47.8%,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降至37.9%!到20__年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更下降至37.7%和47.2%。
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巨变!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这种巨变。谁谁家买新房了,谁谁家买汽车了,谁谁家孩子自费出国留学了,谁谁家两口子到哪儿旅游去了。这样的消息,在十几年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十分遥远的新闻,如今在许多地方都已是身边的家常话题了。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__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到那时,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会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将不断提高。
3.课堂练习:
单项:1、近年来,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假日经济火爆。这主要是因为()
A、家庭消费从根本上说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家庭收入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
C、我国旅游业服务水平提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D、消费者有一种从众心理
2.信贷消费在江苏火热,与江苏居民收入水平和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抱有信心有关。2007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100元、无锡和常州约为14400元。材料说明,信贷消费在江苏火热()
A.主要由居民的消费信心决定B.主要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D.主要由物价水平决定
不定项选择:3.居民生活消费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等B.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C.消费品价格D.过去和现实的收入、未来的收入与支出
论述题:材料一:我国近年来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人均收入情况
表1
1:
表2:
材料二:由于食品价格上涨,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达2710元,增长12.1%,比2003年高7个多百分点。据测算,受粮食、油、肉、禽、蛋、鱼、鲜菜等价格上涨的影响,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购买这7类食品人均支出需增加144元,户均支出需增加484元(平均每月增加40元),占全部食品类支出的10.2%,给低收入户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表1、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表1、表2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表1和表2有什么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二,分析20__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为什么均有所上升?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3)
【课题】 第三节 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着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4、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5、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应该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消费原则”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变化,也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我们的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二、进行新课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师点拨:我们的消费往往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响到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点评: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推销总结的商品。所以,我们是否消费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从众。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我们应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教师点评: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示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来。这虽然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即在消费时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情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跟风买,搞攀比。
总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受到多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消费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使我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教师提问:什么是适度消费?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热烈讨论,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师总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理解这一原则注意: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我们在消费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做到合理消费,大家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活动:我校餐厅经常使用发泡塑料盒和塑料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家对次有何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希望同学们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个绿色消费者。
教师活动:大家辩论:我们还应该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分为辩、反两方,对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辩论作点评、总结: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人们消费的几种消费心理和几种科学的消费观。
四、实例探究
五、课余作业
1、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2、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板书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5)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十六、 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
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
但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分析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政治,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知道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
①环境问题 ② 和平问题 ③ 资源问题 ④ 经济问题
A.① ② B.① ④ C.② ④ D.② ③
答案:C
[例2] 当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 ( )
BB. 资源枯竭 B. 地区冲突 C.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 D.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答案:D
[例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
A.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B.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D. 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答案 B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6)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初中教案设计,是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初中教案设计(篇1)
《西方文明之源》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难点 重 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
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x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x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xx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 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2、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3、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4、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xx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自主备课记录
初中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初中教案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
1.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 (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初中教案设计(篇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四、巩固练习
教科书习题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初中教案设计(篇6)
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设计意图: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深受学生的喜爱,从两个设问导入,引发了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童话故事中的所得,也正是学习童话故事的主旨所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
(爱—织—看—穿—议—揭)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水平与能力,那么学生是否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则是衡量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能回答出故事内容即可,思想内涵可以在分析文本后再归纳。)故事内容较长,它以“新装”为线索,让不同人物在这骗局中登场,整理成六个片段,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条理把握更清晰。
(三)研读文本,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
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
骗子: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③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
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小孩子)
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正所谓“童言无忌”,让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实际。其次,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在这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混浊世界里吹来一缕清风。真理之星火开始燎原。
让新装失去了神奇,让官员掉下了面具!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同时呈现了出来!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如旁白:自然、平缓
皇帝:傲慢、自负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小孩:天真
……
设计意图:1-3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通过人物语言、心理的分析去把握人物形象,并从中逐渐领悟童话深刻的内涵。而对骗子的评价,则可以是多角度的。在进行上述环节教学时,安排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第4题的设计,是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并加以朗读指导,从而更好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更深的印象,让人物形象在语言中再现。
(四)合理想象,创新阅读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
