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4-01-3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合集4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合集4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2】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会的我们尽量不讲,学生不会的我们尽量少讲。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答问题能力的养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3】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学生拿着地球仪通过观察去发现经纬线的特点,去发现并归纳经纬度的划分方法,经纬网定位的方法。但是就是这地球仪上的两种线,甚至学生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到现在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纬度的数字要写在图的右侧(或左侧)从上到下竖着排......?”那如果让你数一数人行横道的斑马线有几条,你要把每一根斑马线的序号写在什么位置?(只能是左侧或右侧)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在方格状经纬网上,给经纬度标上字母是一个难点,记住找到纬度(或经度)度数变大的方向,“上北下南”比较好记,“左西右东”比较难记。正好可以和后面东西半球判断相联系。通过比较经度大小的方法,西经和20度比较,东经和160度比较,在东半球就举右手,在西半球就举左手,教学中的反馈一目了然。几次下来,学生潜移默化的就记住了“左西右东”,而且当作一种课堂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寓教于乐,都在积极动脑,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中来,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反思

《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的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学习上是比较难理解的;同时,这一课本身的学习内容并不多,它是上一课经线和纬线的延续也是上一课学习的目的,所以,只要上一课的学习基础打好了,这一课就简单多了;另外,课标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基于以上三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经纬网课件师生互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熟练的掌握知识。

经过教学实践,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1、有遗漏的地方。例如,在讲到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说出如果不写明东西经和南北纬,就会找到四个点时,本来设计的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是哪四个点,结果给遗漏了。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男、女同学比赛,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另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惊喜,也给课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现在游戏求救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情境,远远超出教师的意料,甚至比教师的设计还更胜一筹。我想,这些亮点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在备每一节课时,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再上这一课时,我一定注意以上这些问题。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学会阅读地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以探究为主线,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们地理教研组的小专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开题以来,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团队集思广益,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教学改革,努力打造自主和谐高效课堂。在学生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让学生表述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尤其是让那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较多信息的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回想这节课,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大胆质疑、自信展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交流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意识更强了。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从两幅台湾图片入手,找出差别,发现地图的三要素,然后尝试自己做一幅教室平面图,并分析绘制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比例尺的概念。创设情境:“假设我到了台北以后又想到高雄去看看,但不知道路程有多远,你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利用比例尺计算出两地实际距离的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读图练习,了解比例尺的作用。然后巧妙设置过渡,“知道台北到高雄路程有多远了,可是从台北到高雄该往什么方向走呢?”引出地图的第二要素方向。利用现实中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方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地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地理的魅力。

从学生受影响的角度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享受到学生作为发现者的乐趣。让人感觉整节课大多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良好状态。只是有一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还需要老师想办法多鼓励他们,调整他们的心态,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我相信,当他们视学习为乐趣之时,必然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力。

由于我自身知识容量和能力有限,在调控课堂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到位,这些都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提高。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地学习、反思,反思再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教学的语言不精练。

海陆的变迁 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3、语速太快。

改进措施:

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教学活动中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充分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并将地理知识灵活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图片、文字、动画、语音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卫星云图”时,向学生展示了卫星云图的拍摄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图像的由来,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员播报城市天气状况,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又能较快地理解天气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争做主持人,在课堂上进行即时的表演,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吸引,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趣味化,创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了探究、体验、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的较好的方面

1、能较为的深刻理解把握课标的要求,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地增删和重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画图来理解大气受热的特点,通过沙土和水的实验来认识海洋和陆地受热放热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3、在幻灯片上教学生如何画气温曲线图时,有意找一幅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图,目的是与学生自己动手画的气温曲线图做对比,引导学生找差异、析原因;通过增加寒温热带气温曲线图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4、通过欣赏漫画,拓展延伸本节课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5、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有助于突破难点,也便于利用图表进行教学。说说这节课做的不足方面

由于之前停电没能在多媒体上一节完整的课,怕讲不完,心里急躁,游泳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释清楚,问的问题不够准确,有点让学生无从回答。

由于时间关系,有的问题没有深究,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地方拓展不够,如:内地与沿海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比较。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引进了加分机制,最后应该对各组有一个活动评价。对学生了解不够,叫不上几个姓名,提问面不够大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灵石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山西省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导入太过于平淡,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节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特殊是讲到人种的分布时没有使用到教学挂图,只是要同学们看书上已有的图形。不是很客观。

3、本节课只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甚少拓展到课外的知识。在讲到三大人种的特征时,没有让从我们身边知道的人去找,如:球王贝利、克林顿、大长今......,而要求同学通过观察课本上三大人种的照片去得到答案。

