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猫城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28

《猫城记》读后感(范例8篇)。

编辑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篇题为“《猫城记》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通过阅读这篇作者的作品,我获得了很多启发。我记录下了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并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有关这个主题的信息!

《猫城记》读后感(篇1)

《猫城记》这本书,大概是在2天之内看完的.这本书写得不是很多,言辞也是正如老舍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不是特别的幽默”,但对于一种寓言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我觉得还是写得很具体的。

先是一个自己对整体故事的复述把,这整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坐火箭到了火星,这个火星的上得人都是猫人,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的。这个人由于飞机出事故,就只有自己活了下来,后来被猫人捉住,学会了猫语。才知道猫城市个什么样的现状,这个人给猫人当守卫,这个这个人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在猫国中生存的,就这样,写了他在农场帮猫人守迷树(一种类鸦片的毒品),后来进入猫城,眼看到猫城的生活状态,从猫城的大街上得人潮状态,到猫城的人民生活,到猫人的教育,到猫人的政治,最后写到了猫人的灭亡。这大概就整个故事的结构。

这本书我还没想好分为什么主题来一一详细解答,因为近期的任务比较多,事情也比较焦急,再说,我也很难对这整本书详细的再次翻看,我只是能提出些段落章句来分析一下。虽然不成什么结构,不能完整表达一个什么逻辑意义,但我还是想借一些段落和章节来写一下对国民风气下降,导致整个民风不好,从而整个社会,每个个体,在这个状态当中悲惨的生活进行一些认识,和批判。这本书,本是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状况进行批判的,可是看到今天,当今社会仍然还有十之五六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也必须感到有一丝警醒和对改造的期望。

我先作一个抄写感想,再做一个自己的总结,具体结构是这样。

书中有一段时对当时权势人和普通人的对比,就是有权势的人对乡下人作恶,甚至于打死乡下人,有权势的人都是毫不在乎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加恐怖的是,就是乡下人自己也觉得发生这种事情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像已经把这种不合理认同,这种思想我们现代的人还依然固有。不对自己已经被侵害的权利作出自己的争取,而是自己默认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对于这种形式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甘受剥夺,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情况。但是在今天,很多有权势的人伤害到了普通的百姓,而且态度恶劣,可是百姓很少有人起来反抗,只是自己再背地里抱怨。

其中有一句话是说“死了便是死了,活着的总得吃迷叶。”好像别人死了就死了,被侵害了就侵害了,活着得就还是得活着,还是得忍受,还是要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却无动于衷,保持现状,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思想。就是我们怕麻烦,而所动于衷,这样就造成了所谓的奴性,所谓的权利被别人占用,主动性的丧失。

“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五百个猫兵。”这是对当时的时候中国害怕外国人做的一个批判,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拿到今天来看,依然是外来的和尚号念经,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外国的人都有一种崇敬感,好似别人天生就要高出我们一个等级一样的。在我们平时的对话,和生活当中,我们都是更尊重外国人,而对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的人,脸色中都有显现出一丝不屑和鄙夷的目光。这是我们最大的劣根性吗?还是我们的民族还没有所谓的民族自信心?劣根性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每个中国人自己反思的东西。

《猫城记》读后感(篇2)

《猫城记》是老舍众多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一部。一方面是由于小说自身艺术上的高度有限流于直白、肤浅;另一方面是对革命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比较落后,对国民性只有批判没有建议让老舍这样的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太勉为其难和极其悲观主义的论调,因此这部小说一直不被推荐。除非对老舍有特殊兴趣的人,一般不会注意这本书。

《猫城记》是一个直露的寓言,讲的是我登陆火星在猫国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面老舍提到了威尔斯,不知道是不是写《世界大战》那个威尔斯;倘是,老舍是看过科幻小说的。《猫城记》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反映的还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可惜暗喻得不太暗,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这部小说老舍不是奔着幽默去的,因此也不是特别幽默,饶是如此,也比《子夜》之流有趣得多。但是既不幽默,又无深度,小说的可读性就低了。这本书我推荐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看,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中叶,就有人这样写文章。1930年代的人中国人,也不都是闷子。

