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实用课件] 高中数学说课稿其二

发表时间:2022-08-11

高中数学说课稿。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实用课件] 高中数学说课稿其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节资料的地位与重要性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一节独特资料。这一节课与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经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能够让学生理解、理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还为日后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两个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两个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

(4)使学生树立"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点。

三、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中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的关于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都是以两个计数原理为基础的,而一些较复杂的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求解,更是离不开两个基本原理,所以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本章的重点资料。

正确使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学生清楚两个基本原理使用的条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类,学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应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分类和分步的选择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准确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需使学生认清两个基本原理的实质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类还是分步,才能使学生理解概念并对如何运用这两个基本原理有正确清楚的认识。教学中两个基本问题的引用及引伸,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启发引导式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贴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进取性、巩固性、可理解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到达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我的知识。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本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到达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经过教师的启发点拨,类比推理,在进取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设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贴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本事。

六、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课题导入

这是本章的第一节课,是起始课,讲起始课时,把这一学科的资料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下头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所以,首先阅读引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由学生感兴趣的乒乓球比赛提出问题,引出学习本节的必要性,明确研究计数方法是本章资料的独特性,从应用的广泛看学习本章资料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课题(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这样做,能使学生明白本节资料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新课讲授

经过幻灯片给出问题,配图分析,讲清坐火车与坐汽车两类方法均可,每类中任一种办法都能够独立地把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办好。

紧跟着给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还有4班轮船可乘,那么一天中,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一点共有多少种不一样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种不一样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种不一样的方法,……,在第类办法中有种不一样方法,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均可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一样方法?

这个问题的两个引申由渐入深、循序渐进为学生理解分类计数原理做好了准备。

板书分类计数原理资料:

完成一件事,有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种不一样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种不一样的方法,……,在第类办法中有种不一样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种不一样的方法。(也称加法原理)

此时,趁学生对于原理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分类计数原理资料,启发总结得下头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

(1)各分类之间相互独立,都能完成这件事;

(2)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类标准下进行分类;

(3)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一样两类的两种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方法。

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分类计数原理的正确理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wWw.F215.cOM

接下来给出问题2:(出示幻灯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图9-1),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一样的走法?

提出问题:问题1与问题2同是研究从甲地到乙地的不一样走法,请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之处?学生会发现问题1中采用乘火车或乘汽车都能够从甲地到乙地,而问题2中必須经过先乘火车后乘汽车两个步骤才能完成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

问题2的讲授采用给出问题,配图分析,组织讨论,强调分步。用多媒体配不一样的颜色闪现出六种不一样的走法,让学生列式求出不一样走法数,并列举所有走法。

归纳得出:分步计数原理(板书原理资料)

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一样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一样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一样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m2×…×mn

种不一样的方法。

同样趁学生对定理有必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分步计数原理资料,启发总结得下头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

(1)各步骤相互依存,仅有各个步骤完成了,这件事才算完成;

(2)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步标准下分步;

(3)分步时要注意满足完成一件事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这件事才算完成。

(三)应用举例

教材例1:(书架取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注意区分是分类还是分步。

例2:由数字0,1,2,3,4能够组成多少个三位整数(各位上的数字允许重复)?本题设置了4个问题:

(1)每一个三位数是由什么构成的?(三个整数字)

(2)023是一个三位数吗?(百位上不能是0)

(3)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怎样做?(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

(4)怎样表述?

教师巡视指导、并归纳

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1~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有4种选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共有5种选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仍有5种选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能够组成的三位整数的个数是N=4×5×5=100.

答:能够组成100个三位整数。

(教师的连续发问、启发、引导,帮忙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本事有所提高。

教师在第二个例题中给出板书示范,能帮忙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两个基本原理实质的理解,周密的研究,准确的表达、规范的书写,对于学生周密思考、准确表达、规范书写良好习惯的构成有着进取的促进作用,也能够为学生后面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排列、组合综合题打下基础)

(四)归纳小结

师:什么时候用分类计数原理、什么时候用分步计数原理呢?

生:分类时用分类计数原理,分步时用分步计数原理。

师: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分步时要求各步是相互独立的。

(五)课堂练习

P222:练习1~4.学生板演第4题

(对于题4,教师有必要对三个多项式乘积展开后各项的构成给以提示)

(六)布置作业

P222:练习5,6,7.

补充题:

1.在所有的两位数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共有多少个?

(提示:按十位上数字的大小能够分为9类,共有9+8+7+…+2+1=45个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两位数)

2.某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m个不一样的志愿可供选择,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写3个不一样的志愿,求该生填写志愿的方式的种数。

(提示:需要按三个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种填写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数中,有且仅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提示:能够用下头方法来求解:(1)△△□,(2)△□△,(3)□△□,(1),(2),(3)类中每类都是9×9种,共有9×9+9×9+9×9=3×9×9=243个仅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

4.某小组有10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日语中的一门,其中8人会英语,5人会日语,(1)从中任选一个会外语的人,有多少种选法?(2)从中选出会英语与会日语的各1人,有多少种不一样的选法?