4、对于三大人种以外的混血人种在本节课没有提到,另外,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当然,用表格展示三大人种的特征,使学生能直观了解三大人种,这种方法应该是可行的,另外课后的巩固练习也是有必要的,最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本节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本节课是第四章的重点,它上承《人口和人种》,下启《发展与合作》,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为主,精讲精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读图分析,了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并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课引入上利用国家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转入三大宗教的学习过程中,用学生们熟悉的《西游记》做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宗教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1)备课不够仔细,很粗糙,细节不到位。

(2)问题的设计不好,不具备启发性,故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探究思考。(3)教学中语言啰嗦且专业用语不准确,“精讲精练”不到位。

(4)学生没有养成课堂习惯,如回答问题齐答就有滥竽充数者。

(5)教学中地图的利用效果不好,只是在走过场。

努力方向:

(1)认真备课,要备详案。

(2)在教学中认真思考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典型性。

(3)教学中要重视语言艺术,要准且精。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重视对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多读图,会读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不能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说的内容太多,比如聚落的形态,我直接给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答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在讲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让学生补充有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的体现这一点;

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处理同步中相应的练习题,应该留有一部分时间处理习题,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练习题;

在讲课快结束的时候放的音乐声音稍微有点大,其实可以不要音乐;

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虽然这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感觉本节课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回答问题也很活跃,比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发展与合作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导学,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成功之处有两点。

1、组织学生在图上迅速找国家的活动。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当我报出要求他们迅速找到的国家名的时候,几乎每位同学都动起来了,从他们的行为表行可以看出他(她)多么想首先完成老师给的读图活动任务。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同学们一旦熟悉了各个国家名称、位置,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好处,能使他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在思维空间里找到落脚点,从而使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学生的读图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积极活动中逐渐养成的。这样,远比学生自己看图记图效果要好 得多。

2、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深入剖析中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到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时,列举中国在很多方面已挤入世界前列。作为一名中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该如何做呢?以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可说效果很好。

失败之处有两点。

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多,时间把握不是很好。

2、引导启发不够。有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模糊,课堂反映活跃度不够。为了使今后的教学更有效果,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设计学案上的时间,并加以练习,把握好时间。(2)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经验,使得自己更加成熟。

(3)多用直观、生活案例等方法,帮组学生理解,使得对问题轻松理解。

(4)充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交叉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案,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延伸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系列


凡事做好准备的人会更容易成功。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控课堂节奏,如何写一篇比较标准的教案呢?由此,中学范文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3】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4】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5】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6】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7】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8】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9】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0】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 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自9月开学到现在快两个月了,为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组织了抽测考试。抽测使我对前一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优点有,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更多,现把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语文考试时,我正在监考,在巡视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错别字改错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对;给出意思写出成语,成语知道但是字不对;不认真审题,就凭经验答题,结果文不对题;对于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字却不对,如“老骥伏枥”写成“老鸡福力”、“老鸡服厉”这样的笑话。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释重要的实词虚词时,不按规则答题,通假字不写通什么直接写意思;还有一些不全面,像现代文一样有意思,但是不标准,不全面。翻译句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翻译不全面。

三、现代文阅读很多题不会做。

从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学生或者找不着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更是不会,只知道把文章内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问题、联系自己的问题谈谈,不会联系自己。

四、作文书写成问题,卷面很不整洁;标点符号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加标点,有的用点来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结尾采用一个句号,其他都是逗号。段落学生也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一个自然段,有的两个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为了凑足字数,而去拼凑文章;不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学作文选上的文章内容再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重复的;学生的语言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语言都不通顺,即使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语句又不通顺。

通过总结,我进一步反思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改有形而无质。来到这里学习课改,看见孟老师用的很好,就跟着学,到目前为止,我都只是学习了形,虽然形也没有到位,但是内在的质上根本就没有学到。

其次,小组建设还不行。小组的构建,只是在形上具备了,但是小组内在的建设还没有成型。学生虽然也在合作,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机会均等,弱者优先”,学习差的没有完全参与,学习好的也没有带动督促好。再次,小组学习有了表面的热闹,但是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实好。上课回答问题时,小组内都争先恐后的,不会的问会的,暂时学会了,说完就忘了,没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仅仅把自己小组的问题掌握了,其他的问题抛弃了。

再次,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好。这一届学生底子本来就不是很好,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虽然到初中后进行了养成教育,但是很多还没有改过来,也有些出现反复,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就不会,也不会主动去学。最后,就是我的检查落实没有到位。很多时候都布置下去了,寄希望与课代表、小组长,没有及时的检查与反馈,以至于学生认识到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当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我会先落实上面发现的问题,逐渐解决,有条不紊的继续下去。把课改落实到实处,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首先,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行道树》一文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