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
(对骗子、大臣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
(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家说你愚蠢吗?
设计意图: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以答记者问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合理的想象,为下个环节“体会感悟”打下基础,也为练笔作一个铺垫。
(五)体会感悟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情感体验,是水到渠成,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虚伪、欺诈是多么丑陋,而真诚、坦荡是多么高尚。
(六)迁移训练(作业)
根据刚才的答记者问,同学们打开你的想象空间,为这篇童话续个结尾。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除了口头语言的,还有文字语言的,续写即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机会,又是个培养表达能力的途径。
(七)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一个____的皇帝
情节主题
爱新装
织新装虚伪
看新装揭露愚蠢
展新装讽刺自欺欺人
议新装
揭新装
初中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三、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关于高中教案设计4篇
中学范文网推荐更多专题:“高中教案设计”。
下面,我们为你推荐关于高中教案设计。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只要老师教案课件写得好,相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差。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 篇1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 篇2
审核:高二物理组
寄语: 目光远大,目标明确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学习目标:
1.知道振幅越大,振动的能量(总机械 能)越大;
2.对单摆,应能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3.对水平的弹簧振子,应能定量地说明弹性势能与 动能的转化;
4.知道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点及回复力的来源。
学习重点:
1.对简谐运动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具体分析。
2.什么是阻尼振动。
学习难点:
1.关于简谐运动中能量的转化。
知识链接:
振幅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幅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的物理量。
2.取一个单摆,将其摆球拉到一定高度后释放,观察它的单摆摆动,请你概括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振动的单摆为什么会运动,又为什么会停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来源:
一、简谐运 动的回复力
1. 弹簧振子振动 时,回复力与位移是什么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振子的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与位移方向相反
2.特点:F=-Kx
注:式中F为回复力;x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k是常数,对于弹簧振子,k是劲度系数,对于其它物体的简谐运动,k是别的常数;负号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总相反。
3.简谐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谐运动的能量
(1)水平弹簧振子在外力作用下把它拉伸,松手后所做的简谐运动。不计阻力。
单摆的摆球被拉伸到某一位置后所做的简谐运动;如下图甲、乙所示
(B级)(2)试分析弹簧振子和单摆在振动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并填入表格。
A A O
O O B
B
位移s
速度v
回复力F
加速度a
动能
势能
总能
理论上可以证明,如果摩擦等阻力造成的损耗可以忽略,在弹簧振子运动的任意位置,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和都是一定的,这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相一致。
实际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能量损耗,所以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知识巩固:
(B级)1.一个在水平方向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 运动,在0.17s时刻,振子的 运动情况是( )
A.正在向左做减速运动 B.正在向右做加速运动
C.加速度正在减小 D.动能正在减小
(B级)2.做简谐运动的物体,每次经过同一位置时,都具有相同的( )
A.加速度 B.速度 C.位移 D.动能
(B级)3 .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 )
A.振子所受的回复力逐渐增大 B.振子的位移逐渐增大
C.振子的速率逐渐减小 D.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减小
(B级)4.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质点振动的频率为4
B.质点振动的振幅为2cm
C.在t=3s时刻,质点的速率最大
D.在t=4s 时刻,质点所受的合力为零
(C级)5.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如图,是该质点在 内的振动图象,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再过1s,该质点的位移为正的最大值
B.再过2s,该质点的瞬时速度为零
C.再过3s,该质点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D.再过4s,该质点加速 度最大
反思小结:
11.3过关检测卡
审核:高二物理组
寄语: 目光远大,目标明确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B级)1.一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其振动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在t1和t2时刻,质点运动的( )
A. 位移相同 B.回复力大小相同
C.速度相同 D.加速度 相同
(B级)2.一个在水平方向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运动,在0.17s时刻,振子的运动情况是( )
A.正在向左做减速运动 B.正在向右做加速运动
C.加速度正在减小 D.动能正在减小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背景
在以往的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再加上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特别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的现象。其中高三女生特别突出,上体育课时出现无精打采,畏难情绪增大,借故请假的增多了等等情况。我认为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很有兴趣的一门课,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简单缺乏新意,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尤其是高中女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在教学中尝试对于不同的身体条件用不同的体育游戏来促进体育教学,以此来提高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这是开学初的一个单元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身体素质恢复性练习,重点是提高学生灵敏素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男女生都安排了体育游戏内容。
二、教学过程
教学背景:高三(2)班是一个文科班,女生有10多人身体素质较好,活泼好动,有几个还是班级的体育骨干,另外的女生则身体素质一般,不怎么爱活动。
课堂上: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
学生:不是“贴膏药”吧(小声地说)。
教师:不是,是个新游戏,方法是:所有人围成一个圈并且编号;老师喊一个号后将一个排球高抛;其他同学跑开;被喊中号的同学上来拿球喊停;然后用球滚过击打其他同学;打中后交换角色,不中继续。
同学们高兴地去玩去了。五分钟后……
学生:(大声地)老师换一个吧,这个不好玩。
教师在想:这帮女生还挺挑剔!再一想,也难怪,这些女同学中有几个是体育特长生和学校运动队成员,还有好几个身体素质也不错,这个游戏对于她们是有点简单了。索性给她们换一个男生的项目----“打野鸭子”。不过这个游戏要求比较高,不知道她们行不行。
教师:好吧,我们换项目。大家听好:前排同学围成一个大圈,用排球击打圈内的同学,圈内的同学自由奔跑躲避,击中者退出,如果接住可以重新进来一个;直到全部击中后交换。
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奔跑、跳跃、躲闪,欢声笑语不断。被打中者也兴奋的大叫。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行!没想到这个游戏你们做得还真不错。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还是简单了,还有没有更难的。
教师:可以。只要将排球换成两个或者三个;记住:必须注意力集中,视野开阔、反应要快;当然也要注意安全。
学生乙:不行,别换了,受不了了------
游戏还是增加难度了,而且效果很好。学生们哄堂大笑,被打的同学也是乐不可支。哈哈的笑声弥漫在运动场中。只看见学生满场飞,夹着尖叫声和笑声。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说出自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确立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人类了解自己健康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四、教学内容:
人是自然之子,人类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人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环境能够统一,人就健康;反之,人就会失去健康。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对每一位中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自然环境是指空气、水、士壤等的总和。自然环境由化学性与物理性因素构成。化学性因素是指空气、水、士壤中的化学组成,这些化学组成通常是稳定的,它是保证人类生存与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物理性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温度、气流、气压、温度、电磁辐等,它对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空气
正面影响:
是人的机体获得足够氧气的惟一天然来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空气中含氧量正常时,能保持人的正常活动;空气中阴离子含量高的人体具有镇静、振奋精神等作用
负面影响:当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0%时,人会出现恶心、呕吐、中枢神经活动减弱的现象;过分缺氧会危及生命水
正面影响:是构成人的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调节体温的重要条件
负面影响:人类的使用水,尤其是饮用水化学成分异常时,影响人的机体正常活动,将导致疾病发生和神经慢性中毒土壤
正面影响:其中所含的各种人类所需的元素是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可缺少的条件
负面影响:其中所含的人类所必需的元素过多或过少,都可能造成人类疾病,土壤中的传染病原体和寄生虫虫体是导致人类生病的重要原因
太阳辐射
正面影响: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因素之一,正常的太阳国辐射对机体有杀菌、促进皮下组织的维生素D生成的作用
负面影响:过少的太阳辐射不利于人的机体的新陈代谢,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则可能导致皮肤癌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激发,教案和老师都是课堂上缺一不可的。教案的严谨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帮助!好的教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相信你应该喜欢中学范文网整理的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1】
一. 教学内容:
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二. 学习目标:
1. 熟悉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词汇。
2. 学会表达想去某地或不想去某地。
3. 学会谈论去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 教学重点难点:
would like 的用法;由关系副词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本模块中的一些重点短语。
四. 重点词和短语:
1. would like 想要。
2. go on vacation 去度假。
3. trek through the jungle 徒步穿过热带雨林。
go / walk through the park 穿过公园。
go trekking 徒步旅行。
【即学即用】
⑴they walked the street.
⑵the river runs the city.
⑶be careful when you the busy street.
4. take it easy 从容,轻松。
5. hope to do 希望。
hope + that 从句。
6. some day (将来)有一天。
one day (将来)有一天/(过去)一天。
7. consider doing sth 考虑做某事。
consider sb. to be sth. 把……视为……
consider sb as 认为……
【即学即用】
⑴i’m considering my hotel, i will come and leave my new address in a few days.
a. to changeb. changed c. changed. changing.
⑵this book is considered a great help to students of english.
a. to be b. being c. is d. was.