(提示:由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会英语又会日语。(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学习,认真复习,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战场上考取自我梦想的成绩。

f215.com小编推荐课件

【教案参考】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七)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案参考】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第二册第三章“3.1.1倾斜角与斜率”。我说课的程序主要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部分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要素。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明确方向,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在新的问题的情境中,去主动构建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使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从而扩展自已的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知识及数学工具的能力,实现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三、说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对问题的感受程度不同,学习热情、身心特点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主要运用引导、启发、情感暗示等隐性形式来影响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想、去做,给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如何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本节课将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直线的倾斜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研究直线的需要,从而明确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触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展开。

2、探究发现:

(1)直线的倾斜角:

有新课导入直接引出此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但是容易忽视其中的重点字。因此重点强调定义的几个注意点:①x轴正半轴;②直线向上方向;③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直线的倾斜角为0度。由此得出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2)直线的确定方法:

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个定点以及它的倾斜角,二者缺一不可。

(3)直线的斜率:

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区别:

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但是不是所有直线都有斜率(倾斜角为90°的直线没有斜率,因为90°的正切不存在。)

(4)由两点确定的直线的斜率: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然后再由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经过两点P1(x1.y1),P2(x2,y2)直线的斜率公式:(x1≠x2)。

3、学用结合:

(1)例题讲解:P89-90/例题1和例题2。

例题的讲解主要关注思路的点拨以及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

(2)课堂练习:

P91/练习第1、2题

4、总结归纳: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公式

定义

取值范围

5、布置作业:P 91/练习第3、4题。

[课件必备] 高中数学说课稿精选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件必备] 高中数学说课稿精选一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 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 册( )第 章第 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 部分,因此,在 中,占据 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2 能力训练目标:

3 创新素质目标:

4 个性品质目标: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五、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注意时间掌握

六、注意灵活导入新知识点。

电脑课件

使用投影

根据时间进行增删

[教案参考] 高中数学说课稿其三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案参考] 高中数学说课稿其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3(必修)第三章概率的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是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其它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即尚未学习排列组合,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2)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各个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想,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随机现象。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和学习中与古典概型有关的实例。使得学生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制订而成。这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概念,养成数学习惯,感受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过程分析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以数学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两个模拟试验:

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分别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科代表汇总;

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科代表汇总。

在课上,学生展示模拟试验的操作方法和试验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感受。

教师最后汇总方法、结果和感受,并提出问题?

1.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来求某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要求出某一随机事件的概率,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并且求出来的结果是频率,而不是概率。

2.根据以前的学习,上述两个模拟试验的每个结果之间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模拟试验的操作方法和试验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感受,教师最后汇总方法、结果和感受,并提出问题。

通过课前的模拟实验的展示,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对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在试验一中随机事件只有两个,即"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并且他们都是互斥的,由于硬币质地是均匀的,因此出现两种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相等,即它们的概率都是;

在试验二中随机事件有六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并且他们都是互斥的,由于骰子质地是均匀的,因此出现六种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相等,即它们的概率都是。

我们把上述试验中的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它是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结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两个特点:

(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特点(2)的理解:在试验一中,必然事件由基本事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组成;在试验二中,随机事件"出现偶数点"可以由基本事件"2点"、"4点"和"6点"共同组成。

学生观察对比得出两个模拟试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给出基本事件的概念,并对相关特点加以说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从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找出研究对象的对立统一面,这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例1从字母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分析:为了解基本事件,我们可以按照字典排序的顺序,把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列出来。利用树状图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列出来。

我们一般用列举法列出所有基本事件的结果,画树状图是列举法的基本方法,一般分布完成的结果(两步以上)可以用树状图进行列举。

(树状图)

解:所求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

,,,

,,

观察对比,发现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共同特点:

试验一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2个,并且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试验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6个,并且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例1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A"、"B"、"C"、"D"、"E"和"F"6个,并且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经概括总结后得到: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古典概型。

思考交流:

(1)向一个圆面内随机地投射一个点,如果该点落在圆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答:不是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圆面内所有的点,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数是无限的,虽然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但这个试验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一个条件。

(2)如图,某同学随机地向一靶心进行射击,这一试验的结果只有有限个:命中10环、命中9环。。。。。。命中5环和不中环。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答:不是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只有7个,而命中10环、命中9环。。。。。。命中5环和不中环的出现不是等可能的,即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二个条件。

先让学生尝试着列出所有的基本事件,教师再讲解用树状图列举问题的优点。让学生先观察对比,找出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共同特点,再概括总结得到的结论,教师最后补充说明。学生互相交流,回答补充,教师归纳。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渗透到具体问题中来。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因此用列举法列举基本事件的个数,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对象的总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列举的时候作到不重不漏。解决了求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总数这一难点。培养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化归思想。启发诱导的同时,训练了学生观察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用表格列出相同和不同点,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古典概型。从而突出了古典概型这一重点。

两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突破了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这一教学难点。

四,观察分析推导方程

问题思考: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何计算?

