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西安事变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6

最新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15篇)。

如果您想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可以试试阅读一下“西安事变观后感”,如何写出相当有创意的作品名观后感呢?当我们从一部影片中获得领悟时,观看时内心总会有一些心情感想。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不放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料!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户外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先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仅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可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齐,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2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各种大转折点。和平解决这一事件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成功联手。当时的情况是全国性的危机。停止内战,团结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

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这一事件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民的心是相互对立的,数十万军队无法阻挡抗日怒潮。他必须正视历史发展趋势,走正确的道路,并承诺停止内战和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了在潼关关押张将军和陈兵的诺言,却不敢再发动内战。

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与周恩来多次交涉,终于在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关系。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这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班级:酒管102

序号:43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3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

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4

在张学良坚持要送蒋介石回南京时,周恩来对张学良说过两句话: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二是:

“政治是无情的”这两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传奇的年轻将军,为了所谓的情义而断送了后半生的前途,不过,这使我想起了断臂维纳斯,后人怎么也不知道如何将她的残肢接上才完美。《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他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

可以说这是一次很明智的决策。

张学良是个有争议人物,但对于“西安事变”这件事我还是挺佩服的。他本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是一味听从蒋介石的指令。虽然他最终把蒋介石送回南京,但他基本上是被软禁了一辈子。

但他一直坚持凭良心做事。纵观张学良的一生,是非功过不一而足。但是却是他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他是一个勇汉,也是一个莽夫;却也是个难得的在乱世中还能保持真性情的人。

往事已成云烟,是非功过转头便成了空。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使中国繁荣起来。西安事变是颇具历史意义的。

和平解决导致国共二次合作,中国实现了从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变。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自己对中国近代的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没有当时国共两党采取的措施,也许我们的舒适生活会长期推迟。重温历史,我们才能更好的向美好生活迸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伟大复兴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发展自己,是中国越来越富强。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5

跨过了一个春节,才把《西安事变》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谈不上是鸿篇巨制,但却真实再现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

我之所以喜欢看,一是因为演员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赏的还是郑玉演,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人物了,很多细节都拿捏到位;二是剧本写得真实,甚至一些对白都是按照史料来得;三是剧中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张学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帮头子杜月笙之间的关系,另外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各方的间谍活动也有所涉及,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也在剧中充分表现出来。剧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数人并不了解,但却对事变的成功或失败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个过程中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事变前一天早上戴笠给蒋孝先发的电报,以及钱大均无意中向张学良透露了蒋的离陕时间等。

美中不足的是,剧中对张杨两位将军在事变之后的情况说得过于简单,包括张学良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审判的过程,都没有涉及,杨虎城的狱中生活和被害过程也没有谈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史料对于充分认识蒋司令阴险狡诈和器量狭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这部剧打了五星力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视剧,去了解那段历史。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6

最初的喜欢是因他的名字——学良,汉卿,爱国壮士味十足,却又带了一点优雅的精致。

那种喜欢是遥远而空洞的,虽然当年也曾惊叹于历史书上他如少帅这称号一般的气质,但也丝毫没有兴致去进一步了解什么,从这点来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里只是偶尔出于好奇点了PPlive上的《西安事变》,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胡军的剧目,并觉得这个人的长相,稍稍有点辱没了他。然而,那偶尔的一个点击,却一发不可收。以至于那时我便想,必须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男人,纪念这样一种率直的,秀气的,赤诚的,高傲的光华。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觉得用淳朴率性的《诗经》来形容同样的他最为适宜。

东北人,率性俊朗,浑然天成。却拥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肤,当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气,皮肤好得像个瓷娃娃。

电视剧中宋美龄一度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真实度虽不可考,当年宋美龄把少帅介绍进上海上流交际圈,时常相伴却是不假。

谣传更有甚者,据说墨索里尼的女儿对其一见钟情。而赵四风流朱五狂,可是是从侧面印证其威仪之表罢了。

甚至到蒋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隐退多年已然高龄的少帅出现于灵堂,在场的新人旧识仍要赞叹“汉公风度”。

但再胜的外表,也可是是绿叶而已。少帅被嵌入历史册页,主要是两件事——东北易帜、西安事变。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风流旧史,便如同一个重大日子的好天气,叫一切鲜明生动起来。但那日子却无法改变,正如其赤诚率性无法改变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最爱的镜头是第6集,宋子文问他,对当年东北易帜可曾后悔。他说怎样可能。当年土肥原转达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当皇帝。他拥有东北三省的土地,三千万人民,全国最强的兵工产业,还有自我的边业银行,若他当皇帝,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却让土肥原带回去两句话:“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与裕仁是同庚;二、我张学良,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一旁的赵四静默地看着他,眼里却是说不出的崇敬。那时我突然理解了赵四的心境。

