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1
“请大家勤洗手,注意卫生,不要感冒哦!”
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一定会以为这是出自某位老师之口。不过,这次你可错了,这句话的塑造者是我们班的同学!你别不信,随我一起去看看我们班的“健康大讲座”吧!
星期三,又是我们最喜欢的班队活动。上课铃一响,全班顿时安静下来大屏幕上打出了五个醒目的大字:健康大讲座。一看到这个标题大家都议论纷纷,哈,看来,这又是一节有趣的班队课!
原来,最近流感多发,为了预防流感,班长和中队长在一起商量了好久,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创办“健康大讲座”的办法。这样既能给大家上一节快乐有趣的中队课,又能让大家预防流感,何乐而不为呢?
“今天我们来上‘健康大讲座’!”终于开始上课了,大家专心致志地听着,“有人知道流感吗?”流感?当然知道了最近流感多发呀!屏幕上立刻出现了许多细菌的图片,班长和中队长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些病菌的害处,听得同学们惊讶无比,还有的同学们把嘴巴张成了O形。
“什么是四勤?什么是三带?什么是六不?”问题被班长和中队长一个个抛了过来。四勤?不知道。三带?马马虎虎知道点儿。六不?根本没听过!看看各个摇头的`同学们,中队长便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望着求知若渴的同学们,邬老师在一旁悄悄欣慰地笑了。
时光不觉流逝了,一节课很快就上完了,大家都还沉浸在获取知识的快乐当中,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节课让我们明白了,流感,并不可怕,养成好习惯,就能赶跑它!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2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听李菲的讲座了。讲座的题目是:用激情点燃梦想,人生步步创价值。讲座一共九章,每一章的题目都是两个字。
第一章的题目是:梦想。她说,她看了少林寺之后,就去学武艺。这一章让我知道了,人生必须要有梦想。
第二章的题目是:坚强。她说,在她学武的时候,她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一年只能见一次父母。而他的`同学的父母却在他们的身边,会给她的同学们许多好吃的东西,此时,她只能忍住食物的诱惑。她洗衣服时也要用脚跺。
第三章叫毅力。从她练武功的一个姿式与方法中让我懂得了,干什么事都要有毅力。
第四章叫超越。她在学武的时候,曾被邀请到澳门去比赛,最终获得了全世界的一等奖。我明白了,在人生中,一定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成功。
第五章叫择梦。她说,在自己工作的时候,放弃了工作,并去了澳大利亚留学。后来,她当了演员,后来又当了导演。我们一定要慎重地选择自己的梦想。
第六章叫担当。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有担当。
第七章叫专注。在这一章中,我懂得了做事要专注。正如莫威格所说的那样:“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第八章叫激情,我知道了应该带有热烈的激情去做事。
第九章叫圆梦,我明白了只有具有以上条件,才可能成功。
后面还有一个尾声,我知道了应该感恩这件事。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3
星期四,我们六年级全体同学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听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教育讲座,主讲人是朱庭长。
首先,朱庭长用一个案子教育我们,让我们认识什么是犯罪,不要轻视犯罪。她告诉我们,有几个学生,因为心中烦闷,经常半夜三更在大街上转悠,有一天见来了个人,就把那个人打了一顿,还抢了些东西,自以为很威风,实际不知道已经犯了罪。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任何违法的事不管作后多威风、好处多,都不要做。
当我们都认识到犯罪就在我们身边时,朱庭长又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
这个案子的主犯跟上次不同,他十六岁以前已经作恶多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又辍了学,所以没人管,经常偷自行车、电瓶车。被捕是因为打架,把一个以前的同学打伤了,如果他认真学习,不辍学,说不定成绩优异。
听了上面的案列,我顿时明白了很多,以前,我以为犯罪离我们很远,现在我才知道犯罪离我们近在咫尺,就拿最遥远的吸毒来说,平时可能满不在乎地说:“那是意志最不坚强的.人干的,我是绝对干不了的!”但是听了朱庭长讲的案例后,我不敢不把它当一会事儿了,平时,我在电视上看的都是国际大案,心中不免有些自己犯不了罪的想法,现在知道了,甚至是故意把一个人打青,就可以判刑。
朱庭长讲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子,让我们明白了太多东西,受益匪浅。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4
有幸受清华校友会邀请,参加《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公映前的内部观影活动,很久没有感受到单位内部放电影的感觉了,开映前熟人间的招呼、寒暄、客套、玩笑,让人仿佛回到了露天电影院的时代。
感谢制片人雷建军老师、导演萧寒老师以及清影摄制团队,在去年的《喜马拉雅天梯》之后,又为我们带来了如此高质量的纪录片,也让我们身为“清华人”感到自豪!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受校友会老师所托,下面开始交作业。
影片内容无需剧透,只想趁热讲几点感受:
一、大俗大雅。
故宫,在普通人心目中乃是高山仰止,何方圣地?但是,影片成功地避免了CCTV式的“高大上”选题,通过活生生的“手艺人”,讲述了一幅仿佛发生在北京胡同里街道工厂的故事。片中一位师傅竟然亲口讲出:“(大义)当初刚来的时候,看到这种脏乱的地方,真不像是能修好文物的地方”,着实让人意外!虽然意外,但是真实,此乃“大俗”。何为“大雅”?“大雅”其实藏在大家心中,片中另一位师傅说道:“(大义)没想到这辈子要留下什么?所有的都已经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了”,这才是对这份工作的真爱和享受,此乃“大雅”。
二、师徒传承。
片中多次描述师徒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以为师傅会抱怨如今的年轻人“浮躁”的时候,师傅竟然表扬现在的徒弟比以前更聪明、更好带;两位老师傅在等各自徒弟的时候,脸上表露出些许的不屑和微妙的得意。这些,在如今标准化、程式化和更加功利的现代生活中,已经实难再现,就连最应具有师徒关系的大学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失去了些许“味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俗语也只剩下“谢师宴”上的'客套。可能只有在这种传统手工艺中,需要旷日持久的言传身教,才能保留下这种“美好的关系”,并且,还需要师徒双方都放下各自的功利,保留对于工作本身的热爱,才能达到。
讲了两点好,再讲一点不足:
正如影片结束后座谈中,制片人雷建军老师提到的,作为一部纪录片,拍摄的手法就是前期跟拍大量的素材,再从拍摄的素材中挑选剪辑而成。这样做,似乎是拍摄团队刻意为之,但是,也正如观影的微信群中,有人提到“有点跟不上逻辑”,让人感觉是素材的堆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仿佛厨师只是把蔬菜择去黄叶、清洗干净,放在锅里乱炖,让各位食客各自品味,确实保留了“原味”,却也失去了“精致”。个人认为,就算是纪录片,要忠实于客观没错,但是对于有限的电影内容来讲,作为导演和主创,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在拍摄时有所取舍,在叙事和人物安排上“有章可循”,这样,观众才能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最后,说句戏谈,有人提到,其实师傅们的工作还不差:朝九晚五,节假全休,按时打卡,分毫不差。我只能说,在故宫修文物,这确实是份非常非常特殊的工作,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管理方式。试想,如果换成按件计酬、KPI业绩考核将会怎么样?也难为了主管领导,这可该怎么管理啊?除了思想动员,就只能全凭自觉了。所以,找对了人很重要,要找到那些真正耐得住寂寞、舍得下功利、真正热爱文物的人!
所以,要向热爱文物的师傅们致敬,向热爱电影的摄制团队致敬!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5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个也不能少》,我被里面的那个主人公——魏敏芝打动了。
电影描述的是魏敏芝当代课老师的事情。原来的班主任高老师告诉她:“二十八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为了遵守诺言,经过了重重困难,明新红要到县城去了;张慧科偷偷去县城打工,魏敏芝用所有的钱,想尽一办法去找他,最后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魏敏芝有种种缺点,唱歌走调,学生吵闹时不管……可是,她的一个优点把她这些所有缺点都盖过了。那就是——守职。她就为了这个承诺,不知受了多少累,遭受了多少苦。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记得有一次我新养的鱼有些怪怪的,我忽然想起养鱼的水需要沉淀一下才能用。怎么办呢?窗外的暴风雨激发了我的灵感。对了!接雨水!我急忙抱着脸盆跑到外面,又站了半小时,回家早已变成了“落汤鸡”,不过心中暖暖的。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一想起职责,魏敏芝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我眼前。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6
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豆瓣评分高达9.4,甚至高过《舌尖上的中国》。“慕名而来舔屏”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要说之前,文物纪录片给人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内香”,顶多能赚圈儿外人的几眼好奇。
有网友说,当别人推荐《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以为拍的是故宫,没啥特别的兴趣,没想到却讲的是故宫里一群人的故事,而这一群人,实在可爱又可敬。于是一口气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学那会儿,同学们经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有啥看头?我不认识它,它更不认识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吗?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关于因缘际会,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正如纪录片里的木雕佛像修复师屈峰说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吗?文物的目的就是让它传播文化,而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钟表修复师王津说,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静态的,这部片子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看到有一群和我们一样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个时光慢悠悠、充满生活气息的“自家后院”里,执着而从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网友们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这时的文物,俨然褪去了厚重的尘埃,充满人情的味道;这时候的观众,也开始“心疼”“点赞”“自豪”,关切这些文物的传承和命运。这是一种奇妙的互动。
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让这种互动的影响迅速扩散和放大。《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路径是这样的:最初在央视播出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当故事被上传到某弹幕视频网站后,迅速跻身热搜榜,俘获了大量90后粉丝。
不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传承面临危机,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轻人的关注和热情。当今年轻人难道天然与传统绝缘、和文物有隙吗?《我在故宫修文物》显然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必须从信息传播思路上找找原因――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利用怎样的方式与年轻人同频共振?在文化生活多元时代,能从哪些方面打开年轻人兴趣的大门?否则,恐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总归来讲,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在大众的心中活起来,根本还是要使大家到文物本身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不可跨越的距离,文物的命运也是一件与每个人有关的事。有更多亲近,便有更多自觉。
网友调侃说,“《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最好的招聘帖:工作在北京一环内,跟最顶级的文物打交道,春天赏花、夏天摘果、秋天看落叶、冬天观雪景,过着四季分明的生活。”这些网友最终可能并不会从事文保事业,但是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和文物相互靠近的美妙画面。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7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课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课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