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收藏十二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12篇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哈利波特观后感范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1
我,作为忠实的哈迷,这部哈利波特的终结版绝对不能错过。
我第一次去金字塔看电影,就能看到哈7,真是万分荣幸。
影片开头是斯内普深邃的望着远方,想着接下来他要被蟒蛇咬死,很悲凉。
我读过哈利波特7这本书,今天在看看这部电影,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画面非常细腻,故事也十分紧凑。而对于3D视觉的震撼,只在短短的几个场景中才能体会得到,无论如何,这部史诗般的电影给予的享受是无与伦比的!
当哈利他们3人骑着龙逃出金库,飞翔在蓝天的时候,那个场景很美、这也许就是战争前的宁静;当哈利他们重返霍格沃兹与学生老师们重逢时,我感觉希望来了,战争也来了;当学生、石墩守卫、老师们同食死族、巨人、蜘蛛、伏地魔奋勇战斗时,当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时,我感觉这十年的魔法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当斯内普的眼泪被放进冥想盆,当他的那心酸的回忆展现在哈利的面前,同时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都被感动了,这是斯内普执着的爱、就像我们对哈利波特的爱一样;当哈利波特清楚自己必须死时,当他抱着伏地魔跳下高楼时,当他和伏地魔在空中相互挣扎、抵抗时,我看见了这个大男孩的努力,他从小男孩到如今满是胡子的大男人,他努力了十年,我们也在背后支持了他十年;当伏地魔被哈利击中,当伏地魔的身体似纸片一样的四处飘散,化作黑烟,我明白我们这十年的等待、努力、共同经历终于换来了这场胜利;当哈利把接骨魔杖扔向悬崖,当哈利、赫敏、罗恩三人一起眺望远方时,那时候的感受,是一起经历十年最终换来成果的感受。
影片的结尾,是美好的结局,是新一代年轻的魔法师,哈利的孩子、赫敏的孩子…这些年终的'魔法师载着父母们的期望驶向远方。最终,影片定格在了那个熟悉的9又4分之3站台,我看到这里,看到哈利波特的最后一幕,感慨良多,我清楚的明白,我们这10年的等待是有价值的!
影片中有太多的"当…时"让我感慨,这是因为我们大家同哈利度过了整整十年,与其说我们见证了哈利的蜕变,不如说哈利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哈利波特,陪伴了我们走过许多岁月,让我们领略到了另一个魔法世界的神奇,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个值得等待的等待,哈利波特,不管你是否已画下了句号,我们永远都是你忠实的支持者,哈利波特,我们爱你,作为麻瓜的我们,依然爱着你这个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
你永远在我们心中,不容忘却。
朋友,你说,哈利波特还会继续吗?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2
哈利·波特,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呀。《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如今已经是风靡全球的小说之一,它里面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等,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在那个学校里,让人觉得到处都充满了魔法。这部小说现在已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然而,我任为最好看,情景最棒的,就是《《哈利·波特之消失的密室》。
这部影片一开头,就是讲哈利在表哥达力家的事,哈利在表哥家天天都受冷漠和责骂,当哈利想回去学校上学时,家养小精灵多比却前来阻止他,但哈利不想留在表哥家里,他想回霍可沃茨学校去。
多比为了让哈利不要去霍可沃茨学校就把蛋糕扔在了客人的头上,姨夫以为是哈利故意弄砸生意的,就在他的窗上装了闸栏。后来,罗恩把哈利接到了他家里。
多比又将墙壁给封了,不让哈利和罗恩去乘火车去学校。他们两个只好开车去。接着,车快到校了。多比又让打人柳去打正失控的.车……。这一切让不知情的人看来,那多比是在害哈利。但实情不是的,多比知道那个魔法学校将面临大灾难,多比想让哈利被学校开除,这样一来哈利就不会受到灾难。可是哈利却克服了这些致命的困难。依然在学校生活了下来。
然而,灾难终于降临了,霍可沃茨学校里的学生们都接二连三得变成了石头,最后,就连哈利最好的朋友赫敏也变成了石头。
终于,通过了哈利、赫敏和罗恩的一起努力,终于他们找到了密室的入口:女厕所。
最后,洛哈特、哈利和罗恩进入了密室,打败了佛地魔和那条巨莽。为霍可沃茨学校除掉了灾难。
我认为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颖,不像传统的电影一样。它利用了魔法做为题材,写了这篇巨作。无疑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3
刚刚重温了一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喜欢魔镜那一段。
哈利在无意中发现了厄里斯魔镜,并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独坐在魔镜前等候,希望能再次与父母相遇。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却告诉他:
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镜子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但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
有时候会想,如果厄里斯魔镜真的存在,我们会不会忍不住去寻找它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好想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渴望的东西,甚至是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那种渴望。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4
最近,我观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我不但为哈利惊险曲折的故事所折服,而且深有感触。
男孩哈利·波特刚刚一岁时,一个万圣节之夜,最邪恶的魔头——“神秘人”伏地魔残忍杀害了他的父母,也给哈利落下了闪电形伤疤。十年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猎场看守海格告诉哈利,他其实是一名巫师,已经被霍格沃茨录取。哈利在新学校结识了几个新朋友:高大的罗恩、聪明的赫敏,还有时常犯迷糊的纳威。可平静愉快的生活被打断了,一天深夜,哈利首次得知了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一块魔法石。他一步步破解谜团,查明真相,最后他终于战胜了伏地魔,保护住了魔法石。
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的。哈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摧毁阴谋,杀死魔头。再狡猾的犯罪分子警察总能千方百计地抓捕归案。蛮横无理的帝国主义分子想要瓜分中国,在民众的起义声中也被迫四处逃亡。不法制造商制造伪劣产品牟取暴利,消费者总能应对。无缘无故想要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遭到社会的强烈谴责,不得不停止阴谋……这不都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吗?