我之前是无法理解赵四的。名门闺秀,花容月貌,却不惜与父决裂,与少帅私奔,得到的也可是是个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据说还曾有誓言——汉卿不爱听的她绝对不说,汉卿不喜欢的她绝对不做。之前想不通,当一个女人付出所有的时候,不是已经失却了自我么那时却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怀有同样的崇高,却因种.种而无法到达那般成就,那么应对如此威仪赤诚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牺牲呢,“你的梦想,正是我的梦想”而已。赵四对他,应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张学良,我以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转也”的是两件——国家、兄长。每一件皆可惊天动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张学良偏遇上了两件,并是互相矛盾的两件,也难免会成就一段比小说还精彩的篇章。

虽然台湾和国外也有不少人对西安事变对历史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但不论手段方法,少帅对国家,对抗日之赤诚是毋庸置疑。

据说最初他想当济世良医,坚决不愿从军。张作霖却给他一把刀说,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一把刀却能够杀很多人。

他率军入关与军阀大战时,曾在即将得胜时主动撤军,因为他不愿炸掉黄河大桥。当时他写信给对方首领说,中国造一座大桥不容易,他舍不得炸毁。如若真要分胜负来个你死我活,他提议一对一决斗,免得死伤无辜。——之后国民党高层元老读到那封信也无不佩服其文采胆色。

他崇敬蒋介石,期望他成为专制的领袖,以为如此才可救中国。于是他东北易帜,率东北军入关结束了中原大战,其威其势,莫说其他军阀,蒋介石也是忌惮的。但他一心拥蒋,即便蒋先生在他失去故土之后让他去穷乡僻壤打红军,即便蒋先生在他两个师全灭之后不补充兵源不安抚其将士而是直接撤销了两师番号,即便他让戴笠经常走动时时监视。

张学良的回忆录里也说,他始终都没有想过要背叛蒋介石。他从南京到西安,三番五次地进谏抗日,不住地苦口婆心地劝说,据当时知情人回忆,到最终张学良是跪着哭着求蒋先生让他去抗日。堂堂少帅,竟为这两件事哭泣下跪,也算惊天地泣鬼神了。可惜电视剧没有那个情节,许是害怕损害胡军的血性形象。

那么照此发展,若其后没有西安事变,反而不像是少帅的作风。而事变之后他单身赴南京请罪,也在情理之中。

他送给蒋介石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便是把他一生矛盾地坚持的两件事,都写尽了。

只是他暮年之时对记者说的那句“我的人生到36岁就结束了”让人不免叹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英雄与美人,便能成就一段风流传奇。何况是受争议的英雄,何况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何况是扑朔迷离的纠缠。

张学良的最爱至今仍是迷,因他说过他最爱并非赵四,而在美国。但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六十岁的大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身就是一个童话般美丽的传奇。

终其一生,或许最打动我的,是他的“情重”。对国,对家,对人,率性而情重。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7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这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不过,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

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左派反对派”,等等。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成功联手。当时的情况是全国性的危机。停止内战,团结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

宋子文眼光开阔沉稳,宋美玲的外交风范和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真的柔情和坚毅,陈诚的聪明伶俐、英俊听话都令人印象深刻。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

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篇二这个星期天,我**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爱国主义运动西安事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我对当时中国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事件真相在战后才得以揭晓。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他们把侵略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人民**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全国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并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

为了迫使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扣押蒋介石并进行规劝。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8

2018-01-04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一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要不是当时中国的国共两派正处于打内战中,日寇就不可能一开始就那么容易的长驱直入,而是会受到惨重的打击的,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斗争的磨炼,所以中华民族是骁勇善战和拥有高超的战争智慧的。

当时老蒋固执于攘外必须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国丢失了大片土地,也急坏了张少帅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攘外必须先安内”的政策紧紧地约束了两位将军,使他们无法自由地施展身手,去实现收复河山的愿望。

他们被迫共统发动了当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但最后杨虎城将军却牺牲于狱中,而张少帅遭到软禁而终身退出了军事生涯,这是中国历来爱国将领的悲哀啊!让我们一起祈望中国从此越来越民主,越来越富强,永远成为全球第一吧!!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二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

过去,我们在史书上看到西安事变的字眼非常有限。这部电视剧之后,我们对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有了详细而深入的了解。

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

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

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三36集的《西安事变》胡军主演,感觉不错,几个主角演技不错,如学良,虎城,介石,美龄,戴笠,何应钦等,以新的史料为编剧素材,历史感逻辑性大为加强,反蒋抗日---逼蒋抗日是张学良提出的,张学良36岁前轰轰烈烈,36--101岁默默无闻,个人的悲剧换来民族的新生,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

剧中的主要人物塑造的及其完美,蒋的狡诈,张的豪爽率真,戴的忠心,杨的老成持重,美龄的夫人气质都演绎的恰到好处,值得一看。文章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9

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帅!