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生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温中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中考,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我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

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7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学生说感受:“‘我’暴怒时.‘母亲’却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泪,使我想到我平时也是那样对待我的妈妈的,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不能等失去了他们后才去悔恨”;“当‘我’答应‘母亲’去公园看菊花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从此与‘我’诀别,临终时都没能和‘我’说上一句话。体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约5秒钟后才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来的。又是一个深秋,我带来了你喜爱的菊花,我终于明白你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到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谁知道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菊花那样坚强的活着,好好的带着妹妹活着.........”说到这,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也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动了。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所获得的人生价值”这是宋秋雁在《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仰的作家史铁生》一文中的节选。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8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本文列入方正篇,讲述聪明的儿童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9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讲授《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后,感触颇深,我先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来探求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本文主人公埋下了伏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在引入课题,理解讨论时,给学生上台朗读、讲故事的机会,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拓展、延伸课文时,我列举了生活中各种关于金钱与诚信的问题及案例加以引导,如:合同纠纷、商业信誉、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给学生一个各抒已见的机会,再加以正确引导,既勉励学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要保持诚信的优良品质,又让学生明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要有保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意识。这样,把课堂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达到既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能力,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因学生生在农村,见识少,胆子小,讨论时不够激烈,思维不够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要加强扩大学生阅读面的指导,开阔学生视野,力求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学生。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作为教师要懂得规范的书写一份教案。教案为施教者活动提供正式的依据和纲领,一篇好的教案需要从哪方面开始写起呢?根据您的要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所有人都应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1】

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不能是教师主宰课堂,老师讲,学生被动听,那样,学生对学习是没有兴趣可言的,学习的效果也是低效能的。在教学中,我自觉的贯彻了我校的“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的课题精神,让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看图,圈点勾画,找出书中的疑难,然后才是教师的讲授,体现“先学后教”,让学生更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去听课。

在讲课中做到语言精练,问题设计巧妙,大胆让学生展示,不怕课堂出错误,出了错误老师让其他学生纠正或适时的引导,正好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将错误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讲书中的框题重新设计,增加了“巴西的概况”及“巴西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将书中“热带经济作物王国”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整合为“巴西的经济”来讲授,及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比如森林的重要作用,金砖五国的知识,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恰当联系以往知识,如讲“热带经济作物王国”的时候,问学生过去我们学的哪些地区是热带经济作物的王国,一些学生想到了“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地理认识,讲“巴西人口、城市分布规律”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前面讲的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这样处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

整洁课我感觉比较紧凑,学生活动较为充分,学生展示较好,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2】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地理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的掌握初一年级地理的教学能力,为了提高实际教学水平,现总结如下:

一、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法指导

现阶段的地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二者关系。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在大洲、地区和国家的教学中,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主要依托图的记忆和分析,而对后两者的学习掌握主要靠文字记忆和逻辑分析。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我主要侧重辅导学生识图、记图、析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它与农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等的关系。比如讲《亚洲》这一课, 亚洲地形复杂,河湖众多,需要识记的重要的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等名称很多。因此我让每个同学画好一张亚洲地图的轮廓,完成填图游戏,把班级学生分成五组,引入竞赛机制,在老师的比赛规则下,看哪组填图最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浓。

三、注重反馈

一堂课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课堂效果,所以我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此我一直沿用课前导学案的设计并在每节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课堂上边讲边练,达到了及时巩固的效果。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根据实际的教学检测,我发现,从整体看,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普遍认可地理学科。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反馈良好,有明显提高,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学习效果提高有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状,我在今后教学中将此现状认真分析,探讨,逐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3】

上课了,面对60人的班级,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短短的45分钟,面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如果把每一节课都处理的很满意,的确也要下很大的功夫。可是,有些同学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却在下边开小差,总是懒得去写一个字。等老师讲完课,下去一转全部空白,顿时没有了招数。每个班级总是有这么一个两个的同学,上课不学习,课下不预习,老师在课上不管怎样安排,就是没有他的事做。好像与他什么都没有关系。有时真感到有些困惑和不解。有时想尽办法鼓动这些学生去多学一点,可是这些学生总是显得懒散,不主动,不积极。老师面对这样、那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向这些学生要效率,要成绩,真是很困难。

有时感到困惑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总是有些定性原则,一旦形成,在学生的心目之中却很难改变,在任课教师中,学生也有了比较,哪位老师容易接近,哪位老师的成绩就容易走下坡路。所以老师上课,在管理和驾驭学生方面也要一反常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处于关心和爱戴的,让他们都有点成就感,进步感。从中让他们有获得成功时的喜悦感。把握一节课,关键要把握好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都全心心的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样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成绩就会直线上升。的确做到这样的确是很难啊!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4】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4.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5.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5】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6】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会的我们尽量不讲,学生不会的我们尽量少讲。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答问题能力的养成。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7】