同时我也感受到孤儿哈利生活的幸福。在霍格沃茨,每位朋友都帮助他,每时每刻都给予他关怀。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人性的伟大。一个个温暖的.名字,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都让我们懂得了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刻给予关心,朋友遇到困难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在危急时刻宁愿舍己为人也不要弃人不顾。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5
终于看完《哈利波特》了。不得不佩服jk罗琳非凡的思维,她利用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充满奇迹的魔法世界。所有在真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那里都可能成真。
电影拍得相当不错,制作精良,尤其是演员演得很好。哈利和赫敏的扮演者一直是一个人,从哈一到哈七,给观众一种真实感。仿佛这个魔法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伴随着哈利成长,仿佛伴随着那个世界同在。
《哈利波特》不仅为观众创造了一个魔法世界,也在影坛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几乎每一部都获得过奖项。而且《哈利波特》捧红了不少童星,哈利和赫敏和扮演者比很多好莱坞老演员的名气要大,取得的收益也比很多演员一辈子的演出费要多。
导演把一个魔法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那个世界可以看到很多不可思议。在魔法世界,巫师穿着黑色斗篷骑着扫帚满天飞,很多事情都只需挥一挥魔杖就可以完成,送信的是猫头鹰,小动物们都通人性。这是另一个世界。
但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不会完全脱离现实。无论怎样不可思议的作品都是成于现实之上的,《哈利波特》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电影创造了一个让我们陌生的世界,但其实和真实世界还是很相像的。在那里,也有很多矛盾。比如: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生之间的攀比竞争,教授之间的勾心斗角,血统歧视等等。当然最大的矛盾还是正义与黑暗之间的斗争,以哈利为首的正势力与以伏地魔为首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贯穿于全部影片。那里同样有爱情、友情、亲情,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片名即为《哈利波特》,不难猜出影片是以哈利为中心的,哈利是打败伏地魔的关键,但并没有过分强调英雄主义。因为他的大难不死他变得很传奇,但影片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哈利是和他的朋友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和伏地魔作斗争,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伏地魔的阴谋。他始终和朋友在一起努力,尽管他们之间也曾经吵过,有过猜疑、嫉妒、退缩,友谊面临破裂的危险,但最后还是和好了。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哈利波特是影片的灵魂人物,但其他人的形象也很鲜明。看起来笨笨的隆巴顿,很傻很二的罗恩,聪明的学霸赫敏,头发蓬乱的眼镜魁地奇找球手,聪明而叛逆的双胞胎兄弟,看起来总是像生了病面带温和微笑的级长,温和的校长,冷漠严肃的斯内普……
10年的时间,哈利最终长大。他哭过,笑过,伤心过,绝望过,但最后,在朋友们的陪伴下,他度过了所有艰难的日子。他和所有人一起努力,毁掉了伏地魔所有的魂器,战胜了邪恶势力。当年那个戴着眼镜奔向九又四分之三车站的男孩已消失在时光里,而我们这些观众,也在局外,渐渐成长苍老。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6
当又一次和伏地魔(Ralph Fiennes饰)的意识连通,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饰)断定最后一件魂器藏在霍格沃茨,于是和罗恩(鲁伯特·格林特Rupert Grint饰)、赫敏(爱玛·沃特森Emma Watson饰)一同返回阴云密布的学校,。在好友们的帮助下,他们成功驱逐了斯内普(艾伦·里克曼Alan Rickman饰),然而觉察到哈利目的的伏地魔则率领途徒众向霍格沃茨逼近。食死徒、摄魂怪、巨人疯狂涌入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魔法学校,正邪决战旋即爆发,一时间血雨腥风,死伤无数。从斯内普的眼泪中,哈利不仅了解到父辈的故事,也证实了藏缅于他体内最后的秘密,。在此之后,他也和伏地魔迎来了最后的对决…
本片根据英国作家J·K·罗琳的同名原著改编,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影片的完结篇。
