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力量读后感(优选1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11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的力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1
反复研读郭思乐教授的大作《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深深感受到郭教授文理兼通的学问境界。
文章意在阐释生本教育的本质,一直站在为万千受师本本本考本教育之苦的学生谋幸福的最前沿的郭教授又一次把博大的生本教育思想化为振聋发聩的福音书传播给中国教育界。开篇即指出教育的真谛是一定要“依托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多么深刻!读者依稀看到一条真理的历史长河,自东方的老子、西方的卢梭处缓缓而来,正是由于郭教授的执着与努力,才使得这个人人能读懂,却鲜有教育者践行的道理终于在中国大地掀起了巨大浪潮,遍布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生本教育实验课堂里孩子们神采飞扬的脸庞正是那些美丽的浪花。
记得郭老师在《教育走向生本》的序言中讲到,“教育面对的是人,他承载着人类几百万年的基因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然而,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可以创造大量的高科技的物质,我们却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虽然,我们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但是我们有可能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是教师。
“我们的`涉及生命高级活动的教育知识,却停留在研究者的意识和被研究者的意识领域之中,我们一直忽略在意识领域之外,还有广大的机能领域,而正是这样的领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的发生和形成,以及结果。”郭老师让我们去意识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不是忽视他的存在,而是倍加重视和呵护。面对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我们该怎么做呢?
相信机能,相信人的本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依靠生命,激扬生命,而不是模拟生命,控制生命。所以,让我们一起向大自然寻找力量吧!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2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三好真史老师写的《教师的语言力》一书,读完后感触颇深,于是,便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跃然纸上。
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训练教师课堂上如何表达的书,读完后才豁然开朗,更愿意将它归为班级管理类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三好真史。他毕业于教育学专业,担任过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著有《改变孩子的3分钟小故事》《班级游戏101》 等书。《教师的语言力》一书将教导学生的语言系统的分为“表扬”“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所”五种类型,根据每种类型分别介绍了教师可以应用的10种方法,并加入案例研究与要点总结。每一种方法中都配有场景漫画图,通俗易懂,带入感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教导学生所需的语言技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课堂语言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
一、创设理想形象,降低期望值
三好真史认为,教师的脑海中,如果没有理想的形象,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我们都知道,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精神面貌。班级的管理者,也就是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要求对形成班级精神面貌至关重要。比如有的班级沉网,有的班级活跃,有的班级团结向上,有的班级学生矛盾不断等。在对学生设定理想形象时要尽量有较高的要求,但也提醒老师要适当降低期望值,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因学生达不到要求而焦虑的情况。
二、表扬是行动的催化剂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来自他人的期望和赞美,能使结果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与其抱怨、批评,不如通过表扬来驱动。从《教师的语言力》当中,我学到了很多表扬的方法:
立即表扬。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指出,60秒之内的表扬是有效的,60秒后就会错失表扬的机会。
团体表扬。为了避免被表扬的单个学生陷入尴尬,表扬时可以表扬小组或者团队。
口头表扬、肢体动作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表扬不要只停留在口头语言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如拍拍肩膀、相互击掌等也有很大激励作用。奖励是指小红花、贴纸、印章等物质的奖励形式。
表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梵高曾说过,不要去寻找美丽的景色,而是要在景色中寻找美丽的事物。作为老师,不要去过度注重学生取得的成绩,而是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
三、批评不可或缺
表扬很重要,但批评也不可或缺。只有表扬的教育会导致学生过度自信。如何批评呢?
