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12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12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高中生物课件教案”主题相关内容,是中学范文网编辑为您呈送的,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1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 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学生已经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高倍镜的使用及细胞膜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学过了高倍镜的使用和细胞膜,但由于线粒体等细胞器比较小,它们的内部结构很难细致的观察到,并且功能也较抽象,因此这节课采用显微投影、动画等直观方式深入学习,以降低这节的教学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的观察及分析,提高观察、分析和类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初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几种动物细胞的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模型和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认识细微的结构并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厂忙碌的车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

(2)细胞中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吗?

(3)细胞中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试着举例说明。

我提问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存疑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可以说出“分工合作”这一关键词,并且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的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回答,此时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引出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新课展开

(1)结合学生之前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镜的操作基础,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请学生记载和描述观察到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和形态,之后展开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通过高倍镜观察细胞,解决细胞中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微观世界的细胞。

一方面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显微镜是之前学生熟练掌握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另一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化站”,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之后学习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础,因此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直接经验中初步直观感知这两种相对重要的细胞器,同时锻炼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借助显微投影和功能动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看的过程思考: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有哪些形态,由几层膜构成,膜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功能是怎样的?是怎样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由于线粒体、叶绿体又比较小,只通过上述的观察实验,学生不能深入的观察到双层膜以及内膜向内折叠增大酶附着位点等等这些特点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显微投影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真实细微的形态并尝试画出这两种细胞器的'结构。而这两种细胞器的功能是动态的,抽象的,因此我将采用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功能动画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和课本内容,解决细胞内还有哪些细胞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分别是怎样的问题。

由于剩下的细胞器并不少,学生不能系统的回答上来,这时请学生在学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立体模型及功能动画,并请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这两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种在结构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细胞器。之后请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介绍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这种多元半自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他们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4)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类比归纳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同点。

②总结归纳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四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内容相对比较分散的这节课来说,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3、小结作业

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图画式板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板书如下。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学生已经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高倍镜的使用及细胞膜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学过了高倍镜的使用和细胞膜,但由于线粒体等细胞器比较小,它们的内部结构很难细致的观察到,并且功能也较抽象,因此这节课采用显微投影、动画等直观方式深入学习,以降低这节的教学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的观察及分析,提高观察、分析和类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初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几种动物细胞的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模型和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认识细微的结构并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厂忙碌的车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

(2)细胞中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吗?

(3)细胞中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试着举例说明。

我提问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存疑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可以说出“分工合作”这一关键词,并且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的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回答,此时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引出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新课展开

(1)结合学生之前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镜的操作基础,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请学生记载和描述观察到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和形态,之后展开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通过高倍镜观察细胞,解决细胞中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微观世界的细胞。

一方面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显微镜是之前学生熟练掌握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另一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化站”,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之后学习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础,因此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直接经验中初步直观感知这两种相对重要的细胞器,同时锻炼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借助显微投影和功能动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看的过程思考: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有哪些形态,由几层膜构成,膜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功能是怎样的?是怎样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由于线粒体、叶绿体又比较小,只通过上述的观察实验,学生不能深入的观察到双层膜以及内膜向内折叠增大酶附着位点等等这些特点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显微投影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真实细微的形态并尝试画出这两种细胞器的结构。而这两种细胞器的功能是动态的,抽象的,因此我将采用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功能动画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和课本内容,解决细胞内还有哪些细胞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分别是怎样的问题。

由于剩下的细胞器并不少,学生不能系统的回答上来,这时请学生在学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立体模型及功能动画,并请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这两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种在结构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细胞器。之后请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介绍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这种多元半自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他们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4)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类比归纳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同点。

②总结归纳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四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内容相对比较分散的这节课来说,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3、小结作业

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图画式板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板书如下。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5

大家好,我是高三生物教师,我说的教科书是高三生物选修课本全一册,这册教科书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的一册选修教材,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这册书共分6章,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让学生完成以下知识目标:

(1)理解人体的稳态是如何调节的,知道免疫的过程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如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类型及氮循环的过程。

