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28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精选。

中学范文网的编辑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高一历史课件教案》。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和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技能。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 篇1

 “五四爱国运动”是高一历史第18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考虑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重点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将形成本课的一个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三、能力教育目标

a)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b)通过五四运动和以前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说教学媒体:

电脑及教学软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 篇2

一、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XX年级下册第七单元《XX》第三课时

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中国应对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前自主预习题、课中探究题、最后的课堂总结等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念参与整课学习的快乐,使课堂达到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教师提问: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学生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课学习:通过设置6多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学习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生既体验合作学习,有解决本课难点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

(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PPT补充资料的得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通过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突出重点。)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理解内容。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出示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卡斯特罗

3、课堂小结:当今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国际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强还是退却,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答案:那就是在风浪中与全球共同搏击,建立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主备人:李华茂执行时间:第周学科长审查签名: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F215.cOm

一、内容及其解析: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世界交流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二、目标及其解析:

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了解科学家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思想: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整体化程。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 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

提问: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引入主题: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课讲授: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3)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4)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5)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概况:

(1)能源——电力广泛应用: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七十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出现——电灯、电车、电影等相继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如美国的发展变化。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2)交通运输的发展——内燃机的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90年代,德国卡尔·本茨等人发明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迅速发展。

(3)石油化工:内燃机的使用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发展,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60年代,德国建立世界第一家石油化工厂,1876年,瑞典的诺贝尔发明炸药。

(4)电信事业: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为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创造了条件。(5)农机:美国的汽油拖拉机。

(6)生产组织式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a、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的集中

b、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进一步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特点:

1、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推动生产力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体现得尤其明显。

2、多国同时进行

3、有的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以发电机,电动机的出现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5、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影响:(1)积极

A、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的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C、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文明地区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2)消极:

A、它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乃至军事对抗和战争,19世纪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五、小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最终形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均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由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经济运行,任由企业自由发展、优胜劣汰,而政府并不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自由市场经济如同没有笼头的野马一样在一个世纪的狂奔之后,灾难开始出现了,那么会是什么灾难呢?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又将如何应对呢?我们将在专题六一起寻找答案。

六、目标检测:

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课文后的自我检测与材料阅读与思考

七、配餐作业:

1、有位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2、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①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②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当时的教学已经讲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④电话已完全改变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4、2006年北京国际汽车(Auto China 2006),于2006年11月19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和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右图是展览会展示的世界首辆汽车——120岁的奔驰。与其同一时期出现的是()

A、火车

B、汽轮

C、电话

D、电脑

5、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其主要发明包括:()①电灯②电车③有线电报④电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手机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从科技的角度而言,这一工具的科学基础主要源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D.世界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 7、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A、全球化趋势出现

B、世界市场的形成C、殖民扩张的开始

D、资产阶级的形成

8、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丹阳五中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

艾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戚②爱丽丝与鲍勃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李克尔梅在远洋轮船包厢里订了上海的旅馆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2008年8月29届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有澳大利亚、美国等14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他们参加奥运会最不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A.自行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10、右图漫画名为《参议院的老板们》,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的作品。某班学生对此漫画的解读发生了争议,以下解读错误的是()A.此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此图可被誉为“蒸汽时代”的政治生活

C.此图描绘了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生活的场景

D.此图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

1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12、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右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13、近代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都居于领先地位的是()A.蒸汽能源的广泛运用

B.石油产品的广泛出现 C.电力能源的广泛运用

D.交通运输工具的创造发明

14、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B.交通运输业获得迅速发展

C.化学工业兴起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5、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济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工场手工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简明科学史话》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幺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做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相应非凡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一——《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在德国.雇佣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4分)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4分)(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分)第4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

1---5CCCCC

6---10 BBBBB 11—15DDDAC

16、【答案】

(1)关系:科学转化为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科学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科学的进步发展创造条件。(3分)启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分)(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多来自于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科学的作用尚不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显著作用。(4分)(3)现象: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扩大了生产的规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2分)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 篇4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主要概括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主要特点。本课内容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在于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说起大禹治水的传说,我想同学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提问,评价。)我们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

2、讲授新知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写提纲)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3、结束部分

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最后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题目: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 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

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二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为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样本课内容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在于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

我想大家关于秦朝的许多影视作品都很熟悉吧, 提到秦朝,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提问,评价。如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秦皇陵„„)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写提纲)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 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3、结束部分

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

最后我布置以下几个题目: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为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样本课内容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明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

难点是: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讲授新知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写提纲)1.汉承秦制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内朝与外朝

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谋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思的兴趣,以达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后教师做一解释: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汉武帝动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隋唐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元史·百官志》),让学生来概括元朝设立中书省的目的。作为山东、山西、河北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3、结束部分

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最后我布置以下几个题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内容《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为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样本课内容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

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

难点是: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板书)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原因——元相权过大,威胁皇权(2)具体原因——胡惟庸恣意妄为(3)直接原因——明初宰相职权扩大(4)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 篇5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