一、教材分析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 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建立地理空间概念。适量的学生作业(配有大量的图形)将抽象知识平面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用数据描述地球事物大小指标。用地球 仪观察、演示、讨论比较经纬线事物差异。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

难点: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8】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9】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做过对不起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因此这节课除了要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象征——富士山、传统服装——和服。使学生对日本初步感知。

2、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火山的国家,此处介绍日本先进的防震能力。也要向学生说明在汶川地震中日本也给予帮助,展开搜救。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已经过去,中日两国人民应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在野外,家庭,商场,剧场等场景对学生进行防震训练。让学生选择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做,如果选错了就会有石块掉下来,画面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3、依托教材中对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5、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它掠夺世界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进口我国的一次性筷子等也值得我们深思。要让学生知道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10】

期中考试成绩已经揭晓,面对自己的成绩总觉得有些伤感,面对大半数的学生上课提不起积极性,致使大多数同学不及格,真是感到此生妄为人师。做老师真是感到有些失败。上课总是尽心尽责,竭尽全力的教学,可是面对大多数不尽人意的学生,无论你怎样要求,怎样强调,她们总是无动于衷,不管不问,同步同步完不成,课本课本不熟悉。真是那这些同学没有办法。让他记他不记,让他背他不背,让他读他读不上溜,真是替他们着急。

上节课,我检查了一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一检查半数同学一点也没做,于是我来了气,让他们出去做,大约十来分钟全部做完,可见只要每节课都及时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就能及时完成,平时我的检查没有跟上,导致大多数同学有些懈怠。今后我一定要每节课及时检查,及时提问,尽量让大多数同学及时完成作业,另外,原来上课我依同步为主,忽略了课本,总以为同步上的内容基本包裹了课本知识,可是课下大多数同学也不去再去看课本,现在我调整了一下,先去梳理课本,再去完成同步,最后在统对答案这样大多数同学做起题来就容易的多了,课本知识也记忆深刻了。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我要不断努力把成绩提高上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如果事先缺乏周密的准备,机遇也会毫无用处。教师的教案准备是教师的工作之一。教案中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教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容易吸收?下面,中学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1】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2】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3】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4】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5】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6】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7】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8】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9】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10】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11】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12】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11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11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1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乩斫萄牡囊豢樾牟。惺币苍谙耄滩谋嘈凑吣懿荒懿话颜饷捶蹦训闹兜惆才旁诘乩砜纬痰目菲拢挥姓庑┗≈段鸬悖衷跹暗乩砜纬棠兀肯M邪旆ǖ耐忻歉傅憬蛎园桑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2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3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4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5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7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8

本周在讲授经线和经度时,学生碰到了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度经线和0度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度经线和0度纬线,则要推断0度经线和0度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W以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度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12篇


教师应当在做课前准备时,就以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写教案便是每位老师必学的一项技能。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经过一番调研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用的资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1】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2】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3】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4】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5】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7】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8】

本周在讲授经线和经度时,学生碰到了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度经线和0度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度经线和0度纬线,则要推断0度经线和0度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W以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度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9】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10】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11】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模板【篇12】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集锦5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教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案可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运行科学、有效,编辑觉得“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是一个值得您关注的话题不妨一读,如果您有需求也许本文内容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2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3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4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学生拿着地球仪通过观察去发现经纬线的特点,去发现并归纳经纬度的划分方法,经纬网定位的方法。但是就是这地球仪上的两种线,甚至学生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到现在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纬度的数字要写在图的右侧(或左侧)从上到下竖着排......?”那如果让你数一数人行横道的斑马线有几条,你要把每一根斑马线的序号写在什么位置?(只能是左侧或右侧)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在方格状经纬网上,给经纬度标上字母是一个难点,记住找到纬度(或经度)度数变大的方向,“上北下南”比较好记,“左西右东”比较难记。正好可以和后面东西半球判断相联系。通过比较经度大小的方法,西经和20度比较,东经和160度比较,在东半球就举右手,在西半球就举左手,教学中的反馈一目了然。几次下来,学生潜移默化的就记住了“左西右东”,而且当作一种课堂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寓教于乐,都在积极动脑,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中来,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反思

《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的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学习上是比较难理解的;同时,这一课本身的学习内容并不多,它是上一课经线和纬线的延续也是上一课学习的目的,所以,只要上一课的学习基础打好了,这一课就简单多了;另外,课标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基于以上三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经纬网课件师生互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熟练的掌握知识。

