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周年演讲稿(推荐五篇)。
汶川大地震周年演讲稿 篇1
朋友们: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山河破碎的震撼和骨肉分离的痛苦。又是一年过去,这里汇聚着普天之下的人间关爱,正从悲壮中生长希望。
两年来,在政府的积极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全世界海处侨胞和各国人民友好的帮助下,四川灾区人民崛起于危难、坚强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着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精彩篇章。目前,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97%,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0%。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确定援建项目3136个、援建资金751亿元,已到位援建资金502亿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f215.cOm
如今,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势头恢复到了震前水平,进入到加快发展的轨道;投资发展环境恢复到了震前水平,国内外资本进入较快增长;干部群众的信心士气恢复到了震前水平,意气风发地创造新的生活。浴火重生的新家园,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一、灾区规划建设全面提升
灾后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灾区重建效果,关键取决于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震后第七天,我们就着手灾后重建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开放合作、改善宏观环境相结合,积极探索科学重建之路。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科学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灾后重建始终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
科学规划引导灾区全新布局,催生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了重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规划体现了前瞻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初现现代化羌族文化城雏形,震中映秀变身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小镇,原地异址重建的汉旺镇一派现代色彩,新民居、新村落、新城镇勾勒出灾区发展振兴的美好画卷。
二、灾区民生事业长足进步
灾后重建,最需要恢复和重建的是民生。重建的进度和质量,群众认可是最硬的标准。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灾后重建中,民生项目进展最快。各级党委、政府安排重建任务,民生项目是重中之重;调整重建进度,“加快”的主要是民生项目。震后10天,完成1500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完成1200万人过渡性住房安置攻坚;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因灾受损住房修复加固工作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农村受灾群众在新房中欢度虎年春节;震后两年,25万多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3002所学校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开工94.2%,群众受损的家园加快恢复。
灾后重建中,民生设施提升显著。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我们着力建设百年工程、精品工程,使重建项目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房建设无标准、不设防的历史,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场所。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灾区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这些灾区以往的“短板”,在重建中实现了“跨越”。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扩大就业、安全温暖过冬、特困户帮扶、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伤残人员治疗康复、再生育服务、完善社保体系,一项项举措聚焦民生,一件件实事雪中送炭。去年,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三、灾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地震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本身就比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抓住机遇推进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一批关系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整个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条、在建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震后开工的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已建成运营,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日益完备通畅的交通网络为灾区重建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灾区骨干电网和
农村电网重建加快,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灾后的抢险救援能力在“4·14”青海玉树地震救援行动中得到检验和体现。
灾区基础设施的加快重建和提升发展,既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四川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下了基础。
四、灾区产业快速恢复振兴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东汽汉旺老厂的时钟,永远定格在那悲情一瞬,而灾区发展振兴的脚步一刻也没有驻留。灾区经济没有垮,迅速走出地震的阴影,步入了更好更快发展的轨道。
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我们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因灾受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阿坝铝厂产能倍增,东汽产能和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去年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受援县市都与对口支援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了一批重要产业发展项目。飞地工业园区、产业合作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新的园区定位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区位更具优势。灾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一批落后产能及时淘汰,一批现代产业扎根兴起,产业“小、散、乱”的状况极大改变,灾区正在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发展。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