看完哈七,已是大半夜,坐在车上,竟有种想哭的感动,十年,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
看的过程中闪回很多回忆,当时的那些狂热,对霍格沃茨的的期待,以及延绵了十年的关注。我想大概以后都不会有这么一部作品能带给我那么多的感觉了。十年一梦,终将落幕。But in our heart,it never ends.(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十年一梦,如今这个梦终于做到了结尾。曾经的孩子都长大了,我也不再幻想挥动魔杖就能让一切顺心如意。感谢《哈利波特》给了我一个奇妙的世界,却同时告诉我这样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恐怕唯一存在的就是"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不,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咒语——闪回前咒。只是并非由咒语来触发,而是一句话、一首歌、一张照片、一个人、一个场景…当你看到某个熟悉的东西,很多的过去就像放电影一般出现。每当看到HP这两个字母,关于它的一切就清楚地显现在脑海之中。
幸运的是,《哈利波特》见证了我青葱岁月的十年,这样的感情,真的不愿说再见。
感谢那是你,陪我度过这梦幻的十年。不期待大雨,只需要蒙蒙细雨!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7
乱蓬蓬的黑发,圆形的黑框眼镜,手持一根魔棒,骑上神奇的扫把,便可尽情在空中飞行。他是谁?他便是神奇的小魔法师——哈利·波特。
如果你打开这本书,一切新奇的事物将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会飞的摩托车、奇妙的魁地奇、神奇的植物……它的魅力足以让你想要一口气读完它。
书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哈利波特。从小他失去了父母,在姨父、姨妈的欺凌下生存着。可他没有放弃希望,勇敢地等待自己的幸福生活。直到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神秘的邀请函,邀请他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那里,他不仅交到了许多朋友,还认识了许多新奇的事物。
在魔法学校学习时,魔药课老师斯内普、马尔福,还有当年杀害他父母的凶手伏地魔,处处想致他于死地,但哈利凭借希望和勇气,一次次转危为安。
在十七岁时,他母亲的庇护将会失效,为了帮助哈利战胜伏地魔,他的小伙伴们都相继离他而去。哈利面对伙伴的阵亡,心中的情绪落入了悬崖,但他靠着自己坚强的信念,勇往直前的斗志,战胜了强大的伏地魔。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国度,危险时刻都存在,但只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困难,甚至是恶魔,没有什么可怕的,就算会陷于危及生命的困境,只要适当地使用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魔法,一定可以胜利。”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深深地震撼了我。
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在困难面前的毫不气馁,哈利始终充满了希望与勇气,这都让我深深为之折服。
神奇的世界,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故事。书里还有好多好多的秘密……就等着你去发现呢!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8
刷完全八部HP电影,纳威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与伏地魔终极对决中,那段声情并茂的的演讲:“每天都有人死去,但他们并没有白白死去。今天我们失去了Harry,但他仍然与我们同在……”
一直以来,纳威的形象不外乎胆小、健忘,紧张时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至于学习成绩,相信Longbottom这个词足以说明一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在《死亡圣器》影片末尾,毫无悬念地成为笔者在全书中最为钦佩的人物,几乎没有之一,因为他的坚韧不拔以及勇敢无畏。
一直以来被主角光环紧紧包围的三人组,他们的`非凡魄力相信在每一部电影里哈迷们都深有体会,可是隆巴顿不同。从开头到结尾,如果说Harry一直以来都是以英雄的形象存在着,那么隆巴顿,可以说,直到格兰芬多宝剑在他手中出鞘的那一刻,他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蜕变,从那个一开始便饱受嘲笑与欺负,就连丢失了蟾蜍也得靠热心帮忙的赫敏在车厢里四处吆喝的腼腆男孩,蜕变成可以和三人组并肩而立的英雄。