经过教学实践,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1、有遗漏的地方。例如,在讲到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说出如果不写明东西经和南北纬,就会找到四个点时,本来设计的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是哪四个点,结果给遗漏了。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男、女同学比赛,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另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惊喜,也给课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现在游戏求救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情境,远远超出教师的意料,甚至比教师的设计还更胜一筹。我想,这些亮点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在备每一节课时,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再上这一课时,我一定注意以上这些问题。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学会阅读地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以探究为主线,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们地理教研组的小专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开题以来,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团队集思广益,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教学改革,努力打造自主和谐高效课堂。在学生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让学生表述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尤其是让那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较多信息的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回想这节课,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大胆质疑、自信展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交流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意识更强了。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从两幅台湾图片入手,找出差别,发现地图的三要素,然后尝试自己做一幅教室平面图,并分析绘制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比例尺的概念。创设情境:“假设我到了台北以后又想到高雄去看看,但不知道路程有多远,你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利用比例尺计算出两地实际距离的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读图练习,了解比例尺的作用。然后巧妙设置过渡,“知道台北到高雄路程有多远了,可是从台北到高雄该往什么方向走呢?”引出地图的第二要素方向。利用现实中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方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地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地理的魅力。

从学生受影响的角度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享受到学生作为发现者的乐趣。让人感觉整节课大多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良好状态。只是有一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还需要老师想办法多鼓励他们,调整他们的心态,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我相信,当他们视学习为乐趣之时,必然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力。

由于我自身知识容量和能力有限,在调控课堂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到位,这些都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提高。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地学习、反思,反思再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教学的语言不精练。

海陆的变迁 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3、语速太快。

改进措施:

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教学活动中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充分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并将地理知识灵活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图片、文字、动画、语音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卫星云图”时,向学生展示了卫星云图的拍摄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图像的由来,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员播报城市天气状况,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又能较快地理解天气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争做主持人,在课堂上进行即时的表演,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吸引,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趣味化,创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了探究、体验、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的较好的方面

1、能较为的深刻理解把握课标的要求,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地增删和重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画图来理解大气受热的特点,通过沙土和水的实验来认识海洋和陆地受热放热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3、在幻灯片上教学生如何画气温曲线图时,有意找一幅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图,目的是与学生自己动手画的气温曲线图做对比,引导学生找差异、析原因;通过增加寒温热带气温曲线图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4、通过欣赏漫画,拓展延伸本节课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5、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有助于突破难点,也便于利用图表进行教学。说说这节课做的不足方面

由于之前停电没能在多媒体上一节完整的课,怕讲不完,心里急躁,游泳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释清楚,问的问题不够准确,有点让学生无从回答。

由于时间关系,有的问题没有深究,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地方拓展不够,如:内地与沿海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比较。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引进了加分机制,最后应该对各组有一个活动评价。对学生了解不够,叫不上几个姓名,提问面不够大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灵石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山西省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导入太过于平淡,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节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特殊是讲到人种的分布时没有使用到教学挂图,只是要同学们看书上已有的图形。不是很客观。

3、本节课只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甚少拓展到课外的知识。在讲到三大人种的特征时,没有让从我们身边知道的人去找,如:球王贝利、克林顿、大长今......,而要求同学通过观察课本上三大人种的照片去得到答案。

4、对于三大人种以外的混血人种在本节课没有提到,另外,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当然,用表格展示三大人种的特征,使学生能直观了解三大人种,这种方法应该是可行的,另外课后的巩固练习也是有必要的,最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本节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本节课是第四章的重点,它上承《人口和人种》,下启《发展与合作》,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为主,精讲精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读图分析,了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并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课引入上利用国家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转入三大宗教的学习过程中,用学生们熟悉的《西游记》做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宗教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1)备课不够仔细,很粗糙,细节不到位。

(2)问题的设计不好,不具备启发性,故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探究思考。(3)教学中语言啰嗦且专业用语不准确,“精讲精练”不到位。

(4)学生没有养成课堂习惯,如回答问题齐答就有滥竽充数者。

(5)教学中地图的利用效果不好,只是在走过场。

努力方向:

(1)认真备课,要备详案。

(2)在教学中认真思考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典型性。

(3)教学中要重视语言艺术,要准且精。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重视对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多读图,会读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不能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说的内容太多,比如聚落的形态,我直接给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答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在讲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让学生补充有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的体现这一点;

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处理同步中相应的练习题,应该留有一部分时间处理习题,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练习题;

在讲课快结束的时候放的音乐声音稍微有点大,其实可以不要音乐;

