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篇

发表时间:2023-01-02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教师要融于师生的相互理解中。在教书育人前,老师一定要准备一份教案。教案能帮助教师系统化的完成课堂教学。您是否也在苦恼如何编写教案呢?为满足你的需求,我们特地编辑了“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平面镜成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探究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的难点:规律难记、容易混淆、记住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规律印象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容易探讨。在探究完实验规律后应要求学生记忆过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强化。还要联系生活,多从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的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投影仪中的调节。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把物距与像距混淆,导致错误。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2

给我的课题是《生物是怎样呼吸的》,教学目标不难,只要学生掌握人的呼吸系统、呼吸运动以及人体内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但是,教学过程该如何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苦苦思考的问题,呼吸系统好办,弄个图片也就没问题了,但是呼吸运动如何体验出肌肉的运动?膈肌如何运动?肋间肌如何运动?这个别说学生,就是我自己也体验不出来,怎么办?最后决定,体验结合视频、FLASH,体验不到就让学生看,总没问题吧。

一堂课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去了,双方老师也都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这里要感谢我们学校科学组的所有老师,在试讲时,谢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无私支持才有了我那堂课的成功。

尤其,在我“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运动是相反的”这个理论如何跟学生说清楚,学生又如何理解问题上搞不清楚搞时,我们可爱的俞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把我们的手模拟肋间肌,手背皮肤模拟肋间外肌,手心皮肤模拟肋间内肌,然后我们用力捏紧手背皮肤(肋间外肌收缩)感受手心皮肤会拉紧(肋间内肌舒张)。这个活动真的非常贴切,问题一下就迎刃而解了。谢谢!

在课堂上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当课即将结束时,我说:“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心里也在雀跃着“耶,快结束了,没问题!”结果,人家说不要太得意忘形啊,小心乐极生悲,结果就在我认为“没问题”时,一只“小黑手”伸向了我,“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总目葵葵之下,我又不能视而不见,只能很“亲切”地说:“哦?有问题,好啊,说出来听听!”于是他很不客气地提出了他的问题:“老师,你说当我们呼气时,我们会觉得很轻松,因为我们的肌肉在舒张,那么,有时当我呼气到呼不出来还要继续呼时我也会觉得很累啊,那么这时我们的肌肉到底是舒张还是收缩的?”然后我的汗就下来了。“哦…………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一边重复问题,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思考时间,一边“快点想啊,要出洋相了,如果丢脸可不是一个人的事,关系学校的面子啊……”当时心理压力大咧……好在大脑没给我罢工,我灵机一动:“大家玩过弹簧吧?(玩过)拉长弹簧要用力吗?(要)这就像我们吸气要用力收缩肌肉一样,然后我们松手,要用力吗?(不要)这就像我们呼气时很轻松舒张肌肉一样,但是如果我们还要继续呼气就要再继续压缩弹簧了,对不对?(好像是的哦!)要用力吗?(要)所以,我们呼气到呼不出来时还要继续呼气时,要用力吗?(要)所以肌肉应该怎么样?(收缩)”搞定!然后我问那个提问的学生,这个答案你满意吗?他还挺老头老脑的:“马马虎虎吧!”

呼……他马马虎虎,我腿都快软了!所以,通过这件事,我真的觉得做老师难啊,做科学老师尤其难(希望不要引起公愤哦!),真的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要懂,不仅要懂,而且要精通,不然学生一个古灵精怪的问题就要把你考倒了。唉,看来我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强啊!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3

我在讲“人的性别遗传,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问题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探究按照教材中的图示,在黑板上分析,生男生女的道理,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结论,一种是实验探究按照本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统计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结果,我发现两种不同的探究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第一种探究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而且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十分理解的样子。第二种探究教学方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并且通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第一种探究教学方式中,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在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进行机械记忆,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第二种探究教学方式中做到了“做中学,乐中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高,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不是放在如何“教”,而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做”,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能做”“会做”“乐做”在做中获取成功。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4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可以说是匮乏的,涉及微观世界的知识知之甚少,手头有又缺乏这方面的书籍,了解渠道有限,想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这节内容难度较大。所以我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实验,观察现象后陈述实验现象并采用探究方法猜想、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论证猜想这样的实验探究顺序得出结论,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wwW.F215.cOm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展台把铅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二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自己提出了关于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的猜想,我又用黄豆和大米混合举例,学生很容易就肯定了自己刚刚的实验猜想。我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发言,最终起到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发现:小小的几个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后,学生对物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能够发现一些生活中的有关的现象,但对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排斥力不容易理解。只凭自己的处理不是很有效,最好能借助课件或事物进行。学生不太了解无规则运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语言的表达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比较抽象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对自己语言的逻辑严密程度要求上我因为经验不足还比较欠缺,为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我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应注意引导的准确和环境的创设,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能够答出来,但是不够严密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指出问题所在,没必要纠缠不清等。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始终要坚持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5