8. the capital of sp ……的首都 / 省会。
9. one of the liveliest cities in europe 欧洲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urches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10. fantastic sights 奇妙的景色
11. in general 通常。
12. quite an expensive place 一个高消费的地方。
13. translate things for sb 为某人翻译事情。
14. unless 除非。
【即学即用】
⑴除非天气很冷,我爸爸通常开着窗户睡觉。
my father usually sleeps the window open it’s very cold.
⑵the party won’t begin if mary doesn’t come.(改为同义句)
the party won’t begin mary .
15. take a trip = have a trip 去郊游。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 / No, I didn’t.
2. 熟练掌握本课短语:stay at home, went to New York City, went to summer camp, went to the mountains,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useums, visited my uncle.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子Who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引出动词go的过去式went,从而引出一般过去时态。大面积操练,采用学生提出间题,学生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掌握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New York City/ beach /summer camp.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I did. / No, I didn’t.
教学难点
掌握用过去时谈论假期的活动。
教法导航
通过看图、看视频、听录音、问答、讨论等方法学习谈论能力和表达愿望。
学法导航
通过看、听、说等各种途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求知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class.
Step 2 Lead in
Ask questions about what students did last Saturday.
(1)Who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 Point to one student who raises his or her hand. Sara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 Repeat.Write this sentence on the board.
Underline the word went.
(2)Ask:Who visited a friend last Saturday?Point to one student who raises his or her hand.Carlos visited a friend last Saturday.Repeat. Write this sentence on the board. Underline the word “visited”.
Point to the words went and visited in the sentences on the board.Say:We use these words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Write these pairs of words on the board:go–went, visit –visited. Ask: Can you point out the words that talk about the past?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Step 3 Practice
1.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Ask: What can you see?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went to the mountains, went to New York City, went to summer camp, visited my uncle,stayed at home,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useums.
2.Point to the numbered list of activities.Say each one agai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3.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Say:Write the letter of each picture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Check the answers.
Step 4 Listening
1.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ay: look at Picture A,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Yes,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Ask:What did the person do in each scene? Say: There are three conversations.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2.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id on vacation.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in the picture. Please write only 5 numbers.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next to the picture showing went to the mountai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3.Correct the answers.
Step 5 Pair work
Point out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Say the dialogue in the picture with a student,Do a second example to the class. Then say: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As they talk,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monitoring their work. Offer language or pronunciation support as needed.
Step 6 Listening
1.2a. Ask: Where did the people go on vacation?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chart.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2. Look at the form carefully, ask: Did the people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check the anwers. Play twic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Step 7 Role play
Look at the form again carefully and make role-play conversations among Grace, Kevin and Julie. Ask one or two groups to show the conversation first and then get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groups.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3】
一、总体目标
1、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争取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2、做好中考总复习工作,抓好尖子生,提高临界生,盯住所有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漏掉,鼓励学生向目标迈进,中考争取稳中有升。
二、遵循原则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着重把握中考要求及考试 范围,对《课标》和《考纲》要反复研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高;注重双基,夯实基础,强化学生能力。练习过程中注重精讲精练,精雕细刻,决不漏掉一个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型、句法应用到实际中,提高日常交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具体工作措施
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专研七、八、九年级五本教材,形成固定的知识体系,研究2013和2014年的考试说明,精选13和14年的中考题。
继续大练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学生的心理资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教师,又是家长和朋友。
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做作业、小结和讨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体复习思路
1、按单元复习。通览初中教材,进行单元知识点扫描。目的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的复习,把好“基础关”;任务是掌握各单元知识结构,全面地复习知识点,完成理解记忆;重点是重视课标要求与教材的基础作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面向基础。
2、语法专项复习。钻研考试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语法、词法、句子、时态和话题专项复习。统揽初中教材中的重点语法项目,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初中教材内容。
3、题型专练,模拟演练。按照中考题型(单项选择、补全对话、句子翻译、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进行题型专练,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抓住中考题型变化,确定训练方式,进行查缺补漏。最后进行几次中考模拟演练,演练之后教师要精讲精炼,在讲题上下功夫。
五、具体复习内容
第一轮:
时间安排:3月1日----4月24日
主要内容:初中教材课文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常用句型;熟记对话和课文,理解所学语法内容。
阶段目标:完成理解性记忆内容,熟记课文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常用句型;熟练掌握对话和课文内容,所学语法能达到一定的应用程度。
具体思路:第一轮复习应以大纲为依据,教材内容为根本,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单元复习。每复习一单元之前,教师布置学生认真记忆书后单词和短语;课上检验,然后让大家找出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用法,教师再做以适当的补充;这一阶 段的复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总结为辅,学生复习为主。注重学生归纳,教师总结指导应注意事项。对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不够熟练的要重点讲。同时教师要根据每单元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复习的知识点。最后,再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赋予下一单元书后的单词和短语中,进行再一次检测。
具体时间安排:
3.2————3.20 结束新课(Unit13-15)
3.23————4.24 第一轮复习(全部课本1-5册)
4.27————5.31 第二轮复习 (专项复习)
6.1———6.13 第三轮复习 (模拟训练)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习掌握下列词汇:copy, return
2)进行一步复习巩固学习Section A 部分所学的生词和词组。
3)对询问困难及提出的建议的句型,掌握其规则。
4) 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来熟练运用询问及提建议的表达方式。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幸,我们多去向那些不幸和困难的人们多表示自己的爱心,多去理解和帮助他们,多向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而不是去嘲笑他们。
二、教学重难点言
1. 教学重点:
1) 复习巩固Section A 部分所学的生词和词组,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
2) 熟练掌握和运用询问困难和提建议的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
1) 总结询问问题和提出建议的句型,掌握规则。
2) 练习运用所学的句型。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Have a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learned in the last class.
make sth. clear (同义词) ___________
talk (同义词) _______________
not allow (同义词) ______________
worried (同义词) ______________
get along with (同义词) ____________
communicate (名词)_____________
old (比较级) _______________
2. Check the homework.
3. Let some Ss read the article in 3a. Then finish the short passage about Sad and Thirteen. (见课件)
1. Sad and Thirteen has some _________. He can’t __________his family. His parents _____ a lot. It’s the only _____________ they have. When they _____, it’s like a big black cloud ____________their home. He doesn’t like it.
His brother always watches whatever he wants until midnight. He _______ to let him watch his favorite TV show. So He always feels ______ and ________ at home.