(3)了解细胞质遗传的原因及特点,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及应用,理解基因的结构及人类的基因组计划。

(4)了解什么是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及应用,掌握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要点及这些技术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的类群,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掌握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及应用。

(6)自学能力,即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和阅读教材,能把一些基础问题找出来并解决,并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总结。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1)培养学生能根据书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及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高三生物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和预期等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能力。

(3)明确实验原理及操作中的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

(4)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

(5)能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身边的常见的现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培养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求实精神。

(2)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承受失败和压力,以平静的心态对物对人的能力。

(3)通过生物学家在探求科学真理上默默而又执着的精神的介绍,培养他们不畏辛苦,执着追求的品德。

(4)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5)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

(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高二生物的升华,是对高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高二没有涉及到到由于生物学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而生物书的编排内容比较滞后的一种补充,更注重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各章节内容紧密联系,都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展开内容的编排,比如人类首要的问题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绍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营养和免疫,而人类的生存中最关键的就是吃饭,所以第二章介绍的是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尽量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它带来人类的便利正越来越明显。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而在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来帮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细菌,或用它的质粒用我们做运载体或用它小小的身躯做受体细胞,通过它的大量繁殖为我们人类生产许多有用的东西,如胰岛素、干扰素等。

2.内容组织:

这一册书是在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而开设的,是对原有知识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所以学生学起来要比在高二刚接触这门课程要容易入门一些,比如高二讲过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容易领悟一些。还有象基因重组在高二讲自由组合定律时已介绍过,那么在我们讲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组就不用太费劲去讲。但毕竟这本书要比高二的知识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虽然在身边但道理却很深奥,而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又很难,所以学生学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并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征: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把内容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必须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以正文黑体的形式出现:需要了解或辅助说明某些内容的以小字或小资料形式出现:专业性太强、需同学们简单了解的又以“选学内容”出现;而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书的旁边还有许多小资料以及还有一些致课外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增长了知识。而且书上还有许多图,使本来比较抽象、高深的知识形象、鲜活起来。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书的视角

高三选修这本书既然是对高二知识的一种补充。那么很多内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识进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与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识点为线索把高二的知识进行一下复习和穿插,这样既使知识系统化,又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觉,而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其实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一定要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2.加工与改造教科书的途径

这本书的知识点是:第一章稳态的平衡如何维持及免疫过程;第二章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过程第三章基因工程的过程及应用第四章细胞工程及作用第五章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这些知识点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重点知识也是一个难点知识,一方面是它在现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类关系密切,它的发展确实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健康问题,粮食问题及环境问题等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教科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特别是教科上表述不够详尽的知识,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书上对二次筛选,介绍的不祥细,我广泛涉猎相关的资料,通过上网等途径,自己先学习、研究,然后将资料尽量清晰、简捷的呈现给他们,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为了做到教学统一,我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对书本上一些比较难而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亲自去查资料,这样就更容易把学习中的疑惑自已解决,既增长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高三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完全不用老师一一讲解,可以把很多时间、很多学习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比如他们能说的老师不说,他们能懂的老师不讲,在课堂老师就是一个学习的引领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3.教材不足:

(1)这本书中很多实验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这些实验的安排就显得有些形同虚设。

(2)有些内容介绍得不清楚,比如在讲免疫时的效应T细胞能否杀死抗原,表达的不好,而又没有地方可查。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6

一: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教学软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参考课时1,这里为了留足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还包括课堂的反馈训练)

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引导思维探究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投影打出资料或电脑演示相应软件,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

七、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引入一章

引入:由第五章的题图,各种各样的人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结合父母到子代的性状)引出变异。(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项原则)“遗传伴随着变异,泛起进化的层层涟漪。遗传变异规律的妙用,赢来战胜病魔的惊喜”(由遗传过渡到变异,齐声朗读题图旁的这段话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欲望,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节引入: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出示两则资料,创设问题情境也作复习引入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教师总结点拨(板书):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二):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入手(实际教学中,我又增补了该病例的症状和发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的介绍,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该病的发病过程)