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

假期正好无事,闲来打开电视正在播放西安事变的电视剧,每天连续四集,看得很过瘾.让人血脉沸腾,荡气回肠.东北少帅与西北将军联合上演一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兵谏行动,为全国一致抗日奠定了基础.

张学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一个豪爽的东北人,带着国破家仇而又不抵抗将军的耻辱,背井离乡,漂泊在外,一心为打回东北而努力,收拾河山而奋斗.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始至中以民族大义为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北汉子.

东北少帅年轻有为,具有军事指挥天才和谋略,但在政治面前,他却缺少蒋介石的诡计狡诈,或许当他护送蒋介石踏入飞机那一刻起,他也知道自己未来的结局.但仍然义无返顾,心甘情愿.

政治,很伟大,更可怕;玩得起政治的人,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都是烈火炼出来的真金.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0

影片中的国民党**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完美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发奋,但是应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国民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但是要想蒋介石放下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

国民党顽固派不抵抗的死想根深蒂固。他们的心只为争权夺权。人民的生活和舒适,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想的。

这是,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英雄来促成国民党放下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发奋,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带着国恨家仇,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下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

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最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发奋下,蒋介石最后口头答应:

放下原来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魔鬼赶出中国。

随后,张学良将军勇敢地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学良将军的话:

我们的枪不是给中国人自己的,也不是给大学生的。我们支持日本人!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作为一名成长在新中国光辉下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也没有机会像张学良将军那样在战场上报效祖国,但是我们能够在学***工作上在生活中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发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没有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我国的伟大进步就不会那么快。他们是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后人缅怀和钦佩!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张扬等同志的骑虎难下,对于处于危难关头的共产党人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张学良将军的召唤下,共产党人派出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调和小组从延安赶赴西安,对于红军来说,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绝对不能让他轻易溜走。

后来的结果证明,在外族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谁为了人民着想,谁为了民族利益着想,谁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钦佩共产党人。对于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完全的西式民主和国家制度是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看看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可以看看***统治下的台湾,他们都标榜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可是我不喜欢他们那样的民主,我喜欢中国式的民主,相信若干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不断的经验教训和实践的锻炼,毕竟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希望**,党**要勇于面对现今制度中对社会发展和民主不利的东西,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从源头上克服、减少乃至杜绝克服官僚主义,**腐败等影响社会发展的陋习;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道德文明;不断增强国力,增强内力,以一个强壮的、文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要再让他人看不起我们,让他们提到我们中国人,就会从内心里面由衷的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就是了不起!!!

为了实现这一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在**的正确指导下,从每一个人开始,从每一件事开始。。。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1

跨过了一个春节,才把《西安事变》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谈不上是鸿篇巨制,但却真实再现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

我之所以喜欢看,一是因为演员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赏的还是郑玉演,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人物了,很多细节都拿捏到位;二是剧本写得真实,甚至一些对白都是按照史料来得;三是剧中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张学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帮头子杜月笙之间的关系,另外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各方的间谍活动也有所涉及,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也在剧中充分表现出来。剧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数人并不了解,但却对事变的成功或失败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个过程中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事变前一天早上戴笠给蒋孝先发的电报,以及钱大均无意中向张学良透露了蒋的离陕时间等。

美中不足的是,剧中对张杨两位将军在事变之后的情况说得过于简单,包括张学良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审判的过程,都没有涉及,杨虎城的狱中生活和被害过程也没有谈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史料对于充分认识蒋司令阴险狡诈和器量狭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这部剧打了五星力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视剧,去了解那段历史。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2

观看完西安事变这部激情昂扬影片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张学良、杨虎诚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所折服。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导致东北三省相继沦亡,被日本关东军践踏在铁蹄与炮火之下。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昭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使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旧中国摇摇欲坠。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置大众的生死于不顾,处在极度的花天酒地之中,人民的鲜血化成了他们杯中的美酒。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完美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发奋,但是应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国民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但是要想蒋介石放下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