2. Robert Hunt thinks Sad and Thirteen should _________ these feelings to his family. He should ____ to help. Maybe he _________ _____ jobs around the house so that they have more ti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ond, he could sit down and ____________ ____ his brother. He could ________ that he _________ him watching TV all the time, however, he should let him watch his _____________.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5】
名词、数词、介词和介词短语、连词、形容词、副词、冠词、动词、句子。掌握动词六种时态的构成及基本用法和被动语态,即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句法包括掌握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构成和基本用法,掌握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并列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阶段目标:熟练的掌握知识要点,使知识形成系统。教师传授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具体思路:这一阶段我将语法分成几大块复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总结为辅,学生复习为主。注重学生归纳,教师总结指导应注意事项。对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不够熟练的要重点讲,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复习的语法内容,按中考题型精选练习题,使学生每天复习的知识都能够加以巩固。
重点语法内容举例:
比如在动词时态的复习中,一般现在时重点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子变 化,如将She often does her homework at home every day.变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作肯定、否定回答,分别对主语,宾语,定语,频度状语和地点状语提问等。
复习现在完成时,要把它同一般过去时作比较,为说明与现在完成时连用的时间状语,要求学生分清持续性动词 与非持续性动词的区别。
如在复习含有时间、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若主句的谓语为一般将来时,那么从句的谓语要用一般现在时;在复习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如主句的谓语为过去时,那么从句的谓语多半用相应的过去时形式;在复习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时,要向学生强调只要从句用了一般过去时,那么主句则一定要用现在完成时;在总结归纳重点句子时如:By the time we got there ,the bus had already gone.要对学生说明此句前面的从句用了一般过去时,那么后面的主句就要用过去完成时。
复习宾语从句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宾语从句的概念:宾语从句属于名词性从句,在句中作主句的宾语。!宾语从句三要素:引导词(连接词);语 序;时态 引导词:由从属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注:that 在句中无词汇意义,在从句中不能充当成分,在口语当中往往省略
由从属连词whether, if 引导的宾语从句“是否”,说明对陈述的事物不明确或不清楚。常用在ask, wonder, can(could) you tell me 等后。
由连接代词 Who, whom, whose, which, what 和连接where,how,why,when引导的宾从J,[代词或副词连接主句和从句,并在从句中担任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意义,不可省略。
B.语序:陈述句语序 即:主句+连接词+从句(主+谓+其他)Do you remember __(他多大岁数)? C.时态:主句用现在时或将来时,从句可用任何时态.
主句用过去时,从句用与过去相关的时态。(1).从句说明的是一般真理、客观事实、自然现象、名言时,仍用现在时。2).从句中有具体时间状语,即使从句动作发生在主句动作前,仍用一般过去时。第三轮: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6】
一、基本情况
略。
二.指导思想
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学规律,遵循教学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学科教学大纲和研究中考英语试卷。明确教学任务和复习方向,把握初中各册重点,制订全学期授课计划。分析考题方向和学生的实际,明确德育渗透,双基训练、智能培养等各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选定最佳教学方法。总结上一届初三的教学经验,努力把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打扎实,同时还得加强对听力,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的培养和指导,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为六月份的中考奠定基础。
三.工作目标
略。
四、具体措施
1.以德育工作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有计划地对优生和后进生进行辅导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积极探索分层次教育模式,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
2.不断探索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5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3.研究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把握趋势和动态,同时,精心选择试题,强化训练。
4、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5、 该年 级学生英语表达基础很差,优秀率较低、及格人数有待增加,开始进度要放慢,并且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切行为,耐心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因材施教,争取让学生少掉 队。
6、及时小测验,查漏补缺。
7、注意发 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五、教学方法及教改计划
1、生词教学:在授课中,注意学生的听力训练,课本附有配套磁带,注意生词教学继续采用“集中识词”法,一般采用单元集中法。一开始就让学生听地道的语音,学地道的发音。
2、句型教学:句型仍然采用五步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注意设置合适的语言情景,使学生感到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学生听力的培养,争取课课有听力,杜绝考试前突击的错误方法。争取课课有听、说、读、写的训练。
3、阅读课的教学:阅读课要按照教研室提倡的七步教学法,注意学生的自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字典的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本期共xx周,初三英语科共有xx节课时,计划进行x次月考,共用课时x节单元,实用课时为xx节。我校初三英语复习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从单词、语法、词法的应用等入手,加强听、说、读、写的复习,讲练结合。以语言基础复习为线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轮,讲评新书“基础知识与综合”以课本复习为线索,以让学生熟识课本单元体系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第三轮,以模拟考试为线索,以让学生建构应试元认知体系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以上三轮复习均以知识和能力为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练兵的机会,又避免了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局面。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7】
Properties: 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and a map of world.
Teaching Objectives:
1. Practise listening ability.
2. Revise the grammar: the Compar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 and Adverbs
The Past Perfect Tense
Language Focus: Checkpoint 18
Teaching Procedures:
I. Showing the teaching aims
II. Revision
Check homework,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rtners' homework to share with each other.
Revise the use of the Infinitive
III. leading in
T: Today we'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Coco. Do you know where she is from?
IV. Listening practice
Play the tape or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then look at the workbook, Exercise 1, go through the questions with the students and make sure they can understand what they mean. Play the tape again, let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ir answers in pains before the teacher checks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V. Presentation
Show the students a map of the world, and ask: What map is it? Help the students find “China” and “India” on the map. Let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 two countries: They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y have a large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Ask: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and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India? Let the students read Part 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China's population is 1 328 000 000 and India's population is 1 000 000 000). That’s to say India’s population is smaller than China’s .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words in the box to complete the passage, then read together, finally 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VI. Practice
Revise the Grammar: The Past Perfect Tense, give some examples:
1. He had left before his wife came back.
2. I remembered that Peter had already got a bike.
3. By the end of last month, he had learned 2000 new words.
4. When I got to the cinema, the film had begun.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do Exercise 3. The answers are: 1 C 2 E 3 A 4 B 5 D. 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VII. Practice
Ask the students to do Exercise 4 firs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he answers are: had, in, is, more, the, had, to, in, had, that, to, us, and, to
VIII. Workbook
Give the students five minutes to finish workbook. Do Exercises 1, 3 and 4.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he answers to Exercise 1 are: took, went, found, was, called, told, had happened, said, would go, came, was found, checked, founded, said, stole, went, enjoyed, came, found, had stolen, had
The answers to Exercise 3 are: I worn out 2 try on 3 slow down 4 made up my mind 5 am pleased with 6 were angry with, deserve to 7 at least 8 as if 9 carried on
IX. Summary
Exercises in class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in this unit.
