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个人总结 > 导航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发表时间:2025-02-1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精华8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1

一、地理概念与地理术语

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

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地理原理

1、水循环原理:

(1)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植物蒸腾

(2)内流河、内流区域:陆地内循环外流河、外流区域:海陆间循环

(3)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地表径流

(4)对陆地上的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2、洋流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为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

原因:(1)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2)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2)海底上升补偿流:

d、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三、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4)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西风漂流(寒流)

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1)世界:a、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b、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

(2)中国:

a、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b、从地区分布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从时间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四、地理事物间联系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大陆沿岸的气候影响很大,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往往形成著名渔场

(3)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交汇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c、洋流从南北极地区携带的冰山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2、厄尔尼诺现象(圣婴)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影响: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3、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a、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b、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

c、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

d、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5、河流补给的'来源有哪些、补给特点及典型地区

(1)雨水补给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连续且集中(我国东部季风区)

(2)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升温有时间性水量变化小(我国东北地区)

(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温融水、水量较稳定西北和青藏地区

(4)湖泊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对河流有调节作用长白山天池,长江中下游地区

(5)地下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水量较小,但稳定可靠比较普遍

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五、人地关系

1、合理利用水循环的措施有哪些开源措施:

(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2)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3)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入贫乏的地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4)海水淡化

(5)人工增雨节流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2)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

(2)水体污染现象严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3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气候分为两种: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4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5

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密集农业(发达地区)、粗放农业(落后地区)

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农业(发达国家)和自给农业(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种植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雨林

种植园农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

水稻种植业:如亚洲水稻

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中北部大平原

畜牧业:游牧业:如中国西部、蒙古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西欧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6

水循环

1、环节:蒸发(包括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3、意义:塑造地表形态;促进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和补充。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人类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减少洪涝灾害;

同时使蒸发增加,降水增多,调节气候。

③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减弱湖泊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④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造成城市内涝。

⑤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饮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7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x日或9月x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x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x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xx-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8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x日或9月x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x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x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xx-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网内容,请访问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