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中秋节的

发表时间:2024-10-05

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 篇1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中秋节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 篇2

1、亲情,与你同行的明天

2、中秋佳节,团圆新居

3、“欢乐中秋,情浓意浓”f215.COm

4、花好月圆喜临门

5、情浓一生,真心表爱意

6、“每逢佳节倍思亲,您的爱心我传递。”

7、“沟通才是全家福”,买手机就送全家福!

8、“同一月饼,同一梦想”

9、“中秋同欢喜,好礼送不停”

10、贺中秋,超值奉送“海参全家福·健康伴您行”

11、与明星共用团圆大餐

12、“激情现代4S,中秋佳节大献礼”

13、“同喜同贺中秋国庆,同欢同乐精彩华联”

13、喜迎中秋节,共圆合家梦。

14、欢乐在中秋,情浓意更浓。

15、中秋合家欢,佳节大礼献。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7、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

18、月是故乡明,情系故乡深。

19、一份好心情,尽在中秋夜。

20、佳节送情意,中秋礼上礼。

21、月是故乡明,情是亲人浓。

22、中秋合家欢,佳节大团圆。

23、同喜同贺中秋,同欢同乐佳节。

24、全民共度月色柔和的`凉爽中秋。

25、伴着一轮明月,就可以浪漫一生。

26、十五团圆合家欢,中秋月圆话神仙。

27、中秋佳节喜相逢,小家大家齐欢庆。

28、玉兔东升照人间,嫦娥歌吟入梨园。

29、遥寄相思中秋梦,千里故人何处逢。

30、佳节共赏天上月,中秋一品人间情。

31、花好月圆的世界,中秋情浓意更浓。

32、桂花飘香传玉宇,明月清辉人间驻。

33、中秋佳节好温馨,月圆之夜献真情。

34、明月应解嫦娥心,佳节欢笑洒凡尘。

35、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月大团圆。

36、举国上下庆中秋,家和国盛万事兴。

37、套住圆月谈何易,只愿思念在心中。

38、天涯明月常相忆,为贺中秋赋新诗。

39、月圆人圆中秋节,千里万里共婵娟。

40、欢乐佳节欢乐颂,喜庆中秋乐翻天。

41、情满月圆,举国同庆。

42、传统节日,回味无穷。

43、举家团圆,唯有中秋。

44、喜迎中秋,欢度佳节。

45、平分秋色,佳节梦圆。

46、礼情款款,欢度佳节。

47、月圆中秋,情系天下。

48、望月怀远,花好月圆。

49、月圆中秋,人圆月下。

50、喜迎国庆,欢度中秋。

51、中秋回家,人人有责。

52、月圆天下,共话美好。

53、月圆团圆事事圆!

54、桂花飘香传玉宇,明月清辉人间驻。

55、遥寄相思中秋梦,千里故人何处逢。

中秋节的 篇3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2.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3.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4.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5.放河灯

中秋放河灯对于少女们和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用油纸做成荷花型、船型等各式各样,点上蜡烛,放于河中,放之前许下美好的愿望,让河灯带着自己的愿望飘香梦想的目的地。

中秋节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最初的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最传统的月饼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演变成现在每年一度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月饼在我国早就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节寓意什么

1、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中秋节的 篇4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的 篇5

中秋节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给在家团聚的人带来了许多无穷的乐趣,特别是我国的一些城市,他们在这一天基本都是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分钟的隆重,那么就我们一起走进看看上海有哪些中秋习俗吧!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吃月饼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相传元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要举行起义,由于统治者监视严密,不能公开约会,于是利用中秋节各家都吃月饼的机会,在饼馅中藏着写有约期起义的小条子,广泛分送,大家就如期响应了。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上诲人喜食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上海中秋节的`习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祭祖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祭祖

在农村,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上海县、嘉定县有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县的谚语则说:“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

中秋节的 篇6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

我喜欢中秋节。中秋中秋,秋天之中。从古至今,中秋节有不少传说。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传说是朱元璋月饼起义。相传在朱元璋那个时候,有一次,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而信息无法送出城外,于是以互赠饼子的办法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夹在饼中传递消息,因而俗称朱元璋月饼起义。后起义成功,朱元璋命下属把藏字条的饼子当做点心赠给民众,后称之为月饼。往后,月饼越做越小,越做越精细。于中秋之夜,把枣红色的月饼往白玉盘中一摆,煞是好看。

中秋之时,秋叶已尽数凋零掉落。即使还有坚持的叶子,也已经黄透半边天。于中秋,月亮愈发明亮,世上所有的珍奇在明月面前都黯然失色。月,亮如东海龙宫之中的夜明珠,它的光亮仿佛被树叶托着,黄叶也变得万分可爱。

每当中秋团圆,不管多忙,一家人总会聚到一起。坐在外面,摆个桌子,桌子上白瓷盘放着月饼——枣泥总是比较先被吃完的,其次是豆沙……比较不受待见的是五仁月饼——常被我们这些小辈嫌弃,却进了长辈的口中……月亮和白瓷盘是多么相像,我们仿佛也能看到,在月亮上,嫦娥翩翩起舞,月兔就在旁边,雪白的绒毛像蒲公英一样,仿佛一吹就散……食月饼,伴清风,赏明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中秋,便是人欢合,月阴园。清冷的月光照在团圆的'家人身上,仿佛也变得温暖起来。即使是不能回家的游子,看向月亮,也能想起家里的一切……

我喜中秋,喜明月,更喜团圆。

中秋节的 篇7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构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齐,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构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到达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之后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十分有意义的传统。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构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