Lucy and Lily are___1___. They are living together___2___. But sometimes they fight. It doesn't last too___3___. They___4___very well with each other again.
They look___5__, so it's hard for people to recognize them: Who is Lucy___6__Lily. We always___7___mistakes. They feel___8__. They like most of the same things, for example: music, food and___9__. But Lily likes to___10__, Lucy likes to___11__, they don’t like the same colour,____12___. So they have some___13____Sometimes they disagree, but they never___14__. They love each other and they are___15___happy that they are twins.
Answers: 1.twins 2.most of the time 3.long 4.get on 5.the same 6.or 7.make 8. the same 9. books 10 .dance 11. sing 12. either 13. differences 14. fight 15.both
X. Homework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习掌握下列词汇:get on with; relation, communication, argue, cloud, elder, instead, whatever, nervous, offer, proper, secondly, communication, explain, clear
2)阅读短文,能按要求找到相应的信息。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4) 了解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应当如何面对理性地去解决。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人的一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有一些挫折的困难,如果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我们学会冷静对待,学会合理的办法去理性地去解决。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部分出现的生词和词组,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
2) 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通过阅读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1) 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的能力。
2) 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Some Ss give some problems. Other Ss give advice.
Problems and advice:
1. I have to study too much so I don’t get enough sleep.
Why don’t you go to sleep earlier this evening?
2. 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so I don’t have any free time to do things I like.
Why don’t you go camping with your friends this weekend?
3.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Why not read some interesting books at home?
4. I have too many after-school classes.
Why don’t you talk about it with your parents?
5. I got into a fight with my best friend.
Why not call him up?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of 2d.
Step 2 Presentation the new words
1. relation n. 关系;联系;交往
e.g. Their relation seemed quite close. 他们的关系看起来很亲密。
2. argue v. 争吵;争论
e.g. The couple began to argue about the child’s education.
那对夫妇开始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
3. proper adj. 正确的;恰当的
e.g. It’s not proper to visit a friend too late in the evening.
太晚了,去看朋友不合适。
4. nervous adj. 焦虑的;担忧的
e.g. Don’t be nervous. It is just a small test. 不要紧张。就是个小测试而已。
5. clear adj. 清楚易懂的;晴朗的
e.g. The sun shone out of a clear sky. 天空晴朗,阳光灿烂。
Step 3 Lead in
一、通过问答一些有关家庭生活的问题来导入正题:
1. Can you get on well with your family?
2. A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your parents good?
3. Do you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Can you get on well with him/her?
4. Who do you ask for help when you have problems?
…
Step 4 Reading
Work on 3a:
1. Tell Ss to read the article in 3a quick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hat’s Sad and Thirteen’s problem?
How does he feel at home?
方法指导:带着问题,然后快速阅读短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快速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教师让部分学生回答答案,并校对答案。
2. Ss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
学生们认真阅读短文,并在表格中填出男孩Sad and Thirteen面临的问题,并填写出罗波特先生所给出的建议。和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
3. Ss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ork on 3b:
1. 让学生们讨论罗波特先生对问题的建议,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由小组长汇总。
3. 让小组长并汇总的意见和其他同学汇报。
S1: I agree with his advice. Because more communication can make family members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and know about the feeling they have.
S2: I don’t agree with his advice. I think their parents should fight any more. They should care more about their children and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m.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9】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 yes, it is.
2、复习四个单词a banana , a pear , a mango和a peach。
3、能使用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向他人询问和确认某件物品,语音语调正确。
4、学习歌谣mango.
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说歌谣mango; 复习所学的内容,要求发音正确。
三、课前准备
图片,录音磁带,单词卡片等,预先写好课题unit 5 fruit
四、教学过程
step 1sing a song
组织学生齐唱歌曲goodmorning .
step 2 free talk
利用图片复习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 yes, it is.及文具和水果单词。
t: hello, boys and girls. is this a …?
ss: yes, it is.
step 3 play a game
这是一个“摸摸猜猜”游戏。教师准备好一个不透明的包,放入需要的物品。
1、讲解游戏的做法。
2、带领全班学生做游戏。教师先做示范。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t: look! this is my bag. there are many fruit in it, but you can’t see it. you can touch and guess. let me try first.(教师将手伸入包里摸一下水果,想一下,然后闭上眼睛推测is this a ..?一边说一边将水果拿出来给学生看,等到学生给予应答后才睁开眼睛看自己说的对不对。)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基本词汇:restroom, stamp, bookstore, postcard, pardon, washroom, bathroom, normal, rush, suggest, staff, grape, central, mail, east, fascinating, convenient, mall, clerk, corner, polite, politely, speaker, request, direction, correct, direct, whom, address, underground
基本句型:Excuse me,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buy some medicine?
Sure. There’s a supermarket down the street.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
Sorry, I’m not sure how to get there.
I wonder where we should go next.
Could you tell us when the band starts playing this evening?
You should try that new ride over there.
2、 技能目标:
(1)能用宾语从句礼貌的寻求帮助。
(2)能用正确的方法指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礼貌的向他人寻求帮助。
(2)正确使用宾语从句。
2、 教学难点:
运用宾语从句礼貌的寻求帮助。
三、教学步骤:
Section A 1 (1a-2d)
Step 1 Warming –up
Greeting
Step 2 Presentation
(1)Guessing game
Show pictures to the whole class, one student explains the places in English and another one who doesn’t look at the blackboard guesses what place it is. For example, one student say: We can save money or exchange money in this place, another one guess it is a bank. Get students to guess the places like bank, post office, bookstore, museum, bathroom, washroom, mall and so on.
(2)Show some stamps to students and present the new sentences: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I can buy some stamps?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I can get a dictionary?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get some magazines?
Step 3 Practice
1) Match each thing with a place in the picture in 1a.
2) Read the phrases.
___ get some money
___ get some magazines
___ have dinner
___ get a dictionary
___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wn
___ buy a newspaper
___ buy some stamps
___ get a pair of shoes
Step 4 Listening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s in the picture in 1a.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5 Practice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1a. Then talk about your own city. For example: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bookstore?
