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25

最新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1

【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二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选取一组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的画面制作成视频导入。

(师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饮酒》)

二、作者简介

1、七嘴八舌话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初中的学习,七嘴八舌说一说你了解的陶渊明,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譬如说“陶渊明爱菊花”)

2、教师小结: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

1、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指导朗读,听视频朗读。

3、请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四、品析诗歌

1、解题,理清诗歌思路。

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解词:归——本义女子出嫁,后来引申为女子回娘家,又引申为返回。

提问:从何处归?归向何处?

2、从何而归?(分析归隐原因)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小结:诗人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3、归向何处?(研读田园风光)

问一:既然陶老先生如此“爱丘山”,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究竟是怎样的呢?

①找出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②诗人具体写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景色有何特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明确:①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景物的特点是:平静恬淡、清新祥和。

②描写的田园景色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③描写的顺序是:由远及近(诗人通过所见所闻,从近到远进行描写,用“狗吠”“鸡鸣”来衬托村庄的宁静。)

问二:我们现在闭上眼睛,用情景再现法,边读这几句诗,边想象脑中的这幅画面。

师生闭眼朗诵。(配上轻音乐)

师生总结。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②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接舆:春秋楚一隐士一狂士。

1、找出与陶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2、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请同学们描绘一幅自己喜欢的生活图景。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2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出示目标

(一)请看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

(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下面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估计易错的字音:

荒秽(huì)荷锄(hè)

(四)生齐读一遍课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讲并赏析课文)

(一)过渡语:读得好!大家会读这两首古诗了,下面结合注释,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翻译诗句。

(二)赏析重点诗句,小组讨论后提问学生回答。

(三)学生思考的思想感情,教师提问,最后总结。

五、当堂训练(检测)

(一)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五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一、默写诗句:

1.《归田园居》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

2.《归田园居》中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3 .《归田园居》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7.赏析1).“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具体指什么?

(二)生思考、讨论,师巡视。

(三)师对答案。

(四)纠错并在次默写错题。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课后完成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4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5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6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7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设计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王艳

教学对象 14化工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授课日期 xx-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诗歌内容。

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资源 文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处理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中职语文新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诗对后世影响较大,很多诗人写到田园诗都以陶诗为榜样。教学本诗,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赏读诗歌,理解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感知田园生活的景象,体会诗人恬淡的心境。f215.cOm

二、学情分析

中专的学生语文基本功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学习本诗时可以注重诵读训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表二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种心境。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通过听歌、看图片,引起学生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由美好的田园风光联想到陶渊明的经历。

学生看课件后谈感受。 二、时代背景及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公元4xx,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生平经历对学生体会诗作的意境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把这部分作为补充知识介绍给学生。

投影显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学生适当做笔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4.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5.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掌握本诗大意,并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

教师告知。 四、初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诗歌朗读录音。

2、解决难读的字词。

3、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4、学生翻译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诵读,教师作指导。 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领悟文章思想内容。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