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五篇)。
2024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积累一些数量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体验和操作,了解邮票齿孔的好处。
3、 了解阿切尔发明邮票齿孔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 几张连在一起的邮票;
2、 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一张没有齿孔的邮票,胶水;
3、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出示几张邮票)同学们,这是什么?(随机板书“邮票”)
邮票有什么用处?
2、早在100多年前的1840年,英国就发明了邮票。(出示图片)和现在的邮票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随机板书“齿孔”)
3、关于这个小小的齿孔,还有一个故事呢!(随机板书“故事”)
(二)学习巩固生字
1、要想知道这个故事,你要先学会这些生字(课件出示)。请小朋友读读课文,遇到这些生字就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等会告诉大家,你学会了哪几个字。)
(指名读读生字,其他学生跟着读;抽“撕、究、裁”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猜猜字谜。
3、单个的生字会读了,这些词语能难倒二(5)班的小朋友吗?(课件出示)请个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4、(生字、词语都会了,你会写吗?)学写生字“式”。你觉得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或者安排这个练习{积累数量词,课后的“读读填填”}
(三)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和词语回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指名4人读课文。
3、现在你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发明的'吗?你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且大声读一读吗?
4、书上有这么一句话“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那个人是谁啊?他有什么举动啊?你能告诉你的同桌吗?(再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延伸
1、现在老师就要请各小组合作,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在每一组的信封里,有一大张没有齿孔的邮票,你可以撕一张下来,贴在信封上吗?
2、你刚才是用课文中哪一段介绍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的?
3、那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要使用邮票,难道也这样一张一张用针刺出来吗?阿切尔也想到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在课文中找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4、阿切尔的发明到现在还在被应用,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邮票,请沿着齿孔,把邮票撕下来,贴在信封上。和刚才用针刺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5、正是由于阿切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而且不断实验,才发明了邮票打孔机。你现在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024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的手iuofa,品味其艺术魅力。(重点)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徐志摩曾带领我们于泰山之巅观赏雄伟、壮观的云海,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位女作家的视角,观赏另一种风格的云海。(板题)
2、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完成自主学习1、2题。
核实重点字词: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4、初步把握课文,完成合作探究3题,将不会的地方标示出来。
5、合作探究:
互动1: 作者笔下的云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赏析。
明确:变幻多端、形态美、富有动感。
互动2:作者青年时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到?
明确:与世隔绝,人与人交往少。(文中记叙性的话语中找)
互动3:
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结合温馨提示探究。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6、小结全文:
本文回顾了自己青年下乡当知青时在山中的一段生活,以
为线索,选用 、 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对山中云
海进行了描述,表达了作者
之情,抒发了 的.人生感悟。
7、拓展延伸:
1、写出你所知道的描写“云”的诗词名句。
2、要体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就必须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绘。你能模仿本文第3段的写法也写一写天上的云彩吗?
2024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声音游戏。把听到的声音用“┄┄(情况)下,┄┄(事物)发出┄┄(怎样的)声音”句式说出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声音,学生当场造句)(鼓掌鞭子声炮声鱼跳水棋子落地)
教师归纳:大家说得都很精彩,我们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里,只有你有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桂文亚的这篇随感式的小品文。
二、配乐朗诵课文:
教师学生共同朗诵课文,在悠扬的乐声中感受文章的美。
三、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诗情画意的文章,我们来说一下“文章
用描述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声音。
四、细部探究:
(一)探究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1、大家能体会到文章用多种形式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那文章主要描述了哪几种声音?(蒲公英梳头、80只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水声)你喜欢文中所写的哪部分声音?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仔细品味,大声朗读,然后把你的意见说给组里的同学听。(四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2、学生谈完后,教师借机发问:蒲公英梳头、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你原来听到吗?学习了这篇文章,如果再遇到类似细小的声音,会不会听见呢?你会留意哪些看似无声,其实有声的例子?(花开的声音、竹笋破土而出的声音、柳絮飘落的声音、写字的声音、蝴蝶振翅的声音、妈妈的脚步声、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盖被子的声音、父亲的轻声叹息、教师的循循善诱、朋友递铅笔、橡皮的声音、老师擦黑板的声音、用粉笔写字的声音。)学生由感受自然界的声音上升到生活中的声音,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声音。请同学描述一下这种声音。通过描述,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的不同之处,就是声音中蕴含着一种亲情,多了一份爱。
(二)探究文章主旨
1、生活中原来不经意的声音,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却听到了,为什么会听到?(因为用心去听)怎样用心去听?请大家结合书上的相关语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从书上找出重点句子,从选择、思考、专注、辨别、联想、想象等角度回答。
教师归纳:只要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听、去看、去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滋味。
五、拓展练习:
设计声音练习,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写出感受。
过渡:在声音里,我们得到快乐;在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同时我们也在创造声音。下面,就让我们体验作者推荐的'几个声音游戏。请一位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1、学生做声音游戏,并提问同学:听到什么声音,有何感受。A学生嚼脆脆的饼干,硬硬的糖果;B报纸揉成一团,缓缓舒展;C录下自己跟家人的一段对话。
2、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生活感悟。大家齐读。(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唤醒。)
教师:快把耳朵叫醒,快把心灵叫醒,让我们敞开心扉,感受生活。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森林狂想曲》。(多媒体播放音乐)
3、在动听的音乐中,你一定听到很多声音,有众多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吧!(写完后全班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六、课堂小结:
大家在心中把声音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聆听,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倾听而更加精彩。
七、布置作业:
1、把听到的《森林狂想曲》编成一个故事;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2024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2、能力目标:
①、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重点)
②、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难点)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突破: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要让一个审美趣味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画家积淀多年的审美经验,感受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非易事。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我觉得不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w286.COm 迷你日记网)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座桥吗?(出示分水当地桥的图片)……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桥的附近有些什么呢?你觉得它美吗?(生谈师结引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明确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学生自读思考,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关键)
三、研读赏析:
学生选读赏析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或最有情味的句子。
(教师指导方法,给出示例,让学生立足文本,尽情畅谈。也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并形之成文。)
结合预习表格,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通过“展示——点评、补充——修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手法鉴赏。
讨论品评,结合学生的展示评价,总结赏析方法(明确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小结语言特色
明确: 形象生动 描写细致 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2007年10月15日起,大师吴冠中的艺术展“沧桑入画”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展。如果有机会与大师面对面,请你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向吴老先生说说我们家乡的桥之美。
注意: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
2024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懵懵懂懂
(2)解释下列词语
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小组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母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