分析:

实验一中,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与反面朝上的概率相等,即

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

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P(必然事件)=1

因此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

即试验二中,出现各个点的概率相等,即

P("1点")=P("2点")=P("3点")

=P("4点")=P("5点")=P("6点")

反复利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我们有

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P(必然事件)=1

所以P("1点")=P("2点")=P("3点")

=P("4点")=P("5点")=P("6点")=

进一步地,利用加法公式还可以计算这个试验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概率,例如,

P("出现偶数点")=P("2点")+P("4点")+P("6点")=++==

即根据上述两则模拟试验,可以概括总结出,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概率,先通过用概率加法公式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再对比概率结果,发现其中的联系。

鼓励学生运用观察类比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化归思想的优越性和这一做法的合理性,突出了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重点。

提问:

(1)在例1的实验中,出现字母"d"的概率是多少?

出现字母"d"的概率为:

提问:

(2)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归纳:

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

(1)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除了画树状图,还有什么方法求基本事件的个数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深对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的理解。

深化对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的理解,也抓住了解决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的关键。

四,例题分析推广应用

例2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差的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即讨论这个问题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古典概型。如果考生掌握或者掌握了部分考察内容,这都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2个条件——等可能性,因此,只有在假定考生不会做,随机地选择了一个答案的情况下,才可以化为古典概型。

解:

这是一个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4个:选择A、选择B、选择C、选择D,即基本事件共有4个,考生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是选择A,B,C,D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从而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

课后思考:

(1)在标准化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多选题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更难猜对,这是为什么?

(2)假设有20道单选题,如果有一个考生答对了17道题,他是随机选择的可能性大,还是他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可能性大?

学生先思考再回答,教师对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关键点加以说明。

让学生明确决概率的计算问题的关键是:先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

例3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解:(1)掷一个骰子的结果有6种,我们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1,2以便区分,由于1号骰子的结果都可以与2号骰子的任意一个结果配对,我们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组成同时掷两个骰子的一个结果(如表),其中第一个数表示1号骰子的结果,第二个数表示2号骰子的结果。(可由列表法得到)

由表中可知同时掷两个骰子的结果共有36种。

(2)在上面的结果中,向上的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有4种,分别为:

(1,4),(2,3),(3,2),(4,1)

(3)由于所有36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其中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记为事件A)有4种,因此,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可得

先给出问题,再让学生完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解答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列表来列举试验中的基本事件的总数。

利用列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既能形象直观地列出基本事件的总数,又能做到列举的不重不漏。深化巩固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用列举法来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基本事件的个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情趣,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五,探究思考巩固深

化问题思考:为什么要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如果不标记号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如果不标上记号,类似于(1,2)和(2,1)的结果将没有区别。这时,所有可能的结果将是:

(1,1)(1,2)(1,3)(1,4)(1,5)(1,6)(2,2)(2,3)(2,4)(2,5)(2,6)(3,3)(3,4)(3,5)(3,6)(4,4)(4,5)(4,6)(5,5)(5,6)(6,6)共有21种,和是5的结果有2个,它们是(1,4)(2,3),所求的概率为

这就需要我们考察两种解法是否满足古典概型的要求了。

可以通过展示两个不同的骰子所抛掷出来的点,感受第二种方法构造的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事件,另外还可以利用Excel展示第二种方法中构造的21个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事件。从而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要求学生观察对比两种结果,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两种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古典概型,从而再次突出了古典概型这一教学重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养成自主探究能力。

六,总结概括加深理解

1.我们将具有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这样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古典概型。

2.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3.求某个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实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的常用方法是列举法(画树状图和列表),应做到不重不漏。

学生小结归纳,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说明。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并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也进一步升华了这节课所要表达的本质思想,让学生的认知更上一层。

七,布置作业

P123练习1、2题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并能够学以致用,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法分析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评价分析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历思考交流概括归纳后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由两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加深对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的理解;再通过学生观察类比推导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案参考】 高中数学说课稿季度范文精选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案参考】 高中数学说课稿季度范文精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