B: Sure, just go along Main Street until you pass Center Street. The bookstore is on your right, beside the bank.
A: Thanks. Do you know when the bookstore closes today?
B: It closes at 7:00 p.m. today.
A: Thank you!
B: You’re welcome.
Step 6 Listening
1. Listen and number the directions in the order that you hear them.
2a You will hear some of the directions below. Number the directions in the order you hear them.
___ Go to the bird floor.
___ Turn left.
___ Go to the second floor.
___ Turn right.
___ The supermarket is between the flower store and the bookstore.
___ Go past the bookstore.
2. Listen again. Show how the boy walks to the supermarket. Draw a line in the picture in 2a. Then get one student draw the line on the blackboard.
3. Listen the third tim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where I can buy some medicine?
2) Do you know how to go there?
3) OK, great. Oh, and one more thing. Do you know when this shopping center closes tonight?
4) OK, thanks a lot.
Step 7 Pairwork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other places in the picture in 2a.
A: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where I can buy some stamps?
B: Yes, there’s a post office in this shopping center.
A: Do you know how to go there?
B: Yes. Go to the third floor and turn right. Then go past the bank. The post office is between museum and library. You should be able to get stamps.
A: OK, great. Oh, and one more thing. Do you know …
B: I’m not sure, but you …
A: OK, thanks a lot.
B: You’re welcome.
Step 8 Reading
1.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2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2. Role – play the conversation.
3. Explain the language pints in 2d.
(1) Go along Main Street until you pass Center Street.
1) until和 till同义为“直到……” ,till多用于口语,until可以放在句首,till则不能放在句首。
2) l“直到……才”,表示直到某一时间, 某一行为才发生, 之前该行为并没有发生。
e.g. I did not study English until 9 o'clock last night.
(2) Pardon? Restroom? You already want to rest? But we haven’t even started yet!
1) pardon用作动词,后面既可以跟宾语,也可以跟双宾语;pardon sb. for doing sth.意为“原谅/宽恕某人做某事”
e.g. Can you pardon me for not passing the exam, Mom?
2) 在没有听懂对方的话,请对方重复一 下时也可说 pardon。
e.g. Pardon? I’m sorry I can’t follow you.
(3) I’m excited to try the rides!
excited和 exciting的区别:
1) excited意为“激动的;兴奋的”,作表语时,主语通常是人;作定语时,常用来修饰人,说明激动的表情。
e.g. All of us were excited when we heard the good news.
The excited child opened his present quickly.
2) exciting意为“激动人心的”,作表语时,主语通常是物;作定语时,常用来修饰物。
e.g. The movie is very exciting.
My father told me an exciting story.
(4) I mean … you know, a washroom or bathroom.
mean作动词有以下含义:
1) 有……的意思,指(多作及物动词),其后可跟名词或代词,也可跟从句。
e.g. What does this word mean?
2)意味(着)(及物动词),常跟名词,有时可跟动词-ing形式或从句。
e.g. Carl really could not do that — it would mean the end of his career.
3)有……意图,打算,想,常跟名词、代词或动词不定式。跟带不定式
的复合结构时,还可用于被动语态。
e.g. I never meant to hurt you.
四、总结
(略)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会听、说、认读单词juice, egg, bread。
2.会用I’d like some….表达自己想吃的食物;会用Have some ....请别人吃东西。
听懂,会用句型Here you are.
3.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并能用以上句型交流有关食物的信息。
4.了解中西方早餐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以及为别人提供或请别人吃东西的日常用语:I’d like some…. Have some….
2、初步认读juice, egg, bread。
教学难点:Here you are.的读音,juice的发音,学生口型不易到位,教师要注意适度强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日常口语会话展示。
此次日常口语会话中,教师提示学生使用句型I have…和Here you are.
2.师生共唱歌曲“Old MacDonald”,边唱歌曲可以边表演动作。
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让学生观察Let’s talk部分的图片。
Who are they? Mike and his mum.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table? I can see eggs….
2.引出egg, bread, juice三个单词,利用图片和单词卡片练习,达到熟读。
3.学生看图猜测人物对话,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可利用课后的常用表达法部分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4.让学生观看教学资源,教师要强调I’d like …是在表达自己想吃某种食物。
5.利用单词卡片然后让学生自己表达:I’d like some ….
6.播放A部分Let’s talk的录音并跟读,模仿发音。教师注意带读不易掌握的读音,如:Here you are.的发音,要适当纠正,适时鼓励,切不可一味的纠正发音,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7.挑一名接受快的学生做师生示范表演。
8.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每人用I’d like some….向大家介绍自己想吃的食品。
2.以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做Let’s play部分的游戏,加强练习所学句型。
3.小组比赛,利用卡片、食物模仿Let’s talk的进行对话练习,变现自然大方得体的小组为优胜组。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用本单元配套练习册P31第一二题进行对话操练。
2.设计自己的`早餐食谱,并且说一说。
五、作业(Homework)
1.听录音,仿读对话,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内容。
2.教家长进行早餐基本对话。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12】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句型:How was your vacation?Where did you go?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2. 理解并掌握几个不定代词:any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nothing的用法。
3. 熟练运用句型:Did you …?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对where引导的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已经掌握,能自然地与本课知识相衔接。让学生回忆他们的假期情况,引出一般过去时态的句型,并且进行大量练习。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渗透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Did you buy anything? Did you visit anyone?
教学难点
能用句型Did you …?提出尽可能多的有关过去假期的问题。
教法导航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创设英语语言氛围,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到英语语言学习的情景中来。
学法导航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class as usual.
Step 2 Revision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 and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 / No, I didn’t.
Step 3 Role play
The teacher acts as Rick and ask a student to act as Helen and practice the dialogue of 2d on Page 2.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and finally ask two or three pairs to act it out.
Step 4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tudent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vi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ular –ed past tense verbs (stay –stayed, visit-visited) and irregular past tense verbs (go –went, buy-bought). Then get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pairs.
Step 5 Game
Ask one student to act as the teacher and ask some individual students questions. Get as many students as possible to be the teacher.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s: no one, anyone, everyone, something, nothing, anything.
Step 6 Practice
3a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and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3b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e-mail mestudent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After checking the answers,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m aloud.
Step 7 Group work
Make a survey.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a survey by asking the questions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 Did you eat anything at a reastaurant? Did you read anything interesting? ….Make sure the students practice the dialogues again and again and write down the results in the form.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results.