《猫城记》读后感(篇3)

本来我想跳出类型(科幻?文学?讽刺?)和创作背景(风雨飘摇的国家?不安定的社会?)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压抑?疑神疑鬼?总之是自杀了)来写这个书评,现在看起来却做不到了。

十几分钟之前,我刚刚看到消息说,今后涉及民国的书籍将很难出版,而民国时期的作家也在被禁的名单上。这消息不禁让我透不过气来,我真心希望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这本《猫城记》还真算幸运,因为老舍也是“民国时期”的作家,即使再试着将他的作品从其背景中独立出来,从已故的作者来追讨,也仍然没法完全逃脱干系。我只能想象,过了千年之后——要是那时人类文明尚且存在的话——这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解读它。不过,这个想象留待今后,毕竟我已经感到自己被挤压到了现实的墙上。

本来我还想就小说开头那篇看似不着调的序言说说,因为作品越到后面,序言里那种故作的幽默感越发被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和“灭了就灭了吧”的无可奈何锁取代,像《阿Q正传》那样让人完全笑不起来了。作者是不是偏离了最初的创作意图呢?还是他在一个虚构故事中仍然带入太深?

猫国所以灭亡,说到底是因为它们自己作死。懒散、媚外、自以为是、弄虚作假、得过且过、为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猫与猫之间相互利用……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信任、运行规则和文化传承,在猫国都变得不复存在。这样的文明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自然变得毫无抵抗能力。两个猫人在笼子里相互咬死,完成种族灭绝的结尾,简直让人瞠目。不得不说,最后两个猫人至死贯彻着猫国的精神。在这种惊讶之中,旁观者习惯性的同情变得无处附着。其它的情绪,也是如此。幽默感则更是与此无关——后环衬上那句引文,倒是唤回了一丝伤感和不甘。

带着这点挥之不去的情绪,开始思索。

本来我不想把这本书的内容跟现实联系起来,“让艺术的归于艺术,故事的归于故事”好了。它是不是像封底所说的“以荒诞的形式诉说了彼时中国的真相”我根本不愿关心,这可能是因为我以为自己正生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可感受到现实之手掐住咽喉的时候,再这样去想,就觉得自己同猫国人一样“得过且过”了。我不得不环顾四周,看看导致猫国轻易灭亡的因素是否存在。触目惊心。幻想文学中起到控制和隔离作用的疏离感,在这个瞬间也灰飞烟灭了。

但我觉得我还是不要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为好,毕竟有史以来,处理掉讲出问题的人,一直比解决问题更加简便易行。我只期待,读这本书的人,以及所有读书的人,能够就书中的内容反躬自省,做些改变。如此,猫国或许还有救。

《猫城记》读后感(篇4)

《猫城记》采用游记式的结构展开故事。通过“我”来到火星,写下“我”的一系列猫国奇遇。以“我”飞离地球开始,以“我”返回地球结束。

写“我”坐着飞机,往返于地球与火星之间,这在20世纪30年代还只是科学幻想。如今,随着航天飞机的发明,人类坐着“飞机”飞向太空以变为现实。至于何时踏上火星,只是时间问题。

《猫城记》着力对当时中国的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批判,通篇过于悲观。诚如作者所言:“到处是黑暗,黑暗,一百分的黑暗。

”而这本书的幽默,着实别具一格,是真正的黑幽默,无处不充实着讽刺,嘲笑,影射。

不过,《猫城记》并不是老舍很满意的作品。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上我看到老舍先生这么说:“在《猫城记》中,不仅讽刺了当时的军阀政客与统治者,也讽刺了前进中的人物,说他们只讲空话而不办真事。

这是因为我没有参加革命,所以我只觉得革命这是极端的、空虚的,不了解他们的热情和理想。我很后悔,我曾写过那样的讽刺……”