这是,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英雄来促成国民党放下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发奋,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带着国恨家仇,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下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最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发奋下,蒋介石最后口头答应:放下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我想,作为一名成长在新中国光辉下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也没有机会像张学良将军那样在战场上报效祖国,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发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没有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我们国家的伟大进程不会有这么快,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怀念和敬仰!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3

自从有了网络,就很少看电视了。前几天偶尔看了一眼中央八套播放的连续剧《西安事变》,情节还算吸引人,于是也就断断续续的看下来了。不知道这部电视剧中真实再现历史的情节有多少,虚构的情节有多少,电视剧嘛,毕竟是文艺作品,只要大致符合历史就够了。

有关西安事变的图书资料、影视剧已经出了不少,我也看过一些。从我所了解的来看,至少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蒋介石也是想抗日的,但他的计划是先统一中国后再抗日,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二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发动西安事变确实是受到了共产党的感召和影响,西安事变前张杨已经分别同共产党接触并达成了停战的默契;三是张只是逼蒋抗日,并没有想要杀蒋或者是长期囚禁蒋已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只是一次兵谏。从这几点来看,该电视剧还是基本符合历史的。

我一直认为,任何人作出的任何决定,都是他在当时所处环境和各方面条件制约下,他所认为的最佳选择。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也好,张杨的兵谏也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好,都是如此。西安事变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是非自有历史评说,所以我在这里不想去探讨各方的功过得失,我的水平也不足以去探讨历史,只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是关于时间的感想。

蒋介石想在消灭红军后再去抗日,这种策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安内的时间,西安事变就发生了。其实即使没有西安事变,蒋的这一策略能否付诸实现也未可知,因为红军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消灭的。如果不能很快消灭红军,久拖不决的话,根据当时国内的形势,那就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什么事变来。在西安事变之前,已经有一个两广事变了,即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36年6月起兵反蒋,要求北上抗日的事变。所以说,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很好,但没有时间去实现。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少,如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不我待啊!

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比比皆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很好的策略,却没有时间去实现。比如有人说,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想法很好,但等你赚够了钱,你的身体还能够支撑你去全世界旅游吗?或许到时候你的大脑还会不会有类似的思维都不一定。这还是比较简单的需要时间来实现的想法。

如果你的很好的想法牵涉到别的人,时间上就更难说了。比如感情上的问题,你说:“妞妞,等我事业有成,攒够了钱,我就来娶你。”想法也可以理解,但对方能等到你事业有成的时候吗?即使她愿意等,她所处的环境容许她等吗?文艺作品中的类似的变故太多了。《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但等到张生进京赶考,半年后得中状元再回来时,莺莺已被母亲许给他人,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苏三起解中的王公子和玉堂春,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定下了终身,等到王公子回金陵老家苦读圣贤书,准备求取功名后再来娶苏三时,王公子自己却被父母逼迫先娶了妻,回到京城再去看苏三时,苏三也已被人贩子拐卖到他乡成了别人的小老婆。不过经过一番磨难,两人最终的结局倒还不错。但可以看出,很多好的想法是需要时间来实现的,但现实能不能给你这个时间却不一定,特别是在当今人心浮动的年代。

二是关于勇气的感想。

张学良在做出扣留蒋介石的决定之前,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他知道犯上作乱的后果。有可能人头落地,即使能苟全性命,但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知道这种后果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气实在可嘉。而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又毅然决然地护送蒋回南京,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更是需要勇气。我看那时候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中只有张汉卿能做得出来。抛开张发动西安事变的是非功过不说,就凭他这种敢作敢为的勇气,也足以令人钦佩。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虽说没有能改变历史的事情发生,但很多事情也是需要勇气的,得失之时的选择,荣辱之间的态度,都需要勇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能做到淡泊明志吗?你能放弃现有的一切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吗?你能真正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吗?得和失同样需要勇气。不要说这些生活中的大事,就是小事也需要勇气,比如,现在外面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你能冒着严寒去赴一个可去可不去的约会吗?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扰的时候,我真希望能有张汉卿那样不顾一切的勇气!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4

1936年12月12日,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日本侵略者侵略了我们的领土。

但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战争十分激烈。日军利用中国内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就在这段时期,拥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的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十分不满蒋介石所推行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十分不慢,他们就撇开了成见,在中国***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毅然对蒋介石进行了“兵谏”……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知道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保护自己的民族,保护自己的国家的尊严。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作为同一个民族的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发扬爱国精神吗?