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虽然这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感觉本节课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回答问题也很活跃,比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发展与合作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导学,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成功之处有两点。

1、组织学生在图上迅速找国家的活动。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当我报出要求他们迅速找到的国家名的时候,几乎每位同学都动起来了,从他们的行为表行可以看出他(她)多么想首先完成老师给的读图活动任务。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同学们一旦熟悉了各个国家名称、位置,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好处,能使他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在思维空间里找到落脚点,从而使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学生的读图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积极活动中逐渐养成的。这样,远比学生自己看图记图效果要好 得多。

2、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深入剖析中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到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时,列举中国在很多方面已挤入世界前列。作为一名中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该如何做呢?以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可说效果很好。

失败之处有两点。

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多,时间把握不是很好。

2、引导启发不够。有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模糊,课堂反映活跃度不够。为了使今后的教学更有效果,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设计学案上的时间,并加以练习,把握好时间。(2)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经验,使得自己更加成熟。

(3)多用直观、生活案例等方法,帮组学生理解,使得对问题轻松理解。

(4)充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交叉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案,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5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系列(4篇)


中学范文网精心整理了名为《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的文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教学满天下,在上课之前把教案准备好是每个老师必须做的。教案是教师授课的基本工具之一。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1)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做过对不起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因此这节课除了要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象征——富士山、传统服装——和服。使学生对日本初步感知。

2、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火山的国家,此处介绍日本先进的防震能力。也要向学生说明在汶川地震中日本也给予帮助,展开搜救。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已经过去,中日两国人民应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在野外,家庭,商场,剧场等场景对学生进行防震训练。让学生选择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做,如果选错了就会有石块掉下来,画面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3、依托教材中对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5、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它掠夺世界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进口我国的一次性筷子等也值得我们深思。要让学生知道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2)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3)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篇4)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学习分析区域地理的思路,根据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东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其中重点是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组成,了解本区气候湿热的特点,会分析气候和地形等对农作物及物产种类和分布的影响,和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活动设计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还运用大量的图表和资料,以针对性的问题推动,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整体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缺乏主线的贯穿,钻研教材的时候,应该更加细致分析,更透彻在宏观把握上再下功夫。

2、应该结合重难点及时小结,使知识点更系统化。

3、在世界政区图中找不到东南亚的具体范围,导致在分析气候时无法判断气候的分布区域。

4、教学时间分配不当,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课堂结构前紧后松,部分教学任务完成粗糙。

5、注意要组织和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情。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读图和分析问题,不能大包大揽,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学习素质和能力。

6、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发问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保留和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合集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课堂的趣味性。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写好教案。优秀的教案可以为课堂提供养分和动力。编写一篇优秀的教案,你需要做到这几点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班和2班语文教学工作。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果起始年级没有打好基础,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我觉得初一的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对教学工作从来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在摸索中不断的前进,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如果不充分或是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对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与教法,知道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讲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沉闷和无聊。如果备课充分,讲课时就会胸有成竹,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特别认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句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另一条经验。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需要一个较长而反复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为了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每个学生都要有读书笔记天天都写,每天要求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我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哪怕写几个字也要坚持,还有我经常举行一些知识性的比赛,这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增加了乐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刚开始,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试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总分为120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4分。第三部分为写作,半命题作文:一个的微笑,共50分。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题目难度适中,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语文素养的形成可作一个阶段性检测。

在“选择题”部分,下设13个小题,总分为26分。第1-11小题主要对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包括对字词及拼音的书写、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分率为67%,失分最多的是第11小题。第11小题是选择题,易错点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及对选项“《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的明显错误做出判断。学生大多由于看题不认真,或是上课不认真,没听讲才做错。

在“非选择题”部分,第19小题是对古诗文的背诵及默写进行检查,总分为6分,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却为1.5%。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会背,但是容易写错字,不得分或者背不熟。

阅读理解下设1篇课外阅读,1篇课内阅读,分别为《面对秋阳》和《我的母亲》,总分24分。这1篇课外阅读,主要立足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难度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0%;1篇课内阅读,主要考察对中心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难度也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2%。

在“写作”部分,总分为50分。其为半命题作文——一个___的微笑”,选该题的学生大多能把握写作的中心。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甚满意,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同时,一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结构思路不清晰。

1、基础题失分的原因:

①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做好相关的预习和复习工作。

②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不扎实;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

③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课外阅读失分原因:

①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1、注重基础。重抓知识的落实,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2、要重视课内阅读的教学,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拓宽课外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规定阅读的名著要作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3、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结合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作文题目,尽量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抒发真实情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加强“记叙“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执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后,回顾整个过程,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这一课,篇幅并不算太长,但内容很难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更多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实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教学中极力强调的。缺乏对生命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教学将会是失败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初的考虑是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义。在试教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缺乏基础。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料,如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但这些资料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理解的帮助并不具备更多的意义。