1. 认可学生,批评行为。批评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不适当的斥责会给学生造成心灵创伤,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批评时不能否定学生本人,而仅仅是针对学生不恰当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
2. 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一些批评不能全部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查找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找到解决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读完本书的一些感触和思考,作为青年教师,今后我还需多思多行,巧妙运用语言的力量,为教学锦上添花!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3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后,感触颇深。
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将他多年的教育体会分门别类地做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几十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做最好的老师》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做最好的老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
(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
(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老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老师”。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5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6
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二部分,心中感悟颇多。从这些作者的成长或者是成名来看,显然他们的成长都或多或少乃至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当代作家林斤澜讲述了两位老师的故事,数学老师“先生公”——“讲课娴熟,性情又极和气。”自得其 乐的王先生,他讲课不用课本,天文、地理、动植矿,风土、人情、气液固,流水一样下来,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他教自然的方法,是自然。这些老师虽然教他们的时间不长,或者说是事情发生过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这些作者的心中记得却是如此之牢,这不能不说一种魅力。怀揣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在教育这方静土上我已走过了八年,在这八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刚刚踏上教育岗位时,我对教师的含义理解地不够,心中也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可是不懂得表达爱的方式,学生不理解也不接受。那时的我也勤劳,时刻盯着学生,以免他们犯错误。现在想想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他们是在不断地犯错误、改正,再犯错误再改正的循环往复中成长起来的。当工作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下去,我进入了工作的倦怠迷茫期,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期间多亏身边那么多无私奉献的同行们的言传身教,让我重新燃起了热情。慢慢的,我突然发现自己又再一次爱上了这个职业。对学生依然有爱,但懂得了爱的艺术。对学生也严格要求,但严中有爱。允许学生犯小错误,然后引导教育。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包容他们的缺点,而不再苛求。敞开心扉,让学生也走进我的心灵。在学生面前我也会犯错误,然后像小孩子一样在他们面前真诚地说对不起。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学生面前总保持着“圣者”的形象。走上讲台,就会让我忘掉一切烦恼,上课让我感觉到很幸福。如果我的课能让学生们也体会到幸福,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记得以前在山曹小学执教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学生,他已经六年级毕业了,但是又来到了四年级接着上学,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家就是为了让他上完九年的义务教育,以前的老师都不管他只要他上课不捣乱就行,也不让他参加活动,就等着这就年结束,当时六一排节目是一个全班的模特表演,我很自然地让全班都参加也包括他,就是因为有他参加我们获得了第一,看着他拿着奖品高兴的样子到现在在我还记得,虽然在那里的日子很清贫,很平淡,但我的精神是最富有的,我拥有着学生会心的微笑和成功的快乐,拥有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和收获。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爱与责任”这份沉甸甸的义务。也许我的一生都是平凡的,但我会在我平凡的一生中,用我的爱与责任努力去诠释三尺讲台的神圣与高贵,用爱和责任铸就伟大的师魂!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7
怎样才算是最好的教师?李镇西老师用他25年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告诉我们了这个答案。通过观看视频让我了解到:李老师是一个善于将理性的思考、真实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融入一个个发人深省、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案例之中的人,让我们一线老师感同身受。
“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所以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一定能成为一个绿叶,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从李老师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所以从今天起,我要做最好的老师!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8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语言文字对学生的重要性。语言是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有时无意间说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对于一名新入职的教师,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月我们组荐读《教师的语言力》这一本书。
这是一本辞典式的应用方法手册,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沟通方法。书中将沟通分为表扬、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励5个类别,提供了21种场景实例,讲解了50种方法。在每一种方法中,都配有场景漫画图、对话实例和具体的语言用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表扬和批评两个部分。