五、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八达。新农村、新城镇揭开了发展新篇章,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我们在重建中坚持“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村庄布局、村落设计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群众生活方式也发生历史性变迁。通过重建,灾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全面配套。这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灾区群众住上新房,也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告别传统落后,享受和融入现代文明。
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在重建过程中,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脏乱差的现象在灾区大为改观,洁齐美的面貌在灾区全面展现。更为宝贵的是,灾区从物到人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群众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升华,展示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
经过震后两年的艰苦努力,灾区重建进展快、变化大、效果好,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样板,成为改善保障民生的示范,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课堂,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四川灾区人民永远铭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永远感恩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奋斗,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汶川大地震周年演讲稿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5月12日。2008年5月12日,我们永远记得这个日子,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房屋倒了,亲人没了,家园瞬间成了废墟。那一幕幕都揪痛了我们的心。同学们,为了引起我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增强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增强综合减灾的能力,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把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近年来安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的安全意识也随之增强,防范能力逐渐提高,但是重特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面对每一次残酷的事故,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每一个同学都应当视生命为最宝贵的东西,时时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我们的安全防患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活动使我们懂得安全自防自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让我们对安全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上级还特别建立了“安全教育平台”为我们学生服务,通过平台的登陆学习,我们可以全方面地了解、掌握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同学们的种种行为还是说明我们安全意识的淡薄,趁今天这次国旗下讲话的机会就“安全”这个主题,我要提醒各位同学关注以下安全细节:
1、注意课间安全:上下楼梯要有序,慢行、礼让,要养成上下楼梯靠右行走的良好习惯。
2、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动过程中切不可做危险的动作,还要注意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
3、注意放假、返校时的交通安全:放假后应该及时回家,有特殊事情未能及时到家的,应及时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放假时在学勉大桥及大道上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的面包车;返校及平时严禁乘坐超载车辆。
4、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吃不洁净的食物,讲究卫生;养成卫生好习惯,不到无证摊贩购买不洁零食和其他来路不明的食物;校园内要绝对禁止外卖事件的发生,学校一直三令五申禁止外卖进校园,但我们的部分同学仍不顾校纪校规,不顾饮食安全,偷偷摸摸联系外卖,这情况学校将一直严查,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5、注意财物安全:在校期间的财物一定要保管好,尽管学校不断提醒,但总还是有财物失窃的`现象,我们不能阻止某些劣质行为的发生,但我们可从保管好自己贵重物品这个源头杜绝失窃。
6、注意交往安全:同学之间开玩笑应该把握好度,无意碰撞到别人了大家应该懂得谦让,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平安的最原始保障。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第一、 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
第二、上下楼梯靠右行,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第三、课间不奔跑,不打闹,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解决不了的矛盾,一定要寻求老师的帮助解决。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时刻注意防灾减灾,做到警钟长鸣!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汶川大地震周年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今天,我们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目的是要增强同学们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借此机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在近期要特别注意以下安全问题:
1、上下楼梯安全。严格遵守学校上下楼梯制度,走规定的.楼梯,禁止在集体上下楼梯时逆向行走,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2、交通安全。严守交通法规,过马路时要先观察车辆情况,主动避让机动车辆。按时上学和回家,不在外逗留,尽量同学结伴回家。
3、夏季防溺水、防雷电、防传染病、防食物中毒安全。
4、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友好地处理,自己若不能处理好的话,应该请老师帮忙解决。决不能感情用事,采用打架等暴力违法方式解决纠纷,更不能找人暴力解决。
5、心理安全。同学们心理上要形成积极、健康、自信、自强的乐观品质,遇到心理问题要找好友、老师和家长帮忙疏导,不可产生自暴自弃、自残自虐的不良心理。
