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一语文备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备课教案初一,欢迎大家分享。
2024初一语文备课教案 篇1
《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每个人都有见过雨,他们对文本内容不陌生,教学本文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所表现美的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学生说观感)
二、自主学习听雨篇
1.自查资料,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2.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三、合作交流——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xxxxxxxx”这句运用了xxxxxxxx(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加以赏析描述,教师点评。
示例1:“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化了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示例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示例3:“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茵茵的波浪”更加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四、讨论探究——悟雨篇
1.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思考:这段与前文有怎样的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尾呼应。结尾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了雨的“美”和自己对雨的喜爱,表达出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五、放飞心灵,仿写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图。
示例:夏雨无常,时而阴云连连,温柔委婉,造就梅雨时节;时而疾风急进,粗犷强悍,夹杂着电闪雷鸣。
结束语: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于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四季。它们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点染了四季,一支生花之笔写活了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样也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2024初一语文备课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重难点:
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荷叶是脆弱的,但是当它要保护红莲时却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这不由得让冰心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无私无畏的爱。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仿佛是流转无力的水珠。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汶川大地震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母爱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化。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
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七、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护
荷叶→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我
2024初一语文备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x分钟。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x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七)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八)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九)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十)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十一)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十二)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x周。
2024初一语文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