无论主题是否偏颇,这本书的语言都值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语言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那重复的东西就该是某种类似语言的东西,而人的思考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影响语言,所以,在重复机械的思考中,或许,我学会了某种空中楼阁般的语言。

我非常喜欢《猫城记》这本书。

作者和他的朋友飞到火星,飞机坏了,朋友死了,但作者意外地活了下来。他只有碎得像些挂着的干菠菜的衣服和肚子里的干粮,几乎等于一贫如洗(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把手枪,一盒火柴)。

作者认识房东蝎子,它的粉丝森林是它的生命线。大蝎请作者为它守护迷林,因为大蝎认为作者这个“外国人”(其实是外星人)就是迷林的守护神;大蝎的儿子小蝎去过外国,是个“新派”人物,有一些知识,看不惯猫人国里这些猫人的自私行为,却又无法改变事实,只好无比的悲观,每天与比迷叶还迷的迷一起嬉笑打闹;守寡在家的公使太太,带着公使的八个妾,最喜欢说的就是“不吃迷叶”,每天要说百十遍:“公使太太,到过外国,我不吃迷叶!

”“喂,外国人,你该交房租了,五十国魂(猫国的货币),我们不吃迷叶!”最后,外敌入侵时,由于猫人的软弱无能和为自己着想,作者也见证了猫国的灭亡。

一般来说,猫是非常自私,颓废和软弱。它们时时刻刻为自己着想,**种植迷叶(一种能让人的饥饿感消失,让人变懒的植物),收获后分给自己的亲戚,剩下的**卖出;皇帝吃**进贡的迷叶;老百姓只能吃饭菜,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非常艰苦;人们当兵只为了每月的那几片迷叶。猫人的宗旨是:

欺负他人,不要合作,互相打扰,绝对不要互相接触。

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国家是怎么形成的?没有规章制度,国家一团糟,还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不造反呢?

后来,我明白了,因为这个国家太软弱,太自私,太愚蠢了。它们没有文化,而皇上又过于“聪明”,人民讲什么,他就提倡什么,可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猫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它们不懂得合作,自相残杀,不灭亡,天理难容!毕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法则——弱者吃丛林,适者生存。

《猫城记》读后感(篇5)

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没有人愿与没国格的国合作的。我们承认别国有对猫国不讲理的地方,但是,谁肯因为替没有国格的国说话而伤了同等国家的和气呢?火星上还有许多贫弱国家,他们并不因为贫弱而失去国际地位。国弱是有许多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的同情的。

他借别国的猫人的口,说出上面的话。如果说狂人看到的满纸都是“吃人”二字,那么在这本《猫城记》里,我看到的全是“屈服”二字:对外国人屈服、对迷叶屈服、对不公屈服,对所谓的现实屈服,对懦弱屈服……

那两万年历史最古的猫国,可不就是当时的中国,大家做着天朝上国的梦,吸食着鸦片;那些学者喊着应该多娶几个老婆,如同“一个大星总要带着几个小星”,多熟悉!这不就是辜鸿铭说的“一个茶壶可配四个茶碗”;喊着要革命啊革命,到头来是革了谁的命,反而把哄(党派)的头领举上了皇位;外国人入侵了,皇帝和大臣先跑,还下了法令说老百姓不准跑;文物、书籍,一切只要还有点价值的,都换了钱,而这钱却叫“国魂”;为了民族大义甘愿赴死的义士,死了以后不过成了来往人的谈资:呀,那个大坏蛋抓住啦!为了什么而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又有热闹看啦!