希望通过此次宣传教育活动,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进一步地加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使我们的成长更健康、生活更快乐、生命更精彩!谢谢大家!
汶川大地震周年演讲稿 篇4
天府沉陆,家园涂炭,斯民何辜!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处。汶川。连日来,岷江呜咽,悲伤蔓延。
这已是无须渲染的灾情:至5月15日20时15分,汶川地震已造成19509人遇难,四川省受伤人数达102100余人,被埋12300余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估计,遇难人数将在5万人以上。这已是绝地驰援的拯救:至15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挺进58个重灾(公文有约为您提供)乡镇,已有来自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及日本的3支专业救援队伍到达汶川,理县到汶川的"生命线"已经打通,目前已经从废墟中救出13400余人。这已是刻不容缓的情势:至15日15时,地震灾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已过。据地震专家称,震后第一天生命存活率90%,第二天50%-60%,第三天仅剩下20%-30%,此后存活即为奇迹。
愿天佑灾区,愿天佑斯民。愿奇迹出现,愿生民不死。愿无力者有力,愿悲观者前行。愿亡灵能够安魂,愿伤者得到救治,愿那些惊恐万状的心灵得到抚慰,愿那些被掩埋以及失踪的人们仍拥有向生之门。当灾难不由分说,死难仍在发生,悲怆仍在延续,那么援军及时的`驰救,生命绝境中的坚守,才可能创造奇迹。泪尽之后血续,前仆之处后继。生命需要温暖,士兵需要突击。每一分钟都是一个世纪,每一条生命都是全人类。开辟通路,徒步也要提前抵达;寻声救苦,徒手也要尽力救援。要比"提前一秒"更提前抵达,要比"百倍努力"更加倍救援。
虽然不能替死者死,不能替伤者伤,虽然未能往灾难的现场出把力,未能在受伤者身边搭把手,但念兹在兹的忧切,骨肉不弃的捐助,却使我们感知与灾区人民在一起的力量。
数日以来,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社会的组织或个人,向灾区献血以及捐款、捐物的浪潮汹涌。每一分钱币都带着体温,每一管血液都流淌爱心,每一件衣物都表达休戚与共。在长沙,由本报发起的"黄丝带"祈福活动启动后,"满城尽飘黄丝带",这寻找离散亲人的丝带,飘扬同胞手足之情,也招展着回家的方向。灾难当头,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手掬一捧烛光、一瓣心香,为深陷黑暗的生命照亮,为仍在等待营救的同胞祈福,并表达生命顽强之信念。
只有行动着,才是信心的表达。"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要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的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一个流泪的民族必然充满悲悯与坚强,但一个迅速开始行动的民族则永不沉沦。因此我们呼唤这样一种行动着的信心,呼唤更多的人或组织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加入到赈灾中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救灾部门以及慈善机构及时提供赈灾指南,向社会公布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我们也呼吁,在灾区交通不畅、物资运输不便的情形下,请同胞们更多地以捐款的方式表达爱心,也请留心相关部门的捐助提醒,使爱心的表达更有效率。
"黄丝带"祈福活动中,本报记者拍摄的一张缠着黄丝带、双手合十的小女孩图片,打动着无数的人。尤为令人肃然的是,昨日前来本报捐献款物的许多人,都以这种"双手合十"的姿势表明来意。就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都是祈福的人。我们祈愿在经过72小时之后,生命依然拥有迹象,拥抱依然拥有温暖,泪水依然拥有方向。我们祈愿那些等待救援的人们,一定要挺住,一定要坚信,一定要得救。
"5·12",汶川,德阳,茂县,绵阳……那哀鸿遍野之地,满目疮痍之所,风暴的眼,共同的心。在今天,让我们捧一瓣心香,与灾区的人们一起,为逝者守灵,为生者祈福。除此之外,请让我们各自好好活着。
汶川大地震周年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坚强筑起民族的脊梁 》
今天,即2017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17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们用一生去铭记。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那一瞬间,巴山蜀水在呻吟,祖国母亲在哭泣,大地悲歌,那样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间天崩地裂,无数的生命转瞬而逝,无数的房屋顷刻瓦砾。汶川成为了川之伤,成为了国之殇! 2017年4月20日,又是一个含血带泪的日子,在汶川地震后,相隔五年时间,在中国四川雅安发生的7.0级地震。山崩地裂的几分钟过去后,我发现,我们的周围,我们所能涉猎到的事关雅安大地震的新闻中,有无以复加的痛在弥漫,有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浓浓的爱意在涌动,有悲壮而凄美的人性的美丽让我深深地感动着。许多的瞬间,许多的片段,在阐释着大爱的真正内涵,在放射着人性中最美丽的光彩。
地震可以震倒了房屋,可以阻塞交通,可以中断电讯,但是挡不住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在这一刻,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华民族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举国上下,全民动员;这一刻我们悲痛着,牵挂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这一刻,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这一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抗震救灾。救援队军民用生命挽救生命,不分昼夜,无私奉献,打响拯救生命的接力战。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面对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对着废墟呼唤。山悲水泣天垂泪,星暗云浓地含愁。汽笛为故去生灵而哀鸣,国旗为百姓而垂
降。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惊人的凝聚力,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面对灾难,我们坚强,坚信,坚定,坚韧; 面对灾难,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成长,在悲痛中崛起,在废墟上前行。无数的同胞被救出,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画面。经历了悲痛、镇定、坚强、抗争之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得到洗礼,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看到了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五年了,在历经512后的90后的我们,已经开始渐渐成长起来。我们不再是不懂事的'一代,我们对社会、民族、国家、生活、生命和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灾难中前行,让我们学会了相处与沟通,学会了团结与友爱,学会了奉献与付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历经过512的洗礼,我们以后的生活必将走得更加从容,我们也必将发奋图强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让我们铭记那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铭记那些共和国的忠诚卫士、白衣天使,铭记所有为抗震救灾奉献力量的人们。让我们珍爱生命,承逝者之遗志,用爱筑起摧不垮的家园,用我们的决心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