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个人总结 > 导航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发表时间:2025-04-04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实用13篇)。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1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③平衡条件的推论:

(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ⅱ)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2

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有弹力b、接触面粗糙c、有相对运动

(3)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与运动同方向,可以与运动反方向。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f=μFN

(0<μ<1,FN与G无关)

F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6)运动物体与静止物体都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3

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4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5

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6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2、"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3、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4、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5、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6、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7、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8、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9、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0、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7

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8

一、电动势

(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2)定义式:E=W/q

(3)单位:伏(V)

(4)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二、电源(池)的几个重要参数

(1)电动势:它取决于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化学性质,与电池的大小无关。

(2)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3)容量: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荷量。其单位是:A·h,mA·h.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9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10

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其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11

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理想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力与运动的关系:

①历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②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

(5)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12

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篇13

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