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丑之欲读后感(精选五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5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花未央,人未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丑之欲读后感 篇1
一直都不认为自己幸运的。不是吗?爸爸妈妈每天忙得跟陀螺似的,我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在假期里游山玩水;爷爷奶奶住在老家,每天放学的校门口留给我的只有羡慕和孤独,我得独自一人步行回家;学校里,我也不是能说会道,上台的机会和我永远是一条平行线……
直到遇见她——丁立梅,遇见《花未央,人未老》!
捧着一杯茗香,在细碎的阳光下,沐浴着温暖,翻开书页,细细享受这由音乐煮出来的文字——
你晚上归家,家人一个都不缺,都好好地在这儿呢,你能陪伴着他们,你是幸运的。享受着家常菜的温馨,你是幸运的。
豁然开朗似的,心里那柔软的部分被轻轻触动了,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幸运”最好的释义!——原来,幸运,是拥有爱;原来,幸运,是拥有简朴的生活,却依然快乐幸福。那么,我不一直就是个幸运的孩子吗?
奶奶做的芋头汤,我极喜欢。尤其爱它那软软的、糯糯的、粉粉的口感。每次暑假、过年回老家去,奶奶总会精心地烹上一大碗,然后笑呵呵地看着我们姐弟几个津津有味地咂吧着嘴把最后一点汤水喝个精光。
来到这里,妈妈有时也会煮一碗芋头汤。甚至因我的赞不绝口而一连煮上好几天。可是我吃的多了,竟也开始排斥它了。那天,餐桌上照例摆着一碗,我象征性地尝了两口,便对那芋头视而不见,放下了筷子。
“今天怎么不吃?”妈妈觉得很奇怪。
“天天吃,腻了。”我开始向妈妈倒苦水,“而且这个芋头没有奶奶做得好吃,一点都不糯,感觉硬邦邦的。”
“哦,那我下次就不做了。”妈妈点了点头。我也不甚在意。
前些日子,我走进厨房,妈妈正在给芋头削皮:“这些芋头是本地的,据说口味不错,我试试。”妈妈一看见我就说,大概怕听到我的抱怨不吧。
那些已经削好的芋头露出雪白的身子浸泡在水中,仔细看,小芋头表面有层透明的黏液。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覆盖在芋头上的液体,便想拿出来仔细地看个究竟。
“别拿,手会发痒的!”刚把手伸进盆里,妈妈就喝住了我,“这个是削芋头的时候它的皮分泌出来的保护层,手碰到极容易过敏!”
“过敏?”我的手一下子缩了回来,是的,曾经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芋头极易使人手过敏,并又僵又痒。那妈妈……
看着妈妈娴熟地削着芋头皮,仿佛没什么不适,应该是没有过敏吧?
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芋头汤就端上了桌,果然,本地的芋头就是糯,咬一口下去就化了,那软软的、糯糯的口感一如奶奶的手艺。忽然,我瞥到了妈妈的手,红红的,红红的。
“妈,你的手——”
“哦,每次削芋头都会这样,所以刚才让你不要碰啊。”妈妈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淡淡的酸味,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明知手痒还要为满足家人的`口腹之欲一次次地削芋头煮汤,从未抱怨,这背后,需要何等深沉的爱来支撑!