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罗列出来,显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渐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突破点,那就是紧紧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课文与作者的生命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走进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写出的这些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第一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命运中的不幸,同时点出她的坚强,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前两个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飞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事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并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这样,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好了很多,学生在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处理资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处理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生命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这一课,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前两课的理解更好地与本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学得更深入,这是一个难题。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但并不由我们决定。在教学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谈论“你还知道哪些像小飞蛾和小瓜苗这样的生命”,在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篇课文来谈,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并不是泛泛而谈,都能够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立足单元,抓住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内容,领会中心,是一种较为扎实有效的办法。可惜,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忽略这一方面。

其实,在最初选课的时候,只是出于对这篇课文简单的喜欢。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越来越意识到文章带给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余,才逐渐领会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继而,才能够将自己的这种理解渗透到教学中。我想,一节课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固然重要,备课的过程更重要。这一过程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备课,是一种对于作者的重新审视,也是一种对于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这一方面带给我的巨大冲击至今仍强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识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资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充分想开去的时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从阅读中想开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内容和中心,能够想得开去,还应该能够收得回来。在实际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想过之后,没有注重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来,以为想过之后,学生就应该可以理解透彻了。后来想想,应该让学生在想开去之后,能够将所想的内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体现出这种联系。这样,理解会更深入。事后想起,这是本次最大的败笔。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教师小结语言的整体性、引导性上多思考。

教学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这样的课,自己就会进步一点,对教学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广阔一点,即使有时并不成功。能够多想一点,能够更全面一点,能够更细致一点,能够更投入一点,也许,就会更好一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反思通过“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鸟》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做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活动太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再好的设计也会存在不足。

由于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讲解的部分过多,这导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使这节课的重难点不够突出,虽然层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但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本节课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一级主题的其中一节较为重点的课,这也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根据特征将生物分类,认识到生物界动物类群的多样性。鸟类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很大,最早的飞机便是根据鸟的形态结构特征所设计的,也就是现在的仿生学。此外,鸟类与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息息相关,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以“为了明年燕归来”这个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郑州在爱鸟护鸟行动中所做出了努力,也正是由此而得到“有爱的城市”的称号。本节课涉及到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取积极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展开。先引导学生思考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然后分析这些特征为什么能够适于鸟的飞行,最后引导学生对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探究实验只进行前两个步骤,后续工作需要学生课下自主完成。这一部分的重大失误在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彼此的思想没有交流碰撞,因而在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差强人意。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生活环境相联系,逐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加强学生活动及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单一,评价方式不明确,要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更努力的备好课、充分备课,还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 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9篇)


认真教书是每一个好老师心中的义务,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就要准备好教案。教案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正常教学,中学范文网编辑向您分享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1】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本文列入方正篇,讲述聪明的儿童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2】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班和2班语文教学工作。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果起始年级没有打好基础,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我觉得初一的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对教学工作从来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在摸索中不断的前进,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如果不充分或是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对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与教法,知道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讲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沉闷和无聊。如果备课充分,讲课时就会胸有成竹,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特别认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句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另一条经验。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需要一个较长而反复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为了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每个学生都要有读书笔记天天都写,每天要求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我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哪怕写几个字也要坚持,还有我经常举行一些知识性的比赛,这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增加了乐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刚开始,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4】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语文老师。不仅自身的知识需要提高,教学的各个方面也有待加强。如:师生关系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的思路等。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教学和几次的听课,从中也学到了一点教学方法。

一、 师生关系

一个月的接触中,还没有完全能够做到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堂上的老师。总是让学生觉得老师只是老师,而不是朋友。谁都知道,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于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就处理得不够好。虽说也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但由于和学生接触的次数和时间都较少,使自己还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他们眼里,我依然只是他们的老师。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主动出击,找个别学生谈心,让他们试着喜欢我,喜欢语文。

二、课堂组织

七年级(3)(4)班的学生本身基础就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爱在课堂上捣乱、吵闹。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做为新手的我缺少经验,想把这课的课堂组织好确实有点吃力。这也就意味着我必须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多学习、请教。

三、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是很明显。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的形式不般都是老师讲的较多,学生答的较少。即使有人回答,那也是极少数人。但是,我及时抓住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也想了很多种方法。如:男生和女生比赛读书,小组之间比较读书,角色交换、课前一支歌等。但这些方法只能一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大。

总喜欢围绕着课本上课,抛不开课本,缺少创新,有点偏向应试教育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本册的课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尽量把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5】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6】