首先,由课堂上的气氛来看,同学们很活跃,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显现出学习的强烈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

第二,从课堂上分组活动的开展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来看,两者达到统一。同学们通过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合作意识增强了,信息交流能力提高了。同学们能够把了解和掌握的安全用药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使技能提高到科学素养的层面。

第三,老师善于合情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对学生的点评有发展性。如探讨如何辨别中西药的问题,在有位同学提出看法“中药只有中国制造”引起许多同学发笑的时候,老师的点评很自然地鼓励了发言的同学,又对同学们进行了爱国情感的教育。第四,对于同学们的提问,老师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同学们帮助解答或谈看法,老师作为参与者,只是适当地引导和点评,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了学生,让同学们在寓学于乐、寓智于趣中获得知识。

老师课前充分考虑了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收集了充足的药品说明书,课前交给学生,丰富了课程资源,为全体同学都能投入到学习中提供了条件。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本课中我对药品的了解还不够多,比如:课后才发现学生从电视广告上“收集”的药品斯达舒没有OTC(非处方药)标志,因此不能在当堂及时地指导学生注意用药的安全,没有趁热打铁;又如:上课过程中自己才注意到OTC有甲类、乙类之别,却不知代表什么意思,虽然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但自己应该弄清楚。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要多方面地了解更多的常用药物(特别是OTC),要注意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收集好报纸上的资料,为以后的教学备好信息资源,把教学组织得更好。如果课堂上被学生问“倒”了,也要及时地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强,假如本节课能借助较好的教学设备(如投影机),把各小组间的结论或设计放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增加视觉效果,而不只是利用听觉,交流也会更容易,更广泛,师生对知识的印象就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6

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一)认识各种温度计

在认识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根据合理选择温度计。

(二)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十分重要,能为学生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提供帮助。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教师边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

(三) 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

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六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在汇报测量数据时,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靠窗的四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是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节《神经调节》的第三课时。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把握课本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本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如何生动形象地使学生了解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以活动为主,结合PPT课件,穿插了两个直观的视频,共设计了两个游戏、两次实验、一次讨论,学生的参与面广,兴致高。我以游戏“反口令”开头,引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实验“膝跳反射”,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反射。这就解决了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那这样的反射是如何产生的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反射弧的组成。在此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开火车说出反射弧的各个组成以及功能,并结合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反射是否一样呢?学生再次进行“膝跳反射”的实验,探究大脑能否控制反射的发生,由此引出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举例各种反射,通过全班同学的判断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我在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膝跳反射”、“缩手反射”以及“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之后就直接让学生到课本上找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这样显得有些仓促。今后,我还要在活化教材、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8

下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景的习惯和能力。

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总而言之,这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9

学生在学习简单机械及功的有关内容后展开对本节的学习,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清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区分,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同时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途径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际教学中本设计通过小组实验及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利用不同方式把沙送到三楼的情景图片,让学生在感性的环境中分析有用的与无用的事件为下面有用功、无用功及总功的得出及理解做好铺垫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习任务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引方向使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在实验设计阶段不同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展示,并对自己设计的不当之处进行了矫正,许多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得以体现与解决,对如何提高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机械效率等问题亦有了更好的理解,明确了机械效率在实际中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阿基米德定律》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浮沉条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这一节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能沉入水中?学生答:因为木块重,而铁块轻。然后我演示:将一根小铁钉和一大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这时铁钉下沉,大木块却浮于水面,显然大木块比小铁钉重。这说明物体浮沉的原因并非如大家所想。因此这样通过打破学生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多学不好物理的同学并不是对物理不感兴趣,而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或数学基础薄弱等因素,如何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正是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