你并不会知道有一个人多么爱你,直到他突然离开了你。
你并不会知道你的妈妈有多么爱你,直到你发现她为你做的点滴。
那浓浓的芋头汤,是浓浓的爱意煮出的。那里面包含着幸福的滋味,包含着妈妈对我所有的爱。我是何其幸运!有这么美满的生活,有父母给予的简朴而厚重的爱。只要我觉得我所拥有这一切是幸运的,我就是幸运的。
温和的落日光辉洒下,落在《花未央,人未老》上,仿佛架起了一架天梯,那是通往幸运的天梯,是我在迷茫人生路中的一盏灯。
爱丑之欲读后感 篇2
上周偶然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本纯粹从理论层面来解构爱的书。
史铁生说,夕阳西下的余晖将人间大地上的每一份坎坷都照得好灿烂,这种裹挟着浪漫色彩的叙事是因为拥有了对人间的厚重情感从而产生的。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的渺小感可以完全被内野生成的浪漫所覆盖。这即是爱之于生命的重要性。弗洛姆的这本书则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爱、了解爱,进而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社会。
在书的第一章节,弗洛姆为爱做了一个概念的辨析: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只是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呢?弗洛姆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但今天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的是第二种假设。然而,大多数人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又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以上的阐述直指了一个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应该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值得被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法,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谨慎。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具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标准的合成物而已。
弗洛姆认为人们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力问题。我们往往在等待一个对的人出现,认为促成一段浪漫爱情或完美婚姻的关键在于爱的对象,或者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人们对爱的对象的执着究其根本,与当代的文化紧密相关。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现代人的幸福感是由消费构建的,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以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利益交换,这种言辞听起残忍,但也的确很现实。
曾经有人说过:爱情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从它发生的最初就已经达到巅峰,那种怦然心动,那种迫不及待,那种想要达到未来的期许,那种熊熊燃烧的强烈欲望,都在恋爱的开始就已经被预支。从此往后,再怎么走都是下坡路。我并不否认这种情绪变化的客观存在,但是弗洛姆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恰恰解答了这一情绪变化,那就是:人们混淆了fallinglove和beinglove这两个概念。我们永远期待那浪漫且遗世独立的爱情降临在自己身上,但面对高比例的失败和失望,我们仿佛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的意义。而弗洛姆将认识爱的艺术的方法分为了掌握理论和付诸实践两个部分,认为我们理应把爱当成一种艺术形式,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掌握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天赋。
在爱的理论探究中,弗洛姆从人为什么会需要爱的根源性问题出发。他认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可以意识到生不由己和死的必然性,人知道自己的孤独,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威力的时候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从他的监禁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弗洛姆认为在爱情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给”,而不是“得”。那么,如何“给”?我们应当给予什么?给与的目的又是什么?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忧伤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譬如: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可以更好的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在意识到客观世界中人类的局限性,意识到利用纯粹的理性的角度达到超越几乎是很难实现的,于是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创造性的独具性的方式——爱情。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爱情在现代人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原因了吧,其实大部分人的爱都是很盲目的,在荷尔蒙爆发的时刻沉溺,在磕磕绊绊中陪伴,或者是带着物质利益属性的寻找。
当代人对于爱情总是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人们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与你天造地设的伴侣,你们是彼此的唯一,正在寻找或等待着对方的到来。却从未怀疑过,这些命题的正确性与否。在弗洛姆的理论体系中,成熟的爱情是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的合二为一。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的两个人之间,两个人都从相互的圈子里跳出来并相互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又能脱离自我中心的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并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而不是能力。他们甚至认为,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爱情的证明,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结论。正因为人们没有把爱情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可以把这种态度,同想画一张画的人做一个类比,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不是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如果他找到这个东西他也就能画出来画了。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爱我自己。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也爱我自己。人们总是很执拗于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的掌握。其实里面,男女主角所犯下的过错就在于,他们把爱执拗于一个人的身上,而把性播撒人间。而弗洛姆在这本书中的论断就是,我们应该把性执拗于一个人的身上,而把爱播撒人间。
爱丑之欲读后感 篇3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题记
曾有人来访过丁立梅,问,为什么她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出现了花呢?丁立梅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也许,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和大自然的亲密吧。最近,读了丁立梅的《花未央,人未老》心中便燃起一团花的火焰。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她笔下的花朵。有浓艳如血的虞美人;有弥漫春水的桃花;还有星星点点的梅花……仿佛是在眼前铺上一张洁白的宣纸,以大笔点染,细笔勾勒描出一个又一个的绝色美人,一顰一笑充满诗意与韵味。
花开花落是四季最基本的变化,而有时却影响着我们的心情与心境。大自然中的每一株花、每一棵草,都可以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在脚步匆忙的今天,人声嘈杂使我们心情烦躁,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停下脚步,享受大自然的绝美风光。
我也喜欢丁立梅本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感悟。她在这本《花未央,人未老》中写道:“我愿意把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匀出来,交给光阴,只为听听风吹,看看花开,只为在这样的黄昏下,携一袖清风,看看云的演出。”