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甚至辩论①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②基因突变的概念(还可结合问题探讨,让学生猜测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结果)。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不急于做出评判,而是通过观察软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

该软件开始可从上→下顺次演示,比较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最后以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

遗传信息改变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变成)转录mRNA上相应密码子改变翻译多肽链上相应的氨基酸改变血红蛋

红细胞异常(镰刀型)白异常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板书)。

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学生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下知识梳理(板书)

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呈现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问题指出后,教师退居组织者、指导者、信息资料提供者位置,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运用课本知识展开互动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解疑去惑,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亦师亦生”让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和融洽)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他们已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若想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教师的系统点拨是必要的(针对上述教师的提问或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作具体的解释和讲解)。(板书)

3、基因突变的类型及意义

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前面介绍的基因突变的特点侧重于自然突变(在课本P82文中有提到,也为以后的诱变育种打下基础)。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板书)(三)、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温故知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引入

问题情境:P83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贴近生活的感性实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却难以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同卵双生的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

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板书)

师生讨论:在生物体内,尤其是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的种类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也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在人的23对染色体上大约有3万对基因,若将两种基因重组都考虑在内,那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变异类型将无以计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因重组可以为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板书)(四)、课堂总结及反馈训练(多媒体展示)

列表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有关知识(本质、发生时间、原因、条件、发生可能、意义等方面),让学生讨论再回答。(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反馈训练(注意典型性,由基础到提高的层次性)

八、板书设计

一、变异的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变化时间DNA分子复制时

结果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2:原因

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性

4: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三、基因重组

1:概念: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类型

3: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7

1.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练习

1.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某生物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量占38%,则C和G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

A.76%B.62%C.24%D.12%

3.将标记的DNA分子放在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的DNA占总数是( )

A.1/16B.l/8C.1/4D.1/2

4.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A.G与CB.A与CC.G与AD.G与T

5.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 )

A.l:2:3:4B.3:4:l:2

C.4:3:2:1D.1:3:2:4

6.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7.DNA分子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原因是( )

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

B.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C.DNA的半保留复制

D.DNA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

8.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

A.2和1B0.5和0.5C.0.5和1D.1和1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8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严格的说课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简析教材,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为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二章

第一节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该内容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2、阐述教法,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这一部分一般几句话带过

3、指导学法

4、教学过程。这是重点部分,你怎么设计的这堂课,想要怎么对学生讲,都要用简洁的方式把你的教学过程说给老师们听。特别注意在这一点,不是讲课,是说课。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众所周知的知识性内容没有必要像当时在面对学生一样讲的那么仔细。只需要讲出你的教学思路即可。要不然时间不够的。一般说课的时间是10—15分钟。教学过程要占一大半

5、教学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科学方法。

3.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爱范文,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水华与多种蓝藻图片,简单介绍水华与蓝藻之间的关系。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蓝藻生长过度,导致水华的产生,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教师提出问题:那蓝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提问:

(1)相较于植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蓝藻细胞有什么不同?(蓝藻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植物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核糖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2.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提问: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呢?

(两者均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是拟核。细胞器方面,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教师总结:科学家根据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那蓝藻细胞、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哪个是真核细胞?哪个又是原核细胞呢?(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

4.教师提问:同学们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巩固提升

教师讲解蓝藻有个“藻”字,它能不能也能光合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蓝藻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呢?请同学仔细观察蓝藻模式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依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学生课下查阅有关水华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10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高中生物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学生的必选课,要为理科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的生物学基础。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以上选修课教学内容,与必修课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存联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从理科学生升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并且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国生产、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实际”。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课中有关遗传学基本知识。

本节是对必修教材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的补充,并使学生对基因在遗传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基因的结构》涉及到DNA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结构,复制及其表达,中心法则等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基因及其遗传机理在高二基础上取得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2.为学习《基因工程简介》打好基础。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节:《细胞质遗传》、《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简介》。有关基因工程的内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基因工程技术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的学习又是在掌握基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所处的地位来看,本节教学内容对理解基因工程以至于第四、五章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精神,本节应该达到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知道人类基因组研究