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

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k an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实用课件: 初中数学说课稿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用课件: 初中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生活中常见的剪刀入手,通过观察剪刀4个角的关系,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4个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同时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意义。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相交线中特殊的垂线以及后续其他类型的角的位置关系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相交线的学习,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相交线相关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体验相交线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掌握应用相交线所产生的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角,探索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后所产生的4个角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应用此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剪刀剪开布的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度和刀刃之间的角度变化关系,学生会发现二者同时变大或变小,此时我会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把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直线的相交,那大家会发现什么呢?通过学生动手画图,会发现4个角,我会乘胜追击,再次发问:这4个角之间又怎样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入课题---相交线。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剪刀的构造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新授

活动一:初步认知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带领学生画出一组两条直线相交,并在黑板上标出所形成的∠1、∠2、∠3、∠4。此时提出问题:∠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学生会发现∠1和∠2有条公共边,∠1和∠3有个公共顶点,此时我会讲授:像这样∠1和∠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同时引导学生同桌之间观察所画出的角,会发现∠1和∠2总是邻补角,∠1和∠3总是对顶角,从而总结规律:不管角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是不会变的。

接着继续让学生观察,在这4个角中,是否还有其他的邻补角和对顶角,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邻补角,预设学生会发现∠4和∠3互为邻补角,∠4和∠1也互为邻补角;∠4和∠2互为对顶角,在学生表述角的关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互为”的意义,单独描述∠4是邻补角,从而出错,我会及时订正学生的错误。并再次抛出问题:可以单独说∠1、∠2、∠3、∠4是领补角或者对顶角吗?学生借助∠4和∠2以及∠3的位置关系,会发现∠4既是∠2的对顶角,又是∠3的邻补角。此时我也会进行总结:邻补角、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都是相对于两个角而言,是指的两个角的'一种位置关系。在相交直线中,一个角的领补角有两个。

活动二:深入了解

学生掌握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我会继续带领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4个角的度数,看看各角有什么关系,并和同桌交流。借助平角的意义,学生不难发现∠1+∠2=180,∠2+∠3=180,我会继续启发学生发现∠1=∠3,在表扬学生的同时,我会继续讲授:按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得出∠2=∠4。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推导过程,我会在大屏幕出示推导的过程:因为∠1与∠2互补,∠2与∠3互补(邻补角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在此基础之上,我会继续大屏幕出示剪刀剪布的视频,提出问题:在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角的位置关系还会保持吗?为什么?并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想一想。学生会发现,不管角度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总是不变的。此时,我会进一步总结: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活动三:实际应用

接下来是应用阶段,我会在大屏幕出示题目:两条直线相交,已知∠1=50,你能其他几个角的大小吗?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探究,对于探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2=180-50=13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50;∠4=∠2=150。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新授过程,通过3个活动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练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大屏幕出示题目,取两根木棍将他们交叉放到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说出其中的一些邻补角和对顶角?引导学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并再次追问,在两根木棍所形成的角中,如果∠a=35,那其他角等于多少呢?引导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大屏幕出示结果,全班核对答案。

4.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大声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说一说本节课学了那些新知,总结收获,并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并请学生查看生活中的相交线,并通过测量感受角度之间的关系。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板书吗?

[教案必备] 高中数学突出课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必备] 高中数学突出课件”,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优质课件] 高中数学教学思考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优质课件] 高中数学教学思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月**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局举办的拟晋中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活动,并随后参加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完成了为期12 周课程的学习任务。参加视频会议的专家和老师,多数是来自教学一线的。在这段集中培训时间,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几周的培训期间,我始终热情高涨,积极学习,聆听专家讲座;用心去领悟他们的观点,吸取精华,真心探讨。回顾培训历程的足迹,发现自己不仅专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教育观念也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得到了升华。

这次的远程培训经历使我收获颇多,只字片语难以尽述,通过这次培训,在网络和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对今后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启发,在这里我想谈谈关于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

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 教” 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 做” 、“ 会理解”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做” 、去“ 理解” ,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上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 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讲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类比函数概念学不仅会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要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质疑反思的培养通过现状调查,看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有目的设计、训练。因此要培养质疑反思能力必须做到:(1) 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 学会” 转化为“ 学会—— 会学—— 创新”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3) 改善教学环境。(4)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 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 空的容器” 里“ 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 制造” 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 挤” 出来,使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自由想象和质疑的空间,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更深的从各位教育专家的讲座案例中体会到,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新课程提出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是课堂“舞台”上的“导演” ,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学生的日常经验还不能支撑全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把隐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要把数学的文化价值点穿,帮助学生体会“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数学解题意境,学生才会喜欢数学。

此次远程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和学者的讲座,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更是一项心与心交流的事业。同时对我的教学有较大的促进和影响,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要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件系列]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例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系列]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

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臵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臵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

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七、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八、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