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因为它真的是非常浪漫。听听风声,看看花开,这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而丁立梅,却愿意把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做这些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甚至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它值得称赞的,是一份淡然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而在我们的`身边,你经常会感觉到汽车在身边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但只有在路边步行,亲和自然的人,才会看到小草的成长与花的绽放,因此,他的生活才能保留住更多感动,携住点点滴滴的纯真。
睁大双眼,看吧,我们的生活中不只有灰色的高楼和机器,还有很多很多……
看完《花未,人未老》,我开始接近各种各样的花朵,一株栀子花,在每年的春天,她散发出迷人芬芳的香气,似乎在回馈大自然对她的精心照料,那香,甚是醉人。
“几千里的奔波,我只是来看花的。花未央,人未老。如此,甚好。”
爱丑之欲读后感 篇4
爱的艺术说,爱是不断的投入和深入理解,是给予。
是的。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喝,做事业不是为了拥有名或钱,我们活着的一切意义是希望对外界有所作用、影响和价值,也就是有能力“给予”社会什么。也许,我们可以成大器,对社会产生大的影响,但不管大器小器,至少我要实现的价值是,对爱人和家人做到“给予”。
我特别不认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发展,一个人吃喝玩乐的'潇洒,甚至不认为一个人银行户头上的财富数字有什么意义,只有当一个人将相关一切都给予、用于别人,使他们感到幸福收获的时候,这个人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爱丑之欲读后感 篇5
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前,我对爱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那种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条铺满枫树的幽静的羊肠小道上,发生一次浪漫而传奇的邂逅,并从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然,在此期间,男主角会面临情敌的竞争,女主角会面临男友背叛的危险,当然,虽然过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将像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儿孙满堂,死而无憾。最后,故事完结。
至于爱的艺术和爱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则是呲之以鼻,对于婚后所谓的“三年之痒”更使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那是失败者的婚姻,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毕竟,在我的认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鲜的,我本来认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即使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咸鱼白菜送饭,他们依然是开心幸福的。至于网上教授的让婚后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贴士,我更是不会相信,因为我觉得每天早上能见到自己心爱的人一面就已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小浪漫,有时我甚至会有如此念头:那男的做那么多的无聊的事去讨好他们的妻子,他们是不是做了一些对不起她们的事而感觉良心上过意不去,想要做这些欲盖弥彰的事,从心里上寻求安慰。
但当我读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我才真正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因为我太天真,太无知,以至于把爱看的太肤浅,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因为我们人类无法避免孤独,而想要驱逐我们心中孤独感的办法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二则是去爱。所以说,爱,是我们内心对感情的需求,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此产生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爱情是弱者的感情。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爱情并不是单单强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种感情,它是芸芸众生均需要的一种感情寄托,就如同我们均需要亲情与友情,他们是塑造我们健康积极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动力与基础,没有了爱情,我们的内心将会出现空虚与失落,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爱情是我们人生的润滑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调味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萃取剂,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让我们真正无悔此生。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面包,一个是爱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获得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的的同时,人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高,在自身及周围好友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心理追求的情况下,他们甘愿放弃他们追求的爱情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面对这些“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叹的花季少女,我们怎能不感叹经济发展导致了爱的溃散,虽然我们将如今社会出现的这种以爱情换金钱的行为归咎于经济的的高速发展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我们无法否认它的消极的一面。
担当我们深思一层,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这个观点是如此幼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必然的结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们不去赞叹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于他,我们是何其怪哉?细细想来,如今这种爱的溃散实际上应归咎于我们的思想层面上的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这些品质要求正是在如今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无可否认的是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但正因这些品质难以培养,方显其难能可贵。
当我们获得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后,我们还必须明确坚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毕竟爱情的最终结果是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我们首先要承担作为丈夫、妻子的责任,然后就是要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责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你尚没有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有思想准备之前就开展爱情,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你的爱情过早夭折。
可以说,爱是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爱情需要的自律、专注、耐心需要我们对爱情的专一,面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我们要坚守本心,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当我们拥有了另一半,或正在发展另一半,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但决不能开展超越友情的行为,面对如今频繁出现的婚外出轨行为,我们应该进行深入反省,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遗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优秀品质,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更是看出这些品质的难能可贵与必要,对于这些品质的培养,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并且始终坚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爱情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见证与必然,面对爱情,我们将如何取舍,这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即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亦无法准确给出一个精确的,一切均应取决于自己,实际上,只要心中拥有对爱情的执着,你必将看破虚妄,收获属于你的真正美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