表扬是师生交流的基础,老师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在适当的时间给予表扬,学生在受到老师表扬时会很开心。教师需提高表扬的`水准,在表扬时要注意三个要点:立即表扬;表扬是有有效期的,60秒之内的表扬是有效的,还要多表扬,保持一定的不规则性;语言、接触,奖励结合起来等,如给学生一个拥抱,拍拍学生的肩膀,给与学生小贴纸、小印章的奖励等等。表扬是在传达老师的一种期待,老师的期待对学生的行为更具促进作用。
有表扬自然就有批评,是立即批评还是等待时机,批评的对象是个人还是集体,批评的程度,都需要教师用心斟酌批评方式和用语。
批评学生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批评学生时要把批评学生个人和行为区别开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和情况做出批评,而不要转化为对某个学生的一种评价,比如:衣服没有整理好,教师的评价语是:”你太邋遢了。“这种直接对孩子人格的否定,杀伤力巨大,很可能这个孩子就顺着老师,破罐子破摔,变成一个邋遢的人。
批评其实同表扬一样,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但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先认可孩子,孩子在成长也在不断变化,行为只是行为,不要否定其本身。
“抱有理想,降低期望”,书中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老师总会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超乎寻常的期望,期望他们考试能高分,做事能够完美,如果这种期望落空老师就产生失望等情绪,但学生本就是不同的人,他们发展是有差异的,老师在对学生要抱有理想化想象的同时,也要降低对于学生的期待值。
回想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上课时,当我提出一个我认为的比较简单一个问题,却只有寥寥几位同学举手时,心里不由着急,甚至责怪他们是不是刚才没有认真听、积极动脑,而忘记他们还只是二年级的小孩,思考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提问的方式也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或许他们只是还没有鼓起勇气做好举手的准备。有时换一种思路,平和一些,降低理想期望,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教育收获,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宽容和等待,只有我们教师从容不迫时,我们的教导语言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画家梵高说过:不要去寻找美丽的风景,而要去在景色中寻找美丽的景物。我想,对于老师而言,不要只关注学生取得的成绩,而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9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xxx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10
在所有的艺术中,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当学生专注听教师讲课,不仅仅是教师备课精彩,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采用怎样的方法传递学生知识。语言是人格与魅力的展现,优秀的教师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最近我读了《教师的语言力》这本书,感触颇深。书中提到教师讲课要把语言技巧当作一门技能,我们不能学习仅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固定语言模式,我们更应该掌握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这样在教导学生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最恰当的语言。
这本书将教导学生的语言分为“表扬”“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励”五种类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表扬”语言的应用。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是羞于表扬的。我认为表扬就是夸赞学生,只要学生做的.好就可以夸奖。读完之后才明白,原来表扬也分为很多种方法——惊讶法、夸张法、意见法、比较法……表扬还有“保质期”。有效的表扬能让学生非常开心,为学生点亮希望之光。如果教师能够拥有语言的力量,就可以给学生带来勇气,激励他们发挥潜能。
表扬具有安抚作用,表扬时要做到:
一、立即表扬。表扬的语言是有“保质期”的,60秒之内的表扬是有效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
二、多表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表扬尽量多的学生。及时强化、间隔强化相结合,慢慢的,学生的这些优点就会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三、语言、接触、奖励相结合。除了语言上的表扬,骄傲时也可以给予学生代币奖励,如果再加上接触(拍拍肩膀、互相击掌等),会让表扬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力》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像一本教师语言的百科全书,对教学的语言具有指导性。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我们,教师教导学生的语言可以分成表扬、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励五种类型。根据每种类型的对应场景,老师可以使用的应对方法共有十种。每种方法,作者都给出了典型案例和要点总结。因此,这本书简直可以说是教师语言操作手册。
在没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没意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我以为: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为什么去做这样的事情,再配合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却忽略了“语言是最有力的武器”这一原则,也忽视了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语言的使用,讲究语言的艺术,收获教育的精彩。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11
《老师的力量》收录了梁实秋、丰子恺、季羡林等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再现了一代良师教书育人感人瞬间、高尚情怀。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
自我反思: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立大志、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感情、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一般来说,学生具有“向师性”,师生交往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想象着、仿效着。教师的人格形象会成为学生的最直观的模仿对象。除了父母,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学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模仿着教师的举动、言行。教师人格的表现、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老师力量》第二部分中,那些质朴无华的老师们都给学生以人格和修养的影响,并陶冶了他们童年的情操,他们的精神魅力是永恒的。因此,要培养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优良高尚的人格的学生,就必须有优良高尚的人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