Step 8 Homework
Ask your classmates as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 as possible.
课堂作业
Fill in the blanks.
1. Where ___ you ___ (go) on vacation?
2. I ___ (go) to New York City.
3. —___ you ___ (go) out with ______? —No. No one was here. Everyone was on vacation.
4. —Did you buy _______ special? —Yes, I _______ (buy) something for my father.
5. —___ was the food? –Everything tasted really good!
参考答案:1. did, go 2. went 3. Did, go, anyone 4. anything, bought 5. How
教学反思
为了避免语法学习的枯燥,本课设计了几个小组活动和小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学习效果较好。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通用(12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初中教案设计简短通用(12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1】
一、教材分析
《花卉装饰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本课的设计以“花”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通过大胆畅想和表现的方法,采用概括、归纳和夸张的手法,设计绘制出美丽的花卉装饰画。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多角度认识和变形生活中的事物,美化生活空间。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一方面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本质特征有一定认识。能够独立思维和完成一定的任务。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花卉幻灯片,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以视频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花卉装饰画的特点和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花卉装饰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知道花卉装饰画的一些基本手法 ,例如:概括、归纳和夸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自己设计、绘制的装饰画,美化生活空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畅想和表现,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重点
运用装饰画的基本手法对花卉进行取舍、夸张和变形。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手法设计花卉装饰画 课 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卉图案。
六、学具准备
铅笔、水粉颜色、水粉笔等色彩用具、花纸。
七、课后反思
作为老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更进一步的拓展课本内容,把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叫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欣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作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同时我还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叫学生了解,发现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在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的凌驾于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材的一种人文精神。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过比较深入地挖掘生活中与花卉有关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情绪。
2、通过交流,明白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3、学会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4、能以良好的情绪学习,生活。
二、教学重点
明白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学会调节不良情绪。
三、教学程序
(一)音乐导入,调整情绪
1、欣赏音乐。
2、说说听了这段音乐,你的心情怎样
3、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这一课。
4、板书课题:情绪与健康
(为了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在欢乐的心境中获取知识,特别选择了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们欣赏。这样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二)导学达标
1,游戏活动,体验情绪。
(1)讲游戏规则。
(2)指导,参与游戏。
(3)说出你在游戏时的心情。
(4)同学们谈到的我们表现出来的内心的状况以及表情上的变化,就是情绪。
(5)区分良好情绪与不良情绪。
(6)贴良好情绪图与不良情绪图。
(情绪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情绪,我设计了猜词游戏的情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有的猜,有的做动作提示,紧张,兴奋,担心,高兴,失望,难过等等的情绪围绕着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情绪以及情绪的种类。)
2,交流倾诉,明白道理。
明白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不良情绪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1)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
或者了解到的事例说出来。
(2)听了同学们谈的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板书:不良情绪危害健康。
(在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交流活动,谈谈不良情绪危害健康的事例。学生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白了不良情绪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激起他们排斥不良情绪的愿望。)
3,录像共鸣,学习方法。
(1)放录像(三名学生分别因班长落选,家长星期天为自己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考试成绩差而产生不良情绪)
(2)录像中的同学应该怎么做
(3)放录像(三位同学用与同学交谈,听音乐,看书,进行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解了自己的情绪)
(4)录像中的同学是用什么办法调节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快乐的
(5)大屏显示调节情绪的方法。
今后谁再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用这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录像中的情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典型事例。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种见解于自己"同病相怜",那么,这种见解对当事人的影响,很可能比老师的说教更起作用。)
4,小组交流,激情导行。
明白良好情绪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能以良好的情绪学习,生活。
(1)小组同学互说快乐的事以及快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你从同学们那学到了哪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3)说说快乐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4)板书:良好情绪利于健康。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倾诉快乐的愿望,我特别设计了"快乐娃娃"交朋友的情境。同学们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方法去帮助,指导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最佳心理品质的同时,会主动的是其他学生纠正心理偏差。同学们在共同分享快乐的同时,自觉自愿的以良好的情绪学习,生活。)
(三)达标测评,适时反馈。
在答题纸上写出自己的做法。
今后,遇到不顺心的事,你将会怎么做
1、考试成绩不好,受到了批评,心里很难过。我将会
2、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非常生气。我将会
3、明明是小明撞坏了小芳的东西,小芳却责怪我,我很气愤。我将会
4、父母吵架,我心里很烦,无法安心学习。我将会
(四)边歌边舞,巩固目标。
加深对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的理解,快乐
健康地成长。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这节课。
边歌边舞:健康歌
(通过"健康歌"的歌舞,加深学生对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的理解,再次体验快乐情绪,并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这次教学活动。)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3】
一、课题阐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下面就教材、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二、 教材分析
《银屏之歌》所在的单元主要是影视音乐,把它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学会分析影视音乐在影视剧中作用,并感受音乐魅力. 表述对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 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就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其中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是我的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出影视音乐的作用应该是教学难点。
五、学法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 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又加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六、说教法
同时,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得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我的教学方法是:
1、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这样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七、教学环节
在对教材具体分析、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制定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上课后,播放《好汉歌》 歌曲录音,同时播放《红楼梦》中的影视片段,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们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 为什么不协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去探究:
《好汉歌》 反应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红楼梦 》又应该用什么风格的音乐呢?
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生体验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的理念,也给予学生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音乐在影视中,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 银屏之歌,标签:初中音乐说课稿,音乐说课稿,
二)感受体验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来让学生做对比分析。
教师先教唱电影插曲《雪绒花》,引导学生深情的演唱并用手势引导学生随旋律起伏作渐强减弱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接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演唱,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又以唱歌作切入点让学生感悟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情感作用,更为下一步欣赏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作好铺垫。
下一步欣赏《雪绒花》插曲一
上校和他的孩子们,还有家庭教师自已一场家庭派对上演唱《雪绒花》请大家欣赏并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和音乐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一种怎样的氛围,学生总结:优美。抒情很温馨的家庭氛围
然后欣赏《雪绒花》插曲二
在剧末,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了这首《雪绒花》 在欣赏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合唱的情绪。
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 令人震撼。歌曲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奥地利人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通过对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场合,由于速度、力度的不同,它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也不同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总结出影视音乐的第二功能:揭示主题是思想,抒发情怀。这一环节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三)创作环节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第一步:音乐与画面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的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
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等
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
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观看一段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片段,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 速度力度方面的创编。
这段画面开始猫在睡觉,老鼠悄悄地从猫身边走过,却不小心踩到了猫最后猫开始追逐老鼠的场面
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进行选择:一原配音乐、二《野蜂飞舞》片段、三《致爱丽丝》,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
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主题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本环节活动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四)提升环节
虽然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总结影视音乐的作用:
1、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
2、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4、说明影片的时间和环境。
5、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运用。
模拟课堂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影视剧片段,请大家听一听我为它配的音乐好不好,听完之后,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好汉歌》歌曲录音,画面却是《红楼梦》中的片段)
(学生们窃窃私语,偷笑)
生:画面与音乐不协调。
师:《好汉歌》里唱的是《水浒传》里侠肝义胆的铮铮好汉,而我们看到的《红楼梦》片段表现的却是女性的柔美, 这二者匹配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
师设问:你认为配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刻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意境呢?