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后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真是令人发指。

她的爱国精神去了**,甚至为了利益而牺牲了祖国。这和杨虎城、张学良完全不同。

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学***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但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因此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

经历了多年的国民党剿工政策,经历了2万5千里长征,红军人数已经损失到了历史最低点,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张扬等同志的骑虎难下,对于处于危难关头的共产党人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张学良将军的召唤下,共产党人派出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调和小组从延安赶赴西安,对于红军来说,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绝对不能让他轻易溜走。

后来的结果证明,在外族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谁为了人民着想,谁为了民族利益着想,谁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钦佩共产党人。对于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完全的西式民主和国家制度是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看看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可以看看***统治下的台湾,他们都标榜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可是我不喜欢他们那样的民主,我喜欢中国式的民主,相信若干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不断的经验教训和实践的锻炼,毕竟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希望**,党**要勇于面对现今制度中对社会发展和民主不利的东西,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从源头上克服、减少乃至杜绝克服官僚主义,**腐败等影响社会发展的陋习;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道德文明;不断增强国力,增强内力,以一个强壮的、文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要再让他人看不起我们,让他们提到我们中国人,就会从内心里面由衷的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就是了不起!!!

为了实现这一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在**的正确指导下,从每一个人开始,从每一件事开始。。。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5

最近我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在西安事变纪念馆进行了学习,学习后感受颇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西安事变是一件大事,蒋介石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被扣押,生死在一线之间。根据在纪念馆里看到的史料,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五间厅休息(华清池距离西安古城约30公里),凌晨听到枪声(约30名蒋的卫士被打死),在卫士的帮助下先是跳窗,然后翻墙,最后往骊山上跑。在张学良部队搜山中,蒋介石的卫士被击毙,蒋介石躲在一块大石头后,被士兵发现捕获。

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兵谏,现在大概反推他当时的所思所想。中央红军长征后来到了陕北,蒋介石认为红军已是强弩之末,命令张学良加紧“剿共”。张学良当初并不是没有“剿共”,只是红军的战斗力超过了他的想象。

1935年8、9月间,张学良以“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之职,率领东北军主力来到陕甘,参加国民政府军队对陕甘红军发动的第三次围剿。10月1日和12日,刚刚合编组成的红十五军团,在劳山和榆林桥两次战斗中,消灭了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师有余,致使积极“剿共”的张学良产生“慎战”的思想。11月23至24日,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直罗镇的战斗,更是歼灭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O九师全部(师长牛元峰被打死)及一O六师的一个团。东北军三战失败,损兵折将,将士产生不愿“剿共”的情绪。张学良请求抚恤死难将士受到冷遇、讥讽及部队番号的取消,都极大地打击了张学良“先剿共、再抗日”的信心。

蒋介石也要求杨虎城要积极“剿共”,但杨虎城知道红军的战斗力。

1934年12月,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之名义北上抗日的红二十五军,经过战略转移进入陕南,至1935年7月离开。期间,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月5日、2月1日和2月5日,在秦岭山区的葛牌镇、蔡玉窑、文公岭三次战斗,歼灭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第126旅5个多营兵力。随后,又于3月10日在洋县石塔寺打垮杨虎城部警备第二旅,击伤旅长张飞生。4月9日的九间房、7月2日的袁家沟口战斗,分别歼灭杨虎城部警备第三旅大部和警备第一旅,俘旅长张汉民、唐嗣桐。红二十五军在秦岭山区重创杨虎城部的战斗,给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中一些主张推行“剿共”政策的将领以沉重打击,使杨虎城十七路军执行蒋介石“剿共”政策的意志发生了动摇。杨虎城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

1936年,在民众抗日情绪高涨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张学良劝说时痛哭流涕,但都没有效果。蒋介石最后说,要么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让出来,中央军过来,要么你们就去“剿共”。张学良已没有了退路,最后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了54年,杨虎城将军全家在建国前被蒋介石杀害,结局让人唏嘘!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当时张学良的公馆,张学良、赵四小姐还有他们的孩子住在里面,里面有三幢小楼,周恩来同志当时临时住在靠最里面的一幢小楼里。宋美龄、周恩来、张学良在张学良住的小楼里商量和平解决事变的方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彰显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的人大气魄、大胸襟!国共分裂后,蒋介石一直在杀共产党员,主席的妻子、弟弟、妹妹当时都被蒋杀害,朱德的妻子也被蒋杀害。但涉及到具体问题解决时,老一辈领导人都从民族大义、国家的前途来考虑,都认为蒋介石不能杀,都主张和平解决。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气魄、胸襟!很多时候,解决问题时,如果仅从个人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全局、从国家的前途、从全民族角度考虑问题,那将是一种悲哀!可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