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荐]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7篇)

发表时间:2022-12-13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三尺讲台伴终生,一支粉笔传知识。老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师的思路能够在教案上与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如何完成一份完美的教案?也许下面的“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正合你意!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一位生物老师,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来学习生物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生物课堂教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所以要求生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要联系生活,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组织学生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我们要适时根据课堂的情况科学地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组织的学习活动,作到有时、有度和可控。

生物教学要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命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理清知识的区别,找出知识的联系,打好生物基础,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有时简单的也可以画简笔画来进行知识的讲解,甚至肢体语言也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初学者的感性认识和探究兴趣,使学生学有所思,充分理解,避免死读硬记。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2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种做法教师不是有意的,但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回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此外,激励性反馈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血型、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及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以及高难度之处。作为一节公开课,我觉得整节课上得很顺的,整个课堂组织有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但是课堂上两位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看法各态度给我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令我陷入了沉思。

对于学生觉得无偿献血很亏及没有钱就不会献血的态度,我深感不安,心想:现在的学生的心态是这样的冷酷、自私;这些独生子女肯定是在家里长期被宠坏了,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很少为别人着想。当教师出示“献血证”时,并提到无偿献血不但可以救助急需帮助的人,甚至可以帮到自己的家人这种切身的利益时,学生才勉强地认同无偿献血,这更使我感到他们真是“儒子不可教也”。

后来我又将这件事与同事交流,交流之后,对于学生“是否愿意无偿献”,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当初,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学生不愿献血是很不应该的,尤其上完这节课后,他们更加没有理由不认同无偿献血。现在想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生在课堂上说愿意献血呢?

尽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但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与无偿献血,更何况学生仍处于未成年的成长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这样规定的: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可见“献血法”没有硬性规定每个符合要求的公民都要进行无偿献血,反而十分强调献血要“以自愿为原则”。因此,即使一个人一生不参与献血,也不属违法。对于学生“不愿意献血”的态度,更不宜过早地将其定论为冷酷、自私。相反,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学生却能冒着被批评指责的危险,大胆地表达“不愿献血”的观点,这是诚实的表现,教师应当尊重他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全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各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持同一种态度,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长大后教愿意献血”呢?学生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生动的课堂并不需要整齐划一,而更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争论和矛盾,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所需的最好的素材。

再审视自己的教学,尽管课堂上经过了提问思考以及教师的解析,但学生对于无偿献血仍无动于衷。显然,学生对献血是有顾虑的。事实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对无偿献血都保留自己的看法的,总担心失血过多会影响健康、担心疾病传染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让学生(未来的公民)理解输血的原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正是生物教师在本节课的重要任务。看来,要让学生认同献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例如,在该课教学中,向学生所提的四个问题:1.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怎样的人符合献血的要求?2.一次的献血量是多少?会不会影响健康?3.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4.你能不能进行无偿献血?等你长大后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浏览一下课文,很快就得到答案。又怎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呢?“认同”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绝不能通过“提倡……”、“要求……”等说教形式将“认同”这种情感态度强加给学生,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感悟中产生“认同”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献血的经历、不能献血的具体情况等等,让学生明确献血除了自愿之外,还有很多身体条件限制,能够献血表明身体很健康,献血是一件很不容易而且很幸运的事情。这样,不需要号召、不需要呼吁,学生长大后会心甘情愿地向别人伸出援助的手。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4

一、课堂教学案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事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

3、关注事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的观点。

围绕目标1

我采用说相声的角色扮演方式。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白一下自己对人体的作用。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然后,请6位同学上台。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就象说相声一样,各说各的重要性,真是各说各的理,互不想让,难解难分,最后要求每人用2分钟时间做个总结。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1

目标2

我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学习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我的设计如下:

师: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

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诊断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啊!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完成了无机盐和维生素知识的学习。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和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近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5

本节教学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人的活动离不开生物圈,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好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会有美好未来。

本节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不拘泥于教材知识,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现场,参观生态厕所,请工作人员讲解生态厕所的设计与工作原理。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所限,我们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本节内容。在课堂上,为避免枯燥的讲授,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用辩论、课堂讨论等方式促使他们思考,完成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对人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时,不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是有效途径。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有不少感受,应鼓励他们针对当地人粪尿处理的情况,向环保部门提出可行的改进计划,用实际行动为环保做贡献。

总之,本节内容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个人见解,在辩论、讨论中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6

学生已经通过性健康课,对人类的生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对生理过程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认识进行提高和升华,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本节课一个突出的亮点。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讨论和面对生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充分,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生殖过程本身的顺序,就是上课的思路,脉络清晰,知识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比较好地运用了数据资料,给学生较强的冲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引发教师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师在本节课中对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等,学生不一定要说清楚这些,但是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倡导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每节课上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的训练。本节课中的探究活动,不但是新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随时记下自己的假设,或者对要探究问题的理解,看完录像或资料后,再解决问题。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所做的解答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归类,如母亲在孕期所承担的压力可以有来自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等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过类,这样能带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如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为什么要爱戴父母?这是学生一生中要不断思索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7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经历,每次活动的目标虽是既定的,但实现它的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充满了各种变数,正是这不可预测的变数,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守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期待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精彩的生成而在课前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可有时……

案例:“巴斯德实验”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预设,先让学生学习巴斯德实验,由此实验得出科学探究的六环节。可没想到,课一开始出示目标,就有同学站起来说,“科学探究的六环节,我早知道,不就是……”

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说了出来,有的同学甚至把巴斯德实验对应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得出的结论”也说了出来……看来,提前预习已起了作用,于是我抛弃了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

于是,我说:“好,你们已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刚才说的几个环节都很正确,不错,不错,那还有不懂的环节吗?”

“制定计划有通用的方法吗?”“交流的时候都要说出来吗?”“那个曲颈瓶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问题出来了,我安排小组分组讨论,要求小组中只要有一人会全组都会,看哪一组学得又快又好……

这下课堂沸腾了,翻资料的,看图的,讨论的,教同桌的……

后来,课堂检测的结果,比以前安预设案教授时高出十多分。

体会与反思: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上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椐当时的具体,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学生不再是一张白

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丰富而有活力。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不因尴尬而回避,不为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现实,放眼全体,以心灵来感应心灵,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在本案例中,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是最精彩的。课前,我的精心设计是:由巴斯德实验推出科学探究的六环节,并归纳应用。本打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进行,最终水到渠成,走向高潮。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学生勇敢的道出结论,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怎么办?

是按部就班,视而不见,还是就此“放手”,敞开接纳,重新组合教程……

经过了短暂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放手一搏:从学生的高基础出发,尊重他们的生命状态,干脆放开,让他们说,走出困境,并根据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重组教程,把原来的“探索规律,寻求结论”变为“挖掘结论,解读规律”,这种灵动的转变,虽是教师战战兢兢,如履浮冰,但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却成了最精彩的一笔,而最终成绩的提高更在预设的精彩之外。这种灵动的转变,不仅符合学生知识的形成,还生动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中心,真正、真实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体味学习的快乐和艰辛,创造出教师“适时放手”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