纳威的勇敢,来源于他对于原则的遵守和对于信仰的坚决捍卫,正是这种品质激发了一直沉睡在他心底的那份勇气,从《凤凰社》中,直面将父母折磨致疯的仇人——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无惧与其正面对抗,到最后一战,无论是那番鼓励军心的慷慨演讲,还是那视死如归的眼神,仿佛都在向全世界宣告,纳威.隆巴顿宁愿为了守护信仰而成为烈士,也绝不在黑暗势力的威慑下苟延残喘一秒钟。麦格教授曾经说过:“每当它(格兰芬多宝剑)遇到优秀的学生,就会出现。”士为知己者死,我若是那把宝剑,也甘愿选择这位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骑士作为战友。有人说纳威在与伏地魔的最后一战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有限,但我却更愿意用“关键”这个词进行替代,如果说故事中对于格兰芬多精神的诠释始于Harry,那么就让他在纳威达到一个新的巅峰。向勇敢致敬!向信仰致敬!向纳威.隆巴顿致敬!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9
《哈利波特》系列告一段落,八年来伴随着我的成长,从小说到电影,最终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七本书,每一本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诉说着一个理念,第一部是魔法象征的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第二部是秘密;第三部是表象与真相;第四部是阴谋代表的成人世界黑暗面;第五部是集权高塔的构建与倾覆;第六部是成长之痛;第七部是忠诚与背叛;结局向我们重新诠释了生与死的概念:是“英雄一样死去,还是恶魔一般生存?”
鲁迅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伏地魔和斯内普正是这样的一个写照:伏地魔一生怕死,用尽生涯、穷尽智慧的在顽抗着死亡,制作魂器,消灭哈利,濒死的体验过后又重获肉身的欣喜使他“永生”的愿望更加强烈。他的`一生都在死亡的恐惧当中度过,纵使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却终究被怕死这一弱点打败,即使重生却依旧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他本可以更伟大的生命却因为被死亡所控制而扭曲,本该更辉煌灿烂的人生却变得悲哀而令人惋惜;而斯内普却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活在爱与恨交织的矛盾之中,自卑使他失去了爱情,执着使他投入了伏地魔的阵营,嫉妒使他永远的失去了莉莉,而愧疚使他选择去保护拥有一双莉莉眼睛的哈利。哀莫大于心死,在多年的赎罪过程中,他一方面厌恶像詹姆的波特,另一方面却又小心的呵护着拥有这双眼睛的主人,在爱与恨的挣扎中,他还是为爱这一终极信仰去选择苟全、背负各色骂名、违心地皈依邪恶,这种莫大的坚忍和勇敢,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地心灵。
他的死不仅仅像邓布利多的一样是牺牲,更是一种解脱以及伴随着死而终能拆封秘密的快慰。就是这样一个人,纵然注定悲剧的人生,却像一块不朽的烙印深深的刻画在人们的脑海里,去思念,去安慰,去反省,去勉励。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10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哈利·波特》。我十分喜欢这套书,一口气就读完了。
哈利·波特的父母在哈利小的时候被伏地魔给杀害了,小哈利自我侥幸逃脱了伏地魔的黑魔法,但是在他的头上留下一道闪电形的伤疤,从此他成了魔法界人人可知的“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的父母被杀了,可怜的哈利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住在他唯一的亲人姨妈家里,在那里受尽折磨,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哈利十一岁生日的那天明白了自我的身世是一名巫师,此刻要到魔法界去学习。就这样哈利不平凡的一生开始了。和罗恩赫敏成为朋友,和马尔福成为对手,误解斯内普教授,认识和蔼可亲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当然还少不了杀死哈利父母、哈利最痛恨的人伏地魔。在充满爱又充满恶的世界里哈利度过了一生。哈利杀死了伏地魔并为自我的父母报了仇。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赞叹,哈利是一个多么勇敢果断的.人,自我和两个伙伴对付一个法力高超的伏地魔,伏地魔有很多食死徒为他效力,有些已经年纪大的巫师都怕他。哈利一年级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却敢于与他战斗,六年级的时候与伏地魔应对面地战斗,那时虽然他已经长大了,但是论法力还是不如伏地魔。七年级的时候,他和他的两个伙伴一齐在外面没有上学,寻找着能够打败伏地魔的魂器。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对不幸的命运越是抱怨,就会越觉得痛苦,不如勇敢地去应对困难、克服困难。山中没有笔直的路,然而,有弯曲,才有雄壮,正如溪流有阻碍,有不平,才有歌声!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11