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觉得,长歌当哭。有些话是不能直白地写出来的,动摇民心。可是这样讽刺地写,恐怕许多人真的就当笑话看。但又或许不点破,老舍才能躲在猫国的故事里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可是情到深处,仍不免露出马脚,只看他好几次不再说“猫人”而说“人类”,以及最后“我”无处可去,还要回猫城,因为那里是“我”的家。

《猫城记》读后感(篇6)

《猫城记》是老舍比较冷门的一本书,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本书,我也是机缘巧合在张伟杰家看到这本书。反正闲来无事,以为是本奇遇小说的我就借来一阅。

一开始我有些失望,这不是我喜欢的题材,但想到都看了几章,也没什么别的书可以读了,我也就勉强继续,但没想到,越读越迷茫,但又更想读。读完之后,我感到名词的匮乏,所谓真理和道义正迷乱我的心智。形容词也离我而去,不敢堂而皇之的使用所谓的抒情。

读过《猫城记》,总算明白了老舍何许人也,所谓的幽默风格到底是什么。但是要让我正儿八经的写读后感,我现在不能也不肯写出,因为疑惑太多,若我不能找出思考的切入点,是没有评论的资格的,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了。

《猫城记》采用游记式的结构展开故事。通过“我”来到火星,写下“我”的一系列猫国奇遇。以“我”飞离地球开始,以“我”返回地球结束。写“我”坐着飞机,往返于地球与火星之间,这在20世纪30年代还只是科学幻想。如今,随着航天飞机的发明,人类坐着“飞机”飞向太空以变为现实。至于何日踏上火星,那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猫城记》着力对当时中国的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批判,通篇过于悲观。诚如作者所言:“到处是黑暗,黑暗,一百分的黑暗。”

而这本书的幽默,着实别具一格,是真正的黑幽默,无处不充实着讽刺,嘲笑,影射。

不过,《猫城记》并不是老舍很满意的作品。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上我看到老舍先生这么说:“在《猫城记》中,不仅讽刺了当时的军阀政客与统治者,也讽刺了前进中的人物,说他们只讲空话而不办真事。这是因为我未能参加革命,所以只觉得那些革命者未免偏激空洞,而不明白他们的热诚与理想。我很后悔,我曾写过那样的讽刺……”

无论主题立意是否有失偏驳,但这本书的语言也配得上诺比尔文学奖。

语言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那重复的东西就该是某种类似语言的东西,而人的思考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影响语言,所以,在重复机械的思考中,或许,我学会了某种空中楼阁般的语言。

《猫城记》读后感(篇7)

不久前,和朋友在书店选书,看到这本老舍的《猫城记》,通过封面简介,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火星上的故事,当时觉得很惊奇,赶紧百度,这个老舍竟然就是我知道的那个老舍,老舍竟然还会写科幻题材的小说,那就一定不能错过了。

《猫城记》通篇充满黑色幽默的味道,借火星上一座荒诞的猫城,一群可恨可悲可怜的猫人,剖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真相。在猫人社会里,最高的追求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意味着自私、背叛、狭隘、懒惰等一切贬义词的集合。唯有的两个清醒人,大鹰和小蝎,大鹰是积极的行动者可是却被排斥和驱逐,小蝎是睿智的明白人可是却冷眼旁观事事敷衍,在外国人入侵猫国时两人均以身殉国,因为他们相信“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可是,其他猫国人早已不相信,所以他们能发明自欺欺人的教育制度、能接受外国人杀人不犯法的强盗逻辑、能滋生欺骗民众的无能政党、最终国难当头还能恬不知耻的去抢着投降,显然,猫国的覆灭是必然的。

老舍先生说“人类的进步是极慢的,可是退步却极快,一时没人格,人变立刻返归野蛮”,所以“良心大于生命”,我十分认同。良心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类社会存续千万年以来的优秀品质和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可是,有时候我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是不是如今人们也并不相信,或者说不敢相信“良心”这回事了。点开新闻,发现对相濡以沫的爱情那么失望;发现老奶奶不能轻易去扶了,助人为乐要谨慎了;发现不敢让孩子去读幼儿园了,不敢打疫苗了,不敢不让座了;网络上都是负能量。而日常生活也让人感到沮丧,小到收到假币、买东西缺斤少两,大到租房子被房东坑一把、好心把手机借给别人结果手机被偷了。每当遭遇这些,周围的人都会安慰你,告诉你社会就是这样,毕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那么,在强大的世俗之下,要不要选择顺从呢?在这个世界上,随波逐流和放纵堕落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总是以狭隘的视角去度量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愤怜悯,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草率而又空洞的。老舍先生有一段论述说的很深刻,他说“办教育的人只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我知道我是太理想,但是办教育的人是否应当有点理想。我知道社会太不帮忙他们了,但是谁愿意帮助与政府社会中一样坏的人呢”。是的,相信并坚持内心的善良、正义和悲悯才是最难的,在这个过程中,世俗的利益会诱惑你,外界的恶意会攻击你,内心的斗争会折磨你,可是只要你相信“良心大于生命”,你就会拥有勇气与智慧。