生:婉转 优美、略带忧伤。
生:柔情似水。
师:听一听作曲家是如何为《红楼梦》编配音乐的。
(欣赏《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4】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5】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6】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习,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7】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 物理 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卫生球(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 侧?
9、小结。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9】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10】
引言:《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望岳》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岳》的讲课稿,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习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板书设计
远望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望岳 近望 诗言志
细望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 拓展
过渡语:泰山在国人眼中就是一座神山、一座圣山、一座文化之山。古往今来泰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著名的“泰山文化”。
1、有关泰山的成语、俗语、格言
(1) 泰山北斗
(2) 有眼不识泰山
(3) 人心齐,泰山移。
(4)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 稳如泰山
2、中国文化名人的泰山情结
(1)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2) 谢灵运——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泰山吟》
(3) 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游泰山六首》
(4) 张岱——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泰山》
3、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
泰山联合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四岳,“捆绑”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已经正式被确定为2010年的申遗提名项目。东岳泰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
十一、课后反思
诗歌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更激发了学生兴趣。赏析方法的指导,与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赏析题接轨。
应注意的是:课前对学生的预习应给予更具体的指示,如作者简介。这样可以更节约时间,使后面的环节更充实。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11】
检测反馈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不同的学科在设计检测题时又各有设计的不同点,我想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就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来谈谈如何设计一些检测题:
一、“听”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一】: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师:老师这儿有三组词,请同学们看一分钟,快速记住这三组词,看完后把这三组词默写下来。教师提示:要看出每组词语之间的联系,把它们连成一句话或者一个画面。
?休克 输血 迫在眉睫
?阮恒 草垫 擦试
?捂住脸 掩盖痛苦 竭力制止
?学生默写后对照批改,指名交流记忆的方法,即说出是如何把这一组词中的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或一个画面的。(教师点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发现这种联系才能记得牢,用得准。)
二、“说”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二】:二实小沈丽娟老师《长征》教学中的当堂检测题:
?先出示: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索尔兹伯里)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一曲感天动地的乐章(沈老师)
?在我眼中,长征是[ ]。( )
?师:用这种方式试着说一说,最后记得署上自己的大名。
?同桌试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在你眼中,长征是[ ]。
?生1:在我眼中,长征是一座胜利的丰碑。(方晓丽)
?生2:在我眼中,长征是革命历史的见证。( 林一琳)
?生3:在我眼中,长征有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林好)
?生4:在我眼中,长征是谱写幸福的音符,歌唱美好的麦克风。(陈夏颖)
?生5:在我眼中,长征是一本厚重的书。(止静)
?师:说得真好,看来长征精神已经植入同学们的心中。
?评析:这道课堂检测题,有效地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口头表达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和表达能力。署上自己的大名这细节的设计,更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堂检测是一种学习提升,更是一种互动和激励。
三、“读”的能力检测设计:【案例三】:《鹬蚌相争》的教学
一位老师教学《鹬蚌相争》,其中关于鹬和蚌相争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一段朗读导语:关注一下提示语“威胁”,体会一下,“威胁”时语气是柔和的还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还是细长的?语态是和善的还是凶狠的?热情的还是冰冷的?……
评析: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辨别出表现“威胁”特有的语气、语调及语态,然后练习朗读,揣摩朗读发声的变化。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光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学生需要的是在具体朗读语境中的现场比较、即兴示范、反复模仿与积极评价。所以,教学时可以做出这样的改进:你用什么“威胁”蚌?(干死)体会一下鹬对蚌的态度?(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读!学生果然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语调,教师及时评价:有点“威胁”的味道了,谁能比他更厉害?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朗读,一个比一个更能表现“威胁”。在此基础上,教师作朗读的点化:语气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语态是又气又怒、冷冷的。学生有了具体的朗读经验,自然就能辨别分寸之感了。
四、“写”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四】:教学中写“拼音”的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书面练习:我会写,我会注音。(田字格内书写四会字,括号内书写本课生字的字音)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 ][ ][ ]葫( )芦( ),细长的葫芦藤( )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 ][ ][ ]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 )!
【案例五】:教学中写“字、词”的设计:《识字8》
?出示选字填空题,并练习诵读。
?清,晴,睛,请,情,蜻,青
?(1)天气( ),池水( )。荷花红,荷叶( )。( )蛙( )蜓大眼( ),飞来蹦去捉蚊蝇。
?(2)星期天,妈妈( )全家人一起帮忙( )洗衣物。我们做完了事( ),心( )像天空一样( )朗。
评析:[ht]将汉字所组成的词语与相应的事物、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加以识记。这样的记忆方式称为“组块识记”。而选字填空,是检测学生识记的清晰度。正确地选字填空,表明学生对相近汉字的清晰识别,尤其是在新的生活语境中(练习2),面对陌生的词句组合,锻炼的正是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化问题语境,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的却是他们的学习愿望。
【案例六】:教学中写“句”的设计:
?于永正老师用“管理”造句:
?师:能不能根据你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师:好,“管理”这个词用上了。——谁接着说?
?生:我爸爸在路灯管理所工作,他是管理路灯的。
?师: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
?生:我爸爸在监狱工作,他是管理犯人的。
?(笑声)
评析:要二年级学生用"管理"造句,是比较困难的,但经过于老师的指导,学生却很容易掌握。其原因就在于,于老师善于把造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引导,能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老师用心地钻研教材,细心地发现每一个知识检测点,就能设计出富有实效的检测题。
初中教案设计简短【篇1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习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平方米……) (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平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 (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