最近,我看了《哈利波特》的书和电影,对哈利波特很入迷,他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也让我感触很深。
在哈利波特很小的时候,恶魔伏地魔来杀害他的父亲和母亲,哈利的母亲为了保护哈利,把他紧紧抱在怀里,母亲被伏地魔残忍杀害,哈利躲过一劫。后来,哈利和一点也不友好的德思礼夫妇,还有他们令人厌恶的儿子达力生活在一起,他经常受德思礼夫妇和达力的欺负,过得很不开心。
在哈利波特11岁的时候,海格把哈利带走了,去了英国最好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在这里,哈利认识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两个朋友: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斯莱,体验了骑着飞天扫帚打球的运动,还被游击球把手臂给打断了……魔法学校的一切,都让哈利异常着迷,他每天都很开心,也非常爱这里,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潜心研习魔法。
哈利在魔法学校的死对头是魔药课老师——西弗勒斯.斯内普。起初,哈利以为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想偷神圣宝物魔法石,后来才发现,要偷魔法石的'人是奇洛教授。奇洛教授是一个双面人,他的另外一面就是死神——伏地魔。
为了阻止伏地魔盗取魔法石,哈利必须打败他。如何战胜伏地魔?邓布利多校长给哈利传授了秘诀,那就是用“爱”去打败他。哈利深深的感悟,获得了魔法的能量,他用手紧紧抓住了奇洛教授的手,奇洛教授的手一下子变成了沙子,手没了;哈利又去抓奇洛教授的脸,奇洛教授的脸也没了;之后,奇洛教授变成了一堆沙,消失得无影无踪,伏地魔变成一股青烟,飞走了。哈利用“爱”打败了伏地魔,回到了魔法学校,还得到了学院杯。
哈利在一个威胁他生命的人面前,无所畏惧,永不言弃,这是爱的力量!哈利他妈妈对他的爱,给予了他无穷的力量,我们要感恩自己的母亲,所有妈妈的爱,都是伟大的,哈利的那条伤痕,永远陪伴哈利一生,那就是母亲给哈利的保护障。
让我们用爱去感化一切!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篇12
游完泳,妈妈提议去看电影,我欣然答应。我们选择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原以为会像前面几部一样,以灰色为主,但在这一部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死亡的黑暗背后的光明。
当然,主角依旧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这一对相似又完全不似的魔法师之间的对决如初,而伴随着他们的,是不断的,不断的有人倒下。哈利身边也总会出现一位一位伟大的魔法师。伏地魔也通过对于魔棒的跟换,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战斗力,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些圣器,伏地魔与哈利波特的决斗,无意于鸡蛋碰石头。哈利波特与好友罗恩,赫敏三个人通过自己聪敏的大脑,勇敢的拼搏,一次又一次的解决了难题,最终成为魔法学校最最出名的三人组。
我看过前面几部,印象很深的是哈利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魔法世家,他的父母都是鼎鼎有名的魔法师,但在与伏地魔交战的过程中,不幸逝世,他最后的一个亲人——小天狼星,在后面与因被魔法击中而身亡。哈利也因为暑假无处可去,搬进了他的舅舅家,遭到了舅舅一家的毒打,恶骂,并让他睡在小仓库里,伏地魔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重的责任让哈利感到喘不过去,他回到了学校,在邓布利多,海格和斯内普的保护下,练习黑魔法防御。
今天看的是最后一部,这时的哈利也已经成为一名让魔法学校自豪的魔法师,而他的依靠海格被抓,邓布利多被变成食死徒的斯内普杀死,斯内普虽然听令于伏地魔,但伏地魔为了得到邓布利多的魔杖从而增加自己的魔力,所以杀死了斯内普(因为魔杖只听令于赢他主人的人)。伏地魔大举进攻学校,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隐形遁迹。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他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打碎了一个圣器,伏地魔也因此变得十分的虚弱,手中的魔杖也一直抗拒着他的魔法,出现了碎纹。但即便如此,没有能消灭所有圣器的话,哈利波特与伏地魔依旧没有一战的资本,而最后一样圣器却是一直在伏地魔身边的大蛇。伏地魔在杀死斯内德后,选择了停止战争,让哈里一小时之内到他面前,不然要继续杀戮。
最终哈利凭借勇敢和智慧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法力无边的魔杖,可没想到,他竟然把魔杖扔了,我起初还有些想不通,后一想,这魔杖的存在又会引来多少不该发生的故事。
电影的结束是十九年后,哈利将自己的儿子又送去魔法学校,这太出乎我的意料。哈利的故事真的就这样结束了,我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