我们无法假设未来的际遇,也无法预判各种情境下会做出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请记得我们的人格就是黑夜里的星光,那么当我们老了,就不会觉得虚度此生。

《猫城记》读后感(篇8)

如果让我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我只能让王小波在前排就座,虽然我是如此的不情愿。追捧王小波是一件多么庸俗的事儿啊!可是我没留神,就让小波先生给影响了。往后排,免不了还要庸俗:郑渊洁。第三排并排坐着老少二位:老舍和王朔,鲁迅先生落后半个身位。几位先生只有最末一位帮我提升了一点品味!我也想说列夫·托尔斯泰,我也想说马尔克斯,我也想说卡尔维诺,我也想说米兰·昆德拉,但是拿望远镜看看这几块料,都排到门外面去了,真是不好意思找他们来装点门面。

我一点都不为我的趣味而自豪!

鲁郭茅,巴老曹,六大腕里面鲁、老我看得最多,老舍我最喜欢。单论现代作家这一块,我可以毫不脸红地说我最喜欢的是老舍。如果你不是特别喜欢老舍,别跟我谈老舍,我看过很多老舍!忘了谁说的.,说钱锺书是学者的幽默,老舍是市民的幽默,赵树理是农民的幽默。学者的幽默领教了一点,也不过是耍嘴皮子掉书袋,我喜欢;市民的幽默更贫,幽默地彻底,就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不招笑还叫什么幽默!农民的幽默我体会的比较差,还是短练呵。

老舍兹一打算幽默,就不带点别的,也不专为弘扬什么鞭挞什么,先幽一默再说。这里面做的最足的是《牛天赐传》,从头贫到尾,一点正经没有。如果老舍只会幽默,那他不能在六大腕里面有一席之地,老舍也沉重,沉重也是幽默着沉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够沉重,也不是从头到尾的沉重。鲁迅先生是有幽默感的,但是他性子太烈,自己幽默可以,别人拿他开玩笑他不干。一门心思幽默的人,先得把自尊放下,先踩自己,才能踩别人。老舍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没想救他们于水火,而是想让他们在水火里面含着眼泪笑一笑,这就是老舍跟鲁迅策略的不同。老舍知道自己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这话没有影射鲁迅的意思,我同样赞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倘换作我,我做老舍,在旁边给鲁迅鼓掌叫好,唉,就是这么没责任感这么麻木不仁啊我,没治;鲁迅先生,您批评我吧。[申请书范文网 WWw.Sq158.COM]

《猫城记》是老舍众多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一部。一方面是由于小说自身艺术上的高度有限——流于直白、肤浅;另一方面是对革命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比较“落后”,对国民性只有批判没有建议——让老舍这样的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太勉为其难——和极其悲观主义的论调,因此这部小说一直不被推荐。除非对老舍有特殊兴趣的人,一般不会注意这本书。

《猫城记》是一个直露的寓言,讲的是“我”登陆火星在猫国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面老舍提到了威尔斯,不知道是不是写《世界大战》那个威尔斯;倘是,老舍是看过科幻小说的。《猫城记》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反映的还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可惜暗喻得不太暗,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这部小说老舍不是奔着幽默去的,因此也不是特别幽默,饶是如此,也比《子夜》之流有趣得多。但是既不幽默,又无深度,小说的可读性就低了。这本书我推荐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看,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中叶,就有人这样写文章。1930年代的人中国人,也不都是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