我上了一堂《皇帝的新装》的公开课。这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的传统篇目,是一篇童话故事。

我们组内进行讨论确定上这节课,我便一遍遍地研读课文,参考教参及其建议,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初步设计了一份教案。在全体语文组前辈、同仁的帮助下,在一次次的实践、修改中,我的公开课的教案出炉了。总的来说有导入、走进作者、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分析人物形象、精读探究、拓展训练、教师寄语这几个模块。这堂课以提问的方法,重点完成2个教学目标:一是故事情节;二是分析人物形象。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以教师寄语结束全文,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文章较浅,故事有趣,学生参与面广,整个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

但这节课,也使我认识到自身的许多不足:

1.在上课过程中,由于容量大,时间紧,讲得很匆忙,有的内容没时间展开。譬如,有一题要学生交流、讨论,没等学生反映,我就直接往下讲课文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没有结合具体的语言、动作分析。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紧扣住文本,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甚至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

2.教,然后知不足。在引导学生方面,做的不够。应紧扣学生回答的问题,步步为营,牵引着学生向老师的预设目标靠近。就引导这点来说,我还得多看书,多向其他老师学生,多实践。

3.对学生的评价仅停留在“好”、“很好”等赞扬性的词语上,比较单一化,更多的忽略了评价的真正意义,不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或角度作出评价。迅速生成能力较弱,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以后还要多学习、实践。

5.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而我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从这次的公开课中,我明白了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吸取精华,懂得了“放弃也是一种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7】

昨天在云龙中学上了《山市》一课,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各位同行的真诚让我感动,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上来上传资料时,看到毛宇老师写的《参加泸县“中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会议有感》一文,对我和张老师的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可能出了问题,于是想说出来探讨一下。

毛老师提的意见很好,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她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如果我们都能把她说的做好的话,那当然是我们心中想要的语文课堂了,所以,我们正在好好的,努力地学习。不过可能我们的教学理念有点不同,我有点点不同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感想吧。>一文是孩子们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三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对孩子们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设计这堂课只有两个理念,一是实在,文言文来不得形式的`花哨,要的是知识的落实,比如:我设计填空也许是有些不妥,可是我想要是作者简介就一张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没有什么印象,对蒲松龄这样重要的作家来说,不能只是做做表演而已!如果在知识落实和课堂气氛中选择的话,我可能还是会选知识落实。我想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他们该学的,记他们该记的知识。又如在翻译环节,我并不是只走了形式,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提讲了重点的词和句,语法知识,词句理解的方法等。第二、方法观的渗透。文言文的教学,我还是想更多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虽然下载的范读有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可是利用它让学生记住了两个关键的地方,不也是一个好办法吗?我觉得不是说这样的录音就不能用,而是如果用了没有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那才是失策。《湖心亭看雪》我也下了录音,但我没用,因为它错的不是我想要提醒孩子们的地方。至于节奏,只是想提醒孩子们关注,当然可能确实有显冗繁,我以后一定注意。

因为正在学习阶段,在这条路上我只是一个新手,所以,我就想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别人的产生碰撞,这样准能产生出新的火花,而这星星之火兴许能照亮我的语文之路。谢谢毛宇老师的坦诚!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多给我意见。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8】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白话小说。这个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也是一个想象的单元。所以,针对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及课后研讨题,我认为这一课需要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紧扣课后的前两个研讨题,把目标确定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2、细读课文,能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默读是本单元对学生重点提出的一个要求,而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恰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过于简单,且从题目足以看出。另外,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也是需要想象那个具体的场景画面的。所以我的第一个目标,重在训练学生的默读、复述及想象。而第二个目标,主要是源于课后研讨二,但研讨题说得过于狭隘,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我放开让学生去谈语言,面又显得过于广阔,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课后研讨中有意训练的“情节的紧张趣味性”及“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读语言的难度。

这篇文章文白相夹,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讲,阅读起来稍有难度。这在之前磨课的时候,足以充分证明学生的吃力。(而且当时学生是有预习的。)但在80中上课前,学生还主动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上哪一课?”更别谈预习了。

基于此学情,再加上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我在学生默读环节,给足时间,然后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说出二郎神和孙悟空在打斗时,二者各有什么变化。这个从文中就能圈点勾画出来,学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复述环节,学生明显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临时加入了小组研讨,让学生再熟悉课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还不忘随时和我交流,我也从中对学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三四分钟后,学生敢于表达了,我凑巧提问了一个程度相当好的学生,回答简洁明了,且趣味横生。所以我没在扩在提问面,现在想来,关注面是否有点窄了,如果接着让每个同学或同桌之间在互说一下,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复述会更才充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篇9】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