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在上读后感(系列三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苍天在上读后感 篇1
我喜爱这个世界上每一本有益的书籍,我同样也领悟到,任何一本书,只有反复的读,啃净了,吃透了,才算真正的取到其精髓。“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咀嚼,再回味,馨香书气,沁人心脾,实在幸福。
合上书,仿佛都可以闻到它溢出来的芹香,我陶醉在《论语》的一字一句之间。
初读《论语》时,恰好五六年级的样子,那时觉得《论语》只是白纸黑字的古文,着实无趣。再读《论语》时,已是初一,才觉得《论语》这本著作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虽然只是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却勾勒出一个个美好画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云年初壮志凌云的气宇不凡;“仁者不状,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字字寸金的描摹出风度翩翩的君子气概;“仁者爱人。”这简洁而又精练的四个字,无时无刻不呼唤着人间真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概括出为人处事的技巧以及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拳拳心语。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顿时干净明澈,《论语》同时也将我引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明白了,要如何让对待生活。
若在生活中,吃透《论语》,那《论语》就会使人心旷神怡,《侍坐》里就叙述到: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呼舞雾,咏而归。“是呀!能够和同伴边跳舞,一边唱歌,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回家去,才是一个人最幸福、最单纯的理想啊!这种理想不同于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出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使我明白权利、地位都只是一瞬间的繁华,只有那悠闲的,惬意的过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让我更加完善了自己过好每一天的态度与方法,使我的.心灵被滋润的芳香馥郁。
在学习中,《论语》是我指路的照明灯。升入初二后的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概念、定义的理解。这使我学的迷迷糊糊,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方式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重新拾起了初中课本,仔细回味《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人生格言。格言中提倡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品位《论语》,如同在苦涩的薄荷中嚼出丝丝清甜,这些先苦后甜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不能违背顺序,要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否则就会失败。
《论语》的点点滴滴,虽然是由多个平凡的词组成的字字句句,却造就了许多人不平凡的一生。我相信,它们也会在我们的生命里开出一朵朵更灿烂而绚丽的花。
苍天在上读后感 篇2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苍天在上读后感 篇3
在古代,想要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忠臣并不容易,而想成为百姓拥戴的一代明君更难,一个好臣子,一个好帝王,应具备哪些品质?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好朝政呢?翻开《论语》,答案就在其中。
大臣刚上任时,要做到孔子说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才能“言寡尤,行寡悔”。上任以后,还需做到“事君能致其身”,竭尽所能辅佐君王。那么,如果“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该怎么办?《论语》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我认为既然已经遵守礼制,尽心尽力辅佐了君王,同僚和君王自会看在眼里,奸佞小人的`诬告也显得微不足道了。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君王每日批奏折、理朝政也会感到疲乏厌倦,劝说太频繁难免遭到厌恶,正如论语所说:“事君数,斯辱矣。”凡事都讲究适度,过,犹不及。成为忠臣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安全同样重要,应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而免于刑。”即国家治理有道时不会被罢官,国家治理无道也能免于杀身之祸。
不过,君王要想臣子“事君以忠”,首先自己要做到“使臣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民才能有耻且格,只有为政以德,才能像北极星一样,让臣子、百姓居其所而拱之。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正是汉文帝重视农业,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以德化民,才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孔子说过,君主提拔好人、开导弱者,百姓就会更卖力;君主待人接物时能庄重自持,百姓就会更恭敬。鲁哀公曾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夫子答曰:“举直措措诸枉,则民服。”——推举正直之人管理奸佞小人,不听信谗言,就能受百姓爱戴。
不论是臣子还是君王,都要为政以德,心怀天下,才能造就国泰民安的盛世。
-
需要更多的苍天在上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苍天在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