2.能力目标:

1.通过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2.理解编码区,非编码区和RNA聚合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2. 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3.正确认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价值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艰巨性,通过阅读分析有关新闻报道,理解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会误导公众。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落实方案:用多媒体课件说明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与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区别。

2、教学难点:原核和真核细胞基因非编码区上游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的作用、真核细胞基因的间隔序列。

突破策略:

1) 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熟悉教材。

2) 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引导—发现”式, 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学习,积极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因的结构》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信息时代的学生要有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再发现”,增强思考和创造力.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前生物科技发展热点课题,媒体上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很多,而且各方面的论述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悲观的、乐观的……我收集了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讨论,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练习与提高。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运用概念规则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节内容不强调学生对基因的结构的死记硬背而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生物概念,真正理解,熟练应用,更注重第三层次的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我认为。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

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温故知新,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知识经验,生成对本节相关内容的问题情景。精心设疑,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产生价值取向,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准备主动积极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1)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2)基因有什么功能?

3)思考:唾液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基因存在于人体的什么细胞中?为什么细胞含基本相同的基因,但只有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唾液淀粉酶、胃腺细胞中合成胃蛋白酶呢?这与基因的结构密切相关的,那么,基因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二. 阅读自学,分析问题

带问题阅读教材,观察课件,通过类比、推理、归纳,很自然就可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因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 要求学生带着下列思考题阅读教材《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部分内容

出示思考题:

1、 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2、 什么叫编码区?

3、 什么叫非编码区?其重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4、 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分别是什么?它是如何催化DNA转录RNA的?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补充,教师归纳。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遗传效应是指能转录为

mRNA,继而翻译为蛋白质,或转录为核糖体RNA.转运RNA的功能。

3、RNA聚合酶:位于编码区上游,其作用是催化DNA转录成RNA。

(二) 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部分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如何?

2、与原核细胞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投影原、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示意图,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补充,教师归纳。

2、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特点:与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基本相似,只是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可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即外显子)被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即内含子)隔开。而且外显子序列在整个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3、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4.由旁栏思考题的解决过程加深对上述内容的理解。

指导学生计算旁栏思考题中外显子的碱基对在整个基因碱基对中所占比例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外显子序列在整个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从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因中调控序列的重要作用。

(三)提供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关内容,并分组讨论银屏出示的思考题,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归纳。

1、研究对象:人体1—22号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22+XY)

2、研究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即: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3、启动时间:1990年

4、参与国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国承担其中1%的测序任务)

5、研究意义:

①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③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疑难分析

通过疑难分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1)编码区和编码序列的区别

基因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是非编码序列,编码区不一定都是编码序列,编码区中也存在非编码序列,如真核细胞基因的内含子。

2)外显子碱基数目与对应蛋白质数目的关系,其核心是“碱基配对原则”及中心法则的应用。同时注意由已知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只能计算出基因中编码区的外显子所含的核苷酸数目,而非编码区和内含子中的核苷酸数目是计算不出来的。

3)水稻基因组为什么只要检测12条染色体?而不像人类基因组那样需检测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

水稻是雌雄通体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分;人是雌雄异体的生物,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分.所以人类单倍体基因组就由22条常染色体DNA分子和XY两条性染色体DNA分子组成,而水稻的单倍体基因组只有12条染色体DNA.。

四.小结与练习,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查漏补缺。形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堂练习的处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布置课后活动,搜集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报道。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并结合多媒体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仅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也要学生自主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1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

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2.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

启发学生思维。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高中生物课件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 “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社会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讲解〕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书〕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 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一→H+ + HC03- (1) (双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 结合成H2C03 ,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

〔小结〕略(黑体字部分)。

〔作业〕练习一二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

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

(1)×;(2)√;(3)×;(4)√。

2、选择

(1)D;(